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广西艺术学院设计学院,广西 南宁 530022)
当今社会美术教育事业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学生希望通过对美术的学习而成就自己的艺术梦想。但当前的应试教育主要是以培养绘画技巧为主,而将艺术理论与绘画技巧的教学分离开来,这同样不利于学生艺术理论水平的提高。当前的美术理论教学存在着许多问题,例如美术理论的教学方式单一枯燥,因此导致了许多学生对于美术理论学习缺乏興趣,兴趣的缺失又使得美术理论课教学更加索然无味。而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就是在美术教学中注重美术理论的教育并改革教学方式方法,这样才能在提高学生绘画技巧的同时也能够提升自身的艺术涵养。
一、美术专业理论课程在高等美术教育中的重要性
关于美术理论,解释起来,无外乎就是对美术之理的思考与论述。广义指美术史、美术基础理论和美术批评,用于研究美术作品的材料、工具、制作技术和方法以及美术理论自身,是一个关于美术的知识系统。美术理论课程通常指“中国美术史”、“外国美术史”、“美术概论”、“艺术美学”等,是艺术类院校美术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许多人认为美术理论只是单纯的文史类教育,对学生具体绘画水平的提升影响不大,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其实美术理论在美术教学中的比重是极其重要的。
(一)美术理论课程的开设是美术教育文化传承的重要手段。美术教育不只是技能教育,也是文化教育,是素质教育,以技能教育为主忽略美术理论课程的美术教育是不完整的。美术是人类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是一种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途径。忽视美术理论的美术教育仅仅是技法的传授,和工匠式的师父带徒弟模式没有任何区别。美术技法的教学目的在于使学习主体掌握美术语言,学会以美术的特殊语言认识客观世界。但是,仅仅掌握透视、解剖、色彩等是远远不够的,没有内涵的美术作品绝对不是优秀的作品。高等美术教育的目的绝对不是培养一批批工匠,而是培养有思想的鲜活个体。美术理论课程的价值之一就是文化传承,通过美术理论的教学,使经典的文化传统深入人心,使学习主体真正理解美术文化的内涵。
(二)美术理论学习是学习主体社会化的重要途径。人是社会的人,人的社会属性决定人的一生就是不断社会化的过程。教育是个人社会化的重要途径。美术技法教学仅仅是一种技能教育,美术教育中的美术理论更多地承担着个人社会化重任。美术教育培养的是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而不是简单的技术工人。美术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技能的传授,更重要的是人格的塑造。在美术人类学、美术社会学等具体课程中,我们能够了解人类社会变迁与美术文化的关系,了解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美术风格。在认识不同时代美术的风格特征中,可领会到不同时代艺术家的创作氛围以及艺术家社会化的过程。此外,艺术需要个性,但需要有限度的个性。某种程度上美术理论课程的学习不是简单的作品欣赏,而是学习主体人格的塑造过程,是学习主体社会化的过程。简言之,美术理论课程的学习是以人为本而不是以作品为本的学习。
(三)美术理论学习为美术技能学习提供理论支持。美术理论多是艺术家的经验总结、心得体会。美术理论的学习就是对前辈艺术家经验的学习,对艺术创作有直接的作用。理論性的总结是看似繁乱的美术现象的条理化呈现。通过美术理论学习,学习主体可认识到繁乱的美术事象背后掩盖的本质。
二、当今美术理论教学现状
当今社会,教育事业呈现日益兴盛之势,随着我国艺术考试的升温,美术类的教育规模也日益壮大,从中也出现了一些美术教育现状混乱。
(一)学生自身文化素养基础不牢。美术投考大军,随着中国高校扩招,一度风靡全国,堪称中国特色的“艺考族”。这些艺考族真的是个个都非常喜欢美术,立志为中国艺术事业发展为奋斗目标吗?很明显,答案是否定的。这些人当中一大部分是跟风的,好玩而巳,自己在高中阶段根本没有什么明确的艺考目标,看着周围的朋友考,自己稀里糊涂的就跟着来了。一部分是因为自己的学习成绩不理想,因艺考文化分数不高的缘故考入大学,至于对美术有没有目标根本没想过。如此种种,这些考生一旦进了大学,就对学习缺乏动力,也没什么明确的奋斗目标。加之现在扩招规模注重大而全的发展态势,大学在管理没跟上的情况下,便成了他们的“休养所”。实际上,翻开中国美术史,从来不会说,中国的美术家、美术史家及美术教育家是众家当中文化素养不高的。相反正是这些大家,引领着一个时代或几个时代的精神文化的发展,注入了时代潮流的鲜活血液。他们的思维敏捷,思想前卫,富于深厚文化涵养。为什么如今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人们经常提及的是文化基础不好的就去学美术,难道这是时代在倒退吗?透过现象看本质,很明显是教育体制在社会经济发展脉搏下,未能及时相适应的结果。我们不可否认,现在的美术类学生,因为兴趣爱好的偏向、或是因为经济发展的诱因,在文化知识学习上花的功夫相对较少,而在高考一杆种的衡量下,文化基础相对薄弱,却在同样高校设立的美术学院(专业)找到了一条求学门道,实现了大学梦。所以后来的学习过程中自然对富于哲理的艺术概论、美学原理和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史论、画论产生了理解上的差距。这是正常的。当然,还有一部分学生对美术毫无兴趣爱好,混进了美术高考,进入了大学。这更加显露出美术类学生自身文化素养不牢的事实。据统计,美术高考计划内的文化课录取分数线历年来都低于其它各层次文科大学的录取分数线,而且近些年还呈下降趋势。这就吸引了相当一部分文化课成绩差、考其他专业无望的学生,纷纷报考高师美术学专业。这些人学习能力差、文化底子薄、没有形成良好的文化学习习惯。入学后,自然不会重视理论课的学习,即使有些愿意学的学生也往往表现为力不从心。
(二)专业认识误区。美术是一门技术性很强的学科。课堂教学中往往很容易导向技法
学习的教授,孤立教学中学科之间的联系,对理论教学认识片面。导致整个教学过程己然逃脱不了师徒技法教授单一化的传统模式。很多理论知识的理解就是靠平常的实践来消化的。这样一来,学生不但技法学不好,更不明白理论在实践中的指导性价值。教师在专业认识上呈现轻率对待,忽视学生学生思维能力培养过程。给学生文化理论素养的形成铸造了一座“绝缘墙”。 (三)艺术类院校的美术教育重“技”轻“文”,重“术”轻“美”。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在生源招收方面,美术专业的学生文化课成绩的要求很低,艺术院校的招收的标准主要是对绘画水平的考察,所以对于美术理论类的课程,学生接受度较低。所以出现一些绘画类的同学在手头功夫上,也就是“技术”层面很成熟,而艺术创作的眼界与格局却很低,因为理论指导实践,特别是当学生的绘画进入更高层的学习后,成为一个真正的艺术家,对于美术类专业的学生来说,单一的技能教学显然已不能满足时代的需求。
(四)美术理论填鸭式授课方式,导致授课效果不佳。实践类绘画专业的学生,对于文化课学习基础薄弱,如果照本宣科地填鸭式美术理论教学必定会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学习中出现倦怠情绪,不能达到教学的目的。美术理论授课方式和课程安排让学生知识吸收碎片化美术理论的知识涵盖量很大,本科阶段的学习主要得积累基础知识
三、美术理论课程的教学改革意见
针对当前美术理论课程教育存在的困境,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就是从教师队伍、教学方式、教材等几个方面进行改革,这样才能在提高学生绘画技巧的同时也能够提升自身的艺术涵养。
(一)教师队伍的建设。一些绘画类专业,因为本身专业的性质决定,绘画课程会比较多,和教授绘画技术的老师也接触更多,而和专业从事美术理论教学的老师接触更少,从事绘画教学的老师对绘画类专业学生也影响更大,而全面型艺术人才的培养,需要学生“技”与“文”和“术”与“美”相结合,要增加艺术史艺术理论方面的知识储备,这样才能在潜移默化提高学生的审美高度,绘画品格。还有就是关于高校美术理论教育培养机制的问题,目前的高校美术教师大都从国内艺术院校出来的,包括现在高校人才引进机制中都特别注明要求全国著名艺术院校“出身”。那么他们那些受专门美术院校艺术熏陶也就是学院派思想的影响,虽助推起了中国美术的高潮,但未必真的助推了美术教育的大繁荣。显然专门艺术院校的内部培养机制都存在共同的不足。那就是虽有分类分学科,而实际上这些专门的艺术院校的美术史、美术画论、美学跟技艺技法课程授课比起来还是显得很不协调。这注定在这些重技艺领导一切的意识里,学生都将全身心地扎入规划成就“艺术家”的宏伟大志中。所以,出来工作后,不管是到师范院校还是艺术院、普通大学、设计学院。都难免疏忽美术理论的再深造,习惯于以技法代替理論的从业心理。忽略理论教学在技法中的导向和启发作用,更难于有整合理论系统性知识是构建艺术大视野的丰富营养行为。
(二)教学方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传统的教学方式以教师讲授为主,教师起着主导作用,精力放在教学上,强调的多是教材的内容。美术理论课较之技能课而言更抽象,但教师可以通过一些生动的、具体的、直接可感的视觉形象来帮助学生感悟和理解。比如适当融入一些实践环节,改变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往往能够起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的作用。实践环节可以是组织学生参观、考察博物馆、各类美术文化遗迹,也可以是观摩美术展览和美术创作活动。这样在实践中进行理论教学就能使学生更充分感受和理解古今美术造型形态特点,了解美术与生活、生产的关系,了解美术审美的本质等诸多内容。这种“知识——实践——学术”的美术理论教学模式延伸了课堂理论教学,打通了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社会活动、科学实验的通道,把学生带回知识的源头,使知识复归实践,从而促进学科的学术思考。
许多学生对于美术理论缺乏兴趣的原因是由于理论教学的方式过于枯燥乏味,当前艺术理论的教学主要是教师通过书本的教学,用传统的授课方式来向学生传达知识,艺术类学生思维活跃,难免对死板的教学方式厌烦。随着当前我国对于文化发展的重视程度日益加深,艺术事业的蓬勃发展,美术理论在相关专业的求学与就业上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老师在教授学生美术理论的同时,不妨在其中加入真实的画作鉴赏以及游览博物馆等新的教学手段,这样不但能使课本上的知识活跃起来,使学生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同时也有利于激发学生对美术理论教育的学习兴趣。
(三)将地方美术资源纳入课程教学体系。美术理论的教材编著者基本立足于全局,比较宏观地列举、类比、阐述,其课程教学也习惯一统论。而基层教学的习惯往往不能脱离于教材的纲目、章節和内容的要求,对当地的美术资源、文化漠不关心。实际上,我国历史悠久,美术文化资源十分丰富,各地的美术除具有传统的传承而存在共同的特性外,还由于受地域、文化的影响而又呈现出在课程安排上不同的区域和地方特色。
作者简介:李佳怡(1996—),女,汉族,籍贯:湖南郴州,广西艺术学院设计学院视觉传达装潢艺术设计本科生。
当今社会美术教育事业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学生希望通过对美术的学习而成就自己的艺术梦想。但当前的应试教育主要是以培养绘画技巧为主,而将艺术理论与绘画技巧的教学分离开来,这同样不利于学生艺术理论水平的提高。当前的美术理论教学存在着许多问题,例如美术理论的教学方式单一枯燥,因此导致了许多学生对于美术理论学习缺乏興趣,兴趣的缺失又使得美术理论课教学更加索然无味。而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就是在美术教学中注重美术理论的教育并改革教学方式方法,这样才能在提高学生绘画技巧的同时也能够提升自身的艺术涵养。
一、美术专业理论课程在高等美术教育中的重要性
关于美术理论,解释起来,无外乎就是对美术之理的思考与论述。广义指美术史、美术基础理论和美术批评,用于研究美术作品的材料、工具、制作技术和方法以及美术理论自身,是一个关于美术的知识系统。美术理论课程通常指“中国美术史”、“外国美术史”、“美术概论”、“艺术美学”等,是艺术类院校美术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许多人认为美术理论只是单纯的文史类教育,对学生具体绘画水平的提升影响不大,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其实美术理论在美术教学中的比重是极其重要的。
(一)美术理论课程的开设是美术教育文化传承的重要手段。美术教育不只是技能教育,也是文化教育,是素质教育,以技能教育为主忽略美术理论课程的美术教育是不完整的。美术是人类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是一种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途径。忽视美术理论的美术教育仅仅是技法的传授,和工匠式的师父带徒弟模式没有任何区别。美术技法的教学目的在于使学习主体掌握美术语言,学会以美术的特殊语言认识客观世界。但是,仅仅掌握透视、解剖、色彩等是远远不够的,没有内涵的美术作品绝对不是优秀的作品。高等美术教育的目的绝对不是培养一批批工匠,而是培养有思想的鲜活个体。美术理论课程的价值之一就是文化传承,通过美术理论的教学,使经典的文化传统深入人心,使学习主体真正理解美术文化的内涵。
(二)美术理论学习是学习主体社会化的重要途径。人是社会的人,人的社会属性决定人的一生就是不断社会化的过程。教育是个人社会化的重要途径。美术技法教学仅仅是一种技能教育,美术教育中的美术理论更多地承担着个人社会化重任。美术教育培养的是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而不是简单的技术工人。美术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技能的传授,更重要的是人格的塑造。在美术人类学、美术社会学等具体课程中,我们能够了解人类社会变迁与美术文化的关系,了解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美术风格。在认识不同时代美术的风格特征中,可领会到不同时代艺术家的创作氛围以及艺术家社会化的过程。此外,艺术需要个性,但需要有限度的个性。某种程度上美术理论课程的学习不是简单的作品欣赏,而是学习主体人格的塑造过程,是学习主体社会化的过程。简言之,美术理论课程的学习是以人为本而不是以作品为本的学习。
(三)美术理论学习为美术技能学习提供理论支持。美术理论多是艺术家的经验总结、心得体会。美术理论的学习就是对前辈艺术家经验的学习,对艺术创作有直接的作用。理論性的总结是看似繁乱的美术现象的条理化呈现。通过美术理论学习,学习主体可认识到繁乱的美术事象背后掩盖的本质。
二、当今美术理论教学现状
当今社会,教育事业呈现日益兴盛之势,随着我国艺术考试的升温,美术类的教育规模也日益壮大,从中也出现了一些美术教育现状混乱。
(一)学生自身文化素养基础不牢。美术投考大军,随着中国高校扩招,一度风靡全国,堪称中国特色的“艺考族”。这些艺考族真的是个个都非常喜欢美术,立志为中国艺术事业发展为奋斗目标吗?很明显,答案是否定的。这些人当中一大部分是跟风的,好玩而巳,自己在高中阶段根本没有什么明确的艺考目标,看着周围的朋友考,自己稀里糊涂的就跟着来了。一部分是因为自己的学习成绩不理想,因艺考文化分数不高的缘故考入大学,至于对美术有没有目标根本没想过。如此种种,这些考生一旦进了大学,就对学习缺乏动力,也没什么明确的奋斗目标。加之现在扩招规模注重大而全的发展态势,大学在管理没跟上的情况下,便成了他们的“休养所”。实际上,翻开中国美术史,从来不会说,中国的美术家、美术史家及美术教育家是众家当中文化素养不高的。相反正是这些大家,引领着一个时代或几个时代的精神文化的发展,注入了时代潮流的鲜活血液。他们的思维敏捷,思想前卫,富于深厚文化涵养。为什么如今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人们经常提及的是文化基础不好的就去学美术,难道这是时代在倒退吗?透过现象看本质,很明显是教育体制在社会经济发展脉搏下,未能及时相适应的结果。我们不可否认,现在的美术类学生,因为兴趣爱好的偏向、或是因为经济发展的诱因,在文化知识学习上花的功夫相对较少,而在高考一杆种的衡量下,文化基础相对薄弱,却在同样高校设立的美术学院(专业)找到了一条求学门道,实现了大学梦。所以后来的学习过程中自然对富于哲理的艺术概论、美学原理和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史论、画论产生了理解上的差距。这是正常的。当然,还有一部分学生对美术毫无兴趣爱好,混进了美术高考,进入了大学。这更加显露出美术类学生自身文化素养不牢的事实。据统计,美术高考计划内的文化课录取分数线历年来都低于其它各层次文科大学的录取分数线,而且近些年还呈下降趋势。这就吸引了相当一部分文化课成绩差、考其他专业无望的学生,纷纷报考高师美术学专业。这些人学习能力差、文化底子薄、没有形成良好的文化学习习惯。入学后,自然不会重视理论课的学习,即使有些愿意学的学生也往往表现为力不从心。
(二)专业认识误区。美术是一门技术性很强的学科。课堂教学中往往很容易导向技法
学习的教授,孤立教学中学科之间的联系,对理论教学认识片面。导致整个教学过程己然逃脱不了师徒技法教授单一化的传统模式。很多理论知识的理解就是靠平常的实践来消化的。这样一来,学生不但技法学不好,更不明白理论在实践中的指导性价值。教师在专业认识上呈现轻率对待,忽视学生学生思维能力培养过程。给学生文化理论素养的形成铸造了一座“绝缘墙”。 (三)艺术类院校的美术教育重“技”轻“文”,重“术”轻“美”。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在生源招收方面,美术专业的学生文化课成绩的要求很低,艺术院校的招收的标准主要是对绘画水平的考察,所以对于美术理论类的课程,学生接受度较低。所以出现一些绘画类的同学在手头功夫上,也就是“技术”层面很成熟,而艺术创作的眼界与格局却很低,因为理论指导实践,特别是当学生的绘画进入更高层的学习后,成为一个真正的艺术家,对于美术类专业的学生来说,单一的技能教学显然已不能满足时代的需求。
(四)美术理论填鸭式授课方式,导致授课效果不佳。实践类绘画专业的学生,对于文化课学习基础薄弱,如果照本宣科地填鸭式美术理论教学必定会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学习中出现倦怠情绪,不能达到教学的目的。美术理论授课方式和课程安排让学生知识吸收碎片化美术理论的知识涵盖量很大,本科阶段的学习主要得积累基础知识
三、美术理论课程的教学改革意见
针对当前美术理论课程教育存在的困境,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就是从教师队伍、教学方式、教材等几个方面进行改革,这样才能在提高学生绘画技巧的同时也能够提升自身的艺术涵养。
(一)教师队伍的建设。一些绘画类专业,因为本身专业的性质决定,绘画课程会比较多,和教授绘画技术的老师也接触更多,而和专业从事美术理论教学的老师接触更少,从事绘画教学的老师对绘画类专业学生也影响更大,而全面型艺术人才的培养,需要学生“技”与“文”和“术”与“美”相结合,要增加艺术史艺术理论方面的知识储备,这样才能在潜移默化提高学生的审美高度,绘画品格。还有就是关于高校美术理论教育培养机制的问题,目前的高校美术教师大都从国内艺术院校出来的,包括现在高校人才引进机制中都特别注明要求全国著名艺术院校“出身”。那么他们那些受专门美术院校艺术熏陶也就是学院派思想的影响,虽助推起了中国美术的高潮,但未必真的助推了美术教育的大繁荣。显然专门艺术院校的内部培养机制都存在共同的不足。那就是虽有分类分学科,而实际上这些专门的艺术院校的美术史、美术画论、美学跟技艺技法课程授课比起来还是显得很不协调。这注定在这些重技艺领导一切的意识里,学生都将全身心地扎入规划成就“艺术家”的宏伟大志中。所以,出来工作后,不管是到师范院校还是艺术院、普通大学、设计学院。都难免疏忽美术理论的再深造,习惯于以技法代替理論的从业心理。忽略理论教学在技法中的导向和启发作用,更难于有整合理论系统性知识是构建艺术大视野的丰富营养行为。
(二)教学方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传统的教学方式以教师讲授为主,教师起着主导作用,精力放在教学上,强调的多是教材的内容。美术理论课较之技能课而言更抽象,但教师可以通过一些生动的、具体的、直接可感的视觉形象来帮助学生感悟和理解。比如适当融入一些实践环节,改变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往往能够起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的作用。实践环节可以是组织学生参观、考察博物馆、各类美术文化遗迹,也可以是观摩美术展览和美术创作活动。这样在实践中进行理论教学就能使学生更充分感受和理解古今美术造型形态特点,了解美术与生活、生产的关系,了解美术审美的本质等诸多内容。这种“知识——实践——学术”的美术理论教学模式延伸了课堂理论教学,打通了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社会活动、科学实验的通道,把学生带回知识的源头,使知识复归实践,从而促进学科的学术思考。
许多学生对于美术理论缺乏兴趣的原因是由于理论教学的方式过于枯燥乏味,当前艺术理论的教学主要是教师通过书本的教学,用传统的授课方式来向学生传达知识,艺术类学生思维活跃,难免对死板的教学方式厌烦。随着当前我国对于文化发展的重视程度日益加深,艺术事业的蓬勃发展,美术理论在相关专业的求学与就业上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老师在教授学生美术理论的同时,不妨在其中加入真实的画作鉴赏以及游览博物馆等新的教学手段,这样不但能使课本上的知识活跃起来,使学生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同时也有利于激发学生对美术理论教育的学习兴趣。
(三)将地方美术资源纳入课程教学体系。美术理论的教材编著者基本立足于全局,比较宏观地列举、类比、阐述,其课程教学也习惯一统论。而基层教学的习惯往往不能脱离于教材的纲目、章節和内容的要求,对当地的美术资源、文化漠不关心。实际上,我国历史悠久,美术文化资源十分丰富,各地的美术除具有传统的传承而存在共同的特性外,还由于受地域、文化的影响而又呈现出在课程安排上不同的区域和地方特色。
作者简介:李佳怡(1996—),女,汉族,籍贯:湖南郴州,广西艺术学院设计学院视觉传达装潢艺术设计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