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苦涩的日本》引发的思考

来源 :中国图书评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lwx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苦涩的日本:从“赶超”时代到“后赶超”时代,徐平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战后日本经济发展史堪称一部复杂的经济赶超史,也是一部艰难的经济转型史。在其“赶超”以及向“后赶超”转型的过程中,形成了有别于先发国家的“异质”样态。其中,既有赶超的“两难”性,也有转型的“脆弱”性,可谓是一个“痛苦蜕变”的过程,日本恰似“赶超”和“后赶超”的“试验场”。读罢新近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苦涩的日本:从“赶超”时代到“后赶超”时代》一书,可以品味到日本在赶超试验、泡沫试验、转型试验过程中“痛苦蜕变”的苦涩滋味。
  日本作为后发国家实现阶段性经济赶超成功的经验曾为世人津津乐道,尤其是对其经济取得成功做出巨大贡献的日本政府,更以其独特的制度供给引发了人们的热议。日本政府为摆脱不发达市场经济的羁绊,以替代市场的形式实施了一系列的制度安排,通过“扩大市场”政策和“积极干预”的产业政策,主导和参与了工业化方向与进程,以其“有形之手”推动了日本经济的迅猛增长。毋庸置疑,正是日本政府诸多制度安排契合了日本工业化初始时期的实际状况,才使日本经济发展成就斐然。然而,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经济结构的渐次升级,当人们预判日本经济发展可以顺理成章地走上良性循环轨道时,日本经济却匪夷所思地戛然而止,令人唏嘘不已。起初,人们还以为这“只不过在经历一种短暂的周期性衰退”。日本经济跌宕起伏的现实,的确让人们感到些许茫然,有人认为这里有“无法解释的原因”,故“世纪之谜”的称谓生成。当然,在体味日本蔚为壮观的复兴与繁华落幕之后,学界从未停止对日本所呈现的强烈反差现象的深刻反省。
  以诸多富有启发性的研究成果为基础,《苦涩的日本》以日本“赶超”向“后赶超”的转变为主要线索,以历史发展脉络为依托,通过对日本赶超经济动态演化过程的审视,为我们勾勒了一条分析的线索,向读者展示了解读日本现象的另一视角———有效的制度供给是日本赶超经济增长的关键,同样,制度供给的僵化也是日本经济衰退的原因所在。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日本政府的干预对加速其工业化进程的确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然而,在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市场经济日渐成熟、世界经济形势发生巨大变化之时,日本仍然固守传统的制度供给方式或者一些惯常做法,势必成为经济发展的障碍。其主要表现在:一是严格的政府规制抑制了市场机制的作用,不能及时反映市场需求的变化,也难以充分反映信息化社会的客观要求;二是封闭型的经济体制影响了日本与世界经济的双向交流。20世纪80年代以来,日本政府对国内市场的保护已经同全球化浪潮发生了某种程度的背离;三是在产业政策条件下形成的政府、银行与企业之间的不正当关系,严重束缚了日本企业适应市场的创新发展。由大藏省授意金融机构向企业贷款,并对金融机构提供保护,还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于是金融机构既无抵御风险能力又无分担风险责任,政府官员与金融机构形成既得利益集团,致使金融机构违法经营和不良债权问题长期积累,“信用评价”制度形同虚设。品读《苦涩的日本》,纵览日本在赶超欧美先发国家的过程中,经历的“制度确立———制度固化———制度疲劳”的演化过程。通过对这一过程的延伸式研究,作者帮助人们进一步厘清了对日本赶超经济的理解以及对其经济突然发生“逆转”现象的认识,也有益于读者理解制度创新在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从“赶超”时代到“后赶超”时代的日本,无论是其经验抑或是教训,都为其他后发国家提供一个经典的观测例证。从《苦涩的日本》中,我们看到后发国家在实现经济赶超过程中,容易衍生出的几个共同特点:一是为了追求高速度,政府往往以产业政策为导向,在落后的经济基础上设计生成对实现赶超至关重要的重化工业体系;二是为了加速重化工业体系的成长,政府往往实施市场替代政策,造成相对集中的管理体制;三是后发国家由于对工业化社会缺乏足够的准备,当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涌现时往往习惯于动用强有力行政手段介入社会经济领域,许多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或许会被暂时掩盖。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发展,潜存于现行体制内部的“政策规划的僵硬性、政策执行部门的非效率性、政策过程的非透明性和封闭性、政策评价机制的残缺性、行政信息与行政资源的垄断性、行政运行的割据性”等诸多弊端会逐渐显现,从而影响政府适应环境变化的政策调整能力。日本政府曾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有效率的政府,但由于没有快速适应社会与经济环境的变化而对其制度安排进行及时的调整,致使经济体制的转变滞后于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日本经济发展由此丧失了或至少是延迟了步入新的发展阶段的时机。正如日本学者指出的那样:日本政府的许多做法“在战后初期就开始运作,那时这个国家受到了破坏,需要用极端的方法来迅速重建国家。当日本越来越先进时,这些实践方法中却有许多还保留在导向的模式中,而它们实际上已经阻碍了日本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这也从一个方面验证了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瑟·刘易斯的观点:“如果没有高瞻远瞩的政府的积极推动,没有一个国家能够在经济上取得进展……”,但“政府可能会由于做得太少或做得太多而遭到失败。”
  美国学者克鲁格曼认为:“日本经济的失败与它的成功一样意义深远。日本今天发生的既是一场悲剧,又是一种警示。”日本的教训表明,经济赶超是在特定的社会需求条件下进行的,如果社会需求的条件发生了变化,赶超经济条件下形成的制度供给就需适时调整。此外,赶超型经济体制的作用也是双重的,由于体制本身的局限性,它在实现经济赶超的过程中,也可能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留下隐患。对此,《苦涩的日本》提出后发国家在争取实现经济赶超的过程中应该特别把握的三个问题或许对我们也有启示:(1)政府规制的“适度性”。在不完善的现实市场和不完善的现实政府之间,建立一种有效的选择和协调机制,使人们能够根据资源优化配置的经济合理性原则和交易成本最小化原则,努力探寻政府与市场的均衡点,掌握好政府干预的“适度性”。“适度性”包括资源分配、使用资源的技能和效率,适当的政府规模、适宜的统筹协调、适度的政策把握、适时的规制调整等;(2)政府规制的“适宜性”。首先确认市场状态,在政府与市场之间存在着“市场不发育——市场替代”“市场残缺——市场补充”和“市场失灵——市场矫正”这样三种特定关系,政府需要根据市场的实际情况对其规制进行及时调整。其次,要明确实现路径。政府规制从最初制定到最终实现,都要有适宜的实现程序及适用的手段与其相配合,如法律手段、经济手段、行政手段等;最后,要检验规制效果。(3)政府规制的“适应性”。如美国学者德鲁克所说:“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是怎样才能为持续快速的生产增长创造条件。”政府的制度供给不是绝对的,它应随工业化的不同阶段而适时调整。工业化是一个连续快速变化的过程,当一个阶段结束从而达到平衡与稳定时,另一个阶段的开始又意味着新的不平衡和不稳定的因素随之而来。因此,制度供给的包容性和适度性就显得非常重要。
  马克思曾经指出:“工业较发达的国家向工业较不发达的国家所显示的,只是后者未来的景象。”尽管每一个国家都有自身的国情,但在全球化时代,也必须具有国际比较的视野。中国与日本,互为近邻,关系相依、文化相习、传统相近、发展相似、经验相鉴,日本可以成为我们观照自己的一面镜子。通过对日本赶超经济的反思,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自身以及所处的境遇,引发我们的思考,惠助中国的发展。这或许就是《苦涩的日本》在广阔的历史视域与丰富的现实事例的相互映照中,通过总结日本经济发展的经验或教训给我们带来的思考吧!
其他文献
苏教版小学数学的教材从四年级开始到六年级,每一学期都安排了一个单元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因为这时的学生和低年级相比,在观察能力、表达能力、思维能力上都有了较大的提高,他
一、感觉统合训练的概念及内涵  感觉统合(SensoryIntegration,SI)这一概念,最早是由著名的英国生理学家C.S.谢林顿提出的。随后,美国加州大学的临床心理学家Ayres A.J.在此基础之上,结合对脑功能的研究首先系统地提出了感觉统合理论(SensoryIntegra-tionTheory)。她认为:感觉统合,简单来说,指的就是将人体机体器官的各个部分的感觉信息输入组合起来,经过
山西何以失去曾经的重要地位,行龙,山西教育出版社,2010    前不久,北京大学韩毓海教授《五百年来谁著史》一书一度成为畅销书,霎时间,洛阳纸贵,颇引人关注。该书中,有部分内容谈到了明清以降山西晋商的兴衰,主要是说为什么随着中国近代以来的现代化运动,曾经在中国经济发展史上占据核心地位的山西反而日益丧失了往日的辉煌,也即“为什么山西失去了曾经的核心地位”(韩毓海:《五百年来谁著史》,九州出版社,2
古人云:"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千百年来,中国的书法家不胜枚举:东晋的王羲之,唐朝的柳公权、张旭、颜真卿……而他们所遗留的,不仅有一张张写在宣纸上的书法作品,还
多元智能理論是美国《零点项目》的重要成果之一,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所教授加德纳首次提出了智能多元论,驳斥了智商决定一切的观念。提出的八种智能是:言语——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节奏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我认识智能、自然观察智能。加德纳认为人的智能结构由八种智力要素组成,这八种智能同等重要,智能无优劣之分。多元智能理论在教学中形成新的教学观,多元智能指
"世界文学出版社"和"教育人民委员部戏剧处"的命运其实影射着这些在意识形态胁迫下从事翻译的小说家和诗人的命运。所谓翻译的"特权",实质上受到意识形态的严密规控和严格限制,并且
运算能力是数学新课程标准提出的十个核心素养之一。数的运算历来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内容,是学生数学学习的基础,也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最多的数学知识。新课程标准在数学课程目标方面,明确提出了“四基”: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学习数的运算,培养和发展运算能力,不仅直接关系到学生对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掌握,而且关系到学生对数学思想方法的感悟和数
课堂练习是小学低年级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实践环节。精心地设计课堂练习,科学地选择课堂练习方式,能够有效地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小学低年级语文课堂练习的设计要注意从目的性、代表性、层次性、趣味性、实践性、发展性等几个原则出发。  教育部于2009年4月颁布了《教育部关于当前加强中小学管理规范办学行为的指导意见》,明确规定“科学安排作息时间,切实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随后各省、市
中国古代诗歌,绵历数千年,作者之多、作品之富、题材之广、技巧之高,在世界文学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小学课堂不是大学讲座,一节诗文课,如何能够让孩子有所得又不觉得枯燥乏味
活动的组织准备:  幼儿园一日活动的开展组织是教师班级管理的基本要素,在课程游戏化的教育背景下,提倡幼儿一日活动的“游戏性、适宜性、自主性”的原则,教师如何更好地将教育融入幼儿生活,如何营造“自主、开放”的环境,顺应幼儿发展的天性,在实践中敢于尝试,敢于突破,敢于创新,是这次半日活动观察的目的。  观察重点:时间节点的安排、区域游戏的组织、活动流程的衔接  活动跟踪前,老师们对班级的区域、主题墙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