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马梢梢摇绿尾

来源 :鉴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_k_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谈古瓷装饰中的竹马戏
  
  竹马戏是中国古代儿童常见的游艺活动,在古诗文和唐代以后的儿童题材美术品中多有表现,唐代诗人路德延写有《孩儿诗》五十韵,是古代孩童游戏的真实写照,其中即包括“嫩竹乘为马,新蒲掉作鞭”,童戏题材在宋代以后被创造为百子图,成为古代流行的喜庆图案并见诸于绘画、瓷器、壁画、服饰等,儿童骑竹马也无疑作为百子图中不可或缺、也最具代表性的装饰题材之一。本文将从实物的角度对唐代以后见于文物上,尤其是瓷器上竹马装饰加以整理,并对竹马的演变脉络略加分析。
  
  一、唐宋文献中的竹马
  
  儿童竹马游艺在唐宋以降比较流行,其实汉代文献中已见端倪,其生活源头应该更早。《后汉书》卷三一《郭伋传》,传云郭为并州牧,“始至行部,到西河美稷,有童儿数百,各骑竹马,道次迎拜。伋问:尔曹何自远来?对日:闻使君到,喜,故来奉迎”,在《后汉书》卷七三《陶谦传》注引《吴书》曰:“陶谦父,故余姚长,谦少孤,始以不羁闻于县中,年十四,犹缀帛为幡,乘竹马而戏,邑中儿童皆随之”。此后两晋张华《博物志》记载:“小儿五岁日鸠车之戏,七岁曰竹马之戏”,竹马游艺也是儿童七岁左右顽皮好动的写照,晋人刘义庆《世说新语·方正》中也记载:“帝曰:‘卿故复忆竹马之好不?’”,以竹马代指童年情谊:
  唐诗中记载竹马游艺颇为传神,李贺《唐歌儿·杜豳公之子》有“竹马梢梢摇绿尾”;韦庄《途次逢李氏兄弟感旧》:“晓傍柳阴骑竹马,夜偎灯影弄先生”:李白《长干行》诗云:“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千里,两小无嫌猜”:白居易《赠楚州郭使君》诗云:“笑看儿童骑竹马,醉携宾客上仙舟。”白居易《喜人新年自咏》诗又云:“大历年中骑竹马,几人得见会昌春”;杜牧《杜秋娘》诗云:“渐抛竹马戏,稍出舞鸡奇”。敦煌遗书中也有骑竹马的文字记载,P.2418《父母恩重经讲经文》:“婴孩渐长作童儿,两颊桃花色整辉;五五相随骑竹马,三三结伴趁儿”。
  宋元诗词中也多有记载竹马,北宋苏轼《元日过丹阳明日立春》诗:“竹马弄时宁信老,土牛明日奠辞春”。金代元好问《寄女严》诗:“竹马几时迎阿姨,五更教诵木兰篇”。明清时期,关于竹马的诗词也较少创造,而在明清青花瓷、清代彩绘瓷器中竹马图案更为普及,成为百子图重要的一项内容,在儿童题材绘画瓷器中多把竹马人物作为主要表现对象。
  对古代文献、诗词、文物的竹马素材,近年已有多位学者予以关注和整理。如已发表有扬之水《从孩儿诗到百子衣》、胡朝阳、王义芝《敦煌壁画中的儿童骑竹马图》、《中国古代的儿童骑竹马游戏》,对涉及竹马的文献均作了详细整理,并引述了部分文物。其实竹马在文物中的表现,尤其在古代瓷器上有较多存世,在耀州窑北宋青瓷和山西金代砖雕上都新面世表现竹马的新资料,明清瓷器上遗存的数量最多,本文亦将主要结合实物加以介绍。
  
  二、概说唐代以降古瓷上的竹马图
  
  1、敦煌壁画上的晚唐竹马图
  晚唐时期的敦煌第9窟东壁门南侧,在供养人行列中绘制有童子竹马游戏画面。在一贵妇的右下侧画一穿红色花袍、内着裥裤、足蹬平头履的童子,胯下骑着一条弯曲的竹竿,右手执带竹叶的竹梢作为马鞭,这幅图案是目前面世文物中最早的竹马图(图1),壁画反映唐代儿童骑乘玩耍的竹马不过简单的竹棍而已。
  
  2、北宋瓷枕上的竹马图
  目前在北宋瓷枕上已经面世两件竹马图,分别采取刻花和印花手法表现童子竹马。
  一件为北宋磁州窑系珍珠地刻花童子竹马枕,长24.3厘米,宽16.5厘米,高13厘米,收录于台湾鸿禧美术馆《中国历代陶瓷选集》,在这件北宋流行的珍珠地装饰长方枕的枕面上刻有两个童子游戏人物,一童子跨骑着带有模拟马头的竹马,右手挽马缰将竹马头提在胸前,左手扬竹鞭,画面里还有一同奔跑的狗,地上扔着绣球,显示出北宋竹马趋于复杂的形制,已经是专门制作的玩具,竹马配有雕刻附加的马头。
  耀州窑是北宋时期刻印花青瓷纹样最为多样化的窑口,西安民间藏品中有一件北宋耀州窑印花竹马、立鹤纹碗,目前该碗已被铜川耀州窑博物馆征集(图3-1)。这件北宋耀州窑流行的印花六出筋碗,碗外壁刻花装饰弦纹两道和简笔花卉,碗内壁为印花装饰,碗心为牡丹纹,六道竖向出筋把碗壁图案分为六组,分别为三组童子骑竹马和低头觅食的鹤,这六组图案上部为一周联钱文,主题装饰的竹马和鹤纹还点缀以牡丹纹,使画面构图活泼且繁满华美。三组童子均跨骑一种新的竹马,马头方向均为逆时针,取追逐之意,这种竹马和此前面世的唐宋竹马都不一样,已经有完备的马头和马身,儿童一手挽住马缰,一手扬鞭,但儿童的身体已经穿套在竹马中,下面露出双脚(图3-2),表现的是类似后世旱船一种结构,也证实了从北宋开始竹马已经向两种构造发展,即跨骑的竹竿式和带有马头、马身的旱船式竹马。康熙年间出版的李振声所著《百戏竹枝词》有:“元夜儿童骑之,内可秉烛,好为明妃出塞之戏”,这种复杂化了的竹马在后世作为元宵节儿童游艺的一个项目。
  宋代《东京梦华录》记述了当时东京(今开封)“小儿竹马”、“蹈跷竹马”的盛况。从两件北宋瓷枕可窥见北宋童子竹马的两种不同构造,也表现出竹马玩具的日益复杂化。
  
  3、金代瓷枕和砖雕上的竹马图
  白地黑花瓷在金代磁州窑得到长足发展,也多有绘画瓷枕佳作存世。在美国大都会艺术馆藏有一件金代磁州窑竹马图枕(图4),长28.6厘米。表现的儿童充满顽皮活泼,跨骑的竹马头部较大,也比较写实。可知是专门制作的玩具,推想宋金时期这种竹竿式的竹马的马头可能采用木雕,可以插上竹梢供儿童游戏用。
  金代比较重要的一组砖雕竹马图见于山西,刊布于《山西博物院精粹》,为四件竹马戏砖雕。砖高19-20厘米,宽38-39厘米,1965年侯马市出土。4件砖雕表现的都是扮作骑马交战的孩童,你来我往,挥舞矛、掉刀、偃月刀、剑、盾等兵器和三角形的旗幡,这里选中其中的一件(图5)。从这组金代砖雕可见竹马已带有节日民间社火或戏剧表演的意味,画面上的马身都带有很高的布幔,都不露出马的腿部和四蹄,虽然孩童的双腿跨在马上,从后世的竹马戏可知其实儿童的腰部和腿部都穿戴在竹马腹部,外面马鞍两侧的孩童腿、足实际是假作的道具,和民间社火中的旱船一样,这样的竹马是靠遮挡在竹马里的人的两腿来移动的。该砖雕证实,最迟在金代,竹马作为儿童玩具和社火道具已发展齐备,并采用布幔遮挡住人物的腿、脚,而北宋耀州窑印花青瓷上的竹马虽然也是需要穿戴的旱船式,但人物的双脚还是可以看到的,金代带有社火演出性质的竹马已经演变的更为大型和复杂化。
  与金代相对应的南宋也在社火中使用竹马,南宋周密《武林旧事》卷2《舞队》中有“男女竹马”项目,说 明宋代已将竹马列入“舞队”,并且男女共跳,队列也较多,“如傀儡、杵歌、竹马之类,多至十余队”;显示了从竹马从单纯民间儿童玩具向社火表演的演进趋势
  
  4、从元杂剧开始戏剧舞台上竹马向马鞭的演化
  宋、元时期,竹马在戏曲演出中得到广泛地运用曲牌中有《竹马儿》、《番竹马》等曲,元杂剧中竹马更是以战争为题材的戏剧所不可缺少的道具。如《霍光鬼谏》、《追韩信》等剧中,常常见到“踏竹马上”、“骑竹马上”等舞台提示。有学者认为元代杂剧中的竹马,可能也是一根竹竿。这种竹马在舞台表演时毕竟不十分方便,随着戏曲艺术的日渐完善,竹马经历代艺人的提炼、改造,最终变成一根马鞭。马鞭这个程式化道具的定型期大约在明、清。
  
  5、明代刺绣、制墨和瓷器上的竹马图
  在明代青花瓷上保存有不少竹马图案,尤其以嘉靖青花罐上保存最多,童子多取十六子造型,构图稿本如出一辙。这种在十六子图大罐上绘画竹马的实物在北京故宫、首都博物馆(图6)、广东省博物馆、江西丰城市博物馆等处都有收藏,其中广东省博藏品高34.8厘米,口径24.2,底径27厘米,青花发色浓郁,堪称嘉靖青花十六子大罐的代表作(图7)。2007年香港佳士得秋拍中,一件明嘉靖青花庭院婴戏图盖罐经热烈竞投,最后由买家以2903.9125元投得,刨下明嘉靖青花瓷世界拍卖纪录,此罐亦绘十六子戏春图,画面中十六个小孩姿态各异,有的拖鸠车、斗蟋蟀、骑竹马,有的拜先生、结花灯,个个生动传神,活泼可爱,也属于嘉靖时期青花童子戏春图(内含竹马图)盖罐的同类作品。
  明万历定陵地宫中孝靖王太后棺内出土图案基本相同的刺绣百子图衣两件(图8),展示了百子图装饰的集大成,显示了后宫女性服饰中也喜爱百子图。宋元诗文中均有百子图,而竹马也是百子图的一项重要内容。孝靖王太后随葬百子图衣表现的两名骑竹马童子身后都有另一名童子举着荷叶或伞盖作为仪仗,显示明代竹马图案已经有所演变,骑乘竹马的童子已带乌纱官帽,身后有童子举的模拟仪仗,童子竹马游艺带有扮演官员出行的意味,真正的童趣已逐渐淡化。
  明代方于鲁是安徽制墨名家,曾制“九子墨”(图9),其上绘制的童戏图中也有竹马,竹马后面增加了横轴,并安装后轮,儿童高扬马鞭,半蹲半坐,后面一儿童手举荷叶以代帷盖。前面又有一儿童肩扛小旗,并与另一儿童各击一锣、一鼓。
  广西桂林明代靖江王墓随葬出土超过300的陶瓷梅瓶,其中约250余件是以明代青花瓷为主的明代瓷梅瓶,其中也包括几对童子竹马图案的明后期梅瓶,其中一对为明万历青花婴戏图梅瓶(图11),表现了竹马童子图,瓶胫部绘制海水飞马,瓶肩、腹绘制童子骑竹马,童子仍做日常穿着,但前后有其他孩童开道和举旗帜、莲叶、捧荷花作为仪仗,竹马后部带有两个后轮。在北京故宫收藏的明万历童子闹学图青花瓷盒上也表现有带明式官帽的骑竹马童子(图12)。
  新加坡青华苑藏明代青花瓷中有一件天启青花婴戏图罐,高15厘米,口径7厘米,底径8.5厘米,绘制了三组童子网案,每组两人作为呼应,一组为童子带乌纱帽,骑带后轮的竹马扬鞭向前,前面有另一童子前导,右手持小棍,似为鸣锣开道(图13)。另外两种图案分别是儿童洗澡图和傀儡戏图。
  明末崇祯时期的竹马图仍见于桂林博物馆收藏的明靖江藩王墓群出土青花梅瓶,在一对明崇祯青花梅瓶上描绘的竹马行列更为复杂(图14),前有举旗或捧莲花开道,后有孩童举莲叶作为伞盖,身后还有两名孩童捧莲蕾模仿官员出行行列中的仪卫骨朵,有孩童捧花瓶内插三戟迎接,寓意平升三级(戟),中心人物已经着乌纱帽、官服,胸前有象征品阶的补子。竹马带有两个后轮,明末的孩童竹马行列已经带有更浓重的吉祥寓意,更加偏离孩童游戏的稚气,嬉戏竹马行列的成人化色彩更趋浓重。
  
  6、清代彩绘瓷上的竹马
  进入清代以后,随着粉彩工艺的发明和盛行。采用粉彩绘画的竹马在清代官窑和民窑产品中都屡见不鲜。尤其是清乾隆时期的官窑粉彩瓷中有多种竹马图传世。
  清乾隆官窑粉彩婴戏竹马图罐(图15):高153厘米,口径8.2,足径7.8厘米,罐作短颈、溜肩、圆腹、卧圈足,通体饰白釉并彩绘婴戏竹马图,竹马是带有后轮的竹竿式。器底有青花书写“大清乾隆年制”六字篆书款,清宫旧藏。
  清乾隆粉彩婴戏纹盖罐两种(图16):一件表现的骑乘竹的童子着红色袍服,带黑色乌纱帽,前后有随行孩童举持仪仗并吹奏乐器;另一件同时表现两名骑竹马,着官服、乌纱帽的童子,形象明显比举着鱼形彩灯的其他孩童尺寸大一些。
  清乾隆粉彩镂空开光花卉纹象耳转心瓶(图17):高402厘米,口径19.2厘米,足径21.1厘米竹马图。清宫旧藏。内部连有套瓶,可以旋转。书有“万年”、“甲子”等字和干支。肩部的梯形环也可以转动。共同组成一部活动的年历。瓶腹四面为镂空圆形景窗,内部分别绘制四季花卉园景。通过四处景窗可以窥见套瓶内白地白地粉彩绘制的婴戏社火图,婴孩们持伞、旗、敲鼓、或持灯笼,还有孩童围观,在《故宫藏文物真品大系·珐琅彩、粉彩》巾称作婴孩骑马,其实表现的马匹尺寸极小,笔者曾赴北京故宫陶瓷馆专程观摩过此件乾隆粉彩转心瓶,骑马童子所乘骑为竹马无疑,竹马为带红色后轮的竹竿式
  除了清代乾隆和以后的官窑彩绘瓷器中在百子图中表现竹马,民间绘画瓷器上竹马也日益增多,尤其是光绪粉彩瓷上竹马传世品颇多。在瓷缸(图18)瓶、罐,甚至是人物瓷塑中都有独立的骑竹马童子出现,首都博物馆就收藏有一件晚清粉彩童戏竹马瓷塑(图19),竹马表现出后轮。而在清代其他材质的工艺品,甚至铜镜上也在百子图中表现骑竹马的儿童形象。故宫收藏的一件尺寸较大的清代“湖州薛晋侯自造”款铜镜,上面的两个骑竹马童子都着明式乌纱帽,前有童子在竿子上挑着磬作为先导,竹马也采用带轮的方式(图20)
  
  三、小结
  
  从以上诸多古陶瓷、壁画、砖雕、刺绣等类文物可看,竹马在唐代还仅是一种雏形玩具,保留了原始的童趣,竹马也仅仅是一根竹竿和竹鞭而已,到北宋时期竹马已经演变为两种结构,竹竿类型的配备了比较写实的马头装饰,可穿戴的大型竹马玩具也已经出行,而通过金代瓷枕和山西侯马出土砖雕可知在金代竹马仍按照两种结构发展,除了民间儿童平时嬉戏用的带马头竹竿形竹马,为社火和戏剧表演特制的大型竹马开始流行。
  明代青花瓷和制墨、刺绣上反映的竹马形制发生变化,带后轮的竹马逐渐流行,表现的骑竹马儿童也逐渐失去童趣,带有冠带流传、世代为官的吉祥寓意,孩童开始戴乌纱帽并随行儿童举持莲叶等作为模拟仪仗,发展到清代,随着百子图人物的成人化,竹马人物已经前后簇拥,前面开道和后面的随行仪仗已经成了长长的队列,并有旗帜、乐器、灯、幡等道具随行,骑竹马的孩童已经带有越来越浓重的富贵气息和官僚气息,骑竹马儿童基本着官袍、戴乌纱帽,形象也比随从的孩童尺寸大,前有开道,后有仪仗和乐器吹奏,完全失去了唐宋时期文物上童子骑竹马的童趣,俨然是世俗中真实官员行列的缩小儿童版,既不及唐宋竹马的天然童趣,也不及金代竹马社火的勇武,竹马戏的装饰的成人化趋势使清代竹马装饰越来越成为一种世代为官的吉祥寓意,仅仅成为一种世代富贵高官的象征符号,其审美和文史研究价值远远不及宋金文物,这些历代竹马文物民俗韵味浓郁,对古瓷和民俗类文物均可作鉴定的参照物。
  孙天牧:1911年生于山东莱阳,是已故辛亥革命老人百岁书法家孙墨佛先生的长子中央文史馆馆员吉林艺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济南《孙墨佛,孙天牧父子书画馆》名誉馆长政协天津市书画研究会理事会顾问。
其他文献
蒋彦:又名蒋小彦,男,一九五五年生,七二年进紫砂工艺厂,拜著名艺人王寅春,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吕尧臣,江苏省高级工艺美术师李碧芳为师,学习传统造型艺术其后三次到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陶瓷系学习造型设计,现形成自己风格,作品——厚重见长,以古朴为先,以圆润出众,以霸气称著,先后几十次获国家,省级评比奖项,深受海内外行家的喜爱,并被诸多博物馆作永久收藏与展示。  在我国古籍中,有“神农耕而陶”的记载,考古发现人
期刊
刘石平先生是一位用绘画和作为感动济源、感动河南,最终也会感动中国的人。  公元前3000年,所罗门国王曾说:“已有的事,后必再有,已行的事,后必再行,日光之下,并无新事。”  我站在济源太行蟒河口玉皇岭上刘石平老人的“家”,猛然想起这句话,细细地品味着,在此之前,谁的境遇和他一样呢?以前千百年里,有过他这样的人和他这样的事吗?陶渊明?髡残?八大?曹雪芹?都像又都不像!这些都是名留青史的人,是伟大的
期刊
张铁威(以下略称张):近几年,你画了不少作品,出了画册。我一直都很留意你的画,因为像你这样的年龄段应该是出精品的时候了。我想问你,你是用什么样的态度、什么样的想法来进行创作的?  朱光荣(以下略称朱):我也意识到四十岁以后应该是一个画家成熟期的最好阶段。我给自己定了一个计划,四十岁到五十岁这段时间要奋发起来,把自己的个人风格定下来,因为这段时间不进取、不努力,可能到五六十岁会后悔。我比较注重在这个
期刊
薛评:昌京,字圣桥,中国国画家协会会员,中国书画界联合会会员,中国书画艺术研究社社员,中国海博书画院特聘一级画家,风雅颂歌特约一级书画家,现居北京,自幼蒙受家学熏陶,醉心书画研究,毕业于中国书画函授大学,师承于我国著名山水画家韩绍先,李少纯先生;遍访师友,苦心专研,精攻山水画的创作    薛评先生的绘画作品诠释了一位当代画家在新高度上的不断探索和独特艺术语言的营造,其作品都以强烈的个性、心灵性、创
期刊
缪力:笔名 叶草 晓辉,1947年出,生北京人,中共党员,大学毕业。1968年赴山西沁县乡村插队务农,后历任中共县委常委县委宣传部长共青团山西省委编辑干部,其青团中央少先队机关刊物《辅导员》杂志副总编总编辑副编审大众文艺出版社副总编总编辑,中国文联出版社社长,总编辑。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全国委员,1969年开始发表作品,199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著有报告文学《越过奖牌,她注视着人类的春天》,
期刊
经过五年的学术筹备,由北京工笔重彩画会、《美术》杂志、浙江画院中国工笔画研究所、天津美术学院何家英工笔画研究所、湖北美术学院、河北师范人学美术学院联合主主办及多家艺术机构和新闻媒体协办,北京康玛克科技有限公司和东方新瑞桥文化艺术传播有限公司承办的“微观与精致——第二届全国工笔重彩小幅作品艺术展”将于2009年4月3日在中国美术馆隆重开幕,并揭开本年度大规模的工笔画巡回展的序幕。  这是继2003年
期刊
2009年6月1日,第11届全国美展官方网站全新上线。雅昌艺术网作为该官方网站唯一建设合作方,倾力打造。  全国美术展览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全国范围各省、自冶区、直辖市、新疆建设兵团及部队共同执行的全国性规模美术展览。是中国最高规格、最大规模的国家级美术作品展览。该展览每五年举办一次。自1949年起,已经成功举办+次,在中国艺术届享有较高声誉。  成
期刊
2006年香港苏富比春季拍卖中推出了一幅程十发创作于1964年7月的彩墨国画《东方欲晓》,在各路买家纷纷争抢中从港币28万一路追抢到150万成交,加上近20%佣金,共计约180万港币。场面热烈令人惊叹,有个买家定在100万元之内,并认为势在必得,结果场上竞争激烈已加到120万仍未能买到,只好收牌。这幅山水画尺寸为110公分x 72公分,约7平方市尺,成交价应为20多万元1平方尺。  在今年春季拍卖
期刊
很久没到恩馀堂去了,因为事多。但恩馀堂中的一草一木,一花一鸟,一书一画,一石一奁,却始终让我惦念,而更惦念的还是个中主人。  以前听到“一日不见,如隔三秋”这词,总认为那是一种形容。但在今天这电子信息化的时代中,突然发现,“一日不见,如隔三秋”已完全不能形容社会人事变化之快了。很多时候世事变迁之快,已是“一时不见,如隔三秋”了。  也正因为社会的信息化、电子化,余印象中自己十多年间的数百万字文稿都
期刊
孙永舜,1943年生于河北行唐。60年代习版画,受到中央美院版画系教授王琦指导。后攻山水,得传统笔墨之精华,并成为一代宗师溥心畲先生的再传弟子。70年代初,拜著名书画大师董寿平先生为师。作品曾赴美国、俄罗斯、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家以及香港、台湾等地区展出。作品被泰国正大集团收藏。为中国慈善总会祝少帅张学良先生百岁华诞绘制巨幅清香梅花图。为军都度假村绘制十米古城春晓图。多幅作品被博物馆、宾馆收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