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与深入,语文阅读在教学中的地位凸显得越来越明显,于是关于阅读课的授课形式也是异彩纷呈。笔者认为在阅读教学中可以通过巧设“空白”的方式来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提高学生阅读技能。
关键词:初中语文; 阅读教学; 空白艺术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1)11-032-001
所谓的“空白”,是指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巧妙铺设,不作讲授,留出余地让学生展开充分的想象,对文学形象、意境等进行积极的再创造,或对所学内容进行消化吸收、发现探索、联想驰骋,以便更加高效地完成知识教学、能力培养、智力发展的目标。就像屠格涅夫所说的:“人生里面,有些瞬间,有些感情,是我们只能意会,不可言传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学会运用“空白艺术”就显得非常重要。那么如何巧设“空白”呢?下面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浅谈几点认识。
一、留出“空白”,达成学习目标
我们知道,目标有导向功能,明确了学习目标,学生就会在目标的驱动下,主动去获取知识。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去确立学习目标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前面已经介绍,学生在初学某种文体时,知道了如何把握学习重点,按什么步骤去分析文章。新的课文,教师无需大包大揽,可以利用整体观念指导学生,使他们能迅速确立学习目标。因为,语文教材是按一定系统编写的。一篇篇课文构成一个个单元。他们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单元要求是各篇课文的基本目标,各篇课文既承担了单元的教学任务,又有自己目标的独立性。授新课时,教师只需提示学生阅读单元说明,回忆学习的方法,然后留出“空白”。学生将两者联系起来思考,基本上能明确了该课的学习目标。当然,单元内各篇课文在目标上有共性,但是由于其写法或内容的不同,目标也会有差异。在学生认定目标时要提醒他们将此考虑在内,老师稍加点拨,完整的学习目标就可以制定好了。
二、留出“空白”,初探课文
阅读课文遵循的原则是整体-部分-整体,所谓的整体是指学生通过阅读,从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和思想感情。初读课文时,老师留出“空白”给学生阅读,若是语言优美生动、感情丰富的文章,可以采用多种朗读的形式来进行,其它语言风格的文章,可以默读为主的形式进行。让学生借助工具书,扫清字音、词义的障碍,然后谈谈对课文整体的感受。老师暂时不做评价,要他们带着问题继续阅读,并验证对错。
三、留出“空白”,研读课文
带着问题,进入对“局部”的研究阅读。如果上次阅读称为粗读的话,这一步则称之为精读。见过一些语文课,教师指导学生概括各段意思,同时结合课后的思考题进行讲解,据此归纳文章的中心就算是学生掌握了本课。其实,这是架空的分析,学生没有真正理解文章。语文教学离不开语言文字的教学,真正的语文课是通过对文章字、词、句、段的理解,进而达到对全文的理解,对主旨的理解。
再读课文,教师对学生提更进一步的要求:你读懂了哪些?还有哪些问题没弄懂?你喜欢哪些词句?为什么?学生阅读和思考后,分小组交流,协作质疑、释疑,然后小组又推选代表向全班汇报交流的结果,提出他们认为有价值的问题。学生提出的问题很多,如果不分主次一一解答,既耗时又不能突出学习重点,怎么办?首先将问题归类。许许多多的问题无外乎两个方面的内容:对词句的理解;对段落、主旨的理解。其次,依据教学目标取舍问题之后再分析。
对词句的理解,如果它们没有牵涉到全文,应该及时解决,避免给学生支离破碎的感觉。当然,解答这些问题的权利依然交给学生。学生甲提出的问题又不能自行解决时,让学生乙协助解决。好些词句学生不解其意和用处,老师不必急于回答,让他们读一读课文,从文中寻找答案,教师还应该交给学生释疑的方法,如联系上下文揣摩词意、句意,用换词法比较原句的好处,从修辞的角度体会作用等等。
至于牵涉到全文内容的难句,有的与写作背景有联系,有的是富含哲理的句子或主旨句。前一种情况容易解决,只要教师提供有关的背景资料,学生便能理解。后一种难句仍要联系上下文,回读相应的段落,学生也能从中捕捉到需要的信息。
让学生谈自己喜欢的词句,其实,这是一个品味语言的问题,它是培养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基础,也是新大纲的要求。学生说出了自己喜欢的词句,只知其一,还要学生说出为什么喜欢,这是知其二,有些词句体现了作者匠心独之处,它蕴含了深刻的道理,又是理解文章主旨的钥匙,教师要舍得留时间给学生去探讨、去研究。
当学生整体感知了课文,又从局部研读了课文,再回读全文,前后联系,课文主旨的问题也水到渠成地解决了。
四、留下“空白”,拓展知识
我们知道,课本只不过是个例子,教师的“教”是为了“不教”。学完了课文不能说是完成了教学任务,知识点学生是否掌握?阅读分析能力是否具备?课内练习是一种检测,课外阅读更是一种检测。那么,提供拓展性阅读材料,留下一个“空间”,让学生的思维在更广阔的空间内驰骋。这些阅读材料必须与课文有关,才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它或者是内容与原文相似,或者主题是与原文相似,或是训练重点与原文相似,或者是作家的其他作品。长此以往,学生的阅读能力一定有所提高,而且,学语文的兴趣也会浓厚。
总之,在课堂上实施“空白”,就是让学生更好地去发现真理。学生通过一系列的自主活动、协作活动,学到的不仅是本课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教师所留的空白,让学生有独特的体验、感受、理解,从而使阅读教学充满了无穷的意味,使语文阅读教学更显精彩。
关键词:初中语文; 阅读教学; 空白艺术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1)11-032-001
所谓的“空白”,是指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巧妙铺设,不作讲授,留出余地让学生展开充分的想象,对文学形象、意境等进行积极的再创造,或对所学内容进行消化吸收、发现探索、联想驰骋,以便更加高效地完成知识教学、能力培养、智力发展的目标。就像屠格涅夫所说的:“人生里面,有些瞬间,有些感情,是我们只能意会,不可言传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学会运用“空白艺术”就显得非常重要。那么如何巧设“空白”呢?下面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浅谈几点认识。
一、留出“空白”,达成学习目标
我们知道,目标有导向功能,明确了学习目标,学生就会在目标的驱动下,主动去获取知识。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去确立学习目标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前面已经介绍,学生在初学某种文体时,知道了如何把握学习重点,按什么步骤去分析文章。新的课文,教师无需大包大揽,可以利用整体观念指导学生,使他们能迅速确立学习目标。因为,语文教材是按一定系统编写的。一篇篇课文构成一个个单元。他们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单元要求是各篇课文的基本目标,各篇课文既承担了单元的教学任务,又有自己目标的独立性。授新课时,教师只需提示学生阅读单元说明,回忆学习的方法,然后留出“空白”。学生将两者联系起来思考,基本上能明确了该课的学习目标。当然,单元内各篇课文在目标上有共性,但是由于其写法或内容的不同,目标也会有差异。在学生认定目标时要提醒他们将此考虑在内,老师稍加点拨,完整的学习目标就可以制定好了。
二、留出“空白”,初探课文
阅读课文遵循的原则是整体-部分-整体,所谓的整体是指学生通过阅读,从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和思想感情。初读课文时,老师留出“空白”给学生阅读,若是语言优美生动、感情丰富的文章,可以采用多种朗读的形式来进行,其它语言风格的文章,可以默读为主的形式进行。让学生借助工具书,扫清字音、词义的障碍,然后谈谈对课文整体的感受。老师暂时不做评价,要他们带着问题继续阅读,并验证对错。
三、留出“空白”,研读课文
带着问题,进入对“局部”的研究阅读。如果上次阅读称为粗读的话,这一步则称之为精读。见过一些语文课,教师指导学生概括各段意思,同时结合课后的思考题进行讲解,据此归纳文章的中心就算是学生掌握了本课。其实,这是架空的分析,学生没有真正理解文章。语文教学离不开语言文字的教学,真正的语文课是通过对文章字、词、句、段的理解,进而达到对全文的理解,对主旨的理解。
再读课文,教师对学生提更进一步的要求:你读懂了哪些?还有哪些问题没弄懂?你喜欢哪些词句?为什么?学生阅读和思考后,分小组交流,协作质疑、释疑,然后小组又推选代表向全班汇报交流的结果,提出他们认为有价值的问题。学生提出的问题很多,如果不分主次一一解答,既耗时又不能突出学习重点,怎么办?首先将问题归类。许许多多的问题无外乎两个方面的内容:对词句的理解;对段落、主旨的理解。其次,依据教学目标取舍问题之后再分析。
对词句的理解,如果它们没有牵涉到全文,应该及时解决,避免给学生支离破碎的感觉。当然,解答这些问题的权利依然交给学生。学生甲提出的问题又不能自行解决时,让学生乙协助解决。好些词句学生不解其意和用处,老师不必急于回答,让他们读一读课文,从文中寻找答案,教师还应该交给学生释疑的方法,如联系上下文揣摩词意、句意,用换词法比较原句的好处,从修辞的角度体会作用等等。
至于牵涉到全文内容的难句,有的与写作背景有联系,有的是富含哲理的句子或主旨句。前一种情况容易解决,只要教师提供有关的背景资料,学生便能理解。后一种难句仍要联系上下文,回读相应的段落,学生也能从中捕捉到需要的信息。
让学生谈自己喜欢的词句,其实,这是一个品味语言的问题,它是培养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基础,也是新大纲的要求。学生说出了自己喜欢的词句,只知其一,还要学生说出为什么喜欢,这是知其二,有些词句体现了作者匠心独之处,它蕴含了深刻的道理,又是理解文章主旨的钥匙,教师要舍得留时间给学生去探讨、去研究。
当学生整体感知了课文,又从局部研读了课文,再回读全文,前后联系,课文主旨的问题也水到渠成地解决了。
四、留下“空白”,拓展知识
我们知道,课本只不过是个例子,教师的“教”是为了“不教”。学完了课文不能说是完成了教学任务,知识点学生是否掌握?阅读分析能力是否具备?课内练习是一种检测,课外阅读更是一种检测。那么,提供拓展性阅读材料,留下一个“空间”,让学生的思维在更广阔的空间内驰骋。这些阅读材料必须与课文有关,才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它或者是内容与原文相似,或者主题是与原文相似,或是训练重点与原文相似,或者是作家的其他作品。长此以往,学生的阅读能力一定有所提高,而且,学语文的兴趣也会浓厚。
总之,在课堂上实施“空白”,就是让学生更好地去发现真理。学生通过一系列的自主活动、协作活动,学到的不仅是本课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教师所留的空白,让学生有独特的体验、感受、理解,从而使阅读教学充满了无穷的意味,使语文阅读教学更显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