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 总结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1]事件处理经验和不足。方法 对一例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事件的发生、就诊情况、预防接种单位的管理等调查资料进行整理。结果 该学生患过敏性紫癜[2]与疫苗接种无关。结论 应加强预防接种前健康咨询及体检工作,防止预防接种不良反应事件的发生。同时,建立儿童预防接种不良反应事件费用支付机制。
关键词: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学生
2010年5月11日赤水市葫市镇1名小学三年级学生(9岁)注射甲型H1N1流感病毒裂解疫苗5月15日发生双下肢红色皮疹及腹痛,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1 患儿基本情况
患儿卢X,女,9岁,葫市镇葫市村一组,小学三年级学生,生于2001年6月6日;在家分娩,第一胎,足月,出生时体重不详,无既往疫苗接种过敏史;父亲唐X和母亲廖XX双方家族异常体质。该学生预防接种史核查如下(接种卡显示):2001年9月1日接种卡介苗;于2001年9月1日、10月23日、11月28日、2005年9月20日接种脊灰疫苗;于2001的10月23日、11月28日、2002年1月5日、2003年2月6日接种百白破疫苗;于2002年3月10日、2003年7月20日接种麻苗;于2005年3月28日、4月28日、5月28日接种乙肝疫苗。
2 事件经过
2010年5月11日上午学校组织全体学生,由镇卫生院防保组医生上门负责免费接种甲型H1N1流感病毒裂解疫苗,防保医生按照疫苗说明书上的使用要求在左上臂三角肌处经常规消毒后为卢X接种甲型H1N1流感病毒裂解疫苗(兰州生物,批号200911A160,效期201010)。
家长自述患儿卢X在接种甲型H1N1流感病毒裂解疫苗前身体健康,无任何不适;于2010年5月11日在学校接种疫苗后,5月13日孩子出现双下肢皮疹及腹痛,于2010年5月15日就诊于赤水市人民医院儿科科门诊,值班医生告知该病情需转上级医院作进一步诊治,遂及时就诊于泸医附院儿科住院治疗,入院时相关检查:
2.1体格检查:
一般测量:体温36.5℃,脉搏103次/分,呼吸23次/分,血压109/76(mmHg),体重28.5kg。
一般情况:营养发育可,神志清,反应可,面色红润,脱水貌无,其它无。
皮肤及皮下组织:皮肤黄疸无,皮肤弹性好,腹壁皮下脂肪厚度0.5cm,皮疹及部位双殿部双下肢见高于皮面、压之不退色、基本对称的紫红色的斑疹、伴侧较多,大理石花纹无,其它无。
浅表淋巴节(颈、腋下、腹股沟):颌下花生大小淋巴一处。
头部、眼、耳、鼻、口、颈、胸部、肺部、心脏、腹部、脊柱四肢、肛门外生殖器等均无异常。
2.2血液及尿液检查情况
2.2.1血液检查:红细胞和血小板无改变;白细胞计数超过最高阈值的42.8%,中粒性白细胞超过最高阈值的85.3%,其它细胞计数无较大发变。
2.2.2尿液检查:所查指标均在正常范围内。
2.3 入院情况:患儿因“皮疹7+”入院,入院查体见T36.5℃,P103次/分,R23次/分,神清,反应可,面色红润,双下肢及殿部见高于皮面压之不退色基本对称的紫红色皮疹,颌下淋巴结可扪及(约0.5×0.5cm),咽喉部充血,扁桃体Ⅱ肿大,心脏查体(-),NS(-)。
2.4 诊断及治疗:诊断为过敏性紫癜,予以氨曲南、10%葡萄糖酸钙、西米替丁、甘草酸甘、维生素C、维生素B6静滴;左西替利嗪、芦丁、颠茄合剂口服等抗过敏、抗炎及对症支持治疗5天后症状缓解出院。出院时开口服药维持治疗症状完全消失,并逐步减少用药量至最低维持一段时间停药。
3 调查结果
2010年6月10日赤水市疾控中心接到报告后,抽调当地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诊断专家组部分成员组成调查组前往调查,向患病学生家长了解其健康史和就医经过,查阅卫生院防保组疫苗温度记录、出入登记等情况,对接种过同批次疫苗的学生进行健康状况随访。
患儿接种的疫苗的接种剂量、部位、方法均符合相关规范,接种单位和人员均有相关资质,疫苗的运输、保存均符合《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和《预防接种工作规范》的相关要求,经调查该同批次甲型H1N1流感病毒裂解疫苗当日接种396人份未接到相关异常反应报告。根据患儿母亲自述、查阅泸州附属医院病历资料、接种单位接种相关资料及甲型H1N1流感病毒裂解疫苗的来源运输贮藏等各环节情况,赤水市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诊断专家组对患者卢X调查诊断结论如下:
一根据临床表现和治疗用药效果明显,确诊为过敏性紫癜?;
二病史体现患儿家长自述皮疹出现时间在疫苗接种之前,发病与接种疫苗无关,但接种甲型H1N1流感病毒裂解疫苗有加重病情的可能?;
三本例病例不属于预防接种异常反应?。
4 讨论
目前国家计免针对疾病预防由原来的五苗防七病增加到十一苗防十二病,一名儿童成长到六岁要接种22针次。现今研究证明,随着疫苗接种率提高,疫苗可预防疾病明显下降,但接种副反应发生概率也随之增加[3];因此医务人员在注射疫苗之前是否能够鉴别符合注射条件十分重要,本案例医务人员没有及时的发现皮疹,没有询问监护人儿童近期健康状况或接种禁忌症,造成卫生院近一个月来部分工作受影响,支出费用数千元。笔者从事免疫规划工作近十年,在实际工作中处置不良反应多于异常反应,其处置工作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费用,因此建议各级政府应建立相应的工作机制,将免疫规划工作中的不良反应处置经费列入政府支付范畴,便于基层工作的开展;其次提高基层医务人员的业务素质是关系免疫规划工作的是否能够取得实效的关键,建议卫生行政主管机构加强对基层人员业务能力培训,同时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培训,强化从事免疫规划工作人员职业教育,增强其工作责任心,规范操作规程,降低或杜绝接种事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卫生部,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与事故的报告及处理,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卫疾控發[2005]373号。
[2]汪翼,郭学鹏.过敏性紫癜.儿科学第五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3]武文娣,刘大卫,李克莉,等。全国2009年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分析[J].中国疫苗和免疫,2011,17(2):99-108.
关键词: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学生
2010年5月11日赤水市葫市镇1名小学三年级学生(9岁)注射甲型H1N1流感病毒裂解疫苗5月15日发生双下肢红色皮疹及腹痛,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1 患儿基本情况
患儿卢X,女,9岁,葫市镇葫市村一组,小学三年级学生,生于2001年6月6日;在家分娩,第一胎,足月,出生时体重不详,无既往疫苗接种过敏史;父亲唐X和母亲廖XX双方家族异常体质。该学生预防接种史核查如下(接种卡显示):2001年9月1日接种卡介苗;于2001年9月1日、10月23日、11月28日、2005年9月20日接种脊灰疫苗;于2001的10月23日、11月28日、2002年1月5日、2003年2月6日接种百白破疫苗;于2002年3月10日、2003年7月20日接种麻苗;于2005年3月28日、4月28日、5月28日接种乙肝疫苗。
2 事件经过
2010年5月11日上午学校组织全体学生,由镇卫生院防保组医生上门负责免费接种甲型H1N1流感病毒裂解疫苗,防保医生按照疫苗说明书上的使用要求在左上臂三角肌处经常规消毒后为卢X接种甲型H1N1流感病毒裂解疫苗(兰州生物,批号200911A160,效期201010)。
家长自述患儿卢X在接种甲型H1N1流感病毒裂解疫苗前身体健康,无任何不适;于2010年5月11日在学校接种疫苗后,5月13日孩子出现双下肢皮疹及腹痛,于2010年5月15日就诊于赤水市人民医院儿科科门诊,值班医生告知该病情需转上级医院作进一步诊治,遂及时就诊于泸医附院儿科住院治疗,入院时相关检查:
2.1体格检查:
一般测量:体温36.5℃,脉搏103次/分,呼吸23次/分,血压109/76(mmHg),体重28.5kg。
一般情况:营养发育可,神志清,反应可,面色红润,脱水貌无,其它无。
皮肤及皮下组织:皮肤黄疸无,皮肤弹性好,腹壁皮下脂肪厚度0.5cm,皮疹及部位双殿部双下肢见高于皮面、压之不退色、基本对称的紫红色的斑疹、伴侧较多,大理石花纹无,其它无。
浅表淋巴节(颈、腋下、腹股沟):颌下花生大小淋巴一处。
头部、眼、耳、鼻、口、颈、胸部、肺部、心脏、腹部、脊柱四肢、肛门外生殖器等均无异常。
2.2血液及尿液检查情况
2.2.1血液检查:红细胞和血小板无改变;白细胞计数超过最高阈值的42.8%,中粒性白细胞超过最高阈值的85.3%,其它细胞计数无较大发变。
2.2.2尿液检查:所查指标均在正常范围内。
2.3 入院情况:患儿因“皮疹7+”入院,入院查体见T36.5℃,P103次/分,R23次/分,神清,反应可,面色红润,双下肢及殿部见高于皮面压之不退色基本对称的紫红色皮疹,颌下淋巴结可扪及(约0.5×0.5cm),咽喉部充血,扁桃体Ⅱ肿大,心脏查体(-),NS(-)。
2.4 诊断及治疗:诊断为过敏性紫癜,予以氨曲南、10%葡萄糖酸钙、西米替丁、甘草酸甘、维生素C、维生素B6静滴;左西替利嗪、芦丁、颠茄合剂口服等抗过敏、抗炎及对症支持治疗5天后症状缓解出院。出院时开口服药维持治疗症状完全消失,并逐步减少用药量至最低维持一段时间停药。
3 调查结果
2010年6月10日赤水市疾控中心接到报告后,抽调当地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诊断专家组部分成员组成调查组前往调查,向患病学生家长了解其健康史和就医经过,查阅卫生院防保组疫苗温度记录、出入登记等情况,对接种过同批次疫苗的学生进行健康状况随访。
患儿接种的疫苗的接种剂量、部位、方法均符合相关规范,接种单位和人员均有相关资质,疫苗的运输、保存均符合《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和《预防接种工作规范》的相关要求,经调查该同批次甲型H1N1流感病毒裂解疫苗当日接种396人份未接到相关异常反应报告。根据患儿母亲自述、查阅泸州附属医院病历资料、接种单位接种相关资料及甲型H1N1流感病毒裂解疫苗的来源运输贮藏等各环节情况,赤水市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诊断专家组对患者卢X调查诊断结论如下:
一根据临床表现和治疗用药效果明显,确诊为过敏性紫癜?;
二病史体现患儿家长自述皮疹出现时间在疫苗接种之前,发病与接种疫苗无关,但接种甲型H1N1流感病毒裂解疫苗有加重病情的可能?;
三本例病例不属于预防接种异常反应?。
4 讨论
目前国家计免针对疾病预防由原来的五苗防七病增加到十一苗防十二病,一名儿童成长到六岁要接种22针次。现今研究证明,随着疫苗接种率提高,疫苗可预防疾病明显下降,但接种副反应发生概率也随之增加[3];因此医务人员在注射疫苗之前是否能够鉴别符合注射条件十分重要,本案例医务人员没有及时的发现皮疹,没有询问监护人儿童近期健康状况或接种禁忌症,造成卫生院近一个月来部分工作受影响,支出费用数千元。笔者从事免疫规划工作近十年,在实际工作中处置不良反应多于异常反应,其处置工作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费用,因此建议各级政府应建立相应的工作机制,将免疫规划工作中的不良反应处置经费列入政府支付范畴,便于基层工作的开展;其次提高基层医务人员的业务素质是关系免疫规划工作的是否能够取得实效的关键,建议卫生行政主管机构加强对基层人员业务能力培训,同时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培训,强化从事免疫规划工作人员职业教育,增强其工作责任心,规范操作规程,降低或杜绝接种事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卫生部,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与事故的报告及处理,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卫疾控發[2005]373号。
[2]汪翼,郭学鹏.过敏性紫癜.儿科学第五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3]武文娣,刘大卫,李克莉,等。全国2009年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分析[J].中国疫苗和免疫,2011,17(2):99-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