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赤脚天堂》

来源 :书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remo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曾经阅读过许多写延安的作品。有外国记者斯诺的纪实文学《红星照耀中国》,史沫特莱的人物传记《伟大的道路》,民主人士黄炎培的日记《延安归来》,吴伯箫的散文《记一辆纺车》,方纪的散文《挥手之间》,贺敬之的长诗《回延安》等。
  读这些作品,不由得油然地产生对延安和延安精神的神往。在大西北延安这片热土上,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引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伟大事业,谱写了世人景仰的延安传奇,孕育了名扬中外、流传不朽的延安精神。
  十多年前,偶然读到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蔡若虹先生记录延安岁月、抒写延安精神的著作《赤脚天堂》,觉得完全可以和那些描写延安的名篇媲美。掩卷长思,当即写下这篇书评:
  在新词迭出的移动互联网阅读中,读者对“赤脚”肯定是陌生的。而我辈六零后人,不仅熟悉还夹杂着亲切,那朴实而粗放的称呼:赤脚医生、赤脚老师……那挽起裤脚小跑在田埂上,有时候滑跌水田,有时候划满伤痕的赤脚记忆,虽然久远却难以割舍。
  《赤脚天堂》并没有还原我们的赤脚时代,而是再往前,追溯到時间的远处和空间的高处——延安。为什么称延安为天堂呢?既在天堂里为什么还要赤脚,光着脚板能够走进天堂吗?
  蔡若虹先生这样用悬念开篇,引起我对这本小三十二开、十二万字小册子的兴趣,一读就放不下来。
  《赤脚天堂》与大多写延安的作品不同,很少涉及宏大题材、战争场面。作家讲的是自己和一群艺术家在延安的小故事,写战士歌唱、版画展览、土台上演京剧,鲁艺里教与学、窑洞阅读与思索。《东方红》、《白毛女》、《黄河大合唱》如何诞生、如何完善,如何从延河之滨传唱四方八面。在物质极度贫困的黄土高坡,映衬出华美瑰丽的精神之光。凭借美术家的功底,作家笔下除了饱满的情和理,还有感人的人和事、经典画面和场景,读着读着,自己就随着文字的行列,加入到队伍的洪流,走进那个陌生遥远的圣地。
  用今天的说法,作家本人是标准书香门第出身,从上海转道香港而来,是穿着皮鞋走进延安城的美术家。他这样描述他认可的“天堂”:第一,必须是建立在贫困而艰苦的物质基础之上的;第二,必须要有一个崇高而广阔的精神世界。宝塔山下的延安,完全符合这个标准。
  初到延安,作家因咽不下粗糙的延安小米而重病住院,进而经历了开荒、纺线的劳动历练与淬火。他以自己赤脚的行走得来真切的体会,唯有赤脚劳动者乐观的创造性的劳动精神,才能克服无比荒凉无比艰难的生活环境。而且,能够把这样的环境,逐步改造成为理想中的天堂。
  七十年后的今天,太多的人陷入金钱是唯一价值标准的迷思,更为普遍地向往着金碧辉煌的物质天堂,而且不少追求者的获得感,并不是沿着诚实劳动的路径。其实,在豪宅、豪车、豪饮的奢靡之中,疏离大地、劳动和人民,很难真正享受到在艰苦奋斗中的快乐,体会到精神富裕的价值。读读这一类书,或许给你新鲜的认知与情感,甚至让你重新做出价值判断与选择。
  阅读中我还发现一个细节,该书是作家九十高龄时,用短短七个月写成。那精神的烈焰一旦燃起,必定让周遭感到灼热与炫目。
  十多年过去了,今天我们迎来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我忽然觉得,有必要重读《赤脚天堂》。
  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奋斗中构建起自己的精神谱系,而延安精神是其中光彩耀眼的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将延安精神的核心内容精辟地概括为: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这值得我们认真学思践悟。
  《赤脚天堂》就是延安精神的一份真实记录和生动写照。跟随蔡若虹先生的笔触,重走黄土高原的山梁沟峁,重温火热的文艺创作实践,用心感悟延安精神的静水流深和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将是非常有意义、有价值的精神之旅。
  本书的修订重版,得到了蔡若虹先生亲属的认可与支持。湖南美术出版社作了全新设计。相信将会给读者带来别样的阅读体验、圣洁的精神升华。
其他文献
“来燕榭”是藏书家黄裳的书斋名。这个斋号的来历,黄裳在《我的斋号》中曾有说明:“自从买书以来,我也曾经请名家刻过不少藏书图记,不免也想出了几种斋馆名色,聊以自娱。前后也有了三五种。当然不过是纸上烟云,并无现实的存在。……至于‘来燕榭’一名,实取诸嘉兴实境,记得是一次荡舟之际,忽然瞥见,已记不得是哪里的水榭了。这名目也是我喜欢的,所以至今还在用着。”“来燕榭”这个书斋名之外,还有“断简零篇室”、“梦
期刊
曾经一度旅居日本,时间长达六七年,是迄今为止生涯中最长的一次远行。少年不识愁滋味,远游不思归,学习不同的语言文化,走过大大小小的山川和街道,品尝过不同滋味的饮食,结识交往各种异乡人,也在日复一日的颠簸漂流与试行错误中独自成长。只是,漂浪之中,也曾隐隐预期今后会对这一段的生活进行清算和整理,因此我延续了学生时代就养成的写读书笔记和记日记的习惯,如实记录我的读书、起居、行走,还有各种各样的邂逅和感铭。
期刊
研习书法的人,绕不开字帖《石门颂》。尽管《曹全碑》、《张迁碑》等汉隶帖更有书法普及性,但各种版本的《石门颂》图书依然层出不穷,它的出现更像是《伊索寓言》相对于《克雷洛夫寓言》的意义,《山海经》相对于《镜花缘》的启蒙,理解了这一点,清末民初的金石文字学家杨守敬“六朝疏秀一派皆从此出”一语,便蔚然可服。  有时翻看典籍,墨重笔逸,一代汉碑,会觉得那是一个遥远的年代,而当我在汉中市博物馆看见这款原碑时,
期刊
2018年的夏天,我决定去原东普鲁士现为波兰版图上的著名的地区玛苏润Masuren度假。  我之所以选择那里,有几个原因,其中之一是由于一本书,一本很薄很薄的书。但在我看它时,我却明明感到了它的厚重。  这本书已经发黄了,似乎有过再版,但我手里的则是1967年4月的第一版,书名叫《东普鲁士日记——一个医生的1945—1947》,作者是一个叫汉斯·格拉芙·冯·莱恩道夫(Hans Graf von L
期刊
在《罗马假日》中,出访的压力压垮了公主。随从认为那不过是公主日常生活中的又一天,他们的确不知道,公主想要的只是逃离非如此不可的这一切,仅此而已。即便被注射了镇静剂,自由的美好还是如同水妖的魅人歌声,驱使公主化身为夜巡的水手。至少,暂时抛开身为公主的沉重身份,避开不停闪耀的镁光灯,无休止追问的记者,到罗马街道上走一走、逛一逛,享受无人注视的、静默的、仅属于自己的完美一夜。  镇静剂像曼琳菲森的沉睡魔
期刊
服妖,意指追求奇装异服的人,古已有之。站在不同角度,可以有不同的理解。正统者以为是亡国之兆,革新者以为是潮流之征,其实不过是城市繁荣之际商业社会特质的一种显现。耐人寻味的是,服妖现象跟昆曲的繁盛密不可分。  张翰《松窗梦语·商贾纪》,揭示了苏州成为明代时尚之都的原因。他说:“至于民间风俗,大都江南侈于江北,而江南之侈尤莫过于三吴。自昔吴俗习奢华、乐奇异,人情皆观赴焉。吴制服而华,以为非是弗文也;吴
期刊
苏轼是宋代的大文学家、大艺术家。根据现有史料,其至少四次到过浙江湖州。其中一次是在湖州当知州,并在任上因发生“乌台诗案”而被捕入狱。杭州和湖州的百姓闻之,为他“作解厄道场累月”,祈求逢兇化吉。苏轼听说后撰诗嗟叹:“百岁神游定何处,桐乡知葬浙江西。”  湖州在苏轼的印象中是很好的,他写有许多涉及湖州的诗,如“我从山水窟中来,尚爱此山看不足”“霅水未浑缨可濯,弁峰初见眼应明”“今日骆驼桥下泊,恣看修网
期刊
真是遗憾,家里的居住面积有限,因此,尚不足以使我拥有自己的书斋。说起来,买书的习惯从小就有,少年、中年以致老年一直这样延续下来。朋友讲过,有些书是可以去图书馆借来看的,但是自己一向推崇所谓占有式阅读,自己喜欢的书,非得买来变为私人所有,才能优哉游哉地捧在手里享受其中乐趣。早年,限于经济条件,买书不很频繁。读毕,它们也是零零星星地进入家里那只唯一的书柜。后来,不知不觉已过天命之年,时间多了一些,银子
期刊
那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期,我作为上海市少年宫的“小主人”有幸接待了“长征三老”。上海中国福利会少年宫成立于1953年6月1日,是全国第一家少年宮。为了少年儿童更好地成长,当年宫里成立了少年儿童自己管理少年宫的组织“积极分子委员会”,里面的成员是来自中学初中部的少先队代表及少年宫科技、艺术等兴趣小组的代表,我是其中之一。我们主要负责日常的值班和接待国宾、外国友好人士以及国内方方面面人士的视察,至于少
期刊
1938年,许广平为上海《少年读物》写了一篇纪念鲁迅的文章,题名《青年人与鲁迅》。或许因为该刊受众主要是少年,许广平在文中提及的鲁迅旧事多是小孩子感兴趣的,其中着意提到鲁迅爱吃糖,她说:“先生喜欢吃糖,但是经济不充裕,——不,他对自己刻苦——时常买一种三四角钱一磅的质地轻松的来吃。这种糖因為价格低廉,淀粉多,不大甜,手碰它就好象碰着石灰一样”,“有一天,先生忽然用稿费买了一大批咖啡糖,留着请客。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