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必坐在最前排

来源 :闽南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skargu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时候,村子里演露天电影,孩子们会拿着小凳子早早去占地方。吃过晚饭,人们都涌向银幕下面。夜色中,有孩子得意地喊:“爸,妈,我占好地方了,在最前面。”
  孩子们总以为,最前排是最佳位置。殊不知,在最前排看电影很不舒服,因为离银幕太近,需要仰着头看。一场电影看下来,脖子都仰得僵直了。那时我就觉得,最前排不是什么好位置。
  后来我看书,书中说到撒切尔夫人,父亲一直教育她:永远坐在最前排,无论在什么时候,无论什么情况,都要尽自己最大努力成为第一,坐在最前排的位置上。所以她总是把“最前排”作为自己的目标,最终成为一个极为出类拔萃的人。
  原来,“最前排”是一种隐喻,指人要力争成为人群中的佼佼者,占据最前面的位置,让别人只能望到你的后脑勺。的确,优秀者总是站在时代的潮头,让众人望其项背。
  这种力争坐在最前排的志向固然是好的,但不一定适合所有人。我们大部分人的天赋、才智一般,很难驾驭最前排的位置。自古以来,这个位置就充满了某种难以言明的意味,于是有了“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的说法。人类群体自古就有这样的特征,枪打出头鸟,出头的椽子被雨淋,虽然暴露出人性嫉妒自私的弱点,但这也是无法回避的。所以,想要驾驭这个位置,必须要有可以服众的资本。最前排的位置是焦点,众人瞩目,不允许你有丝毫闪失,所谓“高处不胜寒”。你如果没有过人的才华,非凡的智慧,即使勉强处在最前排的位置,也会有力不从心之感,就像一个人穿了一件不合体的衣服,你的能力捉襟见肘,当然无法坐稳最前排的位置,有可能一不留神,就被挤掉,连一个立足之地都找不到。
  所以,做一个积极进取的人是值得肯定的,但没有必要非得坐在最前排。生活中,我们见到过有些人为了坐到最前排,殚精竭虑,费尽心机,甚至不择手段。如果是那样的话,人生会多很多烦恼和不和谐,少了舒适自然和悠然惬意。顺其自然最好,不要太过刻意,很多时候,你无心追逐最前排,反而更容易抵达最前排。
  最前排的确是个累人的位置。你可能有在最前排开会、看演出的经历,这个位置的确不如中间或者稍稍靠前一些的位置舒服。我们大部分人都属于“中等人”,貌不惊人,才不出众,在中间位置更合适我们,所以不必勉为其难坐在最前排。
  最前排的位置,还可能让你承受巨大的心理落差,容易造成心里不平衡。白岩松曾在《写给儿子的“人生邮件”》中说:“不争第一。当了第一的人也许是脆弱的,众人之上的滋味尝尽,如再有下落,感受的可能就是悲凉。”他希望儿子成为一个轻松快乐的人,不要刻意追逐“最前排”。
  成功的標准各有不同。我认为,人生在世,轻松快乐最重要。赢得了快乐就赢得了幸福,赢得了幸福就赢得了成功。不必坐在最前排,选好属于你的位置,就能把人生看成一部悠长的老电影,尽享自由与惬意。
其他文献
人的记忆是一件很神奇的东西,当初你以为有些片段,被时光尘封且从此不复再现,却居然会在生命的某一刻,灿烂地燃放,并串连成一道风景,有了可圈可点的印迹,就像我和邻家阿哥若干年后的相逢。  童年的我被父母寄养在县城边上的村子里,那是我人生中快乐美好的一段童年记忆。那户寄养人家有好几个孩子,我与他们最小的女儿同岁,因此深得寄养父母的宠爱。那时跟着其他兄弟姐妹一样称养父母为爸妈,小小的年纪,其实哪里懂得亲生
期刊
“谢谢你们的大恩大德,谢谢……谢谢……”2018年3月11日早上9时左右,在漳州市110指挥中心,年近六旬的四川籍李先生老泪纵横,泣不成声,他紧紧握住民警蔡权泉他们几个的手,忙不迭地连声道谢,激动之情溢于言表,连日来饱受煎熬的沧桑之脸终于拨云见日绽放笑容,一直高悬在心上石头总算落地了。  夜半惊魂  入夜的漳州是迷人的。车水马龙,灯火辉煌,闪烁的霓虹灯把小城装扮得流光溢彩,婀娜多姿。与往常一样,“
期刊
退休后,我常与妻子骑自行车带孙子到麒麟山公园玩。今天,我和妻子又到麒麟山公园玩。妻子突然提议说,到内樟祠去看一看。于是,我们便骑上自行车出发了。内樟祠是个小自然村,属于虎伯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它就在象溪村附近,离县城有10公里。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和妻子每年至少要去那里好几趟拾柴火。  我和妻子想重走一番当年拾柴火的山路,看看当年拾柴火的那些山头,重温拾柴火的情景。当年公路是土面,尽是雨水冲刷的
期刊
今年夏天,我家的阳台上多了几盆翠绿的植物,淡紫色的茎秆挺拔着伸展,隐隐的清香味飘散在空气中。这是朋友送我的薄荷,从一盆已经不断生长繁殖变成三盆了。  在我眼中,薄荷是个特别神奇的植物,具有积极向上的生命力,长得太高了,剪下枝条插入水中,差不多几天光景,枝条就生出细细白白的根来,种进盆里又是一丛新的薄荷。你也可以掐掉薄荷叶尖,转天发现它从旁边长出很多嫩芽,永不停息地生长,一茬又一茬的繁衍。我喜欢用食
期刊
闽南及潮汕一带,小孩长到15虚岁时有举行“牵出花园”仪式的习俗。这应该是一种地方性的成人礼吧。许多老人心中都有一个坚定而朴素的信念:“孩子牵出花园,歹的去好的来”。  “牵出花园”在老人家眼里,已然成了孩子们成长路上一次脱胎换骨的良机。在传统观念里,“牵出花园”对于青春期的孩子,起码有三大显著疗效。一是可以祛戾气,植善根——顽劣的孩子,牵出花园后就会变温顺乖巧了;二是可以医愚钝,增智慧——反应迟钝
期刊
今年是许沙洛先生诞辰一百周年。先生仙逝亦逾八载了。夜来无事偶翻旧书,在《榴屋诗词选》,拜读到许先生一九七四年写的七言古风《读画有赠高兄》,不禁为两位老先生的友情而感动,亦油然而生对许先生的怀念之情。  六庵老人黄寿褀先生在一九八二年曾书赠我一首旧作《登汉阳古琴台》,诗云:“群贤携手上琴台,千载知音一例来。流水高山人不见,余嶶犹满汉江隈。”许先生较高继文老师年长十一岁,生前一直对高师诚心推许,激赏有
期刊
岁次庚子,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肆虐全球,人们习以为常的步履匆匆被迫停顿了一下,“宅”成了常态化,不少集聚性的活动只能按下“暂停键”“休止符”,“线上”成了一种新景象。然而,文化的交流、思想的碰撞,却不能因为互联网科技的进步,得以有效地突破时空的间隔阻断而替代面对面沟通洽谈。  初秋的花都,满园尽是花果飘香;千年的漳州,群贤毕至共话阳明。在阳明先生首次踏入闽地513周年、《阳明先生集要》(崇祯刻本)在
期刊
人之有癖,方有性情。  何乐中先生是个性情中人,因为他有一项特殊癖好——收集我国1966年—1976年这个特定时期的宣传品和文物。到他家里寻访,看到的是琳琅满目的藏品。  他的藏品林林总总,难记其数。有关毛泽东的宣传文化产品尤其多,单毛主席像章就有一万多枚,画像一千多幅,瓷像一百多尊,丝织布画一百多帧;各种印有该时期宣传印记的花瓶、碗碟、瓷板、壶罐等摆件、杂项数以千计;书籍、报纸、画报、小抄近万份
期刊
石码的小巷,总让人觉得如入迷宫。逼仄间还夹带左弯右绕,每个弄堂口似乎都发散通向不同的地方,当然,也可以通向一个相同的地方。相信自己的感觉继续往里走,迎面而来旧式门店板密集如蔽日森林。走得越深就越发的阴凉,越发的静,静得如进入空寂的幽谷。时间在这里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在这里听到自已的心跳,闻到了自己的气息。  石码的老街并不孤独地存立,它依旧生机且还充满着生活的气息。挑一条不知名的小巷进入,闲荡于纵
期刊
正是“满架蔷薇一院香”的时节,我们走过蝉鸣阵阵的树荫,走进“漳州110”基地展览馆,一眼就看到“人民的110”这几个金色大字,胸中顿时激荡着层层涟漪。浮雕上,110警察有的在雨中送迷路的小朋友回家,有的抬着生病的老人上医院,还有的正在打击犯罪分子……人间的幸福有他们守护。  展览馆里,每一张照片,每一段文字,每一个数据都在诉说着一个个可歌可泣的故事。“为民不分远近,小事也见真情。”慢慢地走着,细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