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网络和新媒体迅速发展的大背景下,社会事件愈加容易对社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分析、研究高校对负面网络舆情的引导问题,及时回应高校大学生在日常生活和社会热点包括疫情情况等网络舆情关切,对于增强高校大学生爱国主义理想信念、弘扬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高校;网络舆情;治理
一、高校网络舆情治理相关概念
网络舆情是指在互联网上流行的对社会问题不同看法的网络舆论,是社会舆论的一种表现形式,是通过互联网传播的公众对现实生活中某些热点、焦点问题所持有的有较强影响力、倾向性的言论和观点。
高校网络舆情相对网络舆情来说,具体是指大学生在社会公众网络平台或校园网络空间内,通过多种多样的互联网渠道对其关心的或与其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的事件、政策、新闻等表达个人看法、意见、态度、情绪,从而汇集而成的信息集合。所以新形势下高校网络舆情具有即时性、多元性、自由性、可控性等特点。
二、高校网络治理机制面临的困难与挑战
1.网络舆情监测与搜集方式相对落后
面对形色纷杂的各类舆情信息,若不做好监测与搜集工作,其他后续环节则成为无源之水,无根之木,治理工作也无从谈起。随着新型媒体将我们带入信息交互的新媒体时代,人人都可以借助移动终端成为参与谈论、传播信息的自媒体人,无形中加大网络舆情的监测难度。高校网络舆情搜集、整理、分析和报告工作还未达到日常化和专业化,其及时性和科学性与一些专业研究机构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
2.网络舆情研判滞后,缺乏准确性
网络舆情研判对高校网络舆情治理有着重要的方向指导作用,能否快速地做到去伪求真,充分把握对网络舆情的性质特点,前瞻性地预判舆情的局势和走向,对舆情分析研判的准确性影响极大。高校网络舆情进行研判解析,离不开对汇集的网络舆情信息进行系统性分析、整理,厘清各种表象之间纷繁复杂的联系把握网络舆情所反映出来的基本态势及本质内容,而高校目前的网络舆情分析和研判能力与专业机构相比仍显不足,准确性有待提高。
3.网络舆情预警响应滞后,体系不够完善
当高校管理层获取到网络舆情预警时,往往舆情事件开始发酵或进入蔓延期,亦或是己经演变成无法遏制的网络舆情危机。高校在舆情预防环节中,由于网络舆情控制难度高、危害性强、辐射性强,错误的预警防控和干预,容易导致严重后果,产生负面影响。学校在面对部分网络舆情事件时,仍存在预警响应滞后,预警处置措施不够科学,预警体系不够完善等问题。
4.网络舆情处置不够科学有效
在网络舆情危机发生后,有些高校仍会采取传统的“围、堵、瞒”措施,没有做到信息及时公开,抱着“家丑不外扬”的心态想方设法阻止危机事件的传播,这种“有意遮丑”的处理方式剥夺了学生的正当权利,不明真相的谣言肆意扩散,这些都对突发网络舆情事件产生直接的负面影响。多数高校对涉及信息进行未能及时公开,处置方式欠缺科学性和合理性。
三、高校网络舆情治理存在问题的原因
1.治理理念相对僵化
不同的治理理念决定高校网络舆情治理思路和方式的差异。高校网络舆情治理存在事前预警响应滞后、事中处置不够科学有效等问题,理念因素是其一大原因所在。六所高校的网络舆情治理理念相对僵化,对网络舆情预警、处置等工作的理解和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低。
2.治理结构不够合理
治理结构合理性不足,影响着六所高校的网络舆情治理的多项工作存在滞后,评估效果不够理想等问题,主要体现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治理主体缺乏多元化,另一方面科层制结构导致管理多头,分工混乱。
3.治理环节衔接不畅
治理环节衔接不畅,具体表现为高校并未形成网络舆情监测与搜集、研判、预警、处置、评估等五个过程的多环节联动反馈机制,环节之间严重脱节,相关治理机制无法顺畅衔接,无完善、高效的网络舆情治理运行机制作为网络舆情治理的支撑。管制型的高校网络舆情治理模式缺乏沟通和监督机制,往往得不到师生的理解和支持,甚至可能导致网络舆情的蔓延和升级。这就要求高校加强网络舆情治理,建立民主、法治的对话机制,搭建推动大学生共同参与校园公共事务的网络讨论、网络监督等平台,使大学生的知情权、评议权、监督权等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证。
4.治理队伍匮乏
治理队伍匮乏,专业化程度低人员因素是导致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治理队伍匮乏且专业化程度低,导致六所高校在网络舆情监测与搜集、研判等环节中存在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其一,治理队伍专业对口度低,缺乏媒介素养和技术知识。其二,治理工作人员事务繁多,分身乏术。其三,高校缺少对舆情工作者的系统性、经常性的培训。
5.治理技术相对滞后。
网络舆情信息监测与搜集方式相对落后,研判滞后且缺乏准确性等一系列问题,其原因之一在于治理技术相对滞后。高校在获取网络舆情信息中,多以人工搜索为主,网络技术为辅的方式作为监测和搜集手段。与政府掌握的网络舆情治理技术相比,我国高校网络舆情的治理技术缺乏先进性和科学性,呈现较为明显的滞后趋势。
四、高校网络舆情治理机制的建议
1.强化“以人为本,广泛合作”的治理理念
高校网络舆情治理的本质是“育人”,一方面,以人为本,尊重各群体的知情权、监督权和参与权,做到信息及时公开,从学生利益和公众利益出发,将其作为治理各个环节举措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才能得到学生、老师、社会公众的認可和信赖,才能重拾和提升高校公信力与名誉度。另一方面,治理理论强调主体多元化。当代治理理念由政治参与思想拓展而来,强调多元广泛参与,各主体间平等对话,实现科学治理的规范性,提升参与者的治理水平。
2.树立“居安思危,预防为重”的治理意识 高校管理部门应意识到,若想以低成本、高成效的治理高校网络舆情,减少舆情事件的发生频率,维护校园的稳定和和谐,就要做到理念先行,从理念层面上先重视高校网络舆情事前阶段,重视高校网络舆情预警工作,树立预警意识,杜绝疏于防范的懈怠意识或是更严重的无视风险的享乐意识。具体来说,高校网络舆情治理工作者要做到强化“居安思危,预防为重”的治理理念,保持时刻关注的忧患意识,牢记理念和意识于心间,并贯彻落实,实现事前预瞥工作常态化,做到未雨绸缪,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
3..牢记“正面引导为主,疏堵结合”的治理方式
转变思维和理念,换一种治理理念开展工作,强化“正面引导为主,疏堵结合”的治理理念。“引”是一种柔性、正向的意识和方法,“正向引导为主,疏堵结合”的治理理念要求以“正面引导”为主,“疏”“堵”作为辅助,并分清三者在运用阶段上的区别。日常中注重正面宣传和引导,营造良好、健康、和谐的网络舆论环境,科学地利用“引”的方法,将网络舆论信息向良性、正面的方向引导,使谣言不攻自破,尽最大努力降低或平息高校网络舆情危机。
同时,加强高校网络舆情治理的路径选择。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多次强调做好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他指出:做好网上舆论工作是一项长期任务,要创新改进网上宣传,运用网络传播规律,弘扬主旋律,激发正能量。随着互联网的发展,高校与社会的互动联系越来越密切,高校舆情和社会舆情日渐合流。高校舆情治理工作,直接关系到高校的形象和社会的稳定发展。为此,高校需要主动把握网络舆情的发展规律和发展特征,积极开展网络舆情治理。
4.构建“六位一体”多元主体的高校网络舆情治理结构体系
高校内部无疑是主要的治理主体,但高校为实现对高校网络舆情的全面治理,必然不能忽略高校外部治理主体的辅助作用,因此在“广泛合作”的理念指导下,融合校外各方组织(教育主管部门、政府舆情工作部门、社会组织)的力量,与校内的治理主体(高校管理部门、高校教师群体、高校大学生)形成“六位一体”的高校网络舆情治理主体“联盟战线”,相互配合,协同治理,改善治理结构不合理的弊端。
参考文献
[1]赵珂.高校大学生网络舆情治理研究——基于西安四所高校的调查.[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8:15-34
[2] 王艺潼.吉林省高校網络舆情研究.[D]吉林:吉林建筑大学.2018:21-32.
[3] 郑筠卿.大数据时代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研究.[D]西安:西安理工大学.2018:34-34.
作者简介:
段雨昊(1998-),男,安徽太和人,学生,本科在读,专业:工商管理
侯晓珊(1983-),男,安徽无为人,讲师,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
基金项目:2020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020CXXL153)
(滁州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 安徽 滁州 239000)
关键词:高校;网络舆情;治理
一、高校网络舆情治理相关概念
网络舆情是指在互联网上流行的对社会问题不同看法的网络舆论,是社会舆论的一种表现形式,是通过互联网传播的公众对现实生活中某些热点、焦点问题所持有的有较强影响力、倾向性的言论和观点。
高校网络舆情相对网络舆情来说,具体是指大学生在社会公众网络平台或校园网络空间内,通过多种多样的互联网渠道对其关心的或与其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的事件、政策、新闻等表达个人看法、意见、态度、情绪,从而汇集而成的信息集合。所以新形势下高校网络舆情具有即时性、多元性、自由性、可控性等特点。
二、高校网络治理机制面临的困难与挑战
1.网络舆情监测与搜集方式相对落后
面对形色纷杂的各类舆情信息,若不做好监测与搜集工作,其他后续环节则成为无源之水,无根之木,治理工作也无从谈起。随着新型媒体将我们带入信息交互的新媒体时代,人人都可以借助移动终端成为参与谈论、传播信息的自媒体人,无形中加大网络舆情的监测难度。高校网络舆情搜集、整理、分析和报告工作还未达到日常化和专业化,其及时性和科学性与一些专业研究机构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
2.网络舆情研判滞后,缺乏准确性
网络舆情研判对高校网络舆情治理有着重要的方向指导作用,能否快速地做到去伪求真,充分把握对网络舆情的性质特点,前瞻性地预判舆情的局势和走向,对舆情分析研判的准确性影响极大。高校网络舆情进行研判解析,离不开对汇集的网络舆情信息进行系统性分析、整理,厘清各种表象之间纷繁复杂的联系把握网络舆情所反映出来的基本态势及本质内容,而高校目前的网络舆情分析和研判能力与专业机构相比仍显不足,准确性有待提高。
3.网络舆情预警响应滞后,体系不够完善
当高校管理层获取到网络舆情预警时,往往舆情事件开始发酵或进入蔓延期,亦或是己经演变成无法遏制的网络舆情危机。高校在舆情预防环节中,由于网络舆情控制难度高、危害性强、辐射性强,错误的预警防控和干预,容易导致严重后果,产生负面影响。学校在面对部分网络舆情事件时,仍存在预警响应滞后,预警处置措施不够科学,预警体系不够完善等问题。
4.网络舆情处置不够科学有效
在网络舆情危机发生后,有些高校仍会采取传统的“围、堵、瞒”措施,没有做到信息及时公开,抱着“家丑不外扬”的心态想方设法阻止危机事件的传播,这种“有意遮丑”的处理方式剥夺了学生的正当权利,不明真相的谣言肆意扩散,这些都对突发网络舆情事件产生直接的负面影响。多数高校对涉及信息进行未能及时公开,处置方式欠缺科学性和合理性。
三、高校网络舆情治理存在问题的原因
1.治理理念相对僵化
不同的治理理念决定高校网络舆情治理思路和方式的差异。高校网络舆情治理存在事前预警响应滞后、事中处置不够科学有效等问题,理念因素是其一大原因所在。六所高校的网络舆情治理理念相对僵化,对网络舆情预警、处置等工作的理解和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低。
2.治理结构不够合理
治理结构合理性不足,影响着六所高校的网络舆情治理的多项工作存在滞后,评估效果不够理想等问题,主要体现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治理主体缺乏多元化,另一方面科层制结构导致管理多头,分工混乱。
3.治理环节衔接不畅
治理环节衔接不畅,具体表现为高校并未形成网络舆情监测与搜集、研判、预警、处置、评估等五个过程的多环节联动反馈机制,环节之间严重脱节,相关治理机制无法顺畅衔接,无完善、高效的网络舆情治理运行机制作为网络舆情治理的支撑。管制型的高校网络舆情治理模式缺乏沟通和监督机制,往往得不到师生的理解和支持,甚至可能导致网络舆情的蔓延和升级。这就要求高校加强网络舆情治理,建立民主、法治的对话机制,搭建推动大学生共同参与校园公共事务的网络讨论、网络监督等平台,使大学生的知情权、评议权、监督权等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证。
4.治理队伍匮乏
治理队伍匮乏,专业化程度低人员因素是导致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治理队伍匮乏且专业化程度低,导致六所高校在网络舆情监测与搜集、研判等环节中存在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其一,治理队伍专业对口度低,缺乏媒介素养和技术知识。其二,治理工作人员事务繁多,分身乏术。其三,高校缺少对舆情工作者的系统性、经常性的培训。
5.治理技术相对滞后。
网络舆情信息监测与搜集方式相对落后,研判滞后且缺乏准确性等一系列问题,其原因之一在于治理技术相对滞后。高校在获取网络舆情信息中,多以人工搜索为主,网络技术为辅的方式作为监测和搜集手段。与政府掌握的网络舆情治理技术相比,我国高校网络舆情的治理技术缺乏先进性和科学性,呈现较为明显的滞后趋势。
四、高校网络舆情治理机制的建议
1.强化“以人为本,广泛合作”的治理理念
高校网络舆情治理的本质是“育人”,一方面,以人为本,尊重各群体的知情权、监督权和参与权,做到信息及时公开,从学生利益和公众利益出发,将其作为治理各个环节举措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才能得到学生、老师、社会公众的認可和信赖,才能重拾和提升高校公信力与名誉度。另一方面,治理理论强调主体多元化。当代治理理念由政治参与思想拓展而来,强调多元广泛参与,各主体间平等对话,实现科学治理的规范性,提升参与者的治理水平。
2.树立“居安思危,预防为重”的治理意识 高校管理部门应意识到,若想以低成本、高成效的治理高校网络舆情,减少舆情事件的发生频率,维护校园的稳定和和谐,就要做到理念先行,从理念层面上先重视高校网络舆情事前阶段,重视高校网络舆情预警工作,树立预警意识,杜绝疏于防范的懈怠意识或是更严重的无视风险的享乐意识。具体来说,高校网络舆情治理工作者要做到强化“居安思危,预防为重”的治理理念,保持时刻关注的忧患意识,牢记理念和意识于心间,并贯彻落实,实现事前预瞥工作常态化,做到未雨绸缪,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
3..牢记“正面引导为主,疏堵结合”的治理方式
转变思维和理念,换一种治理理念开展工作,强化“正面引导为主,疏堵结合”的治理理念。“引”是一种柔性、正向的意识和方法,“正向引导为主,疏堵结合”的治理理念要求以“正面引导”为主,“疏”“堵”作为辅助,并分清三者在运用阶段上的区别。日常中注重正面宣传和引导,营造良好、健康、和谐的网络舆论环境,科学地利用“引”的方法,将网络舆论信息向良性、正面的方向引导,使谣言不攻自破,尽最大努力降低或平息高校网络舆情危机。
同时,加强高校网络舆情治理的路径选择。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多次强调做好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他指出:做好网上舆论工作是一项长期任务,要创新改进网上宣传,运用网络传播规律,弘扬主旋律,激发正能量。随着互联网的发展,高校与社会的互动联系越来越密切,高校舆情和社会舆情日渐合流。高校舆情治理工作,直接关系到高校的形象和社会的稳定发展。为此,高校需要主动把握网络舆情的发展规律和发展特征,积极开展网络舆情治理。
4.构建“六位一体”多元主体的高校网络舆情治理结构体系
高校内部无疑是主要的治理主体,但高校为实现对高校网络舆情的全面治理,必然不能忽略高校外部治理主体的辅助作用,因此在“广泛合作”的理念指导下,融合校外各方组织(教育主管部门、政府舆情工作部门、社会组织)的力量,与校内的治理主体(高校管理部门、高校教师群体、高校大学生)形成“六位一体”的高校网络舆情治理主体“联盟战线”,相互配合,协同治理,改善治理结构不合理的弊端。
参考文献
[1]赵珂.高校大学生网络舆情治理研究——基于西安四所高校的调查.[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8:15-34
[2] 王艺潼.吉林省高校網络舆情研究.[D]吉林:吉林建筑大学.2018:21-32.
[3] 郑筠卿.大数据时代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研究.[D]西安:西安理工大学.2018:34-34.
作者简介:
段雨昊(1998-),男,安徽太和人,学生,本科在读,专业:工商管理
侯晓珊(1983-),男,安徽无为人,讲师,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
基金项目:2020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020CXXL153)
(滁州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 安徽 滁州 239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