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教材整合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m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以学生为本,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的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正在深刻影响和改变着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本文立足于课堂教学改革,对整合课程资源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探索与实践,着力在有效开展课程资源的整合、深入探究教学设计、教学策略等环节上开展研究。
  【关键词】历史教学 教材整合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8 -0174-01
  课堂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者相结合的活动,是教师对于教材的传授、释疑,以及学生对于教材的理解、思考和運用的过程。从教师、教材、学生三方面来看,教材是教师与学生的媒介,是教师实施课程的重要内容,也是课程资源的最重要组成部分。能否科学整合教材已成为高中历史教师的一项必修课。
  一、教材整合要依之有据
  1.依据课程课标。《历史课程标准》是教材整合的主要依据。在吃透课标理念的前提下领会教科书的编写意图,深入理解课程内容、课程价值取向、基本理念及核心能力,体现历史学科尊重历史、追求真实、以史为鉴的育人功能,以做到更好的使用教材。若教材不能实现课程标准要求,就需要对教材进行取舍,整合。当然,对教学内容的调整必须在充分把握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进行,不得随意改变教学目的。
  2.依托教材教参。在新课程改革中,教材、教参是最基本、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师不是教教材,而是要用教材教,就是在精通教材的基础上,把握教材重难点知识、编排体系及优缺点,根据自己的体会和教学风格,结合学生知识水平、年龄特征和实际学习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精心整合,对照新课程标准,理顺知识内部联系,形成清晰易懂的框架体系,以此作为教学展开的基本思路。当然教师进行教材整合的前提是能够从整体上把握学科本质、学科知识和能力体系。这样才能站在学科的全局和高度看教材,引领学生透过教材,寻找规律,形成体系,实施有效教学,而不是直接一头扎进教材,只看到眼前知识的枝枝蔓蔓,理不清头绪,抓不住主干。
  3.了解掌握学情。这是教材整合的核心。教学过程中,教师面对的是活生生的,有个性、有特点的学生。教师依据课程标准整合教材必须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心理特点、学习规律而定。只有恰当的处理好教师-教材-学生三者之间的关系,教材整合的本质目的和意义才会发挥作用。例如知识与技能。对即将学习的知识和技能,学生目前的掌握情况如何?已有的经验如何?可能存在哪些误解?已经掌握了多少概念? 对那些已经掌握了的内容,显然没有必要再作为继续学习的重点内容。
  二、教材整合要遵循原则
  1.创新性原则。创新既是目前历史学科教学最迫切的任务,也是历史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所以教材整合中要注意内容重组与创新思维的关联。
  2.人文性原则。教材整合要注意对中外传统人文精神的吸收与发扬,挖掘相关资源,以促进学生的人格养成与完善。爱国主义、民族主义教育,多元文化与国际主义教育及人文素养教育是历史学科的教育主题,教材内容选择与整合上要重视那些对社会发展、时代进步、人格完善有一定影响和借鉴意义的历史知识主题的梳理和研究,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
  3.联系性原则。历史知识的联系是客观存在的,联系是整合教材的主要依据,寻找并揭示联系是整合的任务。对教材的整合必须注意把握历史知识的前后联系、左右联系,依托线索、按照内在联系整合知识,突出重点、夯实基础,重组教学资源。
  三、教材整合要不拘一格
  1.课内整合。一节教学内容的整合,应依据课标、依托教材,大胆合理的对教材内容进行选择,将一节课学习内容按照系统性、层次性的特点重新“建构”,使其既有整体感,又能深入浅出、循序渐进,从而形成对其内在逻辑关系的梳理以及对原本零散知识的串接整合。整合时要注意课程标准对本课内容要求的层次及中学生的认知规律,如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感性到理性、由单项到综合、由理解到应用等。
  2.单元内整合。理解教材中整个单元的基本内容和各课之间的联系,大胆合理的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围绕一条主线进行一个全局和整体的设计,使学生对相关知识具有宏观的认识和把握,从而更好的理解具体现象在历史长河中的地位和影响。
  3.同一模块内进行整合。新的课程改革中出现了教材多元化 ,模块的限时性等特征,我们必须在理解教材各单元及各节内容之间的联系后,在解读课标的基础上进行整合。按照课标对教材内容在宏观上进行整合和整体设计,在微观上进行适当取舍,创造性地进行教学,来提高教学和学习效率。教师要建构起整体教学设计观,总揽全局,不要讲一课,备一课。而应该将教学设计置于课程模块的整体之中来考虑。
  4.不同模块知识之间进行整合。从编排结构上看,教材出现模块结构和中外混编,专题式体例的弊端是由其全面性、整体性比较差造成的。常会出现一个历史事件被割裂成若干块,在同一个模块的几个专题中分别叙述它的几个侧面,甚至分在几个模块中来叙述,因此要对不同模块之间的知识进行适当整合。依据课标把这些分布在不同模块中的知识重新加以梳理,实现二度整合。这对于学生构筑知识框架,全面理解知识,认识历史,升华情感,提高能力都是大有帮助的。例如,必修一的“辛亥革命”、必修二的“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发展”、必修三的“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分别从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对近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经济基础、思想基础及其对中国历史发展进程的影响进行不同侧重点的叙述。
  参考文献:
  [1] 李付堂:《学习模块下教材整合的探索与思考》,《中学历史教学参考》,陕西师范大学杂志社,2006年第8期
  [2] 王 苏:《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中学历史教学》,华南师范大学杂志社,2006年第2期
其他文献
民营高新技术企业作为中国民营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当代经济发展和综合国力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我国的民营高新技术企业要在竞争中取胜,迫切需要高素质的人才资源。
【摘要】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在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今天,我们更应该重视教育。新课程改革已经实施几年了,从教学上看,这次课程改革所带来的变革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教学内容的变化;二是教学方式的转变。教学方式的转变主要是要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怎样在中学数学教学中体现新课程的理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孩子们的欢歌笑语声中融入琅琅的读书声,让他们在活动中健康快乐地成长,是很值得我们探究的一个问题。 
【中图分类号】G42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8 -0165-01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这门课程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发展,注重通过活动促进学生的发展。但事实上这门课的很多教师对活动教学存在着一定的迷惑。《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
【摘要】新时代需要创新教育。创新是整个教育发展的灵魂。在习作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做到有创意的表达。  【关键词】作文 创新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8 -0165-02  作文贵在创新。内容新颖,结构精巧,语言鲜活的创新写法会引人入胜。《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写作时要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特
通过对《爱情篇》的主题分析,将《爱情篇》的思想特点、艺术表现手法、音乐性、书信体创作进行了梳理归纳。 Through the thematic analysis of “Love articles”, the aut
【摘要】《计算机文化基础》、《C语言程序设计》等计算机类课程,在教育部针对高等院校学生所提出的“计算机文化基础”及“计算机技术基础”教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从事高校计算机类课程教学的过程中,笔者就相关教学方法进行了不断的探索和总结。本文以计算机类课程的上机实验课程为立足点,针对实验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优化教学思路、教学内容及教学流程的方法,以期提升实验课程的教学效果。  【关
电力行业作为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长期以来处于垄断地位,但自2002年国家电力体制改革实现“厂网”分家后,发电与电网分离,发电行业逐步转向垄断竞争市场地位。在同一区域内,不同集团的发电企业间的竞争日趋激烈。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电力体制改革进入深水区,虽然火电在我国电源结构中的主体地位短期内不会改革,但随着环保形势的日益严峻及发展清洁能源的国家战略实施等,火电基建项目面临着严峻的外部形势,
【中图分类号】G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8 -0168-02  传统的教学为老师讲,学生听,这样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出的学生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传统课堂的最大特点是以师为本,以教为本,以知识为本,要求学生的“学”无条件适应教师的“教”。课改课堂的最大特点是以生为本,以学为本,以素质教育为本,以能力培养为本,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要求教师的“教”一定要适
【摘要】亲其师,信其道。热爱学生,建立融洽的师生情感;教师应了解学生,尊重学生;给学生自由广阔的生活空间,多加鼓励学生。  【关键词】情感 尊重学生 鼓励学生 沟通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8 -0170-01  随着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以人为本的教育普及全社会,注重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目的的教育是时代的呼唤,推行素质教育是我
【摘要】在教学实践中,数学教师要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引导学生感悟数学无限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潜能,使学生喜爱数学,并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高用数学的能力。  【关键词】数学魅力 感悟 创造性 生活  【中图分类号】G61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8 -0171-02  《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数学教学应该使看似枯燥乏味的数学变得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