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学阶段的科学教育知识来自于生活,是学生较为熟悉的科学现象,学生通过在科学课堂学习中逐渐养成探究周围生活的习惯,将日常生活与科学知识相联系。当前学校教育仍旧以应试教育为主,缺少对学生科学文化素养的引导,导致学生丧失科学学习兴趣。转变传统教学观念,就要转变教学思路,从生活着手,引导学生进入科学世界。
关键词:小学;科学教学;培养学生兴趣;途径
引言
提高小学科学教学效率的策略多种多样,需要教师不断去进行补充。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的情况,采用最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正确理解科学,将科学融入自己的生活中;让学生主动学习科学,喜欢科学,把对科学的理解吸收成自己的内在知识,灵活运用科学知识。教师努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学习能力,也有力促进了素质教育,使学生得到了全面培养。
一、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较好的老师”,这句话同样适用于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总结经验,争取将学生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提高学习的兴趣,进而引发其主动学习知识的积极性。例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通过神奇的科学现象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在用酒精等加热试管时,教师可以通过酒精灯所发出的蓝色火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且将其燃烧时所发出的蓝色火焰进行讲解。因为酒精的主要成分是乙醇,而乙醇燃烧时就会发出蓝色火焰。这样一来,首先通过实验的方法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于此,之后再进行生动的讲解。这样学生通过直接的观察不但能将理论知识牢记于心中,更能记住实验现象,以便为后续的科学数学学习做铺垫。
二、信息技术融合教学
素质教育理念下对小学科学提出了新的教学要求,以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为教学目标,以信息技术教学融合为教学主线,以教师与学生为教育主体,以实验引导为主要教学方式。由此可见,在小学科学教学改革阶段,融合信息技术的重要性与必要性。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给教育事业的发展创新了新的路径,通过传统教育资源与互联网教育资源的融合,可以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逐渐的消除教育不公平现象。小学生对新鲜的事物具有很强的好奇心,而信息技术教学可以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教学可能,小学生可以在信息技术的引导下,高效的开展科学实验,提高自己的科学学习实力。如科学教学内容采取视频教学引导方式,教师则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设计动画视频引导、微视频引导、角色扮演引导、微场景引导、翻转课堂引导、细节剖析引导等多种方式,极大的激发出小学生的科学学习兴趣与热情,逐渐培养小学生的科学核心素养。
三、开展生活化的科学交流活动
在新课程标准改革之后,老师要注重养成学生合作探究能力。在日常教学活动中,老师要以探究型教学活动为主,比如在学习生活中常见的动物,可以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饲养蜗牛,观察蜗牛的生活习性。老师将全班同学分成几个小组,让学生在小组之内和不同的小组之间进行交流,最后比较哪个小组的研究更为深刻,更能够对蜗牛的生活习性作出分析,通过科学的交流活动强化对知识的理解。由此可见,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要强化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通过良好的互动,让学生能够正确理解科学知识,形成科学意识和文化素养。让学生逐步养成在生活中利用科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从生活中发现问题,让生活成为科学发展的沃土。教学活动鼓励学生主动发现生活中的科学问题,主动探究和讨论,在同学之间的交流活动中感受科学的魅力。教学活动中要科学引导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的问题,如为什么将雪碧和可口可乐的瓶盖拧开以后会有气泡出现,这些都是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学问题,学生在喝饮料的时候很少会思考产生气泡的原因,但是學生养成合作探究能力之后,便会主动与同学商讨,甚至会询问家长,掌握生活中常见的科学知识。
四、引导学生主动提出问题
主动提出问题是教育改革背景下自主学习的重要基础,鼓励学生提问,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能够让学生对周围的事情保持热情,对未知事物充满探究的欲望。这种心态能够带入小学科学课堂中,让学生更加主动学习,而科学作为特殊科目,教师更应该将主动提问放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首要位置。面对不同的课题,教师可以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与生活场景相结合。学生看到了自己熟悉的场景后,就会主动进行思考,并在思考的同时形成问题,从而抓住本节课的核心重点,方便教师提炼关键问题,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效率。教材中许多课文的课题都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引导学生针对课题提出问题,既有利于探究和理解,又能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如:为什么会形成火山爆发和地震?蜡烛点燃会有哪些变化?学生带着问题产生好奇,走进文本。
五、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在小学科学学习中,观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它是学生向外界学习信息的主要途径。但小学生的观察意识相对薄弱,需要教师的帮助,帮助他们自觉培养观察能力。然而,观察不仅是表面的,更是通过现象看到本质并引发思考,这才是真正的观察力。例如,当教学液体的量在混合前后变化时,老师要求每个学生操作。具体步骤是用烧杯分别称取100ml水和乙醇。然后让学生把它们放在另一个烧杯里,同时搅拌和摇晃,然后让每个学生说出发生了什么。发现混合后的体积不是200毫升,而是小于200毫升。后来老师告诉我们,混合后的体积不是2毫升,因为二者的密度不同。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有助于后续的科学学习。
结束语
大多数学校中,教师都重视学生语文、数学与外语的成绩,而忽视了小学科学课堂的地位,且小学科学课堂地位普遍不比其他学科。很多家长和教师对小学科学课堂教学都存在误解,他们认为科学内容只是一概而论,这一学科与学生的未来升学毫无关联。随着新课标的落实,“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理念被提出,小学教学应重新制定教学计划,引导学生从小学科学课堂中获益。
参考文献
[1]程金怀.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兴趣的途径[J/OL].学周刊,2017(04):70[2017-01-07].
[2]白凯伟.关于小学科学生活化教学课堂的探索[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7,16(12):202.
[3]范眉云.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科学精神的有效培养[J].西部素质教育,2017,5(23):68-67.
[4]白洁.小学科学课堂有效教学探析[J].中国农村教育,2017(33):87+70.
关键词:小学;科学教学;培养学生兴趣;途径
引言
提高小学科学教学效率的策略多种多样,需要教师不断去进行补充。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的情况,采用最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正确理解科学,将科学融入自己的生活中;让学生主动学习科学,喜欢科学,把对科学的理解吸收成自己的内在知识,灵活运用科学知识。教师努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学习能力,也有力促进了素质教育,使学生得到了全面培养。
一、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较好的老师”,这句话同样适用于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总结经验,争取将学生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提高学习的兴趣,进而引发其主动学习知识的积极性。例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通过神奇的科学现象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在用酒精等加热试管时,教师可以通过酒精灯所发出的蓝色火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且将其燃烧时所发出的蓝色火焰进行讲解。因为酒精的主要成分是乙醇,而乙醇燃烧时就会发出蓝色火焰。这样一来,首先通过实验的方法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于此,之后再进行生动的讲解。这样学生通过直接的观察不但能将理论知识牢记于心中,更能记住实验现象,以便为后续的科学数学学习做铺垫。
二、信息技术融合教学
素质教育理念下对小学科学提出了新的教学要求,以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为教学目标,以信息技术教学融合为教学主线,以教师与学生为教育主体,以实验引导为主要教学方式。由此可见,在小学科学教学改革阶段,融合信息技术的重要性与必要性。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给教育事业的发展创新了新的路径,通过传统教育资源与互联网教育资源的融合,可以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逐渐的消除教育不公平现象。小学生对新鲜的事物具有很强的好奇心,而信息技术教学可以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教学可能,小学生可以在信息技术的引导下,高效的开展科学实验,提高自己的科学学习实力。如科学教学内容采取视频教学引导方式,教师则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设计动画视频引导、微视频引导、角色扮演引导、微场景引导、翻转课堂引导、细节剖析引导等多种方式,极大的激发出小学生的科学学习兴趣与热情,逐渐培养小学生的科学核心素养。
三、开展生活化的科学交流活动
在新课程标准改革之后,老师要注重养成学生合作探究能力。在日常教学活动中,老师要以探究型教学活动为主,比如在学习生活中常见的动物,可以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饲养蜗牛,观察蜗牛的生活习性。老师将全班同学分成几个小组,让学生在小组之内和不同的小组之间进行交流,最后比较哪个小组的研究更为深刻,更能够对蜗牛的生活习性作出分析,通过科学的交流活动强化对知识的理解。由此可见,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要强化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通过良好的互动,让学生能够正确理解科学知识,形成科学意识和文化素养。让学生逐步养成在生活中利用科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从生活中发现问题,让生活成为科学发展的沃土。教学活动鼓励学生主动发现生活中的科学问题,主动探究和讨论,在同学之间的交流活动中感受科学的魅力。教学活动中要科学引导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的问题,如为什么将雪碧和可口可乐的瓶盖拧开以后会有气泡出现,这些都是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学问题,学生在喝饮料的时候很少会思考产生气泡的原因,但是學生养成合作探究能力之后,便会主动与同学商讨,甚至会询问家长,掌握生活中常见的科学知识。
四、引导学生主动提出问题
主动提出问题是教育改革背景下自主学习的重要基础,鼓励学生提问,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能够让学生对周围的事情保持热情,对未知事物充满探究的欲望。这种心态能够带入小学科学课堂中,让学生更加主动学习,而科学作为特殊科目,教师更应该将主动提问放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首要位置。面对不同的课题,教师可以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与生活场景相结合。学生看到了自己熟悉的场景后,就会主动进行思考,并在思考的同时形成问题,从而抓住本节课的核心重点,方便教师提炼关键问题,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效率。教材中许多课文的课题都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引导学生针对课题提出问题,既有利于探究和理解,又能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如:为什么会形成火山爆发和地震?蜡烛点燃会有哪些变化?学生带着问题产生好奇,走进文本。
五、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在小学科学学习中,观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它是学生向外界学习信息的主要途径。但小学生的观察意识相对薄弱,需要教师的帮助,帮助他们自觉培养观察能力。然而,观察不仅是表面的,更是通过现象看到本质并引发思考,这才是真正的观察力。例如,当教学液体的量在混合前后变化时,老师要求每个学生操作。具体步骤是用烧杯分别称取100ml水和乙醇。然后让学生把它们放在另一个烧杯里,同时搅拌和摇晃,然后让每个学生说出发生了什么。发现混合后的体积不是200毫升,而是小于200毫升。后来老师告诉我们,混合后的体积不是2毫升,因为二者的密度不同。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有助于后续的科学学习。
结束语
大多数学校中,教师都重视学生语文、数学与外语的成绩,而忽视了小学科学课堂的地位,且小学科学课堂地位普遍不比其他学科。很多家长和教师对小学科学课堂教学都存在误解,他们认为科学内容只是一概而论,这一学科与学生的未来升学毫无关联。随着新课标的落实,“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理念被提出,小学教学应重新制定教学计划,引导学生从小学科学课堂中获益。
参考文献
[1]程金怀.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兴趣的途径[J/OL].学周刊,2017(04):70[2017-01-07].
[2]白凯伟.关于小学科学生活化教学课堂的探索[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7,16(12):202.
[3]范眉云.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科学精神的有效培养[J].西部素质教育,2017,5(23):68-67.
[4]白洁.小学科学课堂有效教学探析[J].中国农村教育,2017(33):87+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