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题材创作可持续发展

来源 :歌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roy02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开列一份近年问世的部分歌剧剧目名单——
  2021:《半条红军被》,湖南长沙;《红船》,浙江演艺集团;《银杏树下》,河南演艺集团;
  2020:《红流澎湃》,广东南方歌舞团;《晨钟》,上海歌剧院;
  2019:《田汉》,上海歌剧院;
  2018:《沂蒙山》,山东演艺集团;《英·雄》,湖南株洲戏剧传承中心;《陈家大屋》,湖南郴州歌舞剧院;
  2017:《松毛岭之恋》,福建省歌舞剧院;2016:《长征》,国家大剧院;
  2015:《方志敏》,国家大剧院;
  2014:《八月桂花遍地开》,湖北省歌剧舞剧院;《雪原》,辽宁歌剧院……
  这些剧目,大都表现的是自“五四”(1919)、建党(1921)至建国(1949)前这段历史中的故事,既有先驱、领袖级的人物,如:毛泽东、李大钊、陈独秀、彭湃、方志敏、何孟雄、缪伯英等,也有普通战士和平民百姓,如《半条红军被》中的祝霞和秀嫂、《沂蒙山》中的海棠和林生、《松毛岭之恋》中的赖阿妹和林阿根。这些围绕真实人物或经过艺术加工的角色和真实事件构成的剧目,在很大程度上填补了百年中国歌剧史的题材空白,也大大丰富了歌剧史的人物画廊。
  在《中国歌剧史》一书及类似的歌剧史著述中,这类剧目被称为“革命历史题材歌剧”,或曰“红色歌剧”。仅以“红”(含同音字)命名的歌剧,就有《洪湖赤卫队》《红霞》《红珊瑚》《红鹰》等均曾被称为“红剧”。此外,还有改编自长篇小说《红岩》的《江姐》,改编自同名京剧的《红色娘子军》,讲述“红嫂”故事的《沂蒙山》,讴歌中国农运领袖彭湃的《红流澎湃》,乃至最近刚刚首演的《半条红军被》等。
  红色歌剧,一直是中国歌剧史上的一面大旗。在建党百年的日子里,我欣喜地看到,这面大旗仍在猎猎飘扬!这些剧目的演出,都获得了满场的掌声和喝彩,都使观众深受感动!
  我知道,有些人对“红色歌剧”的提法是不大以为然的。他们会问:红色之外的歌剧是什么“色”的?该怎么概括?这个问题,我回答不了,或只能以邓小平的理论答之:不争论。
  “红剧”中还有一个比较特殊的剧目——《党的女儿》。对这个剧目,圈内(甚至包括主创之一的作曲家王祖皆)有一个更亲切的叫法:“党剧”。以“党”为名、或含“党”字在内的剧名不多见,一提“党剧”,人们自然晓得,指的就是《党的女儿》。


  我以为,值此特殊节点,“党剧”的概念应当从一个具体的剧目延伸开去,充实其内涵。依我看,前述剧目均可列入“党剧”,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光荣、正确、不忘初心、为人民服务,就是“党剧”取之不尽的素材和要表现的主要内容。“党剧”,应当成为与中国共产党几乎同龄的中国歌剧的主流剧,这条艺术旅途上,不仅有前述剧目,还有《野火春风斗古城》《永不消逝的电波》《天下黄河》《周恩来》《马向阳下乡记》《尘埃落定》《同心结》《雁翎队》《天使日记》《听见索玛》和《扶贫路上》等等,沿着初心,向四面八方展开。
  几年前,我在“中国乐派”的某次座谈会上,曾提出“党史交响系列创作”的主张。如今,我分明看到“党史歌剧系列创作”的态势——从李大钊敲响的《晨钟》、11位党代表集会的《红船》到早期中共的《英·雄》人物缪伯英与何孟雄,从红军连长林阿根的家乡“松毛岭”到充满艰难险阻的《长征》路,从《银杏树下》到“红军被”,从彭湃到方志敏,一个个剧目串起来看,党史的脉络越来越清晰了,党史的教育更形象化、生动化、艺术化了。
  当然,如果按照百年党史,尤其是前28年的历史去看,尽管出现了这么多部“党剧”,仍然不够,仍有空白,仍有不少可歌可泣的人物和事件未被歌剧青睐。而有意识地予以弥补和跟进的是歌剧的姊妹艺术——音乐剧。仍以近年的创作为例,可以列入“黨剧”的就有广西演艺集团的《血色湘江》、四川阿坝州歌舞团的《牦牛革命》和福建省歌舞剧院即将推出的《瞿秋白》。
  约在四五年前,当时的文化部组建了“中国民族歌剧传承和发展指导委员会”。个人认为,关于“党史歌剧系列创作”的整体布局,应由这个委员会提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建议,并对全国各地在这一系列下的歌剧创作继续予以有针对性的指导和扶持。
  也是个人观点:党史前28年中的遵义会议、重庆谈判等大事件,延安、西柏坡等重要地点,向警予、杨开慧等历史人物,都值得作为歌剧中的“党剧”题材予以考虑。
其他文献
第六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举行  The 6th Minority Arts Festival of China was held  2021年8月31日,第六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开幕式文艺晚会在北京隆重举行。会演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和北京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集中展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各民族文化传承、保护、创新取得的最新成果,体现各民族广泛交往交
期刊
[摘 要]桂林位于湘桂走廊南端,聚居着壮、侗、苗、瑶等少数民族,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多彩的民族特色,文化底蕴深厚。民歌是桂林重要的文化符号之一。桂林民歌题材丰富、形式简洁、语言通俗、易于传唱,是劳动人民表达情感的重要方式之一,直观真切地反映了人们在衣食住行等传统生活习俗上的文化智慧。因此,立足于桂林本地现有的资源优势,从身心灵理论的视角探寻桂林民歌文化旅游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身心灵
期刊
30年前,为了庆祝建党70周年,歌剧《党的女儿》应运诞生,成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民族经典歌剧之一。今天,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党的女儿》被搬上国家大剧院的舞台。因为距离上一轮演出已经相去30年,相信很多观众跟我一样,除了在音乐会上听过剧中的几个经典唱段之外,大多都是第一次看《党的女儿》。坐在观众席里,拿着国家大剧院精心制作的节目册,抚摸着那几张30年前那些主创前辈们手稿的图片,看着那些有
期刊
曾经听过、写过多少版《江姐》?应该说每一版、每一篇都能生发别样感受。这部经典民族歌剧被列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展演”重头戏,可谓众望所归。新版由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宣传局和中国歌剧舞剧院联合出品,2021年8月28日至30日在北京天桥艺术中心大剧场连演三场,引来高度关注众口皆碑。前辈民族歌剧艺术老专家乔佩娟赞道,新版呈现出了真正经典应有的光彩。  这道斑
期刊
新冠疫情反复,演艺场所开开停停,在这种不稳定因素下,网上演出节目成为常态的趋势已越来越明显。演艺节目,特别是音乐与戏剧结合的制作转到网上后,却非只是传统上的舞台纪录制作,那是要将舞台演出结合网络画面来考虑的。很明显,舞台如何结合网络画面发挥艺术魅力,将会形成什么样的新的美学观,都存在着很大的探索的空间。为此,作曲家、演出者,甚至制作者、艺术行政工作者,都必须面对新课题。  网络节目有同有异  今年
期刊
2021年“七一”前夕,在河北艺术中心观演歌剧《雁翎队》(新版),感觉很特别。  这部好听好看引人入胜的好戏,已经“磨”了有一段时间,单文本就16稿,可想而知,音乐的修改一定也下了大功夫。前面两轮演出笔者错过,新版是第一次亲临现场。两个小时之内,歌剧讲述了《雁翎队》的传奇人物与战斗故事,带给观众的文学联想与艺术审美相当丰富。无论《新儿女英雄传》还是《芦花荡》《荷花淀》,无须纠结剧中角色究竟对应哪部
期刊
7月13日-18日,国家大剧院精心复排并全新制作的经典民族歌剧《党的女儿》在京献演。适逢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伟大时刻,也是该剧首演30周年的特殊年份,国家大剧院在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宣传局、解放军文化艺术中心的大力支持下,以这部表现共产党人钢铁般信仰、向死而生大无畏革命精神的艺术精品,赓续红色血脉,向经典致敬,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OUTLINE / To celeb
期刊
6月28日,在哈尔滨大剧院上演的黑龙江省歌舞剧院原创歌剧《铁人三重奏》,在合唱“石油滚滚让山河沸腾”的昂扬尾音中缓缓落幕。赶在党的百年华诞之际,黑龙江歌舞剧院献上了自己的一份真挚而感人的礼物。同时,铁人的故事也是新中国由艰苦奋斗走向民族复兴的一个缩影。  歌剧《铁人三重奏》以新时代铁人李新民的故事为主线,第一代铁人王进喜和第二代铁人王启民的事迹穿插其中,代代相传的“铁人精神”则是作为统一全剧的实质
期刊
当地时间6月19日晚,历时一周的2021年BBC卡迪夫国际声乐比赛(BBC Cardiff Singer of the World)圆满落幕。29岁的韩国男中音金基勋(Gihoon Kim)摘取了大奖赛(Main Prize Competition)桂冠,来自南非的27岁女高音玛萨巴内·塞西莉亚·朗万纳莎(Masabane Cecilia Rangwanasha)赢得艺术歌曲奖(Song Priz
期刊
这是梧州古老传说《龙母传奇》的后续,是留给当代梧州人的一段传奇佳话。  人 物:   凤妹子——采六堡茶的妹子   龙 母——西江女神   白 龙——龙母养子   金 龙——龙母养子   青 龙——龙母养子   红 龙——龙母养子   紫 龙——龙母养子   女 妭——带来干旱的女巫   采茶姑娘若干,猎人若干,农民若干,士人若干,渔家夫妇,女妭化身若干。  引  [传说中,远古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