逝者的龙山林,生者的基因库

来源 :自然与科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jdy1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看似原始而又不合情理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却蕴含着拯救日益萎缩的西双版纳雨林的秘方……
  
  一棵望天树的代价
  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腊县勐仑镇,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内的热带雨林民族文化博物馆展示大厅里矗立着几段笔直粗壮的圆木,它们是从同一棵望天树截取的。植物园科普场馆主管段其武给我们讲述了获取这棵望天树标本的离奇经历——
  1998年12月,在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里,热带雨林民族文化博物馆开工兴建了,收集博物馆展品的工作也随之展开。西双版纳森林里的望天树,是国家一级保护植物,堪称“树木中的大熊猫”,而且又是东南亚热带雨林的标志性树种,理所当然地成了博物馆收藏的重要目标。经过调查,博物馆得知在勐腊乡景飘村附近的箐沟里有几株已被砍倒的望天树,树干胸径有1米多。这几株望天树是两年前瑶族村寨在开挖通村公路时,被村民砍倒的。这一事件被定性为非法的毁林事件,保护区森林派出所逮捕了三名参与砍伐树木的村干部和村民,进行了刑事处理。
  有了这一信息后,博物馆的工作人员立即打报告给林业主管部门,申请运回一株较大的望天树作为博物馆展品。由于申请手续特别繁杂,工作人员就一面等林业部门的批复,一面组织多名傣族村民,把远离公路的望天树树干标本运到路边。树干太大,又在森林之中,搬运起来困难重重。在搬运的过程中,村民为撬动树干,无意中又砍了几株望天树幼树。这一举动带来了很多麻烦,森林警察闻讯后立即出动,下令停止树木的搬运工作,并对村民和博物馆工作人员进行调查。森林公安把此次搬运工作定性为毁林的刑事案件,派专案组进驻植物园作调查。最后考虑到村民不是故意砍伐,事后也主动配合调查,故给予植物园和村民高额的罚款处理,并进行教育,以此为戒。
  树还没运回,就遇到了这么大的麻烦,这对博物馆是个不小的打击。此后,博物馆吸取教训,主动接受保护区管理人员和森林公安的指导,把望天树树干分解成几段,装上卡车,准备运回博物馆。
  启程的那天早上,天气晴朗,万里无云,可是驾驶员在勐腊县城停车吃饭时,突然下起了瓢泼大雨。车子离开县城,沿着盘山公路缓缓前行,能见度极低。半路上,路旁突然飞出一块砖头,直向车头砸来,只听“砰”的一声,卡车的挡风玻璃裂开了。司机急打方向盘,车子差点冲下万丈悬崖。扔砖头的是一不良青年,派出所接到报警后很快便将其抓获。
  树木运到植物园博物馆后,在用吊车卸标本时,由于操作不当,巨大的望天树躯干发生倾斜,险些砸到卸载的工人。最后总算是有惊无险地完成了标本的卸载。后来由于博物馆土建工程延期,标本需要长期在室外存放,为防止树干不被白蚁等昆虫破坏,标本管理员对标本进行了防蛀处理。可是让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又发生了,植物园饲养的蓝孔雀误食了标本周围的杂草和标本的腐殖质后,被毒晕了好几只。
  直到2004年博物馆开馆后,这株望天树标本才顺利地被搬入馆中展示,结束了它曲折而艰辛的旅程。
  虽然事隔多年,但对于当时因这棵望天树而遭遇的各种事情,段其武和同事们记忆犹新。当地村民说,望天树是神树,让神灵搬家是要付出代价的。只有从事森林研究和保护的人们心里最清楚:国家把望天树确定为一级保护植物而严禁砍伐,不仅是出于对这种奇特树木的青睐,更是在西双版纳森林不断被蚕食的现状下,为保护更多物种而做出的无奈抉择。
  
  版纳的森林在萎缩
  望天树,版纳当地傣族叫雨伞树,能长到七八十米高,如鹤立鸡群一样,把巨大的树冠高举于林冠层之上。这么高的树木,不仅在东南亚地区,就是在世界上也是罕见的。望天树的材质在热带硬木里属中上,自古以来,版纳的各族人民喜欢用它盖房子、做家具。它的优点是树干粗壮笔直,一棵树差不多能提供一栋“干栏式”竹楼需要的柱子。
  作为西双版纳的树木“骄子”,望天树的存在还有更深一层的意义。
  植物学家许再富,曾担任热带植物园领导30多年,如今是该园终身教授、热带雨林民族文化博物馆馆长。许再富告诉我们,望天树是在20世纪70年代才被我国科学界发现并命名的。当时,林业部门的专家采到望天树的标本,送到科研单位后,植物学家才得知在版纳的森林里居然还有隶属于龙脑香科的这样一种树木,并将其命名为望天树(Parashorea chinensis Wang Hsie)。后来,植物学家又在版纳的雨林中发现了龙脑香科的另一种树木——版纳青梅。
  望天树以及版纳青梅的发现,证实了西双版纳的确是东南亚热带雨林的一部分。因为与西双版纳山水相连的东南亚热带雨林,就是以龙脑香科的植物为上层树种的,而有别于分布在非洲、美洲的热带雨林。在20世纪80年代出版的《中国植物红皮书》中,望天树遂被确定为国家一级保护植物。
  西双版纳地处北回归线,在地理位置上应属于亚热带的范畴,所以,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世界热带雨林分布图上并没有西双版纳的位置。我国著名植物学家蔡希陶,自20世纪30年代起多次考察西双版纳的森林与植物,并于1959年创建了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根据森林的群落结构特征,蔡希陶坚信西双版纳所分布的是真正的热带雨林。他曾在一首诗中写道:“谁说中华无热带,大好河山满金银。”龙脑香科植物在西双版纳的发现,终于印证了蔡希陶生前一直坚持的观点。
  西双版纳是生物多样性的基因宝库,随着研究的深入,肯定会有更多新奇的物种呈现在世人面前。然而雨林日渐被蚕食,保护其中的动植物资源也就越来越艰难了。
  在历史上,西双版纳的森林覆盖率一直很高,直到20世纪50年代初期,这里还有大约65%的天然森林覆盖率,而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西双版纳整个自治州的人口增加了4倍多,耕地面积增加了8倍;而自然森林覆盖率则减半,仅剩30%~35%。许再富说,官方按照通行的国际标准,给出的西双版纳森林覆盖率数据高达65%,但其中包含了约一半的人工林、橡胶园和茶园。他认为,虽然从数字上看,西双版纳的森林覆盖率仍然很高,但是森林的质量在下降。一是生物多样性下降,橡胶园、茶园里的生物种类非常单纯;二是生态效益下降,人工林对气候的调节能力、保水保土能力远低于天然雨林。衡量生态效益的一个重要指标是在单位土地面积上有多少植物叶片面积。在天然的热带雨林中,从地表到空中有多层次植物,单位面积土地上植物叶片的面积自然要比橡胶园、茶园大得多,因而其生态效益是人工林无法比拟的。
  在新近出版的一本有关热带雨林生态文化的专著中,许再富、段其武等作者披露:在过去半个多世纪,已有近千种生物(包括未经鉴定的)在西双版纳消失,而约有20%的现存生物种类受到严重的生存威胁。他们认为,对生物多样性产生严重威胁的不仅是森林面积的减少,而且是森林的破碎化。遥感资料显示,西双版纳森林的片断数量由1959年的256个增加到1998年的1219个,而每片断森林的平均面积由5350公顷减为920公顷(1公顷=10000平方米)。小片断森林的气候除了加强“边缘效应”而使原有物种迅速消失外,还出现了“内在效应”,即林中环境由湿凉向干暖转化,使依靠森林环境生存的很多原有物种难以繁衍、更新。
  作为长期在少数民族地区从事生态学和民族森林文化研究的学者,许再富认为,对西双版纳森林的最大威胁还来自传统的民族文化智慧的迅速消退。
  
  龙山和刀耕火种的由来
  西双版纳自治州内主要世居傣、哈尼、瑶、布朗、基诺、彝、拉祜、壮、回、苗、景颇、佤、汉等13个民族。少数民族中傣族人口最多,有31.6万人,约占总人口的28%。傣族主要分布在海拔900米以下的坝区和丘陵地带,是热带雨林环境;而其他的少数民族主要居住在900米以上的山区、半山区,以常绿阔叶林环境为主。
  关于傣族的来源,主要有北方起源说和南方起源说。更多的学者相信傣族起源于滇西北三江并流的地方,即怒江、澜沧江、金沙江。据考证,傣族人过去就住在滇西北的冷森林中,因为海拔高、平地少,发展农耕对森林生态造成了很大的破坏。最后他们没法生活下去了,于是离开“冷森林”,沿着三江往“热森林”迁移。在迁移过程中,傣族人总结以往的教训,为后代留下了这样的遗训:“有林才有水,有水才有田,有田才有粮,有粮才有人”。傣族人遵循这样的祖训,形成了对森林爱护的理念以及对森林可持续利用的各种方法。“龙山林”的建立和傣族传统的农业方式,正是与这遗训有关。
  傣族的每个村寨附近都保留了一片苍郁、茂密的森林,其面积少则一二十亩(1亩=667平方米),多则上百亩,这是村寨的公有坟山,称为“龙山”,而在具有部落性质的“勐”所在地,也都建有“勐”一级的龙山。按傣族的信仰,龙山是“神的家园”,也是人死后归回其祖先的地方。傣族人早先是实行水葬的,后来发展成为火葬,在龙山林中将死者连同其生前随身物品一起焚烧。他们不为死者立碑,只是在龙山划出几个区域,分别是老人的,小孩的,意外死亡的等等,将死者骨灰掩埋在各自的区域。每一个区域都被长年反复地利用,不占用更多的土地,植物也在骨灰上不断长大,不消几年便分不清彼此被掩埋的地点了。
  由于自古以来“其俗畏鬼神”,本村人都严禁进龙山伐木、采摘和打猎,也不让牲畜进入,因此龙山保留了十分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据朱华、许再富等人在2000年发表的调查结果,西双版纳至今还有400多个龙山,主要分布着热带季节雨林。对其中的6个进行考察,就鉴定统计到413种高等植物。龙山本质上是受宗教信仰保护的小自然保护区,是傣族文化赋予其子民的生物基因库。
  生活在林海中的各族人民,非常熟悉热带雨林的多层次群落结构,他们也把这类知识应用于农业生产实践中。许再富给我们举了一个例子:傣族民众把茶树和樟树按一定的株行距种植在同一块土地上,组成两个层次的人工林地,茶树对樟树的生长没有影响,且获得较合适的遮荫,产量和质量均有提高。农民因而可在同一块土地上获得樟脑和茶叶两种产品,并使土地因有两种植物枯枝落叶的回归而保持较高肥力。这是西双版纳各族人民向森林学习,将朴实的仿生知识应用于农林生产的一个成功范例。
  在版纳少数民族诸多的传统习惯中,饱受诟病的莫过于“刀耕火种”的耕作方式。所谓刀耕火种,就是把树木砍倒、晒干,然后放火烧,再播种旱谷等作物。鲜为人知的是,刀耕火种这种利用积聚在森林中的矿物营养发展生产的方式,也是用火消灭杂草、除去病虫害的有效方法。在历史上西双版纳地广人稀、森林连片的生态环境下,刀耕火种不外乎在浩瀚的林海中开了一个个小小的“林窗”,种两三年谷子后又弃置,森林很快又恢复了,并不影响各种生物的生存,是森林与农地轮作的好方法。
  我国民族植物学专家、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教授裴盛基告诉我们,版纳山地的少数民族过去主要是靠刀耕火种来获取粮食的。刀耕火种有威胁森林的一面,但是在局部的环境中又有促进生物多样性的一面。在刀耕火种的休歇期,植被的演替还能为居民提供其他产品。例如,茅草长起来以后,野猪就多了,食草类动物的数量也多了,老百姓就不用养猪,在草丛中打猎就可以了。割下的茅草还可以盖房子。当然,今天由于人口倍增、森林减半,刀耕火种的“森林与农地轮作”的周期大为缩短,森林难以恢复,山地水土流失严重,造成了生态环境的退化。因此,近年来地方各级政府做出严禁山地刀耕火种的决定是明智的。
  
  拯救民族文化之源
  出于对自身文化的反思,许多西方人认为人类是破坏地球环境的罪魁祸首,因此要保护生物多样性,最好的办法是让人类从这个世界消失。艾伦•韦斯曼在《没有我们的世界》(The World Without Us)一书中所想象的人类灭亡后地球生态系统恢复繁荣的情景,便是这种观念的体现。然而,传统的东方文化所主张的则是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共存共荣的思想。
  裴盛基说,西双版纳森林面积的急剧减少始于20世纪50年代。由于工业发展需要橡胶原料,人们开始砍伐原始森林,建农场,大面积种植橡胶树;同样地,在粮食生产中为实现高产而采用的单一种植模式,也使传统生产方式所维系的物种多样性丧失殆尽。人类致富的欲火甚至殃及龙山,一些傣族居民甚至把龙山开辟成橡胶林——随着民族文化的流失,年轻人对本民族传统已经不那么在乎了。
  近年急速发展的城镇化,对西双版纳的森林造成了又一波的破坏。许再富举了一个例子,以前有个傣族村庄叫曼炸,它的龙山就在村子旁边,后来整个村子,包括龙山,都成了城镇的一部分,原来的农田上也全部盖了房子。作为傣族自治州的人民代表,许再富曾上书呼吁保护龙山,但收效甚微。在他看来,问题在于通行于外部世界的价值观的入侵,使流传千年的人与森林共生的民族文化节节败退。
  西双版纳的面积仅占我国国土的1/500,动、植物种类却分别占到了全国的1/4和1/6。西双版纳雨林的消退,是全世界森林不断萎缩、物种大量灭绝的缩影。如果我们决定阻止物种的大量灭绝和全球气候的不断恶化,就必须行动起来拯救森林,而重要的拯救之道,也许就在人与自然协调的桥梁——民族传统文化价值的重新发现与传播、弘扬之中。
  此次的雨林之行中,我们在版纳的农贸市场目睹了各种各样的瓜果蔬菜,其中有许多是当地民族的传统食品,我们此前从没见过。我们也品尝了当地产的香甜可口的芒果和又甜又糯的玉米。这些优质的、未被转基因的农作物品系,将来很可能会成为我们的子孙后代赖以生存的重要遗传资源。保护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也许就是拯救人类本身。
其他文献
1944年7月,正当远征军左翼第8军向松山阵地猛烈攻击时。右翼第20集团军的五个师,控制了高黎贡山日军各个要隘,攻下南北斋公房,完成了对腾冲的四面包围。    血色腾冲    腾冲,面积不过三四平方公里,是南方丝绸之路上的一座著名古城。腾冲周边四座山一条江,城南的来凤山主峰比腾冲城高150米,可俯瞰全城。  只有把来凤山等外围高地控制住,才能居高临下攻打腾冲城。  但日军早在1942年占领腾冲城时
期刊
动物王国中包括几百万个物种。在所有物种中,速度最快的是游隼。这种鸟儿飞行速度可以达到每小时320公里以上,然后从空中猛扑下来精确地进行致命攻击。游隼的高速和成功捕猎可以归结为一个简单的特征——飞行的能力。(图1)  虽然人类一直有着飞行的梦想,可从进化的角度来说,已经无法获得飞行的能力。但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在所有陆地动物中,有四分之三以上能够飞上天。从蝴蝶到鸟儿、甲壳虫和蝙蝠,这些千差万别的生物体都
期刊
霸王龙生存于距今约6850万年到6550万年前的白垩纪末期。自1905年被正式命名为Tyrannosaurus rex(寓意“残暴的蜥蜴王”)以来,霸王龙便凭借其巨大的牙齿、无敌的撕咬力、庞大的身躯以及致命的杀伤力,成为举世闻名的恐龙明星。它独领了一个世纪的风骚,占据着恐龙霸主的宝座,被公认为世界上最凶残的掠食恐龙。  随着恐龙化石研究的不断深入,偶尔会有科学家对霸王龙的形象提出不同的看法,但并没
期刊
2006年初,西安市公安局破获了一起特大盗墓案件,一时震惊了陕西省文博界。不久,抢救性发掘随之展开,让所有人没想到的是,这次发掘,不仅出土了大批精美绝伦的瓷器,而且完整地揭示了北宋年间陕西蓝田著名的吕氏家族的家族墓葬群。  四年前发生在西安市的这起特大盗墓案在我国的文物大省一一陕西省曾轰动一时。  这起案件收缴的文物多达120余件,而且涉案文物的级别之高在全国也非常少见。其中数量最多最精美的是北宋
期刊
芙丽的海滨城市厦门,位于中国东南沿海,地处福建省南部九龙江出海口。它面向东海,与台湾隔海相望。  厦门是以港立市的城市。厦门港是中国东南沿海重要国际枢纽港,也是中国重要的进出口口岸。  然而,在近二三十年里,厦门城市发展却一次又一次受到严峻的挑战。  厦门市长潘世建说,厦门港口过去不淤不冻,但是,近年来我们惊讶地发现,厦门港淤了。原来可以进港停泊的许多巨轮都靠不了岸。  位于厦门市中心的筼筜湖,是
期刊
双语使用者看世界的眼光不同    根据最新研究,学习一门外语确实会改变我们认识世界的方式。 纽卡斯尔大学的帕诺斯教授发现,能说双语的人和只会说一种语言的人的思维方式是不同的。  帕诺斯教授通过对能说日语和英语的双语使用者进行研究,看他们对语言的使用和精通程度与他们在那个国家呆的时间的长度之间的关系,并将此与他们如何观察认识蓝色联系了起来。  颜色观察识别法是一种理想的方法来测试双语使用者所认识的概
期刊
汽车尾气漫无疆,  电子设备辐射强。  更有东洋核泄漏,  人间净土在何方?  Every day we are exposed to pollution, so many people only talk to find a solution.  Japan disaster has a turning point now at the source, man has to understand
期刊
答疑  读了贵刊第185期的《美味蘑菇工厂造》一文后,我了解到蘑菇是不用农药、不用化肥的真正的绿色食品,所以最近我家餐桌上蘑菇食品也多了起来。可是前两天有同事转发来一个帖子说,有专家警告:蘑菇对重金属的富集能力特别强,最多可以达到100多倍,所以蘑菇不能多吃,每个月最多可以吃200克。  请问蘑菇真会富集重金属吗?  ——浙江杭州市读者小季    说蘑菇会富集重金属,完全是以讹传讹的误论。如果蘑菇
期刊
《称量灵魂(Weighing the Soul)》,[英] 莱恩费希尔(L. Fisher)著,朱方、朱进宁译,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8年12月出版,定价15.00元    虽然本书的标题非常引人入胜,但是希望在书中找到诸如“灵魂脱体”、“意念移物”之类话题的读者注定要失望了:这只是一本另类的科普书籍,讲述了科学史中种种挑战“常识”的斗争,或者换句话说,这是一本描写科学信仰演化过程的书。书中提到
期刊
妻子这些天胃不舒服。我听说有一个治胃病的偏方,说是用刺猬肉煲汤饮用效果好,于是就在市场上买回了一只刺猬。  我提着刺猬回到了家,打开网兜将它放出来。只见小刺猬慢腾腾爬到墙角,蜷缩在那里,睁着惊恐的眼睛,盯着我。  我从厨房里拿出刀,走到刺猬跟前,准备动手。可是,望着它可怜的样子,我无法下手。这时,女儿从卧室出来了,一眼就瞧见了小刺猬,跑过去,伸出手来摸摸它。我忙说:“小心点,刺猬扎人!”女儿见我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