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功能性胃肠病的中医辨治探讨

来源 :健康之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sgri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功能性胃肠病是指具有腹胀、腹痛、腹泻及便秘等消化系统症状,但缺乏器质性疾病或其他证据的一组疾病,其中胃食管反流病、功能性消化不良、功能性便秘、肠易激综合征是种常见的几种病症。中医以其疗效可靠、不良反应小等优势在治疗功能性胃肠病中日益发挥重要作用,现就以上四种病变的中医病名、病机、辨证论治试述如下。
  关键词:常见功能性胃肠病 中医辨治 探讨
  【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4-0333-02
  功能性胃肠病是指具有腹胀、腹痛、腹泻及便秘等消化系统症状,但缺乏器质性疾病或其他证据的一组疾病,其中胃食管反流病、功能性消化不良、功能性便秘、肠易激综合征是种常见的几种病症。中医以其疗效可靠、不良反应小等优势在治疗功能性胃肠病中日益发挥重要作用,现就以上四种病变的中医病名、病机、辨证论治试述如下。
  1 中医病名诊断
  我国古代没有胃食管反流病的中医病名,根据其不同主症可归于“吐酸、吞酸、呕吐、烧心、嘈杂、嗳气、胃痞、胃痛、噎膈、梅核气”等范畴。如《景岳全书·嘈杂》云:“腹中空空,若无一物,似饥非饥,似辣非辣,似痛非痛,而胸膈懊慢,莫可名状,或得食而暂止,或食已而复嘈,或兼恶心,而渐见胃脘作痛。”祖国医学中亦无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病名,结合罗马Ⅲ诊断标准,以餐后上腹部饱胀感及早饱为主症者属中医“痞满”的范围,如《伤寒论》云“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以上腹部疼痛为主症者可命名为 “胃脘痛”。此外也有归属为嘈杂、反胃、纳呆等。中医对便秘有深刻的认识,在古典医籍中有很多名称:《内经》称其为大便难、后不利、膈肠不便等;汉张仲景则称其为脾约、不更衣等;宋·朱肱首次提出“大便秘”的称谓,但仅为症状而非正式病名;1919年《中华医学杂志》刊登的伐因勃兰特撰写的“小儿便秘之疗法”中首次使用“便秘”作为病名。此后“便秘”一词被众医家沿用至今。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种以腹痛或腹部不适伴持续或间歇性发作的以大便性状与次数改变为主要特征的肠道功能性异常疾病。中医无肠易激综合征之病名,属于祖国医学 “腹痛”“泄泻”“便秘”“郁证”等范畴。
  2 病因病机
  2.1 胃食管反流病。胃食管反流病病位在食管和胃,其中食管属胃,为胃府传输饮食之通道,此外又涉及脾、肝胆、肺。本虚标实,实证居多;寒热并见热证居多。以气机郁滞化热为主要病机。胃脾:胃主受纳、腐熟水谷,其气主降;脾主运化,其气主升。如热、寒、湿浊等外邪侵犯胃脾;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厚腻、偏嗜烟酒等湿热或燥热之物伐伤 胃气;身体素虚、忧思焦虑、劳倦过度或久病不愈,伤及脾胃,胃气受损,气机郁滞,继而郁积化热致和降失司、胃气上逆而反酸、嗳气等。《素问·至真要大论》最早指出“诸呕吐酸……皆属于热”、“诸逆冲上,皆属于火”。肝主疏泄,调畅气机升降。情志不舒,肝胆失于疏泄条达;或素罹胆疾,胆郁化热,横逆犯胃,则肝胃不和,胃失和降,胃气上逆。肺主宣发肃降。肝气郁滞,日久化火,木火刑金,火气凌逆于肺,肺失清肃而见咳嗽、气逆、胸胁疼痛。肺气虚弱,宣降失常,可致水湿困脾、肝失疏泄,进而胃气郁结化热发为本病。
  2.2 功能性消化不良。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病位在脾胃,与肝密切相关。情志失调、饮食不节是主要病因;肝失疏泄,肝郁犯胃是病理基础;脾胃虚弱是 中心环节。脾胃:脾胃同属中焦,为气机运化之枢纽。寒热、湿等表邪及食积等 由外侵犯脾胃,阻塞中焦气机;素体脾弱、久病失养及思虑劳倦等致脾胃虚弱无力鼓动气运而气滞满闷,或水湿运化失职,聚生痰湿以壅塞中焦。中焦气机不利,即见痞满、腹痛,甚至化热反酸。情志不舒,肝气郁结,横逆犯胃,致中焦气机失畅而痞塞闷痛。
  2.3 功能性便秘。功能性便秘病位在大肠,与脾、胃、肝、肾、肺均有 密切关系。胃脾:胃受纳腐熟之水谷经小肠泌别清浊,浊者下传大肠,故素体阳盛、嗜酒辛辣厚味或湿热内壅致胃热炽盛,下传大肠,灼伐精液致肠燥内结;恣食生冷或外感寒邪,凝滞 胃肠,致肠失传导,糟粕不行。脾胃健运,气旺血生、推动有力而肠道濡润;清升浊降、气机条畅则大便正常。脾气虚弱,无力推便下行;精血不足,肠失润内燥生。肝气郁结,则脾气失运,大肠传导失职,欲便不能;肝藏血不利,失血遗津,大肠失润,则便涩难下。肾开窍于二阴,司二便。肾阳不足,肠失温煦则传运无力;肾阴不足,肠失濡养则便干不行。肺为华盖,与大肠相表里,肺热下传、肺失宣发津液不布、肺气上逆腑气壅滞皆是便秘成因。该病一般病程长且反复发作,多数医家认同“因虚致秘”,责之于脏腑气血阴阳之不足,证属本虚标实。鉴于目前人群多嗜食肥甘厚腻、烟酒等燥热之物,极易化生湿热,内阻肠道,传导失职即可致便质黏腻、排便不爽之便秘。
  2.4 肠易激综合征。西医对本病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与多种因素有关。目前多数学者认为,此病的发生与胃肠动力、神经功能、内脏感觉异常以及精神、心理因素、肠道感染后菌群失调等有关。中医认为其发病主要责之于肝、脾、肾,并与湿、瘀等有关,部分与情志失调有关。乃郁怒伤肝,思虑伤脾,亦可因饮食不节损伤脾胃致病,其中肝郁脾虚是导致肠易激综合征发生的主要因素。忧思恼怒、焦虑紧张等可致肝气郁结、肝失疏泄、横犯逆脾,脾失健运、升降失调,则可出现排便异常。如叶桂云:“肝病必犯土,是侮其所胜也,克脾则腹胀,便或溏或不爽。” 肝气郁滞、气机不通、不通则腹痛,肝气郁结,不能疏泄气机,影响大肠传导,则大便于结而便秘。
  3 辨证论治
  3.1 胃食管反流病。目前胃食管反流病的中医辨证分型众多,尚无统一标准。徐景藩根据症状轻重分为气郁证、痰气交阻证、肝胃郁热证、气滞血瘀证。从脏腑辨为肝胃不和证、肝胃郁热证、脾虚痰阻证、脾胃阴虚、肝郁脾虚证。2010年1月9日审定通过的《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诊疗共识意见》分肝胃郁热证、胆热犯胃证、中虚气逆证、气郁痰阻证及瘀血阻络证五种证型,可为今后中医辨证提供参考标准。综合目前文献,依据脏腑、寒热、虚实辨证者居多,结合之前对病因病机的分析,现将胃食管反流病分为肝胃不和、肝胃郁热、痰湿内阻、肺胃失和、脾胃虚弱五种证候。治疗方面,肝胃不和证予疏肝和胃降逆,方用柴胡疏肝散、旋覆代赭汤等加减;肝胃郁热证予清肝泄热和 胃,方用左金丸、化肝煎等加减;痰湿内阻证予理气开郁化痰,方用半夏厚朴汤、温胆汤等加减;肺胃失和证予宣肺和胃化痰,方用泻白散加减;脾胃虚弱证,如脾气虚予益气健脾,方用香砂六君子汤、补中益气汤等加减,如脾胃阳虚予温中健脾,方用理中丸、黄芪建中汤等加减,如:胃阴虚则予滋阴益胃,方用益胃汤、沙参麦冬汤等加减。   3.2 功能性消化不良。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辨证有相应的诊疗规范可循。最早在 2001年由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脾胃病专业委员会制定的《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诊治规范(草案)》分为五种证型:肝郁气滞证、肝郁脾虚证、脾虚痰湿证、饮食积滞证、寒热错杂证。2003年《功能性消化不良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草案》分为肝气郁结证、脾胃气虚证、肝气犯胃证、湿热滞胃证四种证型。现从胃痞与胃痛两方面将功能性消化不良分为以下几型。①胃痞:a.湿热壅滞证,予清热利湿、理气宽中,方用温胆汤、藿朴夏苓汤等加减;b.饮食积滞证,予消积导滞、行气消痞,方用枳实导滞丸、保和丸等加减;c.脾虚气滞证,予益气健脾、行气消胀,方用补中益气汤加减。②胃痛:a.肝胃气滞证,予疏肝解郁、理气导滞,方用柴胡疏肝散等加减;b.肝胃郁热:清肝泄热、理气和胃,方用丹栀逍遥散等加减;脾 胃虚寒证,予温中健脾、散寒止痛,方用黄芪建中汤、附子理中汤等加减。
  3.3 功能性便秘。功能性便秘的辨证目前尚未形成定论,《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将其分为气秘、热秘、冷秘、虚秘。目前多数学者从虚实辨证将其分为实秘、虚秘两大证型,实者包括气秘、热秘,虚者包括阴虚、阳虚、气虚。实证有:①热秘(脾胃积热),予泻热导滞、润肠通便,方以三承气汤或麻子仁丸加减;②冷秘(寒实内结),予温里散寒通便,方以大黄附子汤加减;③气秘(肝郁气滞),予顺气降逆通便,方以六磨汤加减;(湿秘(湿热蕴结),予清热化湿、导滞通便,方以枳实导滞丸加减。虚证有:①气虚:予健脾补气、润肠通便,方以黄芪汤加减;②血虚:予养血润燥通便,方以润肠丸加减;(阳虚:脾阳虚者予温补脾阳、攻下冷积,方以温脾汤;肾阳虚者予温肾润肠通便,方以济川煎;③阴虚:予滋阴润肠通便,方以五仁丸加减。
  3.4 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药治疗时,要把恢复脾胃运化功能贯穿治疗的全过程,因为该病的病因,从脏腑讲是脾胃虚弱,从病机讲是肝脾失调。当脾胃素虚,或因食滞积壅,阻塞气机,或因肝失疏泄,肝脾气机失调,或火不生土,寒自内生,其结果必然导致脾 胃运化功能失调,升降失宜,在脾是失于升运,在胃是失于和降。升降紊乱、运化失职而出现肠易激综合征的病理变化,因此健脾养胃,调理肝气在肠易激综合征的治疗上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肝体阴而用阳,主疏泄条达。肝木抑郁、失其畅达,当疏泄条达但不宜太过,以防伤及肝阴,故敛肝柔润药物不宜使用过多,以防影响肝气的生发。①脾胃虚弱型:治宜健脾益气、渗湿止泻。方以参苓白术散化裁。②肝郁脾虚型:治宜抑肝扶脾。方以痛泻要方合四逆散化裁。③脾肾阳虚型:治宜温肾健脾、固涩止泻。方以四神丸合理中汤化裁。
其他文献
摘要:目的:研究探索中医辨证对慢性咳嗽治疗的疗效。  方法:选取我院54例患有慢性咳嗽的患者,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制定特定的治疗方案进行个性化治疗。  结果:男性患者中痊愈数为7例,显效数为16例,有效数为7例,无效数为4例,总有效数为30例,有效率为88.2%。女性患者中痊愈数为4例,显效数为10例,有效数为4例,无效数为2例,总有效数为18例,有效率为90.0%。  结论:个性化的中医辩证性治
期刊
摘要:目的:分析补阳还五汤加味防治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以供参考。  方法:将我院骨科2010年3月至2013年2月收治的骨科手术患者145例纳入本研究,根据随机法分组。对照组患者术后接受常规抗感染、抗凝治疗,实验组在此基础上接受补阳还五汤加味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术后PT、APTT、FIB等指标和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的差异性。  结果:与对照组对比,我们发现实验组PT、APTT明显较
期刊
摘要:目的:观察通用中药蠲痹汤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及免疫指标的变化。  方法:两组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治疗组服用甲氨蝶呤、双氯芬酸钠双释放肠溶胶囊、蠲痹汤化裁;对照组服用甲氨蝶呤、双氯芬酸钠双释放肠溶胶囊。连续用药8周后,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并检测相关指标的变化。  结果:加用蠲痹汤化裁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在临床疗效、改善RF、ESR、CRP水平,具有
期刊
摘要: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先兆早产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72例先兆早产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硫酸镁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中药口服。  结果:治疗组治愈率为94%,对照组治愈率为72%,两组治愈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①子宫收缩20,min内达到4次 或60min内达到8次;②由不规则的子宫收缩向规则的子宫收缩发展;③宫
期刊
摘要:真武汤出自于《伤寒论》,当前临床很多疾病,只要满足肾阳亏损,造成阳虚水泛的病理,都可以运用真武汤加以治疗。本文我就真武汤的临床应用展开分析及论述,列举真武汤常用于的几种临床病症。  关键词:真武汤 老年人高血压 眩晕 糖尿病足 泌尿系统感染 心源性水肿 张仲景  【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4-0334-01  1 真武汤的由来及临床应用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采用中医辨证方案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择我院自2013年1月至2013年10月收治的75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随机的原则,将患者分为观察组38例与对照组37例,对照组患者采用西药口服降压药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口服降压药的基础上,采用中医辨证的方法给予中医汤药治疗。  结果:两组患者SBP下降幅度对比,结果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且两组患者住院天数比
期刊
摘要:目的:观察中药穴位贴敷在辅助治疗肺心病缓解期的临床疗效。  方法:对采用穴位贴敷治疗的50例肺心病缓解期患者临床跟踪观察分析。  结果:显效4例,占8%;有效35例,占70%;无效11例,占24%;总有效率78%。  结论:对肺心病缓解期病人,采用中药穴位贴敷,可改善体质及免疫力,减少急性发作,改善临床症状,促进病体恢复。  关键词:肺心病缓解期 中药 穴位 贴敷  【中图分类号】R2 【文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熊去氧胆酸加清淤退黄汤加减治疗妊娠肝内胆汁淤积综合症疗效及对母体妊娠结局的影响。  方法:随机将我院40例妊娠肝内胆汁淤积综合症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口服熊去氧胆酸加清淤退黄汤。对照组单剂量口服熊去氧胆酸。治疗1-2疗程后,观察皮肤瘙痒、黄疸、肝功能改善情况、中医征候临床的变化、并监测妊娠变化、比较治疗前后血清胆汁酸水平,肝功能生化指标变化,同时监测安全性指标,如:血、尿常规。肝功能
期刊
摘要:目的:研究参麦注射液在心内科临床应用情况。  方法:对我院收治的共400例心内科疾病患者使用参麦注射液的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参麦注射液在心内科应用广泛,使用方法和剂量与说明书基本符合,但存在溶媒不合理和适用症不恰当等不合理使用情况。  结论:在心内科临床治疗过程中,要加强对参麦注射液适用症的使用管理,减少因不合理使用而导致的不良反应的发生。  关键词:参麦注射液 心内科疾病 不良反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中药加思密达保留灌肠对小儿肠炎的临床治疗效果。  方法:选择我院2010年3月至2013年5月收治的80例小儿肠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0例,观察组40例,观察组采取中药加思密达保留灌肠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治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观察组显效率为77.5%,显著优于对照组显效率为55%,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有效率为95%,对照组有效率为77.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