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素材提升品德课堂教学有效性

来源 :小学科学·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p9999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高小学品德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效性,从小学生的实际出发实施教学,有利于课堂教学活动满足小学生的成长需求。重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才能给学生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更新教学观念,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针对学生的特点,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创设生活情景,在品德课堂中融入更多的生活元素,使教学活动更加生动形象,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关注生活。教师要善于从生活中挖掘素材,提取典型性、代表性的并容易理解的生活素材,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才具有说服力,才能更好地服务于教学内容,完成教学目标,打造生动高效的课堂。
  一、巧用生活素材,助推品德教学
  课堂教学要加强教学内容与社会和学生生活的联系,教师要善于捕捉生活中的信息,充分利用生活中的素材实现社会化的教学,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中挖掘和提炼有教育意义的素材,在学生最熟悉、最普通的生活情境中呈现问题,不仅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还能提高他们对社会的正确评价,使品德和社会教学焕发独特的魅力,达成教学目标。
  在《科学技术的喜与忧》一课教学中,引导学生细心发现身边的科技,开展科技就在我们身边的活动,把学生分成四个小组,让他们从自己的生活出发,利用身边的例子说明科技给我们的衣食住行方面带来的变化。因为讲述的是身边的事,同学们参与的热情很高。他们想到了投影机、电脑、电子白板、洗衣机、高铁、太空育种等,借此引导学生,正是有了科技的出现,才改变了我们的学习和生活方式。让学生讨论我们正在运用的电脑给我们带来的影响。同学们对电脑太熟悉了,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但是学生们都是从电脑的积极方面出发,没有认识到其消极方面,于是我通过一段视频,播放一位小学生沉溺于电脑游戏带来的不良影响,学生马上意识到科技不仅有利也有弊。
  在这一课中,利用身边科技的变化,让学生在感知科技的飛速发展,加深对科技与人们生活密切关系的认识。把学生引入到科技世界,并以丰富的活动形式,尽可能多地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潜力,学会辩证地认识事物。
  二、精选多媒体素材,提升课堂效率
  运用生动形象的多媒体课件,是创设情景引起共鸣的有效方法。虽然品德教材的可读性有明显增强,和学生实际也很接近,但是仍存在内容多、理论性强的特点,如果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现代教学媒体的优势,用直观、具体、形象的东西感染学生,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一边看,一边思考,就会收到比单纯讲解课本知识更好的教学效果。
  在《可怕的物种入侵》教学中,巧妙地利用学生感兴趣的热点,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网上有很多关于外来物种入侵的视频资料,于是我选取播放了一段《我国遭受外来物种入侵严重》的记录片,其中生动形象地展示了外来物种对我国的严重影响,认识入侵物种的“可怕”,有时候无意的传人,也可能危及农牧业生产,让人防不胜防。学生不仅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外来物种的恐懼、严重危害,而且自然而然地就会激起学生面对可怕的物种入侵,积极建言献策,我们要采取措施,解决外来物种入侵的问题。不用教师刻意讲解,学生就能从视频资料中清晰地理解外来物种是多么的可怕,教师针对视频的现象,提出和课本有关的问题,学生积极解答,教学目标能顺利地达成。
  在这一教学活动中,现代教学手段起到了巨大的作用。视频资料以其直观性、形象性、生动性、声像并茂等特点,给学生视觉上的震撼,让学生了解了课本中没有的知识,拓展了知识面,开阔了视野,不仅有利于点燃学生的热情,还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也让他们了解到学习的使命感、责任感。
  三、挖掘本土素材,调动学生积极性
  本乡本土的人、物、事以及俗语,它鲜活、亲切、真实,和学生关系密切,学生了解得较多,能有效地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本土资源如能巧妙地加以利用,可收到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俗话说,一方水土一方文化。通过乡土人情教育,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利用学生较为熟悉的地方材料传授新课,能使课堂教学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我们的民风民俗》教学中,首先让学生展开调查,通过采访自己的爷爷奶奶、父母、亲戚、朋友,利用上网等手段寻找有关家乡的民风民俗,了解一些美丽的传说、对联、吃住习惯、戏曲、手工艺等,然后开展交流活动,不同的小组分别把自己所收集到的资料展示出来,分享劳动成果,增强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其次,让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聊一聊、讲一讲家乡过节时的风俗,体验民风民俗对自己生活的影响,学生在寻找中不仅要搜集信息,而且还增强了对社会的了解。在此基础上我把上网搜集到的有关自己家乡的一些民风民俗制成课件展示给大家,生动形象地再现了我们家乡的一些奇闻轶事,补充说明这些民俗对我们家乡的影响,把感性知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加深了学生对家乡的了解,有效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亲身经历,亲自开展调查与研究,对于家乡的民风民俗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从而产生对家乡的自豪感。教师通过挖掘教材内容与当地资源的结合点,让学生感到无比亲切,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符合学生实际,激发了学生参与的热情,增强了学生对家乡的热爱。
  形象生动的素材,不仅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也能有效地激发孩子学习的兴趣。品德学科的地位会随着社会进步而不断提高,但课堂时间是有限的,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得到无限的正能量,是促进品德课堂教学价值实现的重要手段。尊重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与认知规律,用最容易为小学生所接受的形式开展品德教学,有利于学生从课堂中获取正确的道德观念,形成个人价值观。教育者应充分发掘、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生活素材,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通过生活中活生生的素材,丰富教学的生活内容,拓宽学生的视野,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健全学生的人格,实现生活与教学的有机结合,打造有魅力的品德课堂。
其他文献
苦涩的日本:从“赶超”时代到“后赶超”时代,徐平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战后日本经济发展史堪称一部复杂的经济赶超史,也是一部艰难的经济转型史。在其“赶超”以及向“后赶超”转型的过程中,形成了有别于先发国家的“异质”样态。其中,既有赶超的“两难”性,也有转型的“脆弱”性,可谓是一个“痛苦蜕变”的过程,日本恰似“赶超”和“后赶超”的“试验场”。读罢新近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苦涩的日本:从“赶
话说那个“刻舟求剑”的痴人,来到了几千年后的今天,来到了我们这座“来了,就不想离开的城市”——成都。
孩子们的作文难是很多家长都曾遭遇过的教育难题。幸运的是,我在不经意之间搞出的一个“小发明”,竟成功地破解了这一长期困扰众多家长的“魔咒”。这个小发明就是——“家庭出
卧室,睡觉的地方嘛,还能是什么?NO,换个角度,卧室也能百变!
“生活教育”是中国现代杰出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核心。其内涵为“从定义上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我们的教学应如陶行知主张的:做好学校和社会的联系,加强社会实践,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应避免教育内容过时陈旧、不符合学生生活实际、不切合学生思想认识、不能很好地为学生的将来生活服务的现象再
“妈妈,看,那里有好多根电线杆哦!”“宝贝儿,那不是电线杆.是擎天柱!”咳咳……俗话说得好.“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听了可别吓着.其实他们看到的就是——我的头发!这话得从头说起:
晚清四大家之一郑文焯以词籍校勘而名闻天下。龙榆生曾整理过郑氏的词学文献,名为《大鹤山人词话》。后唐圭璋先生将《大鹤山人词话》及时人辑录的郑文焯评词论词的材料编入《词话丛编》。龙、唐二位先生对郑氏词学文献的整理有大功于词苑,但是其整理仅为郑氏词学著述的一小部分。因此,对其词学文献的全面整理一直是有待继续的工程。孙克强与杨传庆辑校的《大鹤山人词话》(南开大学出版社2009年12月版)的出版弥补了这一遗
要上好一堂美术课并且能够在每一次上课之后拥有新的收获,需要一个从课前备课到课后反思的完整过程。而我在自己的教学实践当中体悟到,要想切实做好美术教学工作,从以下四个切入点展开是行之有效的。  一、教而有法,构建愉悦美术课堂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改革,美术教育越来越受到小学教育的重视,新课程改革之后,学生的全面发展被放到了第一位,而小学美术课堂成为其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那
包括经济史在内的某一专门历史的研究,都毫无疑问地要涉及史学和相关学科的融合,尤其是走出了“文史哲不分家”的传统路径之后,传统史学与诸多现代学科的理论方法都相隔愈来愈远
选购理由:写“玩儿”的题材很常见。但写和爸爸妈妈一起“玩儿”的作文却不多见。除了和爸爸妈妈一起逛街、买菜、做饭、看书……我们当然还跟爸爸妈妈一起做过更多有趣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