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题课也精彩

来源 :语文周报·高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k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又是一年高三,经历过高三的人都说高三如同“炼狱”。的确,由于高考指挥棒的原因,高三的语文教学内容大多以习题为主,这就使语文教学简单化,学生学习方式单调化。语文课堂变得沉闷、枯燥,教师教得苦,学生学得苦。这与语文教学的本质渐行渐远,语文课本身应是最具备情感因素的课堂。那么,如何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并达到能够夯实学生知识点的效果?如何将索然无味的语文习题课呈现精彩?
  一、课堂导语的精彩
  高三学生的课业负担较重,时间、精力有限,对于语文学科,也不是很重视,到了上语文课的时间,学生不是趴在桌子上打盹,就是做其他学科的作业,不能按时进入上课状态,严重干扰了上课的正常秩序。所以,好的课堂导语就发挥着重要作用,这时语文教师可以采取灵活多变的方法,激发学生上语文课的热情。
  (1)诵读式。
  在上课前的5分钟,语文课代表组织全班进行合唱式的齐声朗读活动。朗读的主要材料就是初、高中语文教材的古诗文,尤其是要求背诵的课文名篇。这种诵读式的开场,既与新课程改革理念中要求学生背诵一定数量的经典名篇相符,又可以改变学生在上课前昏昏欲睡的状态。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迅速进入到上语文课的状态,对学生完成高考默写题的能力也是一种促进。学生反复涵咏课文的语言,提高了语感,增强了自觉运用语言的能力,又改变了他们对语文的态度,学习语文也更有兴趣。
  (2)热点讨论式。
  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学习也应该与时俱进,语文教学更不能“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语文教师一定要树立大语文观,即语文即生活、生活即语文的观念。让学生养成时时处处皆语文的习惯,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感悟人生,洞察明白世事,培养他们敏锐的洞察力。“生活与教育是一个东西,不是两个东西”(陶行知语),语文是生活的组成部分,生活须臾离不开语文。具体的做法是让学生讨论社会、生活中的热点,如,钓鱼岛事件、朝核问题、美国大选、毒奶粉事件等。
  二、古诗词的精彩
  古诗词鉴赏题,是让学生颇感头疼的一种题型。他们对诗歌的语言解读困难,不能准确理解诗歌的内容,鉴赏时也找不到恰当的方法,得分偏低,这样就导致学生虽然喜欢读诗但却害怕做题。如何让学生喜欢读诗又能拿高分呢?
  (1)感受美的氛围。
  诗歌是美的,正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教师应该十分重视引导学生想象并领悟诗中的美。如,在写景诗中,诗人往往将自己的感情、愿望寄托在所描绘的景物之中,使自然事物好像也有了人的感情,从而创造出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2)激情美读。
  阅读时可通过吟诵揣摩诗人的声气口吻,通过声音达到与作者心灵交流的境界。因此,吟咏是欣赏诗歌的有效方法之一。有效的朗诵,不但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古典诗词的热情,更可以让学生在朗朗读书声中顺着文字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
  (3)美化答题。
  有些学生由于没有掌握好答题要领,往往答非所问,或不知所云,造成失分太大,所以应美化答题,规范答题。高考常见答题类型有:炼字型、分析意境型、分析技巧型、分析语言特色型、一词领全诗型等。每种类型都有相应的答题模式,美化答题能有效得分,提升学生做题的信心。
  三、师生互动的精彩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对此高三的老师也非常认同,但在实际的教学行为中,许多老师总是担心时间不够用,不敢也不愿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复习。越是到了高三年级,满堂灌的倾向,注重知识讲授、机械训练的倾向就越严重,课堂学习中只有老师的一种声音。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动脑思考获取知识的多元思维被省略,被抑制,多数复习课大都是老师积极地讲,学生被动地听,课堂气氛沉闷。偶尔有几次提问,也常常是无疑而问,或仅仅是为调节气氛而问。教学的现状,常常是教师和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对问题的结论上,而这些问题又不是学生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发现的,不是学生自己思考的结果,学生只关心老师持什么样的结论,老师的结论又大多来自现成的结论,使学习变成了“克隆”。
  总之,高三复习应做到紧张有序。在复习中,每位老师都应怀着一颗博爱之心,引领学生走出黑夜,走进黎明,给学生拨开迷雾,让学生见到阳光。
其他文献
实施高效课堂以来,效率观念深入人心,大家都在向课堂要效益、要方法,想方设法地扩大课堂容量。在展示环节,或多或少还存在一些问题,归纳如下:  一、部分学生不愿意展示或不敢展示  部分学生性格内向,不愿意在大庭广众之下展示,一上讲台就语无伦次,手足无措。某些班级分组时,没有考虑到学生性格的互补性,将几位性格内向的学生分在同一组,结果导致整个小组的展示瘫痪,越怕展示越不愿意展示,直至形成恶性循环,个别学
期刊
语文的学习是个慢功夫,不可一蹴而就。语文知识浩如烟海,非长期积累、定期梳理不能学有所成。特别是在高一高二这样的基础阶段,学生更是需要为将来的振翅翱翔梳理好每一片羽毛。  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积累后的知识梳理。在方法上指导学生,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和习惯。  建议学生要准备几个本:  基础归类本。这虽是老生常谈的方法,但真正能做好,能坚持下来的人却寥寥无几。这些文学大家留下的方法,今
期刊
高中议论文的教学可分为两大块:“形式”和“内容”,“形式”即议论文的结构——“架子”,“内容”即议论文的“议论”。不少从事高中议论文教学的老师都有这样的体会:很多学生不知道议论文该怎么去写,即使写出来了,也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对于高中生而言,无论“架子”还是“议论”,都必须先求规范,后求丰富。下面就从如何“搭架子”方面,谈一点心得。  一、纵向递进结构  即提出一个中心论点,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
期刊
一、指导思想及教学目的  长期以来,课文教学与作文教学严重脱节,好像讲课是为讲课而讲,而忽视了课文的示范作用。并且,当下的高考卷子除了默写填空紧扣课本外,其他部分似乎与课文无关,课文的处境便有些微妙了。受这种考试功利思想的影响,一些学生甚至认为“只做模拟试题不学课文就能考高分”。这种现象,致使学生在课余的作文练习中,只是向各类“作文宝典”问计,却忘记了比任何“作文宝典”“优秀作文选”都要经典的课文
期刊
读书讲究专心致志,心无旁骛,气定神闲,从容镇定。而观今日之学子,读书犹如走马观花,一目十行,有头无尾。或只掠取精彩情节为快而忽书之要义,或只看文字表面而轻文字品味,更有甚者,眼梢盯书,心驰远矣,毫无功效,实为浮光掠影,浮躁之至。长此以往,如何能取书中的精髓,提升自己的思想?  因此,教师要重视课堂读书,带领学生品味文本,个别读、齐读、朗读、默读、范读等,以多样形式刺激学生麻木的神经。  除此之外,
期刊
感受是由外界客观事物的影响而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感受往往以观察为前提,要善于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生活中的一个自然的景象,一件细微的小事,一个小小的微笑,一丝淡淡的心绪,都能引发人的某种感受,成为写作的契机和切入点。“用心”就是敏感,善于捕捉各种感受。首先,要用心观察周围的社会生活,善于在人们熟视无睹的大量重复出现的现象中发现共同规律,加倍注意违反常规出现的新奇现象。其次,要注意培养自己丰富的情
期刊
传统语文的文言文教学中,一读、二译、三背、四练的教学模式过于死板、单调,必然会导致教师注重文言知识的传播,而忽略了文言文中蕴涵的中国传统文学的美。所以,改变现行文言文教学的观念,是挖掘文言文古典美的第一步。现行文言文教学夸大了文言文和现代文的差异,低估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天赋和潜力,低估了学生的语言生成能力。在“字字落实,句句落实”的同时,文言文中的“典雅气质”已被折磨的支离破碎,消失殆尽。对学生而
期刊
教学《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时,在三个班做了一次调查:完整看过《水浒传》的请举手?结果人数最多的一个班是四位。教学《边城》时,在某班又进行了一次调查:把课文看过三遍以上的请举手?结果全班只有一位,大部分学生表示只看了一遍,而且还是略读。类似的这种调查,已连续搞了好几届,整体结果呈现一种持续下降的趋势。这让语文老师深受打击,语文课没有了阅读,还叫什么语文?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此种现象?  一、学生时间紧
期刊
运用多媒体教学,在直观化、形象化方面的优势,是传统教学手段所难以相比的。它所营造的由形象、色彩、声音等构成的综合氛围,使学生“如临其境”,倍感亲切,从而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不少教师喜欢借助多媒体进行阅读或作文教学。  音像手段运用于语文课堂,如果控制不当也会成为干扰因素,影响课堂教学。例如,教学有关名山大川、花木鸟兽的课文,或是写作这方面的作文,教师不惜花费大量时间、精力,制作、放映相
期刊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五千年的文明史熔铸了如星河般璀璨的优秀诗篇。作为中国民族文化瑰宝的古典诗词,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徜徉其中,不仅能让学生获得美的享受,还能增加文化积淀,提高文学素养,让学生得到一种情感、民族性格的熏陶,是人格健全的重要内容。因此,如何读诗,如何提高鉴赏能力,是整个中学,尤其是高中阶段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  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呢?关键是教会学生如何找准切入点。  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