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在教育孩子的同时能促进自身的发展,即获得父母与孩子的共同成长,才是家庭教育的双赢。“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过程令双方身心愉悦,教育效果更具实践性。在家庭教育过程中,父母要引导孩子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学习知识,掌握技能,认识道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 家庭教育 思想指导 教育实践
如何在探究有效的家庭教育过程中,求得父母与孩子的共同成长呢?笔者认为: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思想对于在家庭教育中探究父母与孩子的共同成长,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笔者认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家庭教育中整合资源
陶行知先生说:“要教学必先有手和脑的结合与思想和生活的合一,换句话说不单是要‘脑力’,同时也要‘劳心’。”这就是整合的思想。整合性要求父母在家庭教育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各种生活要素及其相互联系和影响,不要把孩子的成长当成游离于家庭生活之外的东西,而应强调整个家庭成员的整体协调。
孩子在学校学习了歌曲《我的好妈妈》,回家兴致勃勃地唱给大家听时,父母就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孩子观察家里奶奶、妈妈的劳动,提醒他帮奶奶、妈妈做些小事。这样既加深了孩子对“爱”的理解,又促进了家庭成员感情的融合。由此可见,改进家庭教育的形式,密切关注孩子的情感发展与感悟生活的联系,孩子就会在生活的广阔空间里主动学习,关注生活,学会做人。而不是像有的家庭中,要求孩子学会尊重、谦让有礼,却夫妻反目,婆媳相嫌;要求孩子努力学习,不断进步,父母却安于现状,不思进取。所以,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应避免用孤立的、片面的、静止的观点看待影响孩子身心发展的家庭教育中的各种教育要素,而要用整体的、联系的、动态的观点来认识家庭教育过程,积极协调和充分利用多种资源,努力与孩子一起成长。
二、家庭教育中和谐融洽
陶行知先生曾指出:“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员躬亲共做,要学生学的知识,教职员躬亲共学;要学生守的规矩,教职员躬亲共守。我们深信这种共学、共事、共修养的方法,是真正的教育。”这种“共学、共事、共修养的方法”就是融洽、平等、互教互学的民主精神,这种精神同样适用于家庭教育。
在孩子的生活学习中,父母通过倾听孩子、观察孩子的即时表现,了解孩子当时的观点。通过细致观察,我们看到:生活中孩子的思维和认知常常更加敏锐、更加自然、更接近真实,他们在不受众多背景性信息干扰的情况下的表达,往往具有独特的视角。
我们在给孩子讲述故事《孔融让梨》时,问孩子:“孔融为什么不拿大的梨呢?”孩子的回答会有多种多样,可能有的说:“他要把大梨给哥哥吃!”有的说:“他很乖!”这些都是符合我们希望和要求的正面回答。可是,也有的孩子会说:“大的梨他吃不完。”听了他的回答,你如何应答呢?是否认还是回避?还是从他回答的角度加以引导?
认真想一想,其实孩子的回答也有一定的道理(现实生活中可能他吃不了太大的梨)。所以我们不妨先肯定他的回答,然后进一步引导:“有可能是这样的,那帮孔融想想大的梨可以给家里谁吃呢?”当孩子回答爸爸、妈妈后,再接下去讲:“他就把大的梨让给比他大的哥哥吧!他真懂事!”这样,在不否认孩子所想的情况下,重新又回到我们教育的起点。孩子看到自己的想法得到大人的肯定,会高兴地接受引导。
三、家庭教育中认真实践
陶行知先生说:“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说:做便是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不在做上用功夫,教固不成教,学也不成学。”这些都告诉我们:“做”是“教”与“学”的结合点,无论是“教”还是“学”都要以做来实践和检验。这样的实践性要求在家庭教育过程中,父母要引导孩子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学习知识、掌握技能,认识道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休息日在家里搞卫生时,也给孩子分配一些小任务,如果他要求尝试父母干的活——拖地,那也可以给他准备一个小型的拖把,让他来试试。大家一起忙活一阵,家里变得整洁干净,无论谁都会觉得十分高兴。更重要的是,孩子在这样的家庭集体劳动中,不仅好动好玩的需求得到满足,而且还学会了一点点拖地的方法——掌握技能,又动手创造了舒适生活环境,感受到了劳动的快乐——认识道理;孩子经常参与家庭的劳动,也会逐渐爱上劳动——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以提高。这样“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过程令双方身心愉悦,教育效果也更具实践性,所以“和孩子一起做”这一举两得的事情,何乐而不为呢!
四、家庭教育中自我成长
陶行知先生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先生如果只“教”或只“教学”,这是把学生当作“容器”,被动地接受知识,调动不起学生的积极性,也不能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先生只有‘教学生学’,交给学生学习方法和钥匙,启发他们的思维,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才能“探知识的本源,求知识的归宿”。因此,在当今瞬息万变的社会,家长们不仅要传授孩子文化知识和生活技能,还需要关注自身的进一步成长与发展,言教身教,不断学习,引导孩子学会学习,学会生活。
与孩子共同成长,是每一位父母的责任,也是每一位父母都可以做到的事情!所以,为了孩子的成长,为了自己的发展,请您和您的孩子一起努力吧!
关键词 家庭教育 思想指导 教育实践
如何在探究有效的家庭教育过程中,求得父母与孩子的共同成长呢?笔者认为: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思想对于在家庭教育中探究父母与孩子的共同成长,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笔者认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家庭教育中整合资源
陶行知先生说:“要教学必先有手和脑的结合与思想和生活的合一,换句话说不单是要‘脑力’,同时也要‘劳心’。”这就是整合的思想。整合性要求父母在家庭教育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各种生活要素及其相互联系和影响,不要把孩子的成长当成游离于家庭生活之外的东西,而应强调整个家庭成员的整体协调。
孩子在学校学习了歌曲《我的好妈妈》,回家兴致勃勃地唱给大家听时,父母就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孩子观察家里奶奶、妈妈的劳动,提醒他帮奶奶、妈妈做些小事。这样既加深了孩子对“爱”的理解,又促进了家庭成员感情的融合。由此可见,改进家庭教育的形式,密切关注孩子的情感发展与感悟生活的联系,孩子就会在生活的广阔空间里主动学习,关注生活,学会做人。而不是像有的家庭中,要求孩子学会尊重、谦让有礼,却夫妻反目,婆媳相嫌;要求孩子努力学习,不断进步,父母却安于现状,不思进取。所以,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应避免用孤立的、片面的、静止的观点看待影响孩子身心发展的家庭教育中的各种教育要素,而要用整体的、联系的、动态的观点来认识家庭教育过程,积极协调和充分利用多种资源,努力与孩子一起成长。
二、家庭教育中和谐融洽
陶行知先生曾指出:“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员躬亲共做,要学生学的知识,教职员躬亲共学;要学生守的规矩,教职员躬亲共守。我们深信这种共学、共事、共修养的方法,是真正的教育。”这种“共学、共事、共修养的方法”就是融洽、平等、互教互学的民主精神,这种精神同样适用于家庭教育。
在孩子的生活学习中,父母通过倾听孩子、观察孩子的即时表现,了解孩子当时的观点。通过细致观察,我们看到:生活中孩子的思维和认知常常更加敏锐、更加自然、更接近真实,他们在不受众多背景性信息干扰的情况下的表达,往往具有独特的视角。
我们在给孩子讲述故事《孔融让梨》时,问孩子:“孔融为什么不拿大的梨呢?”孩子的回答会有多种多样,可能有的说:“他要把大梨给哥哥吃!”有的说:“他很乖!”这些都是符合我们希望和要求的正面回答。可是,也有的孩子会说:“大的梨他吃不完。”听了他的回答,你如何应答呢?是否认还是回避?还是从他回答的角度加以引导?
认真想一想,其实孩子的回答也有一定的道理(现实生活中可能他吃不了太大的梨)。所以我们不妨先肯定他的回答,然后进一步引导:“有可能是这样的,那帮孔融想想大的梨可以给家里谁吃呢?”当孩子回答爸爸、妈妈后,再接下去讲:“他就把大的梨让给比他大的哥哥吧!他真懂事!”这样,在不否认孩子所想的情况下,重新又回到我们教育的起点。孩子看到自己的想法得到大人的肯定,会高兴地接受引导。
三、家庭教育中认真实践
陶行知先生说:“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说:做便是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不在做上用功夫,教固不成教,学也不成学。”这些都告诉我们:“做”是“教”与“学”的结合点,无论是“教”还是“学”都要以做来实践和检验。这样的实践性要求在家庭教育过程中,父母要引导孩子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学习知识、掌握技能,认识道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休息日在家里搞卫生时,也给孩子分配一些小任务,如果他要求尝试父母干的活——拖地,那也可以给他准备一个小型的拖把,让他来试试。大家一起忙活一阵,家里变得整洁干净,无论谁都会觉得十分高兴。更重要的是,孩子在这样的家庭集体劳动中,不仅好动好玩的需求得到满足,而且还学会了一点点拖地的方法——掌握技能,又动手创造了舒适生活环境,感受到了劳动的快乐——认识道理;孩子经常参与家庭的劳动,也会逐渐爱上劳动——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以提高。这样“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过程令双方身心愉悦,教育效果也更具实践性,所以“和孩子一起做”这一举两得的事情,何乐而不为呢!
四、家庭教育中自我成长
陶行知先生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先生如果只“教”或只“教学”,这是把学生当作“容器”,被动地接受知识,调动不起学生的积极性,也不能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先生只有‘教学生学’,交给学生学习方法和钥匙,启发他们的思维,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才能“探知识的本源,求知识的归宿”。因此,在当今瞬息万变的社会,家长们不仅要传授孩子文化知识和生活技能,还需要关注自身的进一步成长与发展,言教身教,不断学习,引导孩子学会学习,学会生活。
与孩子共同成长,是每一位父母的责任,也是每一位父母都可以做到的事情!所以,为了孩子的成长,为了自己的发展,请您和您的孩子一起努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