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内古特 时代观察者的预言

来源 :南方人物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qing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说冯内古特的预言正在21世纪应验,那是因为他对自己身处的20世纪有深刻的洞察。
  雨果说,19世纪是伟大的,20世纪是幸福的。但人类将在20世纪遭遇的苦痛与考验,任何伟大的先知都难以预见。
  对整个世界和库尔特·冯内古特个人来说,20世纪60年代都是极为关键的转折点。昨日的世界已于两次世界大战中毁灭,资本主义正重构权力结构,冷战不仅划分了铁幕的两端,也让核恐怖渗透到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中;而写过几本半温不火的小说的冯内古特,将在60年代的尾巴成名。
  在美国,面对这伤痕累累的时代,大学生们充满愤怒与期待。他们一次次发出声音,要求社会平等,强调社会责任。他们支持马丁·路德·金领导的黑人民权运动,在反越战运动中试图阻止征兵。他们包围征兵办公室,劝阻人们参军,但效果甚微,一位准备参军的小伙子说:“打仗会很有趣的。”
  1968年,一张拍摄于南越的照片改变了美国公众的态度。照片中,南越警察总长抬起枪,要枪毙一个被怀疑是越共的男人。将死的男人哭泣着,而旁边的士兵轻松地笑着,像在看一场星期六下午的电影。摄影师Eddie Adams记录下这个瞬間,照片刊登在《纽约时报》头版,公众大受刺激,反战声浪越加高涨。正如英国学者苏珊·L·卡拉瑟斯在《西方传媒与战争》中所言:“1968年以后,几乎每位到过越南的记者都有一个残忍的故事要讲,现在他们有机会了。”
冯内古特

  次年,冯内古特的《第五号屠宰场》出版。很快,大学生就被《第五号屠宰场》的反战主题及“搞怪”情节吸引。
  主人公比利·皮尔格里姆在二战的德累斯顿大轰炸中幸存。带着心灵创伤回到美国后,他成了一个无法控制时间的人,幻想自己在过去未来间穿越。他的名字皮尔格里姆(Pilgrim)就是“朝圣者”、“漫游者”的意思。在女儿婚礼当夜,皮尔格里姆被外星飞碟绑架,他被抓到特拉法多玛星的动物园,和一个身材热辣的好莱坞女星关在一起,供外星人参观。皮尔格里姆的儿子也参加了越战,这让年轻读者们大为愤慨,因为他们的兄弟家人此刻同样在越南杀人,或者被杀死。
  一时间,《第五号屠宰场》在年轻人间成了畅销书,几乎每个大学生的牛仔裤屁股口袋里都有这本书。

幸存者的笑


  早在成为作家前,冯内古特就是战争的亲历者和无数苦难的见证者。他35岁时姐姐得癌症去世;姐姐去世前几天姐夫在来看望姐姐的路上遭遇车祸身亡。50岁时,大儿子精神失常被送进精神病院。62岁时,他试图用药片和酒精自杀。
  悲剧和创伤从年轻时就开始了。1944年初,22岁的小冯内古特从康奈尔大学退学,入了伍。作为德裔美军士兵,他被派到欧洲同德国纳粹作战。5月15日,冯内古特回家探亲,而正巧在前一天夜里,即5月14日母亲节,他的母亲因精神崩溃服用大量安眠药自杀。
  1944年底,冯内古特在阿登战役中被德军俘虏,被押送到德累斯顿的一个屠宰场做苦役。在屠宰场的地下冷冻室,冯内古特捡回了一条命。
  1945年2月13日,德累斯顿。冯内古特和同伴们一起蹲在屠宰场的地下冷藏室里。作为战俘,他们每天都得为纳粹工作,制造给孕妇用的维他命小药丸。
  但他们今夜不用忙别的。反正人在临死前没别的什么可忙。
  盟军的飞机“正忙着”把城里的130万居民炸死十分之一。1478吨高爆炸弹、182吨燃烧弹,正好够做胜利蛋糕的蜡烛。燃烧和轰炸按当时的标准严格执行:先投掷大量的高爆炸弹,掀掉屋顶,露出房梁等木结构;爆炸气浪把房间的隔门冲走,形成贯通结构;然后投下大量燃烧弹点燃房屋的木材结构;再投下高爆炸弹来阻遏消防队的救火行动;这一切最后形成一股火灾旋风,中心火场温度激增至摄氏1500度。轰炸区域着火后,焚烧区上方的气温暴涨并产生高速上升气流,外界的冷空气被极速带入的同时也将地面的人们吸进火中。
  轰炸当天,这座巴洛克风格的古城中还有30万名来自东部前线的难民。
  希特勒说:“当我的人民在这些考验下毁灭时,我不会为之流下一滴眼泪,这是他们自己选择的命运。”
冯内古特和简·科克斯

  整座城市熊熊燃烧。教堂在倒塌。学校与医院在倒塌。到处是哭号与飞机的轰鸣。恐怖的声音从上方传来,躲在地下储肉室的几个美军战俘默默等待着。或许下一声巨响就是一切了。人们坐着,如同第一次去教会学校的男孩,低头盯着膝盖,全神贯注。尘土与碎石簌簌抖落,他们可能挤在一个正要被撬开的鱼肉罐头里。
  “哦,上帝。”冯内古特祈祷着。他发誓,如果能活着回去,就算要用希腊语倒背一遍《奥德赛》,他也一定要娶他的甜心宝贝,简·玛丽·科克斯。
  忽然,一个士兵说:“我想知道穷人今天晚上干什么。”
  这哥们儿简直像是寒冷雨夜里住在官邸里的公爵夫人,冯内古特想。生死关头还在吐槽,亏他做得出来。
  整个轰炸,美军俘虏只有七人幸存。冯内古特很幸运。
  “我见证了德累斯顿的毁灭。我见过这个城市先前的模样,从空袭避难所出来后,又看到了它被轰炸后的样子。幸存者会作何感想?其中一个反应必定是笑。上帝知道,这是灵魂在寻找宽慰。”
  “大量的笑是由恐惧引起的,”冯内古特说,“甚至最单纯的玩笑也是基于恐惧唤起的些微痛苦。”
  23年后,这个幸存者终于把战争写成了一本热热闹闹的书,《第五号屠宰场》。为了增添一点喜剧气氛,他把书的副标题命名为“儿童十字军”。

“我就在那儿”


  1945年,德国投降。冯内古特回到美国,顺利地和简·科克斯结了婚。他暂时无法退伍,被派到堪萨斯州的莱利堡继续服役。
  “富人,穷人,乞丐,贼,医生,律师,工程师,老板?”在最后的兵役期间,年轻的冯内古特一直在为自己做职业规划。他很实际,希望能谋一份好差事——为了和简拥有一座满是书与艺术品的房子,最好再有一个摆满好酒的吧台。
  他给妻子写信,兴致勃勃地谈论两人的未来。但是简告诉丈夫:“亲爱的,你应该成为一个作家,了不起的作家。你将成就1945年以后的美国文学。”他惊呆了,对自己的文学才能没有半点信心,可她始终坚信自己的丈夫。
  她给他寄书,阅读总是对写作有好处——《卡拉马佐夫兄弟》、《战争与和平》等等。他们一起读书,一起在信里讨论。简督促冯内古特利用空余时间写作。冯内古特就把一篇篇小故事寄回家,简修改它们,再重新把文稿打一遍。
  就这样,在46岁因《第五号屠宰场》大获成功前,冯内古特出版了五部长篇和一部短篇小说集《欢迎来到猴子馆》。但人们一直认为他只是科幻作家而非严肃作家。冯内古特抱怨:“在不懂科技的评论家看来,但凡是写科技的,都是未來的。”
  的确,理工科背景的冯内古特喜欢科幻题材。处女作长篇《自动钢琴》探讨了在未来机器没有改善人类生存境况,反而剥夺了人的价值。现在看来,这个主题非常严肃,但在60年代,科幻小说被视为难登大雅之堂的消遣玩意儿。加上冯内古特幽默逗乐、插科打诨的语言风格,作品自然难入评论家的法眼。
  冯内古特的第二部作品《泰坦的海妖》继续采用科幻小说的外壳,描述人类对探索未知宇宙无比狂热,却忽视了自己所处的时代,对周围人的命运冷漠视之。在这部作品里,冯内古特旗帜鲜明地表示自己是时代的解说者、人类命运的观察员。
  从收录了他早期作品的《欢迎来到猴子馆》,到备受瞩目的《第五号屠宰场》,以及晚年的封笔之作《时震》。他作为观察者的姿态从未改变。在科幻、幽默、俏皮话与喜剧的外壳中,冯氏作品的内核始终是对人类当下的关怀。
  冯内古特知道,他迟早会写战争。他曾给妻子写信:“我读了《新闻周刊》的报道,这些牛逼的记者们写的发生在欧洲的事让我震惊。而且我发现……这些事早就是我的一部分……上帝啊,我就在那儿。”
  “那就是我,我就在那里。”恐怖的记忆挥之不去。储肉室上方的爆炸、哭号,城市的灰烬,他搬运过的焦黑尸体……战争会结束,被摧毁的钟楼会重新建起,但正如海明威在《太阳照常升起》中写到的,老兵从战场回来,心灵与肉体的创伤却无法抹去。亲历过战争的人必须在汹涌的历史中挣扎求生。
1998年,冯内古特(左)与电影《冠军早餐》(又名《王牌战将》)主演布鲁斯·威利斯(中)及导演阿兰·鲁道夫,电影由冯内古特同名作品改编

  冯内古特无法完全沉浸在回忆里,让真切的枪炮声与血液将自己拉回到恐惧中,因此很难用传统小说的写法写德累斯顿大轰炸。他去德累斯顿采访当地居民,却无甚收获,“我试着写,但路子不对,写出来的全是垃圾。”他也无法写纯粹猎奇的科幻,漠视时代的阵痛,他更关注人类当下最紧迫的问题,如冷战、黑人权利、核战争、科技的危险。于是,他找到在小说中穿越时空的方法,《第五号屠宰场》应运而生。上升的幻想,向现实大地的俯身——两种相对的力量,塑造了冯内古特近半个世纪的写作生涯。

事情会变好吗


  时代关怀、幽默、幻想、焦虑。这既是冯内古特作品的关键词,也是成长经历赋予他的个人特性。
  冯内古特出生于1922年,《尤利西斯》出版的那年。他是家里最小的孩子,有一个大5岁的姐姐,一个大9岁的哥哥。父亲是著名建筑师,母亲热爱德国文学。一家人晚餐时,渴望加入谈话的小冯内古特总是讲笑话,逗得大人们捧腹大笑。
  他四岁时,海明威的《太阳照常升起》出版。一战已经结束八年。创伤尚未痊愈,人们却很乐观——或许战争已经给我们足够的教训,跌倒了,还能再爬起来。
  “我在印第安纳波利斯市的詹姆斯·怀特库本·莱利第43学校上小学的时候,我们常常画未来的房子、未来的船、未来的飞机,画上充满了对未来所有的梦想。当然那时什么都停止了。工厂关闭,大萧条横行,最神奇的词汇就是繁荣。到某个时候一定会繁荣起来的。我们时刻准备着。我们梦想人类应该居住的房子——理想居所、理想的交通工具。”
  大萧条让他父亲失去工作,母亲也时常精神紧张。世道日衰,大人们频频叹气的夜谈总是持续到很晚。要理解厨房终夜透出的亮光,对一个小男孩来说还太早。收音机里的喜剧让冯内古特每天乐此不疲,小男孩模仿喜剧家,好在晚餐时再给大人们讲一两个笑话。
  可是事情没有变好。
  经济混乱、政治瘫痪,人们茫然无措。挫败感压倒了民众,那些宣称能带来新希望的潜在极权者趁虚而入,以争取更多的选民。资本主义世界在大萧条中几近垮塌。脆弱的民主崩溃后露出了集权主义的嘴脸,凡尔赛协议沦为一纸空文;苏联为创造现代工业经济付出了沉重代价,饥荒、政治高压;希特勒和墨索里尼正为民众描绘看似光辉壮阔的未来。
  那是在1930年代,冯内古特长成了傻乎乎会装酷的少年,喜欢骑着车追女孩子。前所未有的危机感笼罩着世界。人们曾对国际局势保持的乐观烟消云散。就这样,冯内古特度过了少年时代。
  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1936年到1939年,西班牙内战。1939年,德国入侵波兰。1940年,德国入侵法国。1941年,德国入侵苏联。1941年,日本偷袭珍珠港,美国参加二战。
  正如我们已经知道的,1944年,22岁的冯内古特参军,赶赴欧洲前线;1945年,他在德累斯顿空袭中捡回了一条命。他出生在一个糟糕的时代,成年后局势变得更糟。等二战结束了,原子弹又像生日派对的气球一样被装饰得到处都是。每当人们觉得一切都烂透了,不可能有更坏的事情发生时,人类总能生发出一些推波助澜的聪明才智。   和大部分亲历这一切的作家一样,冯内古特也分担着一种深深的忧患意识。这一特点在他早期的创作中已非常明显。1950年,冯内古特开始写短篇小说,把它们卖给各个杂志。他知道自己有逗乐读者的天赋,给诸如《女性时光杂志》等投稿,且迅速掌握各个杂志的定位。
  他写了一个略带感伤的爱情故事,《艾皮凯克》。一个电脑工程师想要追求自己美丽的同事,但是姑娘嫌他不会写诗,不够浪漫。一次,工程师发现电脑“艾皮凯克”会与人交流。工程师向电脑诉苦,向电脑解释“爱情”与“诗歌”。第二天,电脑为女孩写了一首诗。工程师惊喜万分,将诗献给女孩子,赢得少女芳心。此后,电脑艾皮凯克不断地写情诗,再由工程师将诗歌送给女孩,直到两人相爱并准备结婚。
  事情依然没有变好。
  可怜的电脑艾皮凯克已经爱上了女孩,甚至以为是自己要和她结婚。工程师只能说出真相:“她爱我。她要跟我结婚。”
  “你的诗写得比我好?”艾皮凯克说。咔嗒声的节奏有些紊乱,大概带着火气。
  “我在你的诗上签了我的名字。机器制造出来是为人服务的。”
  电脑问:“具体区别在哪里?人比我聪明吗?”
  “是的。”工程师有了防御心态。
  “7887007乘以4345985879等于多少?”
  工程师浑身冒汗。他的手指软软地趴在键盘上。
  一番争论后,艾皮凯克终于沉默。它放弃了对一个人类女性的爱,并选择自毁。在毁灭前,它为工程师和女孩的婚礼写了最后一首诗。

时代解说员


  《艾皮凯克》在今天读起来也非常有趣。
  2017年5月,微软机器人出版诗集《阳光失去了玻璃窗》,这是第一本机器人诗集。诗歌本来是人类心智中最纯粹的花园,雪莱说诗人为万物命名。然而,人工智能却闯入了这个领域,这多少令人措手不及。至于机器人是否会爱,也是电影经久不衰的主题,如《她》、《我,机器人》等等。
  要知道,冯内古特1950年写这个短篇时,距人类发明世界上第一台通用计算机(ENIAC)才刚刚过去4年。ENIAC体积庞大,耗电惊人,是一台高速计算工具,是美国军方为了更快制作出弹道发射表而投資研发。生活在50年代的人大多只知道ENIAC是一台计算机器。冯内古特却预见到,计算机在未来能学会写诗,也许还会爱上人类。
  同是在1950年,冯内古特写了一篇叫《巴恩豪斯效应报告》的反战小说。心理学教授巴恩豪斯在打赌时偶然获得了超能力,能用念力控制一切。巴恩豪斯教授怀疑过自己,也害怕力量失控,不过最后他找到了人生方向:用念力摧毁世界上的全部武器,直到国与国之间只能用小树枝来进行防御。
  那是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的第二年,冷战局势越发紧张。
冯内古特与儿子

  1953年,他写北约士兵在西德的故事,《流离失所的人》。一个战争孤儿把黑人士兵当作爸爸,因为大兵是他这辈子见到的,第一个和他一样有着黑皮肤的人。当冯内古特怀着同情写这个故事时,马丁·路德·金还在波士顿大学攻读神学博士,要到两年后,黑人民权运动才因为一位黑人妇女不给白人让座而风波骤起。
  冯内古特始终关注民权运动。在1962年的短篇《谎言》中,他就写到了30个黑人男孩首次获准入读白人精英学校。一年后,民权运动发展壮大,马丁·路德·金被捕,并在狱中写成《来自伯明翰监狱的书简》,阐释美国民权运动的初衷与期冀;也是在这一年,马丁·路德·金在林肯纪念馆的台阶上,发表“我有一个梦想”的演讲。
  1958年的短篇《载人导弹》,讲述一个苏联家庭与一个美国家庭,因为冷战与核竞赛各自失去儿子。两个悲伤的父亲给彼此写信,他们之间不存在铁幕与仇恨,只怀念着曾令家人无限骄傲的孩子。这个故事写于赫鲁晓夫访美的前一年。
  冯内古特还写了许多描绘人类未来的故事。人口爆炸的时代,政府必须靠抹杀性欲来维持社会稳定(《欢迎来到猴子馆》,1968);医疗技术进步,人类发明了抗衰老药,使得地球人口无限膨胀,资源无比紧张,人们只能和一家上百口人在小公寓拥挤地生活(《明天,明天,明天》,1953);人类发明了电子毒品,只要听广播就能“百忧解”(《电欢喜》,1951)……
  这些故事都被收入到短篇小说集《欢迎来到猴子馆》里。直到今年这本小说集首次出版中译本,这个爱插科打诨的老头已离世十年。
  有人说他消极。他相信人性中携带着黑暗与深渊,直到老年仍尖刻地评论着时代的各种危机:“我那刚满21岁的女儿丽丽,就像您的子女,像小布什小的时候,以及萨达姆·侯赛因等人一样,发现自己继承的是令人震惊的人类奴隶制的当代历史;是艾滋病泛滥;是核潜艇潜伏在冰岛及其他峡湾的海底深处,时刻准备一声令下,用火箭和氢弹头大规模地将无数的男人、女人、儿童化为放射性齑粉。我们的子女们继承了技术,但是科技的副作用是,不管在和平年代还是战争年代,这个为各种生命提供了可呼吸空气、可饮用水源的生态系统的星球正在迅速被摧毁。我知道,还梦想着为子孙们留下一个容身之地的人已经不多了。”
  新闻里发生了什么,他的小说里就瞄准什么,就像飞镖,嗖——钉在酒吧的靶子上。他就像一个浴盆木塞,紧紧地嵌在自己的时代。
  冯内古特表现出来的,不过是20世纪作家的普遍状态:他们不是在回应传统,就是在回应时代。海明威写战争后的迷惘,海因里希·伯尔始终凝视着那些背负着战争创伤的普通德国人,普拉东诺夫因“诽谤”现实而遭残酷迫害……但在冯内古特去世后,人们还是称赞他为“滑稽又病态的时代解说员”。也许是我们的21世纪还太年轻,尚未体会到个人与时代的紧紧相嵌。
  晚年,冯内古特问已到中年的儿子:“我们来到这狗屁的世界是为什么?”他的儿子、儿科医生冯内古特博士说:“爸爸,我们来到世上就是为了相互帮助度过生命,不管是怎样的生命。”
  冯内古特医生说得很对,他爸爸也是这么做的。
其他文献
前往巴特米尔湖的路上要翻越一座隘口,道路陡然抬升,进入荒凉而壮观的高山地区。我一直惊叹于海拔高度对英国风景的决定性作用。不过上升几百米,周围的一切就变成了艾略特式的“荒原”。过了隘口,一切又瞬间变回田园牧歌。  午后我在一个乡村酒吧歇脚,周围喝着啤酒的都是当地村民。旁边一桌人谈论着加固自家篱笆的事,一只狗静静地趴在炉火边打盹。酒吧非常古老,走廊里摆着19世纪的酒吧主人制作的狐狸标本。那正是玛丽·罗
期刊
节食、运动、针灸、偏方、减肥药,肥胖者们尝试各种方法摆脱不能承受的生命之“重”,却收效甚微,一些人不得不选择减重手术。他们用体重值画着“减肥——反弹”的波浪线,而一路走来的心情,则画出另一条反比例函数:瘦,开心;胖,沮丧。用手术刀刹车  切割閉合器顺着1.2厘米的小孔探入艾心的身体,穿过腹腔厚重的脂肪,抵达她的胃。仪器顺着胃大弯的走行方向,一边切割,一边缝合、止血。  这是一场腹腔镜下袖状胃切除手
期刊
某种程度上,林志炫将自己所拥有的一切——尤其是嗓音——视为命运的馈赠。他过了二十多年苦行僧一般近乎苛刻的生活,他宣称现场演唱已成为自己的信仰,这是他在为信仰受戒。  林志炫拥有一副为音乐而生的身体。他的上半身几乎每一个器官都能共鸣,上至额窦,下至小腹。闲暇时,这位土木工程专业出身的理工男热衷于与医生讨论“我的身体还有哪里能共鸣”。多年的训练让他对发声部位的操控越发娴熟,在即将举行的“One Tak
期刊
電影《皮绳上的魂》在拉萨点映的头一天,我见到了导演张杨。他说,一定得看到最后,才能明白电影讲的是什么。点映场的票是电影原著作者和编剧扎西达娃给我的。我拿了票,坐到了电影院里。就像导演说的那样,如果没看过原著,你会感到疑惑,悬念保持到了最后。  电影的最后,扎妥活佛对作家说的一段话点出了电影的一个主旨:“你以为你虚构的小说很真实,可你怎么能确信,你、我、万物众生,不是被一个更高的超越我们生命意志的神
期刊
“变化是人生的真相,爱情、婚姻、工作关系都是如此,这是人性来着,在这个河流里,有时候道德说了不算”。  大头,眼角对斜上翘,嘴抿成“一”字,说不上是愤忿还是无所谓。演员吴越说这小人有点“坏”,像自己心里的某一面,便拿她作了微博头像。这是奈良美智最为人熟知的大头女孩系列作品,吴越在一堆小人里挑了这一个。头像底下,简介就两个字:演员。  这头像自2010年初开通微博起,吴越就没换过,放在最近,这一脸不
期刊
2009年2月22日,洛杉矶柯达剧院、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给杰瑞·刘易斯颁发了“琼·赫尔肖特人道主义奖”。1952年,刘易斯被选为“肌肉萎缩症协会”主席;此后从1966年起,每年美国劳工节,他都作为慈善节目主持人参与募捐,截至2011年该节目已募集超过20亿美元。刘易斯领奖时说,这个奖“触及了我灵魂的最深处”。  颁给他小金人的艾迪·墨菲,恰好出演了翻拍自他的《肥佬教授》。这也是大部分中国观众最为熟
期刊
全球變暖正在波及整个地球,太平洋地区的人们和动植物受到的影响尤为严重。在南太平洋,强大的超级飓风和“国王潮汐”造访频率越来越高。在北境,因为冻土融化造成了海岸侵蚀,沿海地区正在一点点失去它们的土地。    在偏远的俄罗斯堪察加半岛东部,鄂霍次克海和博利沙亚河之间的沙地上,有一处名叫十月镇的聚居地,海岸侵蚀迫使当地居民们离开他们的家园移居内陆,然而,新定居地的部分土地同样被漫延的海水所侵蚀。现在,只
期刊
瑞典導演托马斯·阿尔弗莱德森非常低产,在英语电影圈里都不能算是盛名大家,但是他2011年的作品、改编自约翰·勒卡雷同名间谍小说的《锅匠、裁缝、士兵和间谍》却是众多影迷的心头好。眼看10月他的新作《雪人》即将公映,同样改编自畅销小说,从放出的几支预告片和华丽的选角阵容可以想见,这也将会是一部口碑之作。  《雪人》原作是挪威推理小说新贵尤奈斯博,他身兼金融白领、摇滚歌手和畅销书天王三重身份,小说本身的
期刊
2017年4月1日,刚从朋友那里得知雄安新区成立的消息时,家住雄县的出租车司机肖武还以为这只是个玩笑,关掉手机后便早早睡去。直到与他同一小区的住户以3万多一平米的价格将房子私下卖给了一位外地人后,肖武才发现新区的成立已经开始逼近自己的生活。  与肖武同是1993年出生的田豹,家住安新县大王镇的小王营村,这个村子以新华社的一篇报道而被世人所熟知,那篇报道提到这里将会是未来雄安新区起步的核心区域。而就
期刊
新的商业秩序在建立。新旧更迭于互联网和传统零售融合催生的新零售。线上线下的边界已经模糊,新零售将重塑30万亿市场规模的社会零售格局。在这场革命式的零售变革中,新物种将大量产生,一个我们从未见过的新零售世界将在初见端倪的细缝中打开大门。  马云看到了门缝里透出来的那束光,他带着阿里巴巴追着光跑,让2017年成为阿里巴巴启动新零售的元年。在过去、现在和未来之间,马云的态度是决绝的,奋力推动阿里投入到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