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面临第三次被瓜分

来源 :可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n_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840年,欧洲第一次对中国进行瓜分;1894年,中国洋务运动,世界对中国进行第二次瓜分。
  中国像一个巨大的冰块,被西方敲掉一大圈。
  只是由于二战爆发,帝国主义国家间狗咬狗,中国才从日本和西方两只狗嘴里死里逃生。之后,苏联崛起,把西方势力顶住,中国加入东方阵营,才守住本土不失。
  现在,苏联倒下了,西方对中国的第三次瓜分又在酝酿。以往,钓鱼岛问题、“台独”问题、南海问题和藏南问题都是蛰伏着的,现在全都出来了,而且所有这些问题,控制权都不在中国这边。所有问题的背后,都有美国。除了进一步掠夺中国的领海、领土,美国还在搞中国仅有的两三个能够称得上朋友的小邻国,试图肢解西藏、新疆。
  未来10年到20年,也就是2020年到2030年左右,会有一场针对中国的大哄抢。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有着历史的逻辑。
  从16世纪到18世纪,西方以地理大发现的名义,到处掠夺,南美洲的黄金、白银,非洲的木材、黑奴。地理大发现,其实就是财富大发现。19世纪它们发现了世界上最富裕的中国。1840年,中国富甲天下,到1940年,一百年中,被世界抢得只剩一片焦土,成为世界最穷的国家之一。
  如果当初中国懂得守护自己的财富,今天中国人比美国人富裕得多,可惜历史不能假设。
  把中国夺完以后,他们又互相夺。两次世界大战打累了,他们又到中东去夺。中东又打了五六十年,直到现在。
  我们会发现什么规律呢?那就是当一个地区成为世界战略的焦点,也就是当你成为谁都想争抢的食物之后,围绕你进行的战争,短则四五十年,长则近百年。
  今天的中国,和鸦片战争时、洋务运动后的中国一样,有钱了,长肥了,所以食肉动物都来了。
  中国人一直梦想着复兴和崛起,但在美国和日本眼里,一只肥牛已经长大,它们思考的是何时开刀宰杀。
  美国不会直接和中国打。可能是周边地区先发生战争,美国干预,消耗中国。等中国打累了,周边也打累了,美国就该出来了,像两次世界大战一样,当渔翁,捡走亚洲50年发展的成果。
  为什么是2020年到2030年?看看美国给军队定的转型时间表就知道了。到2025年左右,美国现在的四大军种全部转型完毕。那时,它还有两个新军种,一个是天军,一个是网军,这两个是主力。六大军种,采取“一小时打遍全球”理论。美国以往对小国,是斩首行动;未来对大国,是快速战略瘫痪。
  看看美国的新军事战略。它“一小时打遍全球”的三大武器系统,一是安装常规弹头的三位一体的洲际导弹,二是空天轰炸机,三是太空武器和网络武器。之后,才是隐身空军和无人攻击机、机器人部队等。它的防御体系就是全球反导系统,攻防兼备。为了实施这一最新理论,美国一直在进行数字地球的工作,其实就是建立地球军事地理信息。它的侦察卫星已经把地球扫描完毕。它们还通过美国公民全球的合法旅游,拍摄视频、照片,充实这一信息库。前两年,中国在新疆和甘肃等地连续发现日本人搞测绘,其实,那就是在为日美提供战略信息。清朝时,日本就开始测量中国的地理,现在又开始了。
  为什么是2020年到2030年?还在于今天中国的发展模式,将在这时到达危险的临界点。
  2009年,中国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货币发行国。中国发行的货币跟美国一样多,但美国的GDP是中国的三倍多。美国的货币可以流出,我们的货币却不能流出,只能是连续通货膨胀。
  用票子吹起一个气球,气球会爆炸的,看看日本就知道。日本是个高技术大国,又有美国保护,它经济泡沫破灭了,只不过从头再来。中国呢?
  美国、日本,包括李登辉,早就有“中国七块论”。我们不能只是当笑话听。2030年,当泡泡吹到最大时,也正好是美国和其他列强新型军队打造完毕、战刀出鞘时。回顾历史可以看出,每次世界新军事革命完成之后,接下来都是世界政治格局的重新洗牌,掌握军事优势的一方,对军事劣势的一方进行血腥屠杀,以夺取财富。我不知道,2030年,我们能不能在军事变革方面追上世界。没有工业基础、技术基础、经济基础,拿什么追呢?战争打的就是工业,是技术啊!我们的是大泡,人家的是大炮!到2030年,人家是新型武器武装的新型军队,我们是新房子、新城市,正好成为新屠场、新坟墓!
  美国拼命地搞中国,并不是和中国有仇,而是美国战略需要。它要统治世界,中国是它的障碍,所以,它必须遏制你,折腾你,搞垮你。狼跟羊有什么仇?就是正常的吃和被吃的关系。它要舒服,你就必须倒霉。
  美国不怕中国全民皆兵,因为它根本就不打算占领中国。未来战争的样式,也完全不同于我们关于战争的基本设想。
  1995年,五角大楼推演中国和日本在2007年发生战争:“一支大型的日本舰队向南中国海的深海驶去。午夜时分,舰队指挥启动逻辑炸弹,有超强感染能力的计算机病毒迅速将台湾的铁路系统、空中管制系统、海上交通导航系统等切断、锁死。隐身战斗机分别到达大陆和台湾上空,投下电磁炸弹。强烈的电磁波虽然不杀人,却把计算机系统的电子组件全部摧毁。火车不能行进,飞机不能起飞,空军陷入瘫痪,庞大的地面军队也不能有效调动,战略威慑失效,国家陷入混乱。然后,日军强大的空中攻势开始了:轰炸机扑向北京、上海、台北,巡航导弹暴雨般飞来……”这是美国前国防部长温伯格透露的。十年以后的战争,比这个还要可怕。
  (摘自《C形包围》文汇出版社)
其他文献
现在该我发言了!我是政治局委员,我还是外办主任、外交部长,我又是个副总理。我这个外交部长,有很多副部长、部长助理;外办还有几个副主任。我是个头头,是外事系统的头头。没有罢官之前,我要掌握这个领导权。我说头可断,血可流,我这个领导权不可放弃。过去你们贴了我那么多的大字报,现在该我发言了。  我这个人出身于地主,我这个人很顽固,比较落后,你要我这个人风大随风,雨大随雨,我就不干。我这个人不是俊杰,我这
期刊
诉讼是我经历的最痛苦的“当头棒喝”!随后铺天盖地的虚假报道,则是我最无法承受的委屈——被冤枉。那段时间里,随着事情的不断演变,各种不实报道越来越多。微软对我指控的“罪名”也越来越多,它强大的新闻机器一经启动,就从来不会自动停歇!  官司结束一年多以后,一名微软公关部门离职的人给我描述了当时的真相。  那段时间里,公司有一间专门的小屋子,里面挤满策划撰写与我相关的新闻的员工。她就是具体执行者,主要是
期刊
紫藤花香扑面来  曾小影走进来时,是秋天,我们却嗅到了紫藤花香。  她浅浅一笑,修长的手指捏一根粉笔,“曾小影”三个字展现在黑板上,如三个洁白的花骨朵,在我们眼前盛开。  “人美,字更美!”刘小浏夸张地笑。我们几个高个儿,也哈哈大笑。  美丽的曾小影并没有被我们的气焰镇住,而是老练地一笑,一弯腰,道:“谢谢,可‘美’这个词太抽象了,谁能来一段对女孩的美的形象描绘?”我们傻眼了,没一个敢站起来。  
期刊
一  火箭推着飞船,一直在加速。加速,就有过载,有相对重力作用。近十分钟时,最后一级火箭跟飞船分离。突然一分离,飞船没推力了,身体感觉猛地往上一提,我意识到已经处在微重力环境了。  这时,我被束缚带固定在座椅上,人肯定飘不起来,但我突然感觉离开了座椅,不贴着它了。我注意到飞船里的灰尘“噗”地一下,全起来了。阳光透过两个舷窗照进来,没有大气,没什么遮挡,光线非常明亮,就跟早上把窗帘打开差不多,微尘在
期刊
班里的女孩们开始出落得亭亭玉立、落落大方,男生们开始暗地里议论班花。他们在课堂上传递字条,下课后又打闹成一团,空气里都弥漫着旺盛的青春期荷尔蒙味道。只有小猴儿,依然那样安静,低头走路,低头说话,一有女孩子走近,立马躲开。  小猴儿的特立独行引起了女生的注意——冷酷的男生在哪里都有市场,何况小猴儿开始隐现出帅哥的模样。他皮肤比女孩还白,手指比女孩还要纤细,看上去斯斯文文的。虽然我们住在同一个院子,但
期刊
2000年平安夜,忽然飘起鹅毛大雪。同学们吃完火锅各自回家,我和好友珍珍来到一家连锁超市门口。那晚,我们有不可告人的秘密行动。虽然天寒地冻,我俩的热情却火一般迸发出来。秘密行动源于那个年代少男少女对节日的幻想。据说平安夜很适合表白,我们约了赵姓美男子见面。  赵姓美男子又名“战神”,是我们学校最有魅力的“校草”。他像超级玛丽一样神奇,既会做很难的数学题,又能在球场上所向披靡。珍珍爱慕他很久,决定鼓
期刊
我和老公没结婚前,经常装作不认识,然后来个偶遇或搭讪什么的。最好玩的一次是,他骑摩托车到地铁出口接我。我故意问:“师傅,到××小区多少钱啊?”  他说:“不要钱,只要亲我一下就行了。”我就真的亲他一下,上了他的车。  旁边那些“摩的”师傅一个个都傻了眼,有的真相信了,好心提醒我:“小姑娘,不要上当啊!”  一天晚上,他送我回家,我要和他玩赛跑。他孩子气地撒丫子猛跑,我开始还逞强,很快就落下了。我灵
期刊
北京最冷的一个冬夜,在方家胡同46号的“猜火车”主题餐厅,聚集着六七十位诗歌爱好者。他们为诗而来,以诗意的情怀在岁末相聚。文青诗友会已举办四届,每年12月倒数第二个星期六,号称岁末星期六沙龙。  在我的祖国  只有你还没有读过我的诗  只有你未曾爱过我  当你知道我葬身何处  请选择最美丽的春天  走最光明的道路  来向我认错  俞心樵的《墓志铭》带着绝望悲凉的抒情意味,压倒了整个冬天。  沈浩波
期刊
带来一丝暖意  我在2006年夏天遇见梁梓,是概率很小的事情。  晚上,我登录新浪博客,接到一个陌生人的小字条,问我是否是江中毕业,曾在校广播站播音,现在广州生活。第一反应是遇到了故人,欣欣然点开她博客的链接,头像却是个未曾见过的漂亮女子。  我失望地回了小字条,把QQ号码告诉了她。深夜,她才加我为好友,客套一番后,问我她猜得准不准。我说:“准确度百分之百,你是怎么知道的?”她发了个调皮的笑脸,说
期刊
我在北大念书时,32楼前有一家咖啡馆。每天晚上,宿舍里的同学熄灯入睡后,我就去咖啡馆写诗。我写了一首二百多行的长诗《雨季》,被骆一禾拿去发表在第一期的《十月》上。后来,我因为此诗得了“十月文学奖”的诗歌奖。  颁奖典礼在复兴饭店举行。我那时老是穿一身破破烂烂的工作服。门卫拦着不让我进,我对他说:“这个会,那些穿得衣冠楚楚的都是来看的,我是来领奖的。”  《雨季》得奖之后,我开始成为有点重要的诗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