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与完善公民人格尊严之宪法保护

来源 :法制与社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wwboy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我国现行宪法规定“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将作为人权核心部分的“人格尊严”确定为公民基本权利,成为我国宪法史上一个重大立法进步和突破。但是从宪法文本对人格尊严的具体规定及其实现保障来看,人格尊严的宪法保护仍然存在明显不足和缺陷,需要通过健全和完善宪法立法体系及违宪审查制度加以弥补和加强。
  关键词宪法人格尊严基本权利法律保护
  作者简介:丁萍,中共桂林市委党校。
  人格尊严是公民作为一个人所应有的最起码的社会地位及其做人的尊严和价值的自我评价和社会评价。它是公民基本权利体系的中心点,是近代宪法确立的理论基础。“从个人尊严导出人权及主权之原理,系立宪主义之基本推论,这些个人尊严为核心之原理构成宪法之根本规范”在宪法中凸显对人格尊严的保护,是宪政的应然之举,也是尊重和保障人权趋势下的必然要求。
  一、我国宪法对人格尊严的立法保护
  (一)我国现行宪法对人格尊严的保护规定
  二战以后,通过对法西斯粗暴践踏人类尊严的反思,许多国际公约和国外立宪中广泛确认了人格尊严的保护规范,例如在《联合国宪章》强调要“尊重基本人权,人格尊严与价值,以及男女与大小各国平等权利之信念”。1946年的法国宪法序言中明确规定“保障人的尊严免遭任何形式的奴役和贬损是一项宪法权利”,德国基本法第一条规定:人的尊严不可侵犯。尊重和保护人的尊严是全部国家权力的义务。对人格尊严的立法保护成为衡量一个国家人权状况和法治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
  我国现行《宪法》第38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禁止用任何方法对公民进行侮辱、诽谤和诬告陷害。”这是我国宪法对人格尊严公民基本权利地位的确定和保护的具体规定。这一规定表明国家不得以任何方式剥夺和限制公民的人格尊严。其他基本权利条款多规定“禁止非法侵犯”,即有可能通过制定法律来限制;而第38条的用语却是“禁止用任何方法侵犯”,从法解释学上看,禁止用任何方法侵犯公民的人格尊严的表述,意味着公民享有的人格尊严这个基本权利,“除非国家发动修宪,否则不会受到任何限制”。
  我国《宪法》第38条对人格尊严进行确认和保护的规定是我国现行宪法对以往宪法进行修改新增的内容,表现出国家在文革之后对人权保护的高度关注。它使得人格尊严的保护有了宪法规范的依据。同时,也有利于增强公民的主体意识,有利于在全社会的范围内建立一种互尊互爱的平等的人际关系,有利于促进我国公民的权利体系的进一步完善。成为我国迈向宪政的一个重要起点。
  (二)宪法中人格尊严与普通法律中人格权的关系
  1982年宪法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规定“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的根本大法,之后民法等普通法律也对人格权进行了保护规定,如《民法通则》第98至105条一一列举了公民享有人格权,如生命健康权、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婚姻自主权、性别身份权,第119条和120条列举了侵犯上述权利所应承担的民事责任。
  宪法中的人格尊严与民法等法律中的人格权是两个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概念。兩个概念的立法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地维护人之作为人的基本尊严,达到人权保护的目的。但从具体的形式来看,二者也存在不同之处:
  第一,二者所依附载体的位阶不同。宪法由专门的制宪机关制定,是一个国家的根本大法,是一切法律产生的依据所在。而普通法律一般由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它的位阶小于宪法。
  第二,宪法中的人格尊严,可以看作是基本人权确立和保护的一个原则,它是宪法中规定其他基本权利的目的所在。普通法律中的人格权表现为具体法律规范,是具体的规定以及如何具体保护的问题。
  第三,二者的具体内容有所不同。宪法关于人格尊严的规定是具体人格权保护的灵魂和一般依据,而普通法律规定的人格权的内容更加具体。
  第四,侵犯二者的主体有所不同。侵犯人格尊严宪法权利的主体一般是国家权力,“以历史发展的眼光而言,宪法的基本权利之规定,无异是在保障人民,免于遭受国家滥用之侵害。”,而对普通法律中规定的人格权的侵犯,主体一般是公民。
  二、我国宪法关于人格尊严保护存在的问题
  我国《宪法》第38条对人格尊严的基本权利确认和保护,是对我国以往宪法内容的重大突破和进步,具有非同寻常的宪政启蒙价值和意义。但是相比较世界上其他对人格尊严宪法保护成熟的国家,我们对人格尊严的宪法保护还存在很多问题。
  (一)人格尊严在基本人权的核心地位未能得到应有体现
  我国1982年宪法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明确规定“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的根本大法,相比以往宪法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进步。但是相比很多国家将人格尊严作为公民享有基本权利的一个指导原则,将它放在宪法文本中的核心或显要位置中,例如法国宪法在序言里规定人格尊严,德国基本法在第一条规定人格尊严,我国宪法第38条将关于人格尊严的规定放在公民基本权利条款的中间部分,把人格尊严同其他的基本权利例如选举权被选举权、人身自由等并列而存在。说明制宪者是将它作为一个具体化的基本权利规定,这样就凸显不出人格尊严作为基本人权的核心价值以及它是公民其他基本权利的目的所在。
  (二)人格尊严的内涵和外延开放性不足
  我国《宪法》第38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禁止用任何方法对公民进行侮辱、诽谤和诬告陷害。”对这一规定按照立法规范来理解,可以认为我国宪法对公民人格尊严的保护范围仅仅局限在侮辱、诽谤和诬告陷害上面。这也从条文结构上限制了人格尊严的内涵和外延,与基本人权宪法保障的要求严重脱节。
  (三)公民人格尊严作为宪法权利的司法保障不足
  2001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新增了身体权、人格尊严权、人身自由权、隐私或者其他人格利益的精神损害赔偿。但是,由于我国宪法缺乏司法适用性,并且目前也没有健全有效的宪法审查制度,因此我国司法实践中,宪法上的人格尊严一般是被当做普通法律上的人格权来看待和保护,这不可避免地会削弱人格尊严的宪法保护地位和宪法保护力度。尤其是由于缺乏对国家权力行使的违宪审查和处理,宪法规定中所保护的人格尊严,只能对抗私权利而不能对抗公权力。实践中,国家权力侵犯公民人格尊严的情形屡屡出现,例如2011年广东东莞警方绳牵卖淫女进行游街示众,不时曝出的侦查机关刑讯逼供的情形……,这都是国家权力滥用对公民人格尊严造成的严重侵犯。这些事例说明公民人格尊严宪法保护与现实情形的脱节,也说明从司法上加强对公民人格尊严这一宪法权利的保护和落实,尤其是提供公民防止和抵御国家权力侵犯人格尊严的司法制度依靠和适用手段非常迫切和重要。
  三、加强和完善我国人格尊严宪法保护的基本途径
  (一)将人格尊严作为宪法保护的核心人权加以明确
  人格尊严是与人权息息相关的概念,同时也是人享有权利的基础性前提,宪法中应将人格尊严条款定位为基本人权条款之一,尤其是在我国宪法确立了人权保障的基本原则之后,更应该将人格尊严作为宪法保护的核心人权加以规定。
  目前国内比较有代表性的一种观点是林来梵教授的宪法权利分类模式,他将人格尊严列在公民基本权利体系的顶端,认为如果有什么权利是所有其他实在权利的价值基础、本身又无界限的话,那这个权利就是人格尊严。他认为其与第二位的平等权均为引领其他六种具体宪法权利的原则性的、概括性的权利。在主要是借鉴大陆法国家尤其是德国基本法及其联邦宪法法院判例的角度,他主张应该从一般人格权的角度来认识人格尊严条款。
  (二)建立人格尊严宪法保护开放性的体系结构
  作为集中体现人权价值的概括权利,随着公民自我意识的发展,对自我人格形成与发展的要求会越来越明显,就会有更多的权利主张以人格尊严为诉求,人格尊严保护规范的内涵和外延也会随之不断扩充。这就要求宪法关于人格尊严的保护在体系和结构上应该具有开放能够性和包容性,从而为为司法实践中对人格尊严进行展开保护提供了尽可能的空间。这在德国和日本的宪法规定和相关的司法实践中已经得到了证明。例如德国基本法关于人格尊严的规定集中在第一条“人的尊严不可侵犯。尊重和保护人的尊严是全部国家权力的义务”以及第二条“人人有自由发展其人格的权利”。而在德国联邦宪法法院判决的个案中,对个人尊严的损害的认定范围非常广泛,不仅在于对人的侮辱、驱逐、流放、折磨、迫害或陷害诬告,甚至将人商品化,都被视为对人的尊严的侵犯。如德国1958年发生的“测谎器案”,还有发生在1977年的“终身监禁案”的判决,都把人的尊严放在人权保障的核心地位。再如法国的司法实践中具有重要影响的“抛掷侏儒案”,法国最高行政法院根据保护人的尊严的宪法价值,判决认为“投掷侏儒”表演把人当成純粹的物品使用,侵犯了人的尊严,应该予以禁止。
  (三)建立健全违宪审查制度,加强对国家权力侵犯公民人格尊严的违宪审查和处理
  作为宪法规范中基本权利的人格尊严,除了为下位法提供最高法依据,其最重要的制度功能是用来制衡公权力的运行。这一点在许多国家的宪法里有明确规定,例如《德国基本法》第一条第一款规定:人的尊严神圣不可侵犯,尊重和保护人的尊严是全部国家权力的义务。同时,实践中不管是大陆法系国家还是普通法系国家,都建立了有效的违宪审查的司法保障机制来保护公民的人格尊严。以司法审查为模式的国家,在普通司法体系中救济人格尊严;以专门审查为模式的国家,则由宪法法院或宪法委员会受理相应的诉讼问题,在人格尊严保护的司法实践方面效果显著。
  在我国现行宪政体制下如何建立有效的人格尊严保障模式,是一个需要我国法律界深思熟虑的重大课题。而一些西方国家成熟经验告诉我们健全有效的违宪审查制度,即由有关国家机构对法律、法规、规章以及其他行政行为等进行审查以就其是否违宪作出裁决的法律制度,是目前看来最适宜的加强人格尊严在内的宪法权利进行保护的司法保障模式。目前在中国,违宪审查机关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它针对审查的主体是法规,而不是由自己制定的法律,这往往使得违宪审查流于形式。要完善违宪审查制度,就必须要保持违宪审查的独立性,具体可以设置宪法法院,分为高级宪法法院和中级宪法法院两层,高级宪法法院从属于最高人民法院,可以审查全国人大制定的法律,而中级宪法法院审查法规规章的次级法律文件。通过有效的违宪审查,对国家权力侵犯公民人格尊严的立法及其他行政行为进行监督和惩办,使公民人格尊严这一基本人权得到落实和保障。
其他文献
摘要利益衡量是近年新兴的一种法理学观点,最初由利益法学派提出。利益法学派的这一观点与概念法学派的观点相对立,主张在法律的实施过程中不仅仅要严格遵守法概念的要求,更重要的是追求法的实际效能,使得通过法律能够使社会中的各种诉求得到最大满足。利益衡量理论的出现与社会的进步息息相关,应当成为现代法治建设深入考量的课题。  关键词法律利益衡量法律解释  作者简介:赵天明,陕西师范大学2011级政治经济学院,
“数学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根据各自的兴趣、爱好和条件,选择不同的研究课题,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经过学生直接参与研
目的 分析血常规检验中采用不同采血办法的价值.方法 抽取44例血常规检验病例,选自本院2017年12月~2018年11月诊治记录,数字表法均分患者,22例实验组患者实施静脉血采集法,22
摘要儒学是指儒家学派提出并发展成熟的备受统治阶层推崇而贯穿于我国封建社会的思想体系。两千多年来,它在中国大地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无独有偶,法律作为维系封建社会安定的工具,自然与之密不可分。在国家层面,儒学对国家法律体系、国法的制定与实施起着导向性的作用;在民间社会层面,儒学对民间社会规范以及法律思维亦有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关键词儒学法律国家民间社会  作者简介:李杰,临沂大学。  谈及我国浩瀚恢
摘要“自生自发秩序”这一概念是由冯·哈耶克在其一系列著作中归纳论述。哈耶克的自由主义思想对中国现阶段及未来的发展具有一定理论和现实意义,通过在哲学、法理学、经济学、政治学等层面宏观的理论把握,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洞见哈耶克自由主义思想,从中辨析自由建构逻辑,内容取向。  关键词哈耶克自由主义理想王国  作者简介:李舒杰,厦门大学法学院。  哈耶克个人的学术研究,可以追溯到1921年其从维尔纳大学获得法
肾脏被誉为生命的“湿地”,一旦这方“湿地”被破坏,人体的整个生理系统将会紊乱。肾脏的重要性促使着一群医务工作者为保护肾脏而做着不懈的努力,其中,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唐宋几次大的变法都发生在社会危机之时,以批判现实和革除积弊为己任,积极推动政治法律的改革,其目的无非是要恢复君仁、臣忠、民安、天下一统的社会状态.这种高扬变革的精神
心肌灌注成像可评估心肌血流灌注的生理学信息,间接反映心肌微循环状态.许多研究表明,心肌功能学信息对指导临床诊疗及评价远期预后至关重要.传统的心肌灌注方法包括PET、MRI
[摘要]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传统的班级授课制在大学英语课堂中已凸显出其先天的不足——优等生“吃不饱”,中等生“吃不好”,差等生“吃不了”。在这样的情况下,备受古今教育家推崇的因材施教再次获得了大家的青睐。而分层教学就是依据因材施教理论与学生个体差异相结合而提出的一个新课题。本文就分层教学的必要性及其实施等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大学英语 因材施教 分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因素。在初中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应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活跃学生的情感,逐步提高其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培养初中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