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反社会型人格障碍形成与防治

来源 :华夏地理中文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wanne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反社会人格是反社会人格异常的简称,意思是指个体在社会上具有违反社会道德规范的倾向,具有利己的目的而伤害别人时永不感到愧疚的异常性格。反社会人格患者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缺乏对他人的同情与关心;二是缺乏羞耻心与罪恶感。反社会型人格障碍形成有家庭、社会和自我心理原因。
  关键词:青少年;反社会型人格障碍;形成原因
  一、概念界定
  人格障碍是指在某种不健全的先天素质基础上,在后天不良社会环境下造成的人格发展的偏离正常和人格结构的缺损。由于人格发展的不成熟和产生的畸变,使得个体持久地以适应不良的方式对待周围事物并做出极端的情感反应.以至导致明显的个人痛苦和社会危害。目前青少年的犯罪率呈上升趋势,并且杀人、抢劫、盗窃等恶性案件屡有发生,有的案件性质更加恶劣,让人不得不正视青少年极端行为对社会的危害。这些极端行为,心理学称之为“反社会型人格障碍(antisocial personality disorder,简称APD)”。资料显示:在青少年犯罪者中,有1/2患有APD。因此APD形成的原因及其防治是急待研究的课题。
  二、反社会型人格障碍表现症状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共同心理特征是:情绪的爆发性,行为的冲动型,对社会对他人冷酷、仇视,缺乏好感和同情心,缺乏责任感,缺乏羞愧悔改之心,不顾社会道德法律准则和一般公认的行为规范,经常发生反社会言行;不能从挫折与惩罚中吸取教训,缺乏焦虑感和罪恶感。
  在上述特征中,无责任感和无羞耻心特别重要。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患者即便在做了大多数人通常会感到可耻和罪恶的事后,在情感上也无反应。
  三、反社会型人格障碍形成原因
  反社会人格的形成与其他心理异常者不同。反社会人格并非由于生活压力过大或遭遇严重的情绪打击所引起的,而是自幼在心理发展上,因长期适应不良因素而郁积的结果。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是在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形成的,童年时期的经历、经验对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家庭原因。一般认为,家庭破裂,儿童被父母抛弃和受到忽视,从小缺乏父母在生活上和情感上的照顾和爱护,是反社会型人格障碍形成和发展的主要社会因素。
  父母对孩子冷淡,情感上疏远,这就使儿童不可能发展人际之前的温顺、热情和亲密无间的关系。
  父母的行为或父母对孩子的要求缺乏一致性。父母表现出朝三暮四,喜怒无常,赏罚无定规,使得孩子无所适从。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患者对坏人和对同伙的引诱缺乏抵抗力,对过错缺乏内在改过心等现象,都是由于他人赏罚的不一致性,本人善恶价值的判断自相矛盾所造成的。他们的冲动型和无法自制某些意愿及欲望,都是由于家庭成员对于自己的行为无原则、不道德、缺乏自制等恶劣榜样造成的。
  (二)社会原因。(1)国家的社会法规尚不健全,使青少年容易取得匕首等凶器,能随意使用烟、酒及兴奋药物。(2)大众传媒对暴力事件的过分报道。据估计,青少年学生在成人电视节目里,每小时会接触到大约5个到15个暴力镜头。电视使青少年对暴力及加诸痛苦在别人身上感到不敏感。(3)网络游戏正在教孩子杀人。网络游戏大多以“攻击、战斗、竞争”为主要成分,未成年人长期玩砍杀、爆破、枪战等游戏,火爆刺激的内容容易使他们模糊了道德认知,淡化了虚拟游戏与现实生活的差异,误认为这种通过伤害他人而达成目的的方式是合理的。一旦形成了这种错误观点,欺诈、偷盗甚至对他人施暴的事,就会往现实生活中发生。(4)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后果。在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中,传统的那种政治的、迟缓的、呆板的、协作的、情感的生活迅速向经济的、快速的、多变的、竞争的和功利的方式转变,这就在拉大了公众心灵距离的同时又极大地压缩了家庭生活的空间与内容。加之社会心理问题的大量产生,出现了全社会物欲化、粗俗化、虚假化、躁动化、冷漠化与无责任化倾向。所有这些都成为反社会人格滋生的沃土,处在其中的青少年不可能不受到深刻的影响。
  (三)自我心理原因。(1)罪恶感的缺失:反社会型人格障碍者在道德发育方面处于婴幼儿水平,他们没有道德标准,也不遵守社会道德的约束,没有自省能力,缺乏自责的情绪体验和罪恶感,不能形成自我惩罚的反馈机制。一些青少年由于自我中心和利己主义的极度膨胀,导致人性中良心、羞耻感、罪恶感等道德情感的淡漠和缺失,对自己的行为缺乏是非与善恶的评判能力。(2)自我控制力的脆弱:处于青春期的孩子一般都会希望通过某种形式展现自身的力量,实现自己的控制欲、表现欲,这样一旦受到外界的不良影响和鼓动,甚至是随着同伴惯性行为的催化,就会很容易导致他们产生攻击倾向,从而表现出犯罪的盲动性和攻击目标的不确定性。其次,青少年也迫切需要社会的认同和尊重,家里虽然对其较好甚至溺爱,但未必真理解他们的心理。从而使其缺乏接纳感,而产生反社会的倾向。
  参考文献
  [1] 孙倩,陈图农,徐静.青少年人格障碍研究进展[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8(2).
  [2] 吴伟强.青少年反社会型人格障碍形成与干预对策[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0.
  [3] 黄成松.青少年反社会人格障碍矫治中的教育干预[J].教学与管理,2002(10).
  [4] 饶夏溦.论青春期反社会型人格障碍形成原因及防治[J].新学术,2007(2).
  [5] 周水钦.青少年反社会型人格障碍及其预防和矫治[J].教育导刊:上半月,2003(9).
  [6] 陈哲,付丽,彭咏梅,蔡蓉,周世杰.父母教养方式,儿童期虐待,依恋与反社会人格障碍倾向的关系[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1,9(2).
  作者简介:王春艳,云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其他文献
摘 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信息化进程的逐步推进,电子产品的内容和种类不断丰富,并不断普及,目前已经逐步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必备工具。以手机为主要代表的现代电子产品给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带来便捷的同时,也对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带来了一些困扰。如何认识这些问题的产生,并且探索解决现代电子产品对大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现代电子产品;高校学生管理;问题研究  一、关于现代电子
期刊
关于培养初中学生的主动学习地理的研究的这个问题是我一直研究的方向。随着学校不停的进行教学方面的改革和创新,其目的就是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让学生学到有用的知识,并且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处,结合生活的实际情况,研究了如何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针对此问题的分析或看法。我先分析学生的学习心态是怎样的。在我们生活中出现学生不愿意学习,甚至会出现厌学的情绪。例如上课不认真听课,老师在课堂上讲,有的在玩手机,有的趴
期刊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将教育事业作为主要发展对象,针对新时期的社会进步程度,对教育事业改革提出更高要求。本文以中学历史教学改革为例分析教学改革进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并针对初中历史教学活动中的每一个可创新环节进行分析,以促进初中历史教学改革的进程。  关键词:中学历史;教学改革;发展对策  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我国教育事业也在不断发展,中学历史教学在新时期背景下也应在社会发展需求中做出改革与创新。历
期刊
摘 要:意象在诗词意境中占据很重要的地位,也同样是古诗词这个大类别里有着很深的影响。“鸿雁”一词是常见的古诗词意象,文章将就此研究在中国古诗词中“鸿雁”意象,分析其各自蕴含的丰富寓意。  关键词:意象;鸿雁;古诗词  中国古代诗词如绚丽地文化长河,也如汪洋大海,千姿百态。诗人用美妙的笔写下一首首包含了无限情怀的诗歌,其中使用了大量的意象手法,将固定的客观事物与特定的情绪色彩相融合,形成了独特的意象
期刊
摘 要:为提高教学质量,对儿科护理学的教学总结进行探讨。在有限的课时内达到学科知识的优化组合,总结教学经验,把课本知识与实际联系起来,为学生尽可能多的掌握儿科学知识打好基础。  关键词:总结;儿科护理学;方法  儿科护理学是医学护理院校主要的课程之一。其教学内容及培养方法是否具有科学性和先进性,对提高人才综合素质和教学质量至关重要。近几年,我们临床护理教研室也在这方面进行了一些改革探讨,并取得了一
期刊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需要越来越便捷快速的交通来与之相适应,这时高铁应运而生,国家规划建设了很多高铁,贵广高铁就是其中的一条。在简要的对贵广高铁做了一个介绍之后,重点分析的是贵广高铁对沿线城市旅游发展的影响,贵广高铁给沿线区域的旅游业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也有一些“挑战”需要克服。在分析影响之后,文章试着探索适合高铁沿线区域旅游业发展的一些路径,并提出一些建设性的建议。  关键词
期刊
摘 要:多元文化是开放、民主、进步的社会产物,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多元文化必然导致价值观的多元化。同伴群体对青少年既有积极影响,又有消极影响,如何让青少年同伴群体对社会产生积极影响而避免消极影响,我们应采取积极有效的策略引导青少年同伴群体朝健康的方向发展,从而为将来更好地适应社会做准备。  关键词:多元文化;同伴群体;影响;策略  一、同伴群体的内涵  同伴群体是指一种非正式的首属群体或初级群体,
期刊
摘 要: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世界已经进入了信息化的时代。在这种时代背 景下,信息网络已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但是在人们受益于它的便利性的同时,它也给人们带来了一些挑战。文章立足于中学生群体,探讨在此时代背景下,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新内涵和新思考,旨在探索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策略。  关键词:信息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含义;新思考;策略  身处信息时代,必然面对信息的多样性和多元化,
期刊
摘 要:随着GPS技术的广泛应用,《GPS测量原理与应用》课程逐渐成为我国许多高校相关专业的选修课。针对非测绘专业开设的GPS课程,在分析该课程内容的基础上,从优化教学内容、合理安排实验教学、增加课程设计、改变考核模式四方面进行具体的教学探讨。从而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使非测绘专业的学生更好的掌握GPS技术。  关键词:GPS;非测绘专业;教学探讨  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
期刊
摘 要:高中地理课程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地理课程应是一个整体,是紧密联系的。但由于众多原因,许多升入高中的学生初中地理知识很薄弱,无法适应高中地理的学习,因此,如何做好初高中地理教学的衔接就显得特别的重要。文章通过对初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教材内容,教学方法,学生特点等方面的分析对比,提出一些建议,以期对高中地理课的教学有所帮助。  关键词:初高中;地理知识;教学衔接  初中和高中是中学教育的两个不同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