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的测量》教学案例分析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jy12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引言
  从生活走向科学,让科学回归生活。这是《科学》教学中活化课堂,体现人性化教育的重要手段,也是在新课程理念下课程资源开发的行之有效的途径。基于此种想法,我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截取了学生容易操作的一个課题——时间的测量。虽然时间测量的知识比较抽象,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感性认识较少,但是在教学中必须要注意加强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与总结。因此,能否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体会到科学知识就在我们身边、感悟到科学的美,激发起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初步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观察比较、归纳总结的能力和探究意识、创新意识,就成为这节课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为了更好地突破以上的知识点,落实新课标的精神,我在教学策略上努力实现三个转变:(1)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2)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3)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总之,通过本节课将努力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活动中学习、在美的熏陶中学习,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人。
  二、案例描述
  师:同学们好!今天我们在上课前先来欣赏一段影片,(用多媒体放映刘翔在雅典奥运会上110米栏夺冠的影片),这是我国体育健儿的骄傲。面对如此场景,你想了解有关他的哪些知识?
  学生甲:我想知道他是怎样夺取冠军?
  学生乙:我想知道他夺取110米栏冠军的时间?
  学生丙:我想知道用什么仪器能够如此准确地测出他所跑的时间?
  师:大家提出的问题非常好,要想弄清楚刚才大家所提出的这些问题,我们就得先弄清楚时间及其测量的仪器。
  点评:放映此影片,可以在学生面前展示一个动态和静态的关系,再配合语言的描绘,可以给学生带来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和美的感受,从而激发学生对体育的热爱和对时间的探究欲望。
  师:刚才大家所提出的问题都与时间有关,我们这一节的探究就从大家所熟悉的时间及其测量的仪器开始吧。有没有哪位同学知道日常生活中你身边的哪些事情可以用时间来衡量?
  生甲:根据时间来测量脉搏跳动的次数。
  师:非常好。
  师:有没有同学知道日常生活中的一个具体的时间关系?
  (学生纷纷举手)
  生甲:我知道
  师:你能将你知道的这个时间关系写在黑板上吗?
   (生甲上台板演:1年=365天,1天=24小时,1小时=3600秒……)
  师:年、天、小时、秒……是什么?
  生甲:是时间的单位。
  师:你知道时间的国际单位制是什么吗?
  生甲:秒
  师:你知道时间的单位是怎么规定的吗?
  (生甲不好意思,摇头。)
  师:这位同学已经相当不错了,他告诉了我们时间的国际单位制是秒以及单位的关系,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欢迎这位同学回到座位上。(掌声)
  师:有没有同学知道时间单位是怎么规定的吗?
  (学生中没有人知道这个新知识。)
  (教师用幻灯片展示时间单位的规定。)
  点评:让学生从生活中熟悉的时间关系入手,学习时间单位换算和规定,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科学”而不是从“概念走向科学” 的教育理念。
  师:下面我们大家一起来做几个关于时间测量的游戏好吗?
  (学生激情高涨,非常高兴,教师指令。)
  游戏一:
  同学们闭上眼睛,老师说开始,你觉得1分钟到了就举手示意,看看谁对1分钟的估计比较准。
  游戏二:
  放一段音乐,大约40几秒,一位同学按表。其它同学估计音乐的时间长度。接近按表时间的获胜。
  学生对游戏的参与率较大。学生如果太激动,课堂容易失控。但两个游戏都能使学生掌握停表的操作和读数。而且加强了学生感觉,估计时间的本领。
  游戏三:
  学生同桌实验:测量从1数到100需多长时间。相互测量每分钟的脉博跳动次数
  师:下面我们请几个小组的代表谈一谈你们游戏三测量的结果。(学生举手,教师请生。)
  师:你们测量的结果是多少?
  生甲:75次/分
  生乙:72次/分
  ……
  师:同学们平时的观察非常仔细,有没有哪位同学知道我国与其他国家的时间关系呢?
  (学生中无人回答此答案。)
  师:看来没有人知道这个问题,课后每个小组可以去咨询一下地理老师或查一些资料,我想他一定会帮助大家得到一个准确的数据。我们每一个中学生都应该关注我们身边时间的变化,今天的课后探究是一个很有意思,也很有意义的课题(教师用多媒体幻灯片展示探究题:调查我国与其他国家的时间关系,比较国与国之间的时间差异,并尝试进一步探究引起这种变化的原因)。
  点评: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是现代社会中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能力,也是自主性学习所必需的能力。教科书和其它参考书是学生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但不是惟一渠道。进行社会调查,是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的一种常用方法,这种方法是培养学生终身学习兴趣的好方法,也是新课程改革所提倡的新的学习方式。
  学生一起朗读:
  时间一去不复返
  请珍惜生命中的每一秒
  珍惜每一次心跳
  三、案例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根据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进行确定,转变了教学观念,使学生保持了对时间的好奇,发展了学生对科学的探索兴趣,在了解和认识科学的过程中有满足感及兴奋感。在学习过程中,常鼓励学生积极动手、动脑,通过自由的探究活动,学习科学概念和规律,体验科学的乐趣,了解科学方法,获取科学知识,逐步树立科学创新精神。同时,培养学生既能独立思考,也能互相合作,勇于有根据的怀疑,养成了尊重事实、大胆想像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在探究教学活动中学生必须独立完成所有探究任务。其中最主要的是自己能提出要探究的问题,教师的任务就是逐步引导、培养并提高学生的探究级别,为学生构建一个自主、合作、探究、交往的学习平台。教师应该坚持“变教为导,把学生引向主动探究,启迪学生的智慧,拓展他们主动探究的思路。并在探究过程中体验成功或失败,从中感悟科学、社会和人生联系与奥秘,在探究中不断发现自我、更新自我、完善自我。只有今天在校的小探究、小发现、小创造,才会有明天社会的大探究、大发现、大创造。这就是科学探究所追求的”价值观”。
  科学与生活的结合,赋予了科学以生机和活力,赋予了学生以体验和灵感。生活是《科学》教学取之不竭的资源库,也是一本学生具有亲生经历的活生生的教科书。
其他文献
随着我国经济和科技的进一步发展,社会的各个领域都在经历着快速的发展,工业、农业、建筑行业、化工业等等,这些方面的发展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不断地提高着我们的
一、一般资料  小A,男,18周岁,高四学生,身体健康,家住绵阳城内,父母都是高级知识分子。我第一次见到他的时候,是在2008年暑假我在学校招生办公室值班的时候。那天是他妈妈带他(08年高考失败)来考察学校,看看可不可以在这里复读高三?在对学校的办学质量、高考业绩、校园环境以及学生的吃、住、学等条件考察完毕后,他们再次来到招生办公室,他妈妈这样给我说:“根据考察,我们对东辰学校比较满意,打算孩子就
现代化的教育,离不开科技化的教育手段,而多媒体的运用,有效地实现了 教育手段的科技化。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积极发挥多媒体的作用,科学地使用多媒体,不仅能多方位地刺激学生的感官,更能使教学 内容化静为动,化难为易,突破学生对学习的时空限制,激发学生的 主体意识,从而内化学生的素质,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效率。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学习兴趣的“激发剂”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 老师。”兴趣
期刊
本刊1999年第8期,曾刊登作者耿鼎发(华埠特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智能卡技术在城建领域中的应用(一)—智能卡集成信息管理系统(ICIMS)一文。该文系统论及智能卡集成信息管理
学困生是当今学校中存在的普遍现象,如何将学困生转化,贯彻提高全体学生素质,切实落实两全方针,是每个教师都關注的问题。如何提高转差工作效率在此简要谈谈我们的做法:  一、 查找成学困原因  对待单学困生,寻找闪光点是关键。对待学习困的学生,首先要搞清困的原因:是基础困呢,还是上课不认真听讲?是学习方法不得当呢,还是课后不复习呢?如果是基础困,那么是单科基础困呢,还是所有的科目基础困?如果是单科基础困
期刊
一、自读式  自读,即学生自己独立阅读实践过程。它是在以“学生为主体”思想下,在教师辅助引导学生学习的情况下名学生通过自己对课文的初读、感知、理解,从而提高语文学习能力的一种训练方式。学生的自读,并不是让学生随心所欲,不着重点,各取所需的“随便阅读”,而是有目标,有计划地进行阅读训练。为了帮助学生“学会阅读”,钱梦龙老师根据中学生的阅读能力结构制定了“阅读训练目标体系”。“阅读训练目标体系”,是一
乔纳森·休斯作为英国生态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其生态理及学说对生态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乔纳森?休斯的绿色生产力发展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的继
教材是课堂教学的载体,是沟通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媒体,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所谓广义的教材主要指文字型课本以及辅助教材的总称。而狭义的教材主要是指课堂 教育教学使用的教科书。这里所说的教材主要是指狭义的教材。教科书作为教材的基本形式,是实施课程标准的基本工具。这一非常重要的功能,意味着它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仍然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教科书汇集了人类知识精华,在教学中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是教学的出发点、内容和
期刊
目的:对脑卒中后疲劳的评价量表进行分析,并比较各自的侧重点;通过比较疲劳、抑郁量表的相关性,在量表水平探讨抑郁和疲劳是否是相互独立的个体;通过收集及统计患者的一般资料和
作为一名教师,整天都在和学生的错误打交道。错误一向受到教育者的重视。夸美纽斯认为“只有要求学生在课堂上不犯任何一個错误,才能在练习中没有错误。”以为只要小心翼翼地防错、堵错,错误就能避免。可实践证明,事实并不如此。今天的教育,不再视错误为“洪水猛兽”,而是把错误看成是学习过程中的正常现象,那么我们该如何来面对呢,听听我的赘述。  一、情感上,正确把握  教师首先要充分理解学生,认识到学生的学习错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