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电信联通计划“开黑”
去年8月24日上午,原中国电信董事长王晓初出现在了中国联通大厦,中共中央组织部副部长王京清正式宣布由王晓初担任中国联通董事长。中组部此次的“周一见”,动作之大甚至被很多人解读为是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将要合并的前奏。
在2015年11月初,网上再次曝出中国联通与中国电信将成立工作组,研究进行网络基础资源互换。不久后,中国联通一份名为《关于成立“网络建设领域深度合作”工作组的通知》的红头文件被披露。这份文件显示: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双方“将开展网络建设,即在现有共建共享基础上,开展网络建设领域的深度合作,以节约投资、提升效率。”文件还表示,“双方集团公司决定成立集团、省、市三级工作组,建立完善的联合工作机制,以保证合作工作的顺利开展。”
事实上,工信部部长苗圩曾公开表态称,“现在的竞争格局是不均衡的”,将推进三大运营商建立一个相对均衡的竞争格局。
在2G时代,中国移动可谓是一家独大;到了3G时代,中国联通凭借其手中的WCDMA牌照和更成熟的产业链,在市场上逐渐占据主动,中国电信也得到了CDMA牌照,以重返移动通信格局。然而到了如今的4G时代,中国移动多年积蓄的力量开始了大爆发,上演了一场对市场的大反扑。
除了面对老对手中国移动的疯狂反扑,身处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还面临着来自互联网巨头们的挑战。而在这一方面,其实就连强大如中国移动的运营商也不能避免。一夜之间,几乎所有的通信运营商都换上了“4G焦虑症”。此前一直躺着挣钱的它们,如今并不愿意沦为单纯的流量管道,因此捣鼓了一系列的大动作。
首先便是封杀。在突如其来的移动互联网大潮面前,运营商们从最初的不以为然中猛然惊醒—以《微信》为代表的手机APP开始蚕食自己的核心业务:通话和短信。来自工信部的数据显示,2015年上半年手机通话时长以及短信发送总量均出现持续的下滑。去年1~6月,手机通话时长每个月都同比下降约2.4%,发送短信总数每个月的同比降幅也超过了4%。
上一次有可能威胁到运营商们根基的是网络电话,如今已经尸骨冰寒。而此次运营商想要来一场故技重施,却显得没那么容易。2014年一场围绕《微信》收费的传言曾引起了一场网络热议,让运营商意识到了前所未有的舆论压力,最终不了了之。如今,《微信》活跃用户已超过6.5亿。
其二则是流量经营。在通话和短信业务不断下滑的同时,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却为运营商带来了巨大的流量消费需求。不管是愿不愿意,运营商们开始了自己在流量经营方面的尝试。流量银行便是这其中最初的关键词。运营商开始尝试用流量的方式,和用户进行互动。比如,流量可以转赠他人,用户也可以通过参加运营商的活动获取流量。不过,几分钟的新鲜感过去之后,很多用户发现这其实并没有什么用。如今看来,流量银行之所以没能够掀起浪潮,还是与运营商本身的诚意不足有直接关系。
互联网企业们也来掺一脚
在很多互联网企业看来,通信运营商在面对移动互联网浪潮冲击时,显得比较木讷,甚至有些不知所措。因此当政策松动之时,很多互联网企业都跃跃欲试,希望通过虚拟运营商这道口子,打造一个具备互联网精神的电信产品。
不过,虚拟运营商这条路也并不好走,至少没能对得起市场过高的期待。一些虚拟运营商计划推出的高性价比套餐,并没有能最终成型。比如蜗牛移动推出的相关套餐,就曾胎死腹中。而移动互联网业内人士们所期待的,京东、阿里、联想和小米等科技巨头将虚拟运营商和自己的核心业务进行深度融合的案例,也并没有如约上演。
有报道披露,在为期两年的业务试点期间,42家虚拟运营商过得并不好,普遍处于亏损境地。甚至有专家预测,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能笑到最后的可能连5家都不到。公开资料显示,到今年8月底,虚拟运营商移动转售业务用户总数达到1 123万,仅有此前工信部电信研究院所预测的5 000万人规模的五分之一。
有人说,虚拟运营商们是被运营商卡住了脖子,他们拿到的通信服务“批发价”其实也并没有想象中那么便宜。同时,在制定套餐时,还要受到电信运营商的掣肘。不过,将虚拟运营商的问题都归咎于电信运营商显然有失公允。按照海外的经验,虚拟运营商往往在3~5年后才会获得盈利,业务的深度融合还得靠时间去酝酿。虚拟运营商产品的主要方向是面向细分市场,相信这也是无孔不入的互联网企业们所擅长的。
去年8月24日上午,原中国电信董事长王晓初出现在了中国联通大厦,中共中央组织部副部长王京清正式宣布由王晓初担任中国联通董事长。中组部此次的“周一见”,动作之大甚至被很多人解读为是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将要合并的前奏。
在2015年11月初,网上再次曝出中国联通与中国电信将成立工作组,研究进行网络基础资源互换。不久后,中国联通一份名为《关于成立“网络建设领域深度合作”工作组的通知》的红头文件被披露。这份文件显示: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双方“将开展网络建设,即在现有共建共享基础上,开展网络建设领域的深度合作,以节约投资、提升效率。”文件还表示,“双方集团公司决定成立集团、省、市三级工作组,建立完善的联合工作机制,以保证合作工作的顺利开展。”
事实上,工信部部长苗圩曾公开表态称,“现在的竞争格局是不均衡的”,将推进三大运营商建立一个相对均衡的竞争格局。
在2G时代,中国移动可谓是一家独大;到了3G时代,中国联通凭借其手中的WCDMA牌照和更成熟的产业链,在市场上逐渐占据主动,中国电信也得到了CDMA牌照,以重返移动通信格局。然而到了如今的4G时代,中国移动多年积蓄的力量开始了大爆发,上演了一场对市场的大反扑。
除了面对老对手中国移动的疯狂反扑,身处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还面临着来自互联网巨头们的挑战。而在这一方面,其实就连强大如中国移动的运营商也不能避免。一夜之间,几乎所有的通信运营商都换上了“4G焦虑症”。此前一直躺着挣钱的它们,如今并不愿意沦为单纯的流量管道,因此捣鼓了一系列的大动作。
首先便是封杀。在突如其来的移动互联网大潮面前,运营商们从最初的不以为然中猛然惊醒—以《微信》为代表的手机APP开始蚕食自己的核心业务:通话和短信。来自工信部的数据显示,2015年上半年手机通话时长以及短信发送总量均出现持续的下滑。去年1~6月,手机通话时长每个月都同比下降约2.4%,发送短信总数每个月的同比降幅也超过了4%。
上一次有可能威胁到运营商们根基的是网络电话,如今已经尸骨冰寒。而此次运营商想要来一场故技重施,却显得没那么容易。2014年一场围绕《微信》收费的传言曾引起了一场网络热议,让运营商意识到了前所未有的舆论压力,最终不了了之。如今,《微信》活跃用户已超过6.5亿。
其二则是流量经营。在通话和短信业务不断下滑的同时,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却为运营商带来了巨大的流量消费需求。不管是愿不愿意,运营商们开始了自己在流量经营方面的尝试。流量银行便是这其中最初的关键词。运营商开始尝试用流量的方式,和用户进行互动。比如,流量可以转赠他人,用户也可以通过参加运营商的活动获取流量。不过,几分钟的新鲜感过去之后,很多用户发现这其实并没有什么用。如今看来,流量银行之所以没能够掀起浪潮,还是与运营商本身的诚意不足有直接关系。
互联网企业们也来掺一脚
在很多互联网企业看来,通信运营商在面对移动互联网浪潮冲击时,显得比较木讷,甚至有些不知所措。因此当政策松动之时,很多互联网企业都跃跃欲试,希望通过虚拟运营商这道口子,打造一个具备互联网精神的电信产品。
不过,虚拟运营商这条路也并不好走,至少没能对得起市场过高的期待。一些虚拟运营商计划推出的高性价比套餐,并没有能最终成型。比如蜗牛移动推出的相关套餐,就曾胎死腹中。而移动互联网业内人士们所期待的,京东、阿里、联想和小米等科技巨头将虚拟运营商和自己的核心业务进行深度融合的案例,也并没有如约上演。
有报道披露,在为期两年的业务试点期间,42家虚拟运营商过得并不好,普遍处于亏损境地。甚至有专家预测,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能笑到最后的可能连5家都不到。公开资料显示,到今年8月底,虚拟运营商移动转售业务用户总数达到1 123万,仅有此前工信部电信研究院所预测的5 000万人规模的五分之一。
有人说,虚拟运营商们是被运营商卡住了脖子,他们拿到的通信服务“批发价”其实也并没有想象中那么便宜。同时,在制定套餐时,还要受到电信运营商的掣肘。不过,将虚拟运营商的问题都归咎于电信运营商显然有失公允。按照海外的经验,虚拟运营商往往在3~5年后才会获得盈利,业务的深度融合还得靠时间去酝酿。虚拟运营商产品的主要方向是面向细分市场,相信这也是无孔不入的互联网企业们所擅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