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来源 :杂文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jmaomaoxi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出自《楚辞·卜居》,指人或事物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明君”也好,“莽汉”也罢,概莫能外。
  譬如: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刘备,可谓“一代枭雄”。在《三国演义》的开篇“桃园三结义”闪亮登场后,通篇都讲他善待下属、有情有义、“三顾茅庐”、礼贤下士,即使作战失利撤退时,也不忘“携民渡江”等故事,都成为千古美谈。可在关羽和张飞遇害后,刘备却因仇恨失去理智,忘了虎视眈眈的曹魏正在伺机灭蜀,“联吴抗曹”才是国家利益的大局,拒绝了诸葛亮、赵云等众人的极力劝谏,一定要倾国之兵亲征伐吴,为义弟报仇。由于失去理智,指挥作战连连失误,中了吴帅陆逊“火烧蜀营700里”之计,使刘备75万大军所剩无几,刘备也在惨败后死去。史称“明君”的刘备,因过于重视结义兄弟的“小义”,丢掉了国家利益的“大义”,直接导致蜀汉走向衰败。此谓“尺有所短”。


  再说《水浒传》中梁山好汉李逵,他目不识丁,鲁莽暴躁,有勇无谋,为此吃了不少苦头,让人传为笑柄。但他又性情耿直,嫉恶如仇,可为朋友赴汤蹈火,曾冒着生命危险去劫法场,救出对自己有知遇之恩的宋江和戴宗。可就是这个视宋江为“亲哥哥”的李逵,听村民刘太公哭诉,宋江强抢民女,立刻怒不可遏,手提板斧直奔梁山,砍倒“替天行道”的杏黄旗,还要杀宋江。后来发现是“假宋江”所为,便又找到并杀死了“假宋江”,救出民女以伸张正义,除暴安良。此事充分暴露了“莽汉”李逵鲁莽暴躁、有勇无谋的短处,同时,也充分体现了他疾恶如仇、善恶分明的长处。此谓“寸有所长”。
  行文至此,掩卷沉思,为什么“明君”刘备,在处理“大义”和“小义”的关系时,还不如“莽汉”李逵?窃以为,用“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方法,就可见端倪。刘备虽被称为“明君”,但本质仍具有封建帝王共有的特征,即“天下是朕的天下,顺我者昌,逆我者亡”以我为中心!至于在“桃园三结义”时所说“上报国家,下安黎庶”都是骗人的鬼话,实质仅是为了维护“刘关张三人小集团”的利益。他口口声声要做“汉朝王室”的忠臣,可曹丕篡汉,献帝受辱,国家衰亡,他却视而不见,还何谈“上报国家”?而为义弟报仇的一己之私,却造成蜀汉75万将士葬身火海,数百万丧子、丧父、丧夫者痛不欲生,又如何“下安黎庶”?这充分说明封建帝王无论是成功或失败,都是建立在老百姓的累累尸骨之上。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再说李逵,虽说是个农民起义的小头领,但他骨子里仍然是农民,代表的是在封建社会受剥削、受压迫的弱势群体,追求的是老百姓不受欺凌的“大义”。因此,他得知民女被抢,就如同自己的胞妹遭劫一样痛心,即使抢人者是自己的结义兄长,也会翻脸不认人。设若宋江真有丑事,李逵定然要真杀宋江!宁可不要“哥们义气”的“小义”,也要践行“替天行道”的“大义”。
  总之,我们只有用辩证的唯物史观的方法,才能认清历史上的人物和事件的实质,这对我们明辨是非,以史为鉴,大有裨益。
其他文献
荧屏有王小丫者,玉手一挥云:“请听题,权大还是法大?”坐中嘉宾始则瞠目,继之做醍醐灌顶状;此景与《贞观政要》戴胄与唐太宗类同,为长孙无忌带刀入东上阁事,亦大手一挥,实贞观版“权大还是法大”也!  当然,戴胄不可能跟王小丫一样,手一挥,就让唐太宗冰释疑窦。但是,戴胄维护法律尊严,有法必依,执法必严的胆识,确实让人肃然起敬。故事发生在贞观元年,戴胄任大理寺少卿。唐太宗深知“大理之职,人命所悬,当须妙选
期刊
无论古今,契约精神都是一种稀有品质,因稀有,故被人們赞美。《史记》中便有“得黄金百,不如得季布一诺”之说,可见重诺守信的珍贵。  远古的人们信守承诺,但后来对承诺的信守,却常常遭人耻笑。公元前七世纪,宋襄公“盂地会盟”被活捉、“泓水之战”被打败,因而让人骂为蠢货,视为傻帽,但他坚守的,却恰恰是最宝贵的承诺。  “盂地会盟”被捉,是因为与楚王有约,赴“乘车之会”,非“兵车之会”;“泓水之战”让楚军完
期刊
安徽淮南凤台某校因公开销毁学生带入校园的手机而引起网上热议:律师、老师、学生、家长,见仁见智,各执一词。据校方所云:销毁之举是与家长签了协议的,其初衷是“为了学生好”,且是在久治无效情况下的“无奈之举”云云。  笔者亦聊抒己见,以为不应将手机视为洪水猛兽,一味禁堵,“销毁手机”不可取。无效管理不应成為“销毁”的理由,正恰相反,是反思、考验我们教育耐心与管理艺术的契机。  “销毁手机”的理由自然是很
期刊
那天,我们原营部退役多年的部分战友聚到了一起,中午酒过三巡后,一个“新兵蛋子”给大家都很尊敬的老教导员端酒,说:“老李,我敬你一杯。”教导员听后一愣,继而有点尴尬地说:“是的,老李,老李。”随后喝了那杯酒。  教导员姓李,喊他“老李”按说不错,但他何以会一愣、而众人也感到有点“那个”呢?释疑前先讲一个叶剑英元帅的故事。因事涉方鼎英,故需介绍一下。方先生是著名的爱国民主人士,早年曾任黄埔军校教育总长
期刊
成年人学习中的形式主义,实则古已有之,并非新鲜事物。那些心不在焉、敷衍塞责的“假装在学”,本质上折射的是一种厌学症。  话说“厌学”这东西,至少在战国时期就有记载了。《学记》称:“今之教者,呻其占半,多其讯言,及于数进,而不顾其安;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该文罗列了当时教育界的一些現象:在教学过程中,只知道一味让学生朗读,朗读的课程往往占了教学一半以上的时间,讲解的时
期刊
在心灵鸡汤泛滥之今日,看微信或上网,就会有大量的养生、健康、励志之类的文字充塞你的眼球,教训也、指导也、说教也……总之,你如果照作者的意思做,就会长命三千岁,或出人头地,成为当今牛人之一。  我之人生三境界,既非此类心灵鸡汤,也非马斯洛的人生三种逐次的需求,而是我奉行了多年的宗旨,乃我人生快乐、心理平衡之根本。  我之人生三境界,乃时时并存于心。因时时并存于心,故如《心经》所言:“心无挂碍,无挂碍
期刊
运输队的枣红马积极实干,工作出色,在全队盖了帽。驮货,同伴们驮80斤,他驮120斤。拉车,同伴们拉1000斤,他拉1500斤。  枣红马有个业余爱好,喜欢跑步,一有空就练,从不间断,并且荣获过马类运动会金牌。  尽管枣红马工作是一流的,颁奖评优却从来没有他的份儿。众口一词,说他不务正业,工作不安心,并且都拿他的金牌说事,金牌成了枣红马懈怠工作的证据和把柄。  季季如此,年年如此,枣红马终于忍不住了
期刊
几十年前批孔,说孔子及弟子完全是一群不懂农事,五谷不分的蠢才。这实际是借古喻今批现代知识分子。  批孔者常举两个孔子的故事做证据。一是《论语·子路》里的一段话:“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以此证明孔子是个不懂种粮种菜且歧视劳动的人。二是《论语·微子》记,孔子的学生子路遇到荷蓧丈人,问见到孔子没有,荷蓧丈人答:“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当年流行的解释是
期刊
任人唯贤,不论贵贱、远近与亲疏,这当是墨家的主张,与儒家之“亲亲”有别,《墨子》称之为“尚贤”。儒家既然“亲亲”,难免亲疏有别。如果以亲疏划分,李世民麾下的文武大臣,可以分为诸多层次:有隋朝旧臣,有李密瓦岗寨的旧部,有隐太子李建成的旧部,当然也有他秦王府的旧部。诸多史实可以证明,李世民是任人唯贤的,不搞亲疏有别,他是搞“五湖四海”的。在这一点上,他取墨而舍儒。  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在人事问题上面
期刊
有次参加某个活动,一个生意场上的中年女士因为晚到坐我一旁,朝我做了一个抱歉的表情,然后我们有了简单的交流并互换了名片。她称我老师,我却不知如何回称她。  眼下在工作和社交场合,有职位的都称职位,而没职位或职位较低的则按年龄和性别称呼,如先生、小姐。她属于后者,但称小姐显然与年龄不符;而太太,中国人又没有这样的习惯;女士则是书面用语,不适合放在口语;小妹更不是这种场合和关系所能用的。  很早之前,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