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远征军(六)

来源 :走近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haoyu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44年7月,正当远征军左翼第8军向松山阵地猛烈攻击时。右翼第20集团军的五个师,控制了高黎贡山日军各个要隘,攻下南北斋公房,完成了对腾冲的四面包围。
  
  血色腾冲
  
  腾冲,面积不过三四平方公里,是南方丝绸之路上的一座著名古城。腾冲周边四座山一条江,城南的来凤山主峰比腾冲城高150米,可俯瞰全城。
  只有把来凤山等外围高地控制住,才能居高临下攻打腾冲城。
  但日军早在1942年占领腾冲城时,就开始在来风山上修筑坚固的地堡工事,有些工事还与城里相通,增援、退守、隐蔽快捷。据守腾冲城的是日军148联队,队长藏重康美自恃堡垒坚固、城防严密,虽然中国远征军数倍于日军,但他仍然信心十足。因为根据日军部署只要坚守两个月,10月之后援兵就可以到达。
  第20集团军总司令霍揆彰决定先扫清外围,部署53军为左翼攻取飞凤山,54军为右翼攻占宝峰山、来凤山。(图1)
  1944年7月下旬,远征军以炮兵和空军配合的强势火力,拉开腾冲战斗的序幕。
  轰炸机轮番向敌堡投弹,一座座敌堡在爆炸中被摧毁。
  日军为了开阔视野砍光了来凤山上的所有树木。面对飞机轰炸,整座山上没有可隐蔽的地方,空中炸弹和地面炮弹的命中率极高。日军随后也调来飞机组队反击。
  日军飞机飞临腾冲,和盟军的飞机展开空战。第一番交火盟军就打掉日军7架飞机,一架冒着烟撞到来凤山上。
  中国军队的炮弹雨点一般落在日军阵地上,弹片、碎石满天飞。日军失去空中掩护后,难以抵挡强大火力的攻击,士兵的尸体随着石块和泥土一起飞上天空,残缺肢体遍布战地。
  经过20多天奋战,远征军终于掌控了来风山,腾冲外围日军据点被清理一空。第20集团军总司令霍揆彰率部驻扎城外,准备向腾冲发起总攻。
  城中密报送到指挥部:城内百姓已被日军赶了出去,腾冲成了一座没有居民的城市,日军人数也比之前减少一千多人。
  8月2日,60多架轰炸机猛烈轰击城墙,数千发炮弹在城墙上爆炸,但这座古老的城墙却岿然不动。攻城的远征军6个团阵亡数百士兵。
  美军十分诧异,难道日本人有不可思议的城防加固方式,还是中国的明代城墙原本就如此坚固?
  腾冲城是一座石城,不似北方城墙的砖城。腾冲城墙所用火山岩不仅坚硬,而且表面光滑有弹性。如果炸弹投落的角度不对就会向外弹开,即便是几百磅的炸弹在数十米以外爆炸,也难以对城墙造成损伤。
  美军飞行员在炸弹上装了两根钢钎,对准目标投下去,钢钎插到城墙上炸弹就爆炸。每天几十架飞机轮番轰炸,最多时60架飞机一起攻击,终于在城墙四面都炸开了缺口。
  1944年8月4日,远征军官兵蜂拥冲进腾冲城,然而等待他们的是日军经营了两年充满杀机的迷宫。
  腾冲城内的战斗是一房一屋的争夺,一寸一寸地挪动,战事非常艰难。一处叫小龙井的地方,日军把机枪架在一棵很粗的大柳树上。远征军198师一个连全部牺牲在大柳树前的沟里。远征军炮兵架上迫击炮,才把这棵柳树炸断了。
  面对腾冲复杂的巷战局面,远征军指挥部决定,以炮弹开路对日军的堡垒做地毯式清除。
  远征军满载重磅炸弹的轰炸机,在战斗机的掩护下对腾冲城内实施轰炸。爆炸轰鸣响成一片,浓烟冲天而起笼罩整个腾冲。腾冲城内的日军最高指挥官藏重康美正在城门洞里召集军事会议,一颗炸弹正好命中城门,炸死很多日军军官。(图2)
  8月13日,日军守备队本部在东城门下的战壕被炸,正在战壕里的藏重康美联队长也被炸死。腾冲城内中央门道路两旁到处重叠着被炸死的日军尸体。
  轰炸清除障碍后,人城部队打通腾冲城东门和西门,使作战部队连成一线。
  8月18日,中国远征军各攻城部队从三个方向突入腾冲城区,城内大街小巷交错,高房巨宅毗连。日军据守其间与中国士兵殊歹E拼斗。
  日军利用街道墙垣及民房顽强抵抗,进行巷战。远征军伤亡很大,每夺取一墙一院,必先用炸药将墙垣屋房炸倒。
  从城西进攻的远征军36师108团处境更加艰难,他们被死死钉在英国领事馆的一处建筑物前。
  这时的领事馆,已被日军作为野战仓库,他们的粮食弹药都存放在这里,这座大屋成了日军和远征军争夺的焦点。
  日军从高黎贡山败退后不断接到师团命令,死守等待增援,他们就把每条街巷的房屋都改建成可以顽抗的据点,准备在巷战中和中国军队展开逐街逐屋的拼杀。
  美军飞机的剧烈轰炸也没能撼动坚固的领事馆,守在大屋里的400多名日军用轻重武器不断阻击中国军队的进攻。(图3)
  8月15日,霍揆彰接到了36师师长李志鹏电报:目前一个团的战斗兵减少至400人,已无战力。而在英国领事馆前,该师108N2营包括营长陈艺在内的600多名官兵已全部战死。攻入城内的那天,就是惨烈巷战的开始,这是霍揆彰预料之中的,但他没有想到战斗竟会如此艰难。
  领事馆门前的战斗打了几天仍没结果。直到三天后,美军派出3架飞机急速俯冲,将18枚火箭弹准确从屋顶和门窗射进,才拔除了这颗硬钉子。战后的英国领事馆只剩下些烧不掉炸不烂的火山石。
  进入腾冲城5天来,巷战推进的速度极为缓慢,城西的部队向前推进15米,城东部队只推进了10米,而且付出代价极大。就在第5天这一天里,远征军就死伤300多人。
  8月30日,霍揆彰在阵地前直接打电话给重庆的蒋介石,请求再派一个师增援,力争早日攻下腾冲,蒋介石没有立即回应。
  对于滇西战事,蒋介石一直作着最坏的打算。当时根据最新消息:西线驻缅甸日军有东进增援滇西日军的迹象。蒋介石很担心两年前的大溃败再度重演,他认为应该早作准备。一旦日军主力掉头反攻滇西远征军,就得迅速撤至怒江东岸,占领原阵地,即便刚刚收复的失地得而复失也在所不惜。所以必须节省手中每个师的兵力,不作无谓的牺牲。于是一份措辞生硬的电报由军事委员会发给霍揆彰,
  “本会现无控制部队可资增援”。霍揆彰知道这是最后通牒,没有退路,只有强攻。(图4)
  8月30日,远征军53军116师从城东进入,攻到文昌宫时部队在一座大钟前再也无法前进。大钟是明景泰元年为了记载腾冲筑城的历史而铸的。向庙里进攻时很多战士被打死,但不知子弹是从什么地方射过来的。后来才发现这个钟上有个洞眼,日军把大钟当作掩体。远征军的机枪、步枪齐向这口钟射击,但无法准确地打进去。后来里面没有动静了,抬起大钟来,看见一个日寇已死在里边,他耳鼻流血,是被巨大的声响震死了。
  日军的增援终于出现了,日军飞机为这些早已断粮多日的守备兵送来了给养。美军飞机早已等待日军飞机的到来。日军飞机刚投下救援物资就被打下数架,这是日军最后一次弹药物资补给。
  驻守腾冲城的日军虽然只剩下几百人,但他们是一群没有退路,注定要以死相拼的 困兽。
  这时在中缅边境另一侧的对日战事却有着不同的局面:史迪威将军指挥的中美联合部队进展顺利,已经迫使日军第18师团退守曼德勒。
  史迪威迫切希望卫立煌的中国远征军部队尽快攻入缅甸北部,与他一起消灭缅境内的日军,但卫立煌的两个集团军都停滞不前。与霍揆彰同样面临困境的还有宋希濂的第11集团军,他们在松山已经鏖战3个月,死伤数千却仍没有打下这个据点。
  霍揆彰9月9日得到消息,蒋介石发火了,电令卫立煌务于9月18日国耻纪念日前夺回腾冲。
  原系美国总统罗斯福在史迪威的不断催促下,再次告诫蒋介石必须消灭滇西日军,尽快向缅甸进军。霍揆彰随即签署了一份命令:自明日起,限5天内将各自地域之敌彻底肃清,违限者各军师长应负贻误之责。
  9月9日至9月12日的4天中,远征军伤亡军官128名、士兵1132名。这时,很多连排长或负伤或阵亡,部队只能由团长、营长亲自带领冲锋。
  日军失败在即,准备突围。虽然师团命令确保死守到10月,但谁也不想死在已经守不住的地方。9月13日太田大尉给师团部发出最后一次电报,电文说在敌人炮火的绝对控制下,我们已经忍受了前所未有的痛苦,请理解全体官兵的心情。接着,太田大尉命令冲出去,进行游击战。在这之前,他已杀死了重伤员和部分慰安妇。
  但日本兵并没有发动所谓玉碎式的自杀冲锋,日军残余被迫集结于城南200米方圆区域内。远征军喊话:
  “放下武器,投降不杀”。穷途末路的敌人只得乖乖地举起白旗。
  1944年9月14日上午10时,松山被攻克一周后,腾冲城的日军也被彻底歼灭。经历两年四个月又四天后,腾冲战役终于结束了。此役,中国远征军第20集团军阵亡官兵8671人,其中仅军官就阵亡1234人,代价极大。
  腾冲作战是中国军队八年抗战中,打得最漂亮的战斗。两千多日军没有一个在战争期间逃回日本阵营,全部被打死或被俘。
  松山和腾冲之战,是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第一次大规模向日军主动进攻获得的胜利。
  在“九一八”事变13周年纪念日前夕,这两个浸透着中国官兵鲜血的胜利,为此后反攻滇缅公路重镇龙陵,最终完成滇西远征军缅北驻印军胜利会师铺平了道路。决胜龙陵
  1944年夏天,几乎与远征军右翼攻击腾冲的同时,左翼宋希濂部也在围攻龙陵。
  龙陵为滇西边陲重地,扼滇缅公路及腾冲、龙陵公路之交汇点,为滇西反攻必争之地。
  两个月前,按照大反攻整体战略,宋希濂第11集团军强渡怒江后,分出一部围攻松山,主力向龙陵攻击前进。
  反攻龙陵之初,进展顺利。仅用三四天,两个老牌精锐87师、88师便以破竹之势,直抵龙陵城郊。6月10日,当腾冲和松山战场正处在胶着反复状态时,龙陵的远征军部队已经摸到了胜利的门闩。集团军总司令宋希濂坐镇龙陵城郊,亲临一线指挥。
  冒着日军密集的炮火,第88师的一个团,甚至已经突入龙陵市区。围攻龙陵的中国官兵群情激奋,都以为胜券在握,但是一个莫名其妙的事件改变了这一切,导致龙陵战局陡然逆转,滇西告急。
  1944年6月下旬的一个雨夜,第88师副师长熊新民率军攻打龙陵城外日军据点老东坡,战斗十分激烈。
  接连调换了三个团,攻打老东坡步、炮协同攻了好几天,还是攻不下。熊新民在返回尖山寺师指挥所途中,突然传来消息说,老东坡已被我军占领。他立即赶往老东坡,登上山头,亲见敌阵地被打得七零八落,到处血迹斑斑,罐头、饼干、纱布、绷带丢弃满地。看到敌人惨败的狼狈景象,都感到高兴和自豪。此时,连电话兵都下坡追击敌人去了。忽然从城内回来一个传令兵,拿着战利品,向熊新民报告说,龙陵城已被我军占领。不一会儿,又一个传令兵,也是拿着战利品报告占领龙陵的消息。与前线还接不通电话,可是后方已把消息传开了。
  宋希濂打电话问熊新民占领龙陵的消息确不确实?熊新民回答说天黑得很,又在下大雨,我现在就在老东坡阵地上。从城内回来的传令兵都说占领了,到处搜索都没遇到抵抗,他们还带回许多战利品,牛肉罐头、饼干,我都吃过了。前边的电话还未接通,看来是占领了。
  好消息等不及进一步证实,前线的捷报传到了重庆。国民政府军委会发言人随即向新闻界宣布了龙陵大捷的消息。中国后方各大报纸纷纷刊载,同盟国的新闻媒体也予以热切报道,亚洲战场中国远征军初战告捷的消息,传向全世界。
  远征军官兵太想赢了,后方也太需要一场振奋人心的胜利。
  短暂的沉默之后,日本方面发布通告,宣称龙陵仍在日军控制之下。龙陵的确还在日军手中,这像是另一个版本的“空城计”。
  远征军7 1军某部士兵王德五对那场遭遇战有着深切的记忆,他说我们营攻下日本人的仓库,里面尽是军大衣和军靴、干粮和罐头。一些弟兄以为龙陵就此拿下,于是扛起这些战利品就想占为已有。不料过了一会儿,遍山的日本人又反攻过来,我们抵挡不住,不仅退出城来,而且死伤大半弟兄,军大衣、军靴扔得到处都是。
  日军反攻,再度占据龙陵城。
  错报军情让蒋介石在同盟国首脑的追问下颜面尽失,两个月后宋希濂被调回后方休养,由黄杰代任11集团军总司令之职。
  第11集团军攻取龙陵的思路是三面包围;北面由第87师实施攻击;东面和南面由第88师负责;龙陵西面则门户大开不设防。目的是赶在日军主力回援龙陵之前,将日军向西面的芒市一线挤压驱赶,孤立腾冲、松山日军,然后向东包抄,各个击破,打通滇缅路的运输补给线。
  然而对于日军56师团来说,龙陵向西一马平川,无险可守。龙陵一失,满盘皆输。因此,日军只能顽固坚守。(图5)
  远征军的闪电突击没有奏效,锋芒受挫。加之为清扫龙陵日军修筑的坚固阵地设施,弹药消耗惊人,而后方补给不能跟进,连续进攻难以为继。
  自6月下旬以来,不断有来自北面和西面的小股日军增援龙陵,滇西战事一时陷入僵局。
  日军在龙陵县城,尤其是在东卡建立了4个连作一排的碉堡群,都是钢筋混凝土浇铸,每个碉堡控制范围接近360度,互相支援,相互配合。同时在整个龙陵县城不足1平方公里的城区范围内,建立比较密集的防御工事、交通壕。在龙陵城区四周的山上,构筑较大的交通壕,与城里的交通壕相通。很多地方还有地下交通壕连通,日军的防御工事坚固。
  日军不仅看重龙陵的战略位置,也垂涎于龙陵的富庶,将它作为军需供应基地。
  依仗大量的物资储备,龙陵城日军有恃无恐,负隅顽抗。
  1944年7月中旬,远征军71军集结5个师约3万兵力,从东、北、南三面向龙陵县城一带的日军据点,发起第二次围攻。日军迅速增派第56师团、第2师团主力1.5万多人增援龙陵,向远征军发动疯狂反扑。
  日军反扑攻势如此凶猛,远征军指挥部始料未及。总司令卫立煌意识到,日军战略 部署或许出现重大改变。以往日军的增援大多是小股部队,多至三四千,少则几百人。而这突然出现的一万多日军是怎么来的呢?(图6)
  多年的军旅生涯,造就了他敏感的直觉,日军肯定是在耍花招。他约请盟军空军指挥官谈话,请他们密切注意沿滇缅公路日军的动态。
  美军侦察机拍回的照片引起了卫立煌的注意。芒市南面沿路多了许多奇怪的“树丛”,每天拍回的照片上“树丛”的位置都有变化。
  卫立煌立即命令情报部门,彻查这些会移动的树丛。游击队侦察报告证实,这些“树丛”是日军的军车和帐篷,所有车辆都盖有绿色防空网,漆成丛林伪装色图案。
  紧接着,远征军长官部从缅甸地下抵抗组织获得情报,日军第33军纠集近4个师团兵力,正在向中国军队西面的芒市、龙陵集结,日军作战部署确有重大改变。
  原来,1944年7月,日军迫于形势,修订了代号为“断”的反攻作战计划。当时,日军在缅甸北部的胡康河谷之役失败,密支那也行将失守。为了继续阻断中印之间陆上交通,日军第33军司令官本多政材决定,在缅北方面,对中国驻印军由攻势转变为守势。第33军主力东移集结滇西,为遏制中国远征军的大规模反攻,这也同样可以达到阻止修复中印交通线,断绝中国外援的目的。
  日军的具体计划是龙陵守备队死守阵地;第33军主力和第2师团秘密集结,昼伏夜行,跃进至龙陵西南面的芒市,增援龙陵的第56师团,以期速战速决,消灭围攻的中国远征军主力。继而前出至怒江一线,在救出松山、腾冲守备队的同时,继续切断中印交通线。缅北方面则加强守备,防止中国驻印军和滇西远征军会师。等待前出怒江部队取胜之后,迅速转移主力至缅北战场,对驻印军发动攻势,救出密支那及八莫守备队。
  由于“断”作战,事关滇西、缅北作战全局,日军33军司令部推进至芒市,待集结完毕,准备在九十月间发动总攻。(图7)
  得知日军充满野心的计划,卫立煌随即部署第三次攻击龙陵。
  10月底,中国远征军各部向龙陵守敌发起第三次总攻。远征军71军在第三次攻打龙陵时作了充分的准备。在炮兵火力和美军P38战斗轰炸机轰炸后,几个师的部队一齐围上去,经过激烈巷战,终于把日本人压缩至一个小空间内。
  11月1日,远征军各攻击部队向中央合围,在300门大炮和美国空军协同下,一鼓作气攻占了日军的核心据点。
  由于松山和腾冲两个战略要地已被攻克,日军预定的“断”作战计划已无意义。据说,日本33军司令官本多政材流着眼泪,抱着满盘皆输的遗憾,下令终止作战。
  日军残部准备向西面的芒市溃逃。(图8)
  1944年11月3日凌晨,中国远征军收复龙陵。此役远征军经过三次攻略,日军经过两次增援反攻,是滇西战役中时间最长、兵力最多、战斗最惨烈的会战。日军死伤10620人,远征军共死伤28384人,约为1:2.7。
  收复龙陵、松山、腾冲的三大会战,在世界军事史上统称为龙陵会战。中国抗日战争中,这是惟一一次由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发起,并全歼日军的战略进攻。
  日军精锐56师团号称“龙兵团”,此次极具戏剧性地在龙陵折戟沉沙。
  龙陵战役结束后不久,日军本部随即将56师团的番号取消。
  收复龙陵后,日军赖以盘踞滇西的强固阵地均被扫除,日本侵略者被驱赶到了芒市一线的一马平川之地,无险可守。退出龙陵的日军与其他几部残败人马便向西集结畹町,试图以此为据点,阻止中国远征军的进攻势头,形成相持局面。
  中国远征军最高决策层决定,一鼓而战,不容敌手喘息,立即以重兵迫击畹町。自12月27日开始猛烈攻击。
  12月29日,黄杰陪同总司令卫立煌亲临惨烈的前线,与美军魏德迈将军一起视察。他们看到日军的纵深阵地、坚固的堡垒尽被远征军的炮兵、空军摧毁。茂密的森林仅剩下焦黑的枯枝,上面散挂着战死者的残骸,令人惊心动魄。
  日军的作战意志被全面摧垮,似乎转瞬之间便溃逃得无影无踪。
  远征军88师副师长熊新民回忆说,遮放、畹町间有座隔断两个坝子的高山,日军在山顶上筑有坚固工事,远征军的侦察兵小心翼翼接近敌阵地,直到钻进敌堡内,发现连个日本兵的影子都没有。于是,他们朝战友挥手大喊,一个敌人都没有了。远征军的官兵和美军军官顿时跳了起来,互相拥抱。部队迅速追击,一直追到畹町街上,快速越过畹町桥,也没见到一个鬼子兵。
  日军公开出版的《公刊战史》这样描述大崩溃的场面:我方尽全力展开战斗,但是已经没有时间研究对策了,大家的预测是,军队的命运最多还有一个星期。直到1月20日晚,第56师团把大部分弹药集中销毁后,向军部发出放弃阵地的最后一份电报。
  且战且走的日军,无望地抵抗,无望地逃亡。
  日军第124医院的上尉军医桥本武彦记述了一向自诩军纪严明的日本士兵溃逃的乱状:
  “在撤退的途中,一切都变得可怕,一旦你倒在路上不省人事,那怕你还有呼吸,路过的士兵也会把你身上的粮食、鞋子和装备全部扒光,最后只有等死。遇到中国兵,也许你还有救;遇到日本人,你就死定了。”(图9)
  1945年1月,中国远征军各路部队在滇西中缅边界各处勇猛出击,继攻占畹町后,又拿下芒友、猛卯、木遮,将日军在滇缅路上的归路截断,大踏步向西追击日军。
  而三个多月之前,缅北雨季过后,驻印军主力部队向八莫前进,八莫飞机场的日本守军相当顽强。自密支那失守后,他们潜心经营八莫防地,据点掩体皆用枕木钢板构建。防守火力以重机枪为主,号称决不重蹈密支那覆辙。这给驻印军新38师的进攻造成不少麻烦。而新38师的进攻,业已形成标准化战法:每天拂晓先以空军轰炸,继之炮兵轰击,然后步兵在坦克配合下进攻,打得不慌不忙,攻占之后,赶快修复工事,防备日军的夜袭。
  日军十分偏爱夜袭,认为容易得手,但他们不知道,这一招现在已不能奏效了。
  新38师对八莫的攻击显示出自信的控制力,而中国军队强大的装备,更是让日军失去继续作战的信念。
  日本士兵首藤雅次看到,在等待死亡降临的煎熬中,他的指挥官疯了,帽子也不戴,指挥刀也不拿,弯着腰,注视着蒲公英花丛中飞来飞去的蝴蝶。蝴蝶飞走了,他还在那里目不转睛地盯着。
  1944年12月15日,中国驻印军新编第一军进入八莫。一个月后,新一军占领南坎。
  1945年1月27日,中国远征军、中国驻印军会师于畹町附近的芒友。
  第二天,中印公路完全打通。
  用当时极为昂贵的彩色胶片拍摄了一段珍贵的影像,完整纪录了中国远征军、中国驻印军和盟军于畹町胜利会师的场景。(图10)
  今天我们仍然可以清楚地看出,灰衣灰帽,着中国传统军服的是中国远征军;全副美式装备,头戴钢盔的,是中国驻印军。他们和美、英、法等盟国的军人们一起,举行了简单的联合国家升旗仪式。
  在这三年中,中国远征军付出了十余万年轻的生命,滇缅公路终于恢复通车。
  中国,重新与世界反法西斯阵营联通在一起。
  《中国远征军》全文完
其他文献
一种古代玩具,仿佛像无须动力就可以不停运动的永动机。能做出这种被现代科学所证实是不可能存在的装置吗?    余俊雄是北京玩具协会益智玩具委员会的主任。工作之余,他喜欢收集中国古代玩具。  翻阅资料时,他看到前苏联一位著名科普作家1936年出版的一本《趣味物理学》。书中提到中国有种叫作“饮水鸟”的玩具。只要在鸟前面放点水,它就会不停地饮水。  学过物理学的都知道,任何物体如果不凭借自身的动力或外力,
期刊
柴米油盐酱醋茶,厨房虽小亦繁华。三餐料理一生事,五味调和百姓家。  油,作为“开门七件事”中的第三件,显然是我们的饮食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上古时期,古人已开始食用油类食品,不仅如此,据古书记载,不同季节食用不同的油。不过,这时吃的是动物油。汉代以后,开始出现植物油,但不能食用,只用来制作绢布。直到宋代,才开始有食用植物油的记录,包括麻油、豆油、菜油、茶油等。  传统中华美食中,对“油”十分讲究。
期刊
在拍摄影视剧时,小孩和动物是最难拍摄的演员。而动物演员里大家最常见的是战争场面中的马。马在影视拍摄中需要做一些摔倒、翻滚等动作,一场戏拍几遍,马也得摔几遍,有时,人和马也会因此受伤。  孙文瑞是北京郊区一家私营马场的老板,快60岁了,和马打了半辈子交道。他的马训练有素,经常有一些导演慕名而来选择老孙的马拍戏。(图1)  一天,孙文瑞正忙着为几家剧组的导演挑选马匹,日本某电视剧剧组的一位马术指导也来
期刊
站着进来,躺着出去,这是一段需要保密的工作,也是她人生中一段短暂而美好的回忆。     昏黄的台灯下,费蝉英阅读、抄写着一篇有关导弹设计的俄语文章。她正在为第二天的翻译工作做准备。27岁的她不会想到,第二天,一个来自苏联的命令会突然改变她的生活,也影响到中国的发展方向。这一天是1960年7月15日……   10年前,作为新中国的第一代大学生,费蝉英进入哈尔滨铁道学院学习。初入校门的费蝉英将俄语作为
期刊
多功能保蜂罩    李福洲是湖北钟祥市东桥镇的养蜂能手,从事养蜂30多年。他认为养蜂是门学问,是一项技术活儿。蜜蜂的越冬、繁殖、分群、割蜜都有严格的流程,任何一环掌握不当,都会使蜂蜜的产量和蜂群的发展受到影响。  可是,即便李福洲对蜜蜂倍加呵护,意外也时有发生。  一次附近棉田打药,蜜蜂误采喷过农药的花粉,中毒,死了很多蜜蜂。更惨的是,蜜蜂还把染药的花粉喂给了幼蜂,导致幼蜂也大量死亡。李福洲纳闷,
期刊
飞机上的两位神秘旅客,是国民政府时期中国航空业的巨头:中国航空公司总经理刘敬宜和中央航空公司总经理陈卓林。  中国航空公司成立于1930年8月1日,由中国政府和美国公司合资经营。1947年5月,50岁的刘敬宜出任中航总经理。到1948年底,中航已经拥有飞机60架,在国际民航运输协会各航空公司中排名第8位。在抗日战争后期,中航承担驼峰空运任务,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贡献。(图1)  中央航空公司成立
期刊
矮小的身材。正常的智力,让他倍受煎熬。22岁的青年却有着婴儿般的容貌和身高,风华正茂的年龄却只能在家忍受孤独。什么原因让他保持了儿童般的体貌和娇嫩?  一大,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同济附小一年级三班,正在上一堂特殊的语文课。  一个看起来一两岁、个头比其他同学小很多的孩子平生第一次走进课堂。老师、同学、上课内容都让他感到新奇和兴奋。他为什么会受到如此特殊的对待?莫非他是一个智力超常的神童?  这个看起来
期刊
他,创建了一个方兴未艾的学科体系;  他,探明了一个充满谜团的力学领域;  他,破解了一个争论多年的世界难题。    2010年“陈嘉庚科学奖”获得者吴良镛、白以龙、杨学明三位不同领域的科学家,在各自专业中取得原创性成果。  2010年6月9日,2010“陈嘉庚科学奖”颁奖典礼在北京会议中心隆重举行,国务委员刘延东为五位本届获奖者颁发了奖章。“陈嘉庚科学奖”是以对我国科教事业发展作出杰出贡献的著名
期刊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这场战争成了许多新式武器的试验场,其中马克沁机枪威震沙场。    在马克沁机枪出现之前,各种枪都是非自动枪,子弹不能自动连发。前一发子弹射击完成后,需要重新手动装入下一发子弹,才能继续射击。这个时候,谁的子弹装填得快,谁就有取胜的可能。然而,当马克沁机枪首次以自动枪的姿态展现时,这种情况彻底改变了。  机枪属于自动枪,能够连续自动发射枪弹,俗称机关枪。分为轻机枪、重机
期刊
炮火连天,从北平到成都,一条凶险之路;硝烟弥漫,柔弱女子,靠着坚定信念,抒写传奇。  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了卢沟桥事变,抗日战争全面爆发。7月29日,北平城陷落,一周后日本占领军进驻北平。  当年12月,北半进入了寒冷的冬季,呼啸刺耳的大风中,行人眉头紧锁、步履匆匆;荷怆实弹的日本兵更增加了紧张气氛。  位于北京东单三条的协和医学院内,协和董事会紧急召开决定协和医学院命运的会议。讨论是否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