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锃亮的军刀,乌黑的钢枪,矫健的战马。“骑兵连,全体都有!托刀准备!出击!”连长丰淑富的口令充满力量又让人振奋。顷刻间,骑兵横向一字摆开,高速向前冲击,冲在最前面的一名战士手擎一面“甘南独立骑兵连”的红旗。战马奔腾如海洋,草原上跃动着一片棕红色森林,飞扬的鬃毛、风驰电掣的速度、摧枯拉朽的气势,让人仿佛又看到了冷兵器时代王者的风采……
【连队名片】甘南独立骑兵连,是甘肃省军区一支长期扎根雪域高原、忠诚践行历史使命的先进连队。连队先后40多次被中宣部、总政治部、兰州军区等表彰为“民族团结先进集体”、“军民共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先进单位”、“学雷锋先进集体”等,荣立集体三等功3次,被当地藏族群众誉为“马背上的吉祥使者”。连队曾参加拍摄《最后的骑兵》等影视剧。
骑兵,世界上最古老的一个兵种,如今已成为一种兵种的标本。而骑兵部队也开始成为一种神秘与传奇的象征。当我真正走近它,给我的不仅是神秘感,更多的是“永不隐退”的精神震撼和对它所散发出的古朴气质的由衷喜爱。
格桑花一路相伴,汽车一路颠簸,时而晴空万里,时而雨点阵阵。7月4日,我们来到甘南草原海拔3600多米的骑兵连营地。这里是连队的放青点。每年这个季节,草势最好的时候,连队都会进驻草原野外驻训。
一下车,呈现在眼前的是辽阔草原、旌旗猎猎、战马嘶鸣、壮士横刀的大场景。战士骑着军马仿佛从远古的沙場尘烟中驰骋而来,雄浑、高昂、豪迈。
最痛苦也最荣光的马术训练
骑兵以骑术引以为豪。“上马”、“下马”、“乘马列队”、“射击”、“劈刺”,随着指挥员口令发出,战士们与战马一起配合,准确完成战术课目动作,显示出很高的训练水平。在已经拥有隐形战机和巡航导弹的时代,最后的骑兵保留着传统,每天仍然操练着传统的骑兵课目,进行马上斩劈、乘马射击、乘马拾物、集体冲击等军事课目的训练。
在现场,我们看到远方一群战马飞驰而来,只见战马不见骑兵,等到临近时,突然间,马背上闪现出骑兵。这是蹬里藏身,骑兵在战场上出奇制胜的绝招。接下来,在开阔地上,间隔150米的距离竖着七八根树枝。随着一阵急促的马蹄声,一位战士策马袭步而来,在疾速奔驰中抽刀侧身、接近目标、手起刀落。瞬间,树枝被拦腰斩断。
然而,一个个威武飒爽的马术动作都需要付出常人无法想象的心血与汗水。连长丰淑富告诉我们,骑兵的训练要比步兵苦,马术训练讲究“人马合一”,得从基础动作一个一个练起。在最初的马术队列训练中,大家听顺耳的“齐步——走”变成了“各马照直——前进走”,骑手要从自己走队列的思维中解脱出来,按照成行成列、排面整齐的要求在马场充分锻炼“控马”能力。为了练好马架子,首先需要站蹬。双脚踏在马蹬上,由慢步到快步,由平原到地形复杂,稍有不慎,马失前蹄,人便从马上前倒在地。
传说骑兵都有“铜腿铁屁股”,其实都来自骑兵艰辛的训练。中士郭广远记忆最深的是初来骑兵连时的无蹬颠马训练。没有马鞍和马蹬,仅靠大腿内侧的肌肉使劲夹住马肚,每天8小时的马背上“颠簸”,几天下来,屁股、大腿内侧变得血肉模糊,脱衣服睡觉都成了问题。那段日子,全连新兵几乎都是趴着睡的。
从抓马开始的战友情
对于骑兵而言,人马配合是完成军事课目的保障,而人马合一则是骑兵追求的最高境界。
上等兵姚俊来自南方,在此之前从没有接触过马。他说,来之前看骑马很神气,充满期待。没想到,开始训练的第一个课目,并不是想象中那样骑上骏马任意驰骋,而是练习备马。所谓备马,就是做好一切骑马的准备,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抓马。抓马是个看似简单,做起来却又相当不容易的事。第一次抓马的场景,至今说起来,姚俊仍历历在目。他怀着激动和兴奋的心情在班长的带领下到马圈抓马。他本以为抓马很简单,就是用僵绳把它拴在木桩上。没想,一进马圈,上百匹马在乱窜,乱得没有一点章法,有几匹马还乱踢乱咬。顿时,他觉得抓马训练与班长说的完全是两回事。看到如此场景,他的自信荡然无存,内心剩下的只有恐惧,傻傻地站在原地。
因此,绝大多数战士的骑兵生涯都是从养马、喂马、伺候马开始的。“先和马建立起良好的感情基础,这很重要。驯马那段日子,我每天除了休息吃饭外,基本都与马待在一起。”姚俊说,“骑兵的马不是动物,是亲密的战友,我们像爱护自己的生命一样呵护它们。”“每天三次的‘马勤’(遛马)雷打不动,晚上轮流喂马,为马梳毛、刮身,增强血液循环。骑马的时候,我们是主人,不骑马的时候,它们是主人。”姚俊笑着说。
在骑兵连,军马和战士一样有编制,一人一马。为此,每个战士都给自己的“搭档”起了名字,如“拳皇”、“冥王”等。姚俊给自己的马起名叫“黄牛”。说起“黄牛”,他很自豪:“我的马是全连最醒目的,全身是高贵而又阳光的黄色毛发。在战场有一匹好马,那是对胜利的保障。”
据说,每年老兵复员时,骑兵连的气氛总是最为感人。老兵走之前会给自己的马加最后一次草料,而那些马好像知道搭档要走似的,老兵抱着马流泪,马也会流泪。
马背上的“吉祥使者”
在已经拥有巡航导弹和隐形飞机甚至无人战机的年代,骑兵的用武之地何在?尽管精彩的马术表演让我为之震撼,骑兵艰苦的训练课目让我敬佩不已,可爱的军马让我心生怜爱,但残酷的问题仍然萦绕在心头。
我略带歉意、有些忐忑地提出问题。指导员韩东强笑了笑,说:“的确,巡逻车等新型装备,视频监控等信息化管控手段已全面覆盖,但是对于某些特殊环境条件,骑马仍然不可替代。马一匹两匹可以过,三五成群可以过,特别灵活,便于机动也便于隐藏。尤其像草原,很多地方车根本没有办法进入和保障燃料,而马随时都能保持良好的状态。另外,我们驻地所处藏区,藏族是马背上的民族。对于牧民来说,骑兵更加亲切,更容易被接纳。”
采访中,我们了解到这支连队情系藏族群众,坚持把党的声音传遍牧区毡房,把党的温暖送到藏族同胞心坎上,用大爱演绎了藏汉一家似海情深,铸起了一座民族团结的时代丰碑。
中士庞振虎原本是一名炮兵,由于熟悉藏语,去年被调到了骑兵连。庞振虎告诉我们,连队官兵与牧民群众亲密相处如一家人。牧民群众有困难,连队派战士及时去帮助;牧民群众患小伤小病,就主动找到连队寻求就医。为了让牧民知法守法,连队组织宣讲团走进牧民帐篷搞法制宣传,讲法律法规,讲利国利民的好政策。为此,连队还专门成立了4个小组,任务分别为扶贫帮困、修桥铺路、宣传政策、暖水工程。如今,他是宣传政策组的成员。
藏族姑娘才让草,是连队的藏语辅导员。她对我们说:“战士们真是太好了,有难帮难,有伤扶伤,真是我们的好兄弟!”当然最让才让草心生敬意的是去年夏天的一件事。一天晚上,怀有身孕的德吉卓玛突然感到腹部剧烈疼痛,丈夫顿珠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团团转。情急之下,顿珠想到了正在附近放牧的骑兵连官兵。
“早产先兆,赶快去卫生院!”军医韩飞迅速采取紧急救助措施,当机立断和战士们一起护送德吉卓玛到乡卫生院。然而,产妇大量出血需紧急输血,卫生院没有血库。怎么办?在藏族同胞生与死的危急关头,指导员韩东强带领6名血型吻合的官兵,跃上马背直奔乡卫生院。6名战士鲜红的血液流进了藏族同胞的血管,这也是官兵们第68次义务为藏族同胞献血。
对于甘南高原上的藏族同胞来说,他们最清楚血液的珍贵。这里空气中的含氧量仅为平原地区的60%,献血意味着身体供氧将更加不足,会出现头晕、呕吐、胸闷甚至休克现象。但每当遇到藏族同胞需要输血,骑兵连官兵总是毫不犹豫地伸出援手,他们和这些藏族同胞虽无血缘关系,但却真正是血脉相连。
桑科乡牧民扎西顿珠说,做梦也没想到,在自己草场上养小尾寒羊竟然发了家。那年夏天,他在骑兵连官兵的帮助下从山东引进了30多只小尾寒羊,并请技术人员指导。如今,他增添了先进设备,科学饲养,每年销售600多只,日子一年比一年好。他说这都要感谢骑兵连。扎西顿珠只是连队帮扶的其中一位,十多年来,连队接力培养帮扶了23名创业致富带头人,辐射带动近千户牧民。如今,这些群众全部脱了贫,家家盖起了楼房,坐上了小轿车,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连队名片】甘南独立骑兵连,是甘肃省军区一支长期扎根雪域高原、忠诚践行历史使命的先进连队。连队先后40多次被中宣部、总政治部、兰州军区等表彰为“民族团结先进集体”、“军民共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先进单位”、“学雷锋先进集体”等,荣立集体三等功3次,被当地藏族群众誉为“马背上的吉祥使者”。连队曾参加拍摄《最后的骑兵》等影视剧。
骑兵,世界上最古老的一个兵种,如今已成为一种兵种的标本。而骑兵部队也开始成为一种神秘与传奇的象征。当我真正走近它,给我的不仅是神秘感,更多的是“永不隐退”的精神震撼和对它所散发出的古朴气质的由衷喜爱。
格桑花一路相伴,汽车一路颠簸,时而晴空万里,时而雨点阵阵。7月4日,我们来到甘南草原海拔3600多米的骑兵连营地。这里是连队的放青点。每年这个季节,草势最好的时候,连队都会进驻草原野外驻训。
一下车,呈现在眼前的是辽阔草原、旌旗猎猎、战马嘶鸣、壮士横刀的大场景。战士骑着军马仿佛从远古的沙場尘烟中驰骋而来,雄浑、高昂、豪迈。
最痛苦也最荣光的马术训练
骑兵以骑术引以为豪。“上马”、“下马”、“乘马列队”、“射击”、“劈刺”,随着指挥员口令发出,战士们与战马一起配合,准确完成战术课目动作,显示出很高的训练水平。在已经拥有隐形战机和巡航导弹的时代,最后的骑兵保留着传统,每天仍然操练着传统的骑兵课目,进行马上斩劈、乘马射击、乘马拾物、集体冲击等军事课目的训练。
在现场,我们看到远方一群战马飞驰而来,只见战马不见骑兵,等到临近时,突然间,马背上闪现出骑兵。这是蹬里藏身,骑兵在战场上出奇制胜的绝招。接下来,在开阔地上,间隔150米的距离竖着七八根树枝。随着一阵急促的马蹄声,一位战士策马袭步而来,在疾速奔驰中抽刀侧身、接近目标、手起刀落。瞬间,树枝被拦腰斩断。
然而,一个个威武飒爽的马术动作都需要付出常人无法想象的心血与汗水。连长丰淑富告诉我们,骑兵的训练要比步兵苦,马术训练讲究“人马合一”,得从基础动作一个一个练起。在最初的马术队列训练中,大家听顺耳的“齐步——走”变成了“各马照直——前进走”,骑手要从自己走队列的思维中解脱出来,按照成行成列、排面整齐的要求在马场充分锻炼“控马”能力。为了练好马架子,首先需要站蹬。双脚踏在马蹬上,由慢步到快步,由平原到地形复杂,稍有不慎,马失前蹄,人便从马上前倒在地。
传说骑兵都有“铜腿铁屁股”,其实都来自骑兵艰辛的训练。中士郭广远记忆最深的是初来骑兵连时的无蹬颠马训练。没有马鞍和马蹬,仅靠大腿内侧的肌肉使劲夹住马肚,每天8小时的马背上“颠簸”,几天下来,屁股、大腿内侧变得血肉模糊,脱衣服睡觉都成了问题。那段日子,全连新兵几乎都是趴着睡的。
从抓马开始的战友情
对于骑兵而言,人马配合是完成军事课目的保障,而人马合一则是骑兵追求的最高境界。
上等兵姚俊来自南方,在此之前从没有接触过马。他说,来之前看骑马很神气,充满期待。没想到,开始训练的第一个课目,并不是想象中那样骑上骏马任意驰骋,而是练习备马。所谓备马,就是做好一切骑马的准备,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抓马。抓马是个看似简单,做起来却又相当不容易的事。第一次抓马的场景,至今说起来,姚俊仍历历在目。他怀着激动和兴奋的心情在班长的带领下到马圈抓马。他本以为抓马很简单,就是用僵绳把它拴在木桩上。没想,一进马圈,上百匹马在乱窜,乱得没有一点章法,有几匹马还乱踢乱咬。顿时,他觉得抓马训练与班长说的完全是两回事。看到如此场景,他的自信荡然无存,内心剩下的只有恐惧,傻傻地站在原地。
因此,绝大多数战士的骑兵生涯都是从养马、喂马、伺候马开始的。“先和马建立起良好的感情基础,这很重要。驯马那段日子,我每天除了休息吃饭外,基本都与马待在一起。”姚俊说,“骑兵的马不是动物,是亲密的战友,我们像爱护自己的生命一样呵护它们。”“每天三次的‘马勤’(遛马)雷打不动,晚上轮流喂马,为马梳毛、刮身,增强血液循环。骑马的时候,我们是主人,不骑马的时候,它们是主人。”姚俊笑着说。
在骑兵连,军马和战士一样有编制,一人一马。为此,每个战士都给自己的“搭档”起了名字,如“拳皇”、“冥王”等。姚俊给自己的马起名叫“黄牛”。说起“黄牛”,他很自豪:“我的马是全连最醒目的,全身是高贵而又阳光的黄色毛发。在战场有一匹好马,那是对胜利的保障。”
据说,每年老兵复员时,骑兵连的气氛总是最为感人。老兵走之前会给自己的马加最后一次草料,而那些马好像知道搭档要走似的,老兵抱着马流泪,马也会流泪。
马背上的“吉祥使者”
在已经拥有巡航导弹和隐形飞机甚至无人战机的年代,骑兵的用武之地何在?尽管精彩的马术表演让我为之震撼,骑兵艰苦的训练课目让我敬佩不已,可爱的军马让我心生怜爱,但残酷的问题仍然萦绕在心头。
我略带歉意、有些忐忑地提出问题。指导员韩东强笑了笑,说:“的确,巡逻车等新型装备,视频监控等信息化管控手段已全面覆盖,但是对于某些特殊环境条件,骑马仍然不可替代。马一匹两匹可以过,三五成群可以过,特别灵活,便于机动也便于隐藏。尤其像草原,很多地方车根本没有办法进入和保障燃料,而马随时都能保持良好的状态。另外,我们驻地所处藏区,藏族是马背上的民族。对于牧民来说,骑兵更加亲切,更容易被接纳。”
采访中,我们了解到这支连队情系藏族群众,坚持把党的声音传遍牧区毡房,把党的温暖送到藏族同胞心坎上,用大爱演绎了藏汉一家似海情深,铸起了一座民族团结的时代丰碑。
中士庞振虎原本是一名炮兵,由于熟悉藏语,去年被调到了骑兵连。庞振虎告诉我们,连队官兵与牧民群众亲密相处如一家人。牧民群众有困难,连队派战士及时去帮助;牧民群众患小伤小病,就主动找到连队寻求就医。为了让牧民知法守法,连队组织宣讲团走进牧民帐篷搞法制宣传,讲法律法规,讲利国利民的好政策。为此,连队还专门成立了4个小组,任务分别为扶贫帮困、修桥铺路、宣传政策、暖水工程。如今,他是宣传政策组的成员。
藏族姑娘才让草,是连队的藏语辅导员。她对我们说:“战士们真是太好了,有难帮难,有伤扶伤,真是我们的好兄弟!”当然最让才让草心生敬意的是去年夏天的一件事。一天晚上,怀有身孕的德吉卓玛突然感到腹部剧烈疼痛,丈夫顿珠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团团转。情急之下,顿珠想到了正在附近放牧的骑兵连官兵。
“早产先兆,赶快去卫生院!”军医韩飞迅速采取紧急救助措施,当机立断和战士们一起护送德吉卓玛到乡卫生院。然而,产妇大量出血需紧急输血,卫生院没有血库。怎么办?在藏族同胞生与死的危急关头,指导员韩东强带领6名血型吻合的官兵,跃上马背直奔乡卫生院。6名战士鲜红的血液流进了藏族同胞的血管,这也是官兵们第68次义务为藏族同胞献血。
对于甘南高原上的藏族同胞来说,他们最清楚血液的珍贵。这里空气中的含氧量仅为平原地区的60%,献血意味着身体供氧将更加不足,会出现头晕、呕吐、胸闷甚至休克现象。但每当遇到藏族同胞需要输血,骑兵连官兵总是毫不犹豫地伸出援手,他们和这些藏族同胞虽无血缘关系,但却真正是血脉相连。
桑科乡牧民扎西顿珠说,做梦也没想到,在自己草场上养小尾寒羊竟然发了家。那年夏天,他在骑兵连官兵的帮助下从山东引进了30多只小尾寒羊,并请技术人员指导。如今,他增添了先进设备,科学饲养,每年销售600多只,日子一年比一年好。他说这都要感谢骑兵连。扎西顿珠只是连队帮扶的其中一位,十多年来,连队接力培养帮扶了23名创业致富带头人,辐射带动近千户牧民。如今,这些群众全部脱了贫,家家盖起了楼房,坐上了小轿车,日子过得红红火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