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淡师父茶

来源 :海峡茶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si2007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古代。女孩子是不可以随便吃别人家茶的。《红楼梦》第二十五回中凤姐曾取笑黛玉说:“你既吃了我们家的茶,怎么还不给我们家做媳妇?”虽然是句玩笑话,却也说明了个中道理。设想一下,倘若吃了别人家的茶,就要给人,家做“媳妇”,这可如何是好?不禁莞尔。
  师父从长安给我邮了茶来。拆开箱子。取出茶品,看到还有师父亲手做的合香,一把刻着“一勺”的葫芦水瓢。很是喜欢。一支沉香木是师父刀刻的:佛心。远一点看像一尊佛像,我把它摆在枕案上,缓慢而渐渐感觉微凉的淡香。让我有了自在而珍贵的欢喜。
  师父邮寄来的茶品很多。大都是绿茶:普陀佛茶、蒙顶甘露、午子仙毫和紫阳茶饼等。绿茶是寂静的,素净天真。它的美不曾嚣嚷。它的自然而然最让人误解。它的不做作,如同世间的大美:真切而平常。
  文人雅士都爱绿茶,师父也爱。
  “不快乐的时候,要多读书。”他说,他每天都很忙,没有时间忧愁。
  师父过着简单的生活。吃饭简单,穿衣简单,喝茶也同样简单。
  生活如同修行。工作之余或节假日,他都会住在终南山的茅屋里,莳兰种菊,饮茶诵经,过着似乎远离尘世的生活。
  来自他乡的生命。有缘唤了他一声“师父”。隔山隔水,甘淡自如。谁能说这不是前世的一种缘呢?
  我的茶厨里装满了茶,有绿茶、红茶、乌龙茶、花茶、白茶等。每天清晨,我仍然喜欢给自己沏一杯“明前”绿茶。呼吸着淡淡茶香,开始了一天的生涯……
  收到师父茶是在荷花竞放的清秋,我在一盏茶香中沉浸。凝望着苍茫山峦。想起师父。
  我决定冲泡一杯普陀佛茶。
  普陀佛茶产于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的普陀山。茶山为寺庙所有。所产之茶出于精于茗事的僧人之手,自然不会流俗。现世推崇的绿色食品,它当仁不让。
  这是稀有的佛茶。主要供岛上寺庙里品饮,限量供给岛上香客。
  它的品质极像碧螺春,有纤细高贵的绒毫,螺状卷曲,紧结。绿中带嫩褐,细致优雅。
  有了好茶要有好的水。
  我家的后山有一条金山道,环境天然幽静,有地下潜流的水,经砂石过滤轻缓地涌出。掬了水来洗脸,凉凉的。用来煮茶最好。
  我汲了山泉水来冲泡这一道普陀佛茶。茶器选用唐式笠碗。投茶。注水,嫩香盈抱。袭人眼鼻。叶子漂浮在水中,肆意绽开。纤毫铺展。碧玉茶汤。朴实淡雅。茶汤入肠。清凉本真,润泽无声。
  一个人。一杯茶,一个清晨。时间在氤氲中停驻。心绪如宁静的湖水。没有一丝涟漪,只知清风来过。
  纤美的茶有了写山写水的诗意,以为是江南的春色,让尘俗远离。
  或许是因为不同的手,或许是因为融入了生命和信仰,这一盏茶的滋味变得千差万别。
  不变的是朴素和真诚。以及无比恩慈。
  喜读师父的诗文,喜看师父写的兰草,我点燃一块香木。清凉扑怀。思绪恍惚间,忘却了自己。
  “好茶是要供养诸佛菩萨和高僧大德的,我们只能饮粗茶。”
  想起师父的话,看着盏中的绿云香雾,似乎有所悟入。
  哪一天能见到师父,夜语蓬窗。也好为师父煮一壶清茶呢?
  伴着余味。聊作小诗一首,以抒心怀:
  金岭自携山泉水,
  长安遥寄明前茶。
  沉香一盏秋将半,
  却喜芙蕖好年华。
其他文献
不知您注意到没有,繁荣中的闽南金三角。不但银行与金店如雨后春笋随处可见,小型的书屋与茶庄近来也悄然涌现于大街小巷。“喝好茶,读好书”已日渐成为一种时尚,它默默地与奢靡的灯红酒绿分庭抗礼,成为市场经济大潮中并蒂莲一花独秀的文化景观。  如今文化界“救救”之声此伏彼起,却似乎尚无“救救茶文化”之呼吁。有千年历史的中华茶文化老树新芽。较为自如地适应了当前经济运行机制变幻的风风雨雨:茶叶借文化生财,文化人
期刊
最早的黑茶制作起源于四川,藏茶作为四川最具代表性的黑茶茶品,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历史上的藏茶又被称为南路边茶、乌茶、边销茶,专供西藏、青海及四川甘孜、阿坝等藏区。千百年来,藏茶作为藏区人民“旦夕不可或缺”的生活必需品,形成了源远流长的藏茶文化。    文成公主的“陪嫁茶”    追溯藏茶的历史,可依《西藏政教鉴附录》:“茶亦自文成公主入藏地”。唐贞观年间。文成公主远嫁吐蕃松赞干布。藏茶之乡
期刊
范思双是川西坝子上有名的布袋戏艺人。川西是孕育戏曲艺人的福地。范思双少年时就常钻进茶馆看布袋戏。那时,各大茶馆都爱请布袋戏艺人搭台唱戏。川西布袋戏艺人多游走在茶馆。高超的表演者能同时演奏乐器、操纵偶人和唱说戏文,有“一口说出千古事,十指弄成百万兵”之赞誉,所以深受茶客喜爱。  布袋戏大约起源于明嘉庆年间,为木偶傀儡戏剧,其与各地方言结合,唱腔丰富,是深受百姓喜爱的民间说唱艺术。川西布袋戏与别处不同
期刊
小镇地处南北交界。粉墙黛瓦,小巷深深。四围远山如眉,淡淡蹙起,把它拢在其间。镇子里,五水环绕,白白亮亮,日里夜里地流,流出一种婉约,流出一种杏花春雨江南的韵味。  小镇由于气候温润,适宜茶叶生长,因而也就成了陕鄂一带有名的茶乡。  是茶乡,又加上文化风俗所致,这儿的人特爱饮茶。有客到来,不问吃饭,首先端茶,递上一杯,再散一根烟。主客之间,一边谈着,一边品着青涩的茶水,俨然一对茶道中人。  日日身处
期刊
春寒料峭,与桑吉师父喝茶,有幸品尝到一道二十年的藏茶,其茶香至今仍徘徊脑中。  屋外风寒,而室内却暖意洋洋。师父知道我们来,事先准备了茶具和沸水。师父很慈祥地对我们笑笑:“今天喝藏茶吧。”之前只是听说藏茶之名。并没有好好品味一番,此次又是有一定年份的老茶。一下子我就来了精神。等师父一打开茶包,一股幽幽的茶香迎面而来,我深呼吸一下,顿觉精神为之一爽。  很久以前便知道藏茶是世界茶诞生地雅安独有的品类
期刊
老壶发人幽思,也常常惹人遐想。二十多年前,陪台湾“壶痴”朋友,去宜兴买紫砂壶。其间,我去拜访壶艺名家、老朋友章静,因久别,晤谈甚洽,依依惜别时,他送我“红色”紫砂小壶一把。台湾朋友买过紫砂壶。就地和我分手。  老朋友章静送我的“红色”小壶,很让台湾朋友“眼馋”,回台的最初几年。一直在来信、来电中提及,让我加惠转让与他。因是朋友送我的物品,怎能易人?被我婉拒。后来。已是著名宜兴壶艺名家的章静,冬遭煤
期刊
上个世纪末丙子年的夏秋之交,我与挚友缪君,慕名考访于素称武夷八大雄关之一的古桐木关。桐木关位于闽省最北端,地处武夷山脉的断裂垭口。距离海平面高度约有1100米。桐木关自古就是闽赣古道中的交通咽喉,兵家必争的军事要塞。时至今日,仍有公路贯穿于其间,仍然扮演着来往于闽赣交通要道的角色。  时值好天气,我和缪君来到慕名已久的桐木关,站立于关头之上,极目放眼,但见苍岭连绵,悠远起伏,碧浪卷青云;林木森森,
期刊
听闻南京琴人清音居主人携琴在并,欣然跟随我的古琴老师与另两位书画界朋友共同前去拜会。以琴会友,特择一茶楼之二层包厢,在这净室高堂,清风明月之夜,五人坐定,室有兰草,心不外驰,听琴品茗。  第一眼看到那把仲尼式仿古断纹琴,似乎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是与今生梦中的琴相似,还是前世曾在仲尼式古琴上弹琴复长啸?琴静静地置身于红木桌上,琴身厚重丰润,线条简洁流畅,精致的断纹如时光似水流逝。又如从容淡泊中历久
期刊
2008年2月20日,恰逢福建省茶叶学会成立50周年,台湾茶协会理事长,圣轮法师与笔者在福州元泰红茶屋,品台湾与福建的红茶,畅谈茶文化,其间畅谈他对茶与禅的理解。与大师的交谈,仿佛是一次借茶与禅交汇的洗礼,让我在浓郁的茶香中,感受出茶禅文化的博大精深,也将圣轮法师语言中的点点滴滴渗透进日后的饮茶岁月里。    走进大师的农禅法门    圣轮法师遍习禅净密各法,领略诸法妙理,开山住持了台湾佛法山寺、
期刊
老家人喜欢吃茶。无论男女老幼,都喜欢吃。  中国的茶道,一直有“喝茶”与“吃茶”之说。虽然两种说法之间,其实并没有多少根本的区别,但故乡人还是喜欢“吃茶”一说。大约楼台歌榭,酒肆书廊,红尘市井,讲的都是“喝茶”;只有在野村夫,寻常阡陌。说的才是“吃茶”。“喝茶”得有氛围,得有音响。得有特定的场所;而“吃茶”则大为不同,瓜田李下,田间地头,都可以是“吃茶”的地方。杯壶碗盏,缸罐瓶瓮,都可以是泡茶的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