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来源 :信息教研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udoud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时代的变化,经济的发展,中学生的思想品德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学生的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大都取决于中学的思想政治课,学生在课堂上了解思想品德,在课堂上学习思想品德,在课堂上运用做作业的方式“实践”着思想品德。尽管学生时时刻刻把思想品德挂在嘴边,但真正被学生吸收并通过自身表现出来的品德并没有多少。可现实社会要求的人才是一个以品德高尚为基础的人才,这使得教育与社会现实脱节。
  中学生正处在长知识长才干的关键时期,是向成年人过渡的重要阶段,探索其思想品德形成的因素,有利于调动全社会各方面力量对中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使中学生能健康、快乐地成长。青少年是国家的希望,他们能否健康地成长,直接关系着祖国的前途和命运,关系着祖国的荣辱兴衰。要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除了掌握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外,还应加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青年学生只有具备了良好的品德,才能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为社会创造财富,才能将自己的满腔热血贡献于国家与社会。
  1.国家正确的法律制度是中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保障。
  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对人民影响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人民群众的行为反过来又能对统治阶级的言论起推动或延缓的作用。针对这一实际,国家在制定方针、政策时,一定要从本阶级的利益出发,制定出适合本国实际,有利于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对青少年一代能积极健康成长的方向着想,并号召人民向英雄学习并宣传他们的英雄事迹,从而形成向英雄学习的良好社会风气。
  2.社会环境是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关键。
  人们常说:“环境育人”,是指优美的自然环境和良好的社会环境能陶冶人们的情操,能够催人积极向上,使人们有健康的体魄,以满腔的热情迎接新生活。学生生活在社会环境中就要求社会环境有利于他们的身心健康,这有利于学生思想品德朝着积极健康的方面发展,使中学生的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阳光灿烂。
  3.学校教育是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
  教师,是人类文化的传递者,也是学生心灵的铸造者。他们不仅传递科学文化知识,而且还起着塑造学生心灵的作用。学生从开始入学之日起,就受到教师一言一行的感染,而且还会仿效教师的做法为人处事。
  4.家庭教育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起促进作用。
  性格、品德在很大程度上受父母的影响。因此,在家庭教育方面,父母必须给自己的子女树立光辉的榜样,起好模范带头作用,以自己的言行来影响和教育子女。在学生思想品德形成过程中,国家、社会、学校、家庭都对学生思想品德形成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因而社会各个方面都要共同承担教育青少年的责任。认识到自己的一言一行对他们的影响,从而严格规范自己的行为,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楷模。
  学校的德育工作于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经济转轨的关键时期,作为思想品德教育主体的学生,其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也自然会打上时代的烙印。新时期如何改善和加强学校的德育工作,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工作之一。
  1.当前学校思想品德教育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我国市场经济运行中,社会观念的变化,知识的更新,信息的接受,对教育者和被教育者来说几乎是同步的。就学生而言,他们的社会接触面及接受新事物的速度远比在校门内的老师要广、要快得多。
  教育要求上与学生思想实际相脱节,对受教育者的要求理想化,学生与教师沟通过少,容易产生教育要求不切合受教育者实际的现象。
  教育方法、形式上趋于简单化、形式化、说教化。教育内容上“假、大、空”,空泛无力。
  2.加强和改进学校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对策。
  加强德育队伍建设,掌握德育工作的主动性。全体教职工都应参与德育工作,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齐头并举。努力提高教职工队伍的政治思想素质,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大力提倡敬业爱岗和无私奉献精神,塑造师魂,树好形象。
  丰富德育内容,突出德育工作的时代性。教育内容应是灵活多样、学生喜闻乐见、愿意接受的。社会改革开放,学校德育工作已不能限于传统封闭式的教育方式,必须引导学生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走向社会,了解社会,正确客观全面地认识社会。
  拓宽德育渠道,完善德育工作的系统性。畅通课堂教学主渠道,在教学活动中,要因地制宜、因生制宜地采取灵活多变的教育教学方式,变单一的口头教育为活泼生动的教育活动。
  中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是我国目前德育工作的重心之一,如何做及如何做好是教育工作者需要研究的重要问题。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中学生的思想品德与前人大不相同,如今的品德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很容易发生变化。所以我们更需要掌握中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趋势与其规律,并不断的改进与完善中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观念、认识态度,以达到全民参与、共同关注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
其他文献
赞可夫指出:“兴趣是学习知识的能源,是发展智力的原动力。”数学这门学科看起来是一门比较枯燥的学科,如何使学生喜欢数学,并对它发生兴趣,一直以来就是教师们最关心的一个话题,因为一旦学生建立了兴趣,就会产生愉悦的情绪去参与,去探索,去体验。那么怎样才能培养学生兴趣?下面我根据几年的实践浅谈几点:  一、利用数学故事,数学典故,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一般喜欢听趣人趣事,教学中可结合学习内容讲述数学发展的历
期刊
多媒体教学在教学过程中集图片、声音、文本、动画等为一体,图文并茂,声象俱佳,动静结合,能很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视听感官系统,充分展示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弥补了传统语文教学的枯燥和乏味,也展示着作为现代教育媒体的魅力。  作为一名刚刚上岗的青年教师,我尝试在课堂教学方面运用多媒体形式,用自己设计的课件配合课堂教学活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以小学语文人教版教材第五册《我们的民族小学》为例,我来谈谈多媒体技术在
期刊
目前的音乐教育现状中,教师常常忽视了孩子的感受:教师讲得多,学生悟得少;机械练习得多,兴趣激发引导得少。所以笔者认为有必要实施快乐音乐教学,让学生重拾对音乐的热情、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体验成功,享受快乐,真正做到在“乐中学,学中乐”。音乐教学,是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新《课程标准》指出:音乐教学必须以声传情、以情育人,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为学生提供多角度、多渠道的情感体验,使学生获
期刊
提起作文,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感到非常棘手,学生总觉得写作文难,没有内容可写,而现代孩子们的生活是五彩缤纷的,孩子从一踏进校园就会发生许许多多的事,遇到各种各样的人,可为什么一到写作文就头疼了?我认为,学生只有把“苦难”的作文当成一件快乐的事,才可能在最佳的精神状态下去完成。因此,浓厚的作文兴趣是推动学生积极作文的巨大动力,那私如何降低难度,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呢?笔者是从这几方面做到的。  一、
期刊
立足课堂教学,以精美的文章为范例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以“文“育“文”,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能够掌握方法、陶冶情操、提升能力,一直是我致力追求的目标,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进行了以下一些摸索和实践。  一、以文导善,培养优良品德  中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质兼美的文章,让我们在美的熏陶中受到思想的启迪。如《在山的那一边》,用优美的语言,波澜壮阔的海的意象,引导学生要树立远大的理想,并要为实现理想
期刊
在当前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背景下,要把学生培养成为开拓型、才能型、创造型的新一代,必须要培养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帮助他们养成高度发挥想象能力和善于运用创造性思维的习惯。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意识势在必行。  一、掌握语文课堂提问技巧  课堂提问是教学过程中普遍采用的一种教学方法。通过课堂提问,不仅可以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还可以巩固学生的知识,培养学生的表达能
期刊
现代教育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注重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这其中包含着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对于我们语文教师来说,不仅要培养学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还要把心理素质的培养贯穿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我在语文教学中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引导与培养。  一、加强学生自信心的培养,奠定良好心理素质的基础  自信心是人最宝贵的一种心理品质。纵观历史上有成就的人,他们的成功几乎都来源于自信。  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信
期刊
创业教育作为近年来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过程中兴起的一种教育理念,越来越受到各界的重视。199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与行动世界宣言》中提出:“必须将创业技能和创业精神作为高等教育的基本目标。”2010 年,我国教育部出台了 《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指出:“在高等学校中大力推进创新教育,对于促进高等教育科学发展,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
期刊
21世纪是以高新技术为核心的知识经济时代,这个时代呼唤创新和创造型人才,呼唤基础教育的改革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要求学校教育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新人,为此,语文教学肩负着神圣的使命。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已成为深化语文教学改革,推进语文素质教育,实现语文教学现代化的迫切需要。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的少、慢、差、费现象发
期刊
2011年10月,我有幸参加了“四川省教育厅2011年小学语文送教广安行活动”的学习,聆听了冯芊、高静等几位名师的课堂教学及专题讲座,受益匪浅。对他们的教学表演发自内心的赞赏和佩服  一、指向言语行式的语文阅读教学  冯芊老师通过她的课堂教学告诉我们: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应指向言语形式,即文章怎么写。而我大多数时候在阅读教学中过多地关注言语的内容,即文章写了什么,以情节分析为教学内容,过细的纠缠细枝末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