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笔者的话:伊朗——古称波斯——曾经是一个庞大的帝国。如今伊拉克的泰西封、土库曼斯坦的马鲁、阿富汗的赫拉特都曾作为政治或文化中心先后闪耀于波斯历史;远至乌兹别克斯坦的撒马尔罕亦处于其文化辐射下。但是19世纪以降,因遭英俄携手瓜分,伊朗如今的领土仅缩成一只波斯猫状。抱着了解伊朗前世今生的念头,笔者从西南胡齐斯坦省一路向北,暴走于伊朗各地,看遍伊朗世间百态。
打开伊朗地图可见,一条名为扎格罗斯的山脉自西北到东南将伊朗领土一分为二,东北边是大片高原,而西南的胡齐斯坦、霍尔木兹甘省平原悬附在扎格罗斯群山之下,伸往两河流域和阿拉伯半岛。于是,胡齐斯坦就像扁担一样挑起了两河与雅利安文化。一方面,它将波斯文明置于两河文明影响下。雅利安人公元前1500年从里海东西两岸南迁后,受两河亚述文明影响,使用楔形文字,建造华丽宫殿,饰以人面兽身浮雕。公元7世纪阿拉伯人携伊斯兰教扩张之际,胡齐斯坦扼守高原入口,御敌两年之久,最后因一名守军私下皈依伊斯兰教通敌,防线崩溃,伊斯兰文明得以长驱直入征服伊朗高原。直至近现代,支持先知家族的什叶派阿亚图拉们,以库法—巴士拉—纳杰夫三角区为基地,借道胡齐斯坦传递宗教信息,遥控库姆和马什哈德的毛拉们左右着从立宪革命到伊斯兰革命的伊朗政治进程。甚至在两伊战争期间,萨达姆亦以胡齐斯坦为切口向伊朗发动袭击。另一方面,胡齐斯坦也是伊朗影响中东、输出革命的出口。2003年伊拉克战争之后,两河流域实力式微,伊朗趁虚而入,以胡齐斯坦为基地,培训伊拉克什叶派民兵对抗美军和逊尼派势力,扶植伊拉克什叶派政权,并影响叙利亚、黎巴嫩的什叶派势力。所以,胡齐斯坦省虽威胁着伊朗的民族认同,却也是伊朗走向地区大国的跳板。
阿拉伯族人口大省
清晨,海拔骤降,枯山变绿田,油井与椰枣树并立,潮湿的味道扑面而来——我搭乘大巴来到胡齐斯坦。突然,“吱”的一声急刹车,还没等我回过神来,一群羊群从大巴前悠哉悠哉地漫步而过,后面跟着一位头裹花布、着通身袍、脚踩拖鞋的牧羊人——那种只有阿拉伯人才穿的平底凉拖。“这帮阿拉伯野兽”,身边的旅客看了看我,无奈地说道,似乎为外国人看到这般奇景而感到羞愧。不过,胡齐斯坦省却是阿拉伯族人口大省,这趟从德黑兰至胡齐斯坦省的大巴也不例外,故此言一出,这位旅客几乎要被周围愤怒的目光活埋。在我随后的旅途中,每每与伊朗人交谈,总有一个主题挥之不去——伊朗人与阿拉伯人、雅利安高原文明与两河平原、阿拉伯沙漠文明的冲突。
“喂,那个中国小伙,苏萨到了,该下车了”,大巴司机向我喊道。苏萨是阿契美尼德帝国的冬都(春夏秋宫分别位于伊朗的波斯波利斯、哈马丹和伊拉克的泰西封),拥有2500年的历史,据说规模不在波斯波利斯之下,可惜如今几乎荡然无存,仅剩地基。反倒是遗址旁边一座四层高的城堡更吸引眼球:四方形的形状,异于伊朗传统的圆形布局;墙面上的射击孔鳞次栉比,顶层支立着数架火炮。据说,19世纪末法国考古探险队发掘冬宫时,正值伊朗恺加政府孱弱、地方治安恶化之际,法国政府便修建了这座城堡,驻扎武装力量防止出土文物被部落武装盗抢——当然,文物最终归了法国。
在冬宫对面的河边,是犹太先知但以理的陵墓。但以理曾利用大流士一世国师的身份,为以色列地区犹太人争取利益,亦是犹太人与伊朗人友谊源远流长的见证。他去世后,前来朝觐的犹太人络绎不绝,为当地民众带来了可观的收入。可惜,蒙古入侵后,但以理的棺椁下落不明。如今,但以理的陵墓上建起了锥形屋顶,大门、双宣礼塔、伊旺则彰显伊朗什叶派风格。由于穆斯林亦接受犹太和基督教先知,加之什叶派认为先知和圣人可替安拉传福,因此但以理陵内的善男信女熙熙攘攘。我问一位守陵人,既然伊朗政府如此敬重犹太先知,为何还与犹太国以色列为敌?这位老先生字正腔圆地回应道:“历史上的犹太民族早就灭亡了。如今的以色列和犹太人是西方为了欺负穆斯林虚构出来的。”
从但以理陵墓出来,我打车前往古埃兰宗教遗址屈高赞比。屈高赞比位于苏萨以南15公里处,是座具有3000余年历史的埃兰宗教庙宇。尽管民族主义者一再强调雅利安人是伊朗的主人,但胡齐斯坦真正的原住民是属于两河流域人种的埃兰人。他们曾有自己的语言和文明,只是公元前1500年被从里海南下的游牧雅利安人征服,而成为今日伊朗(意指“雅利安人的土地”)的一部分。
遗址没有任何商业开发的痕迹,入处口立着块牌子,指明这是世界文化遗产。这里的门票也和伊朗其他景点一样,非常便宜(仅相当于一元人民币)。遗址四周很冷清,我似乎是当天惟一的游客。看门人热情地把我请进简易的售票亭,拿出本子,请我写下姓名、国籍和护照号。估计是怕我误会,他解释说,政府每年拨给古迹的费用十分有限,各景点经费配额直接与外国游客数量挂钩,所以一有外国人前来参观,都务必要记录下对方的信息。我翻了翻本子,发现上次到这里的游客已是三周之前,是一对法国夫妇。
屈高赞比正正方方,原有五层,如今塌了两层半。20世纪前,整座建筑被埋在地下,直至被法国考古队偶然发现。我发现庙宇四周各有一个蓄水池,看门人说,这是祭祀人在仪式前净身用的。这点与伊斯兰教传统很类似,如今伊朗各清真寺庭院中也多设有自来水池,方便穆斯林在祷告前小净。于是,在中学历史课本中,屈高赞比成为伊朗宣扬伊斯兰教与伊朗本族信仰一脉相承的例子。站在遗址旁,我不禁遥想起当年古埃兰人举行宗教仪式的场景:国王携众祭司沿着台阶环绕上到顶层,向女神奉献祭品……
与“的哥”谈政治
参观完屈高赞比,我打车南下胡齐斯坦省首府阿瓦士,去见几个在Facebook上认识的阿瓦士石油大学学生。一路上,司机不停地谈论政治。看到路边林立的油井、天然气井,他摇摇头叹气说:“你看看那些忙碌的工人,他们在家里反而用不上天然气,每天挨冻。”
“那天然气去哪了?”
“全卖给土耳其这样的邻国了呗。然后把赚到的美元放进真主党、叙利亚,还有一些非洲国家的钱包,搞反以活动。反正就是不给伊朗老百姓。你说阿拉伯人跟犹太人的破事,伊朗瞎参与啥?” “看来你也不喜欢阿拉伯人”,我笑着说。
“他们就是帮没文化的牲口。哞~哞~”,他又用手指了指脑袋,“钱多了没事干,就琢磨恐怖活动。”他叹口气接着说:“可惜现在我们的生活水平连他们也不如了。瞧人家沙特,政府把石油收入全分给老百姓,当地人基本不用工作,每天在家喝茶念经抱孩子。”
到了阿瓦士汽车站后,我换乘本地出租车,前往卡伦河岸。这次的司机是个阿拉伯人。我先用阿拉伯语问候他,然后用波斯语与他聊天。他摇摇头,问我:“怎么不学阿拉伯语?那也是联合国语言之一。波斯语算啥?最多是阿拉伯语的附庸。”此话倒是不假,在伊斯兰教的征服下,如今波斯语的半数词汇源于阿拉伯语,仅保留了印欧语系的骨架。不一会儿,话题又不可避免地转向了政治,司机滔滔不绝地谈论胡齐斯坦阿拉伯区独立梦想,抱怨阿拉伯人所受的不公待遇。看来,即使在伊朗这样的宗教国家,民族认同也渐渐高出了宗教认同。
“别担心,这儿是南方,比北方开放”
到了卡伦河岸,我的四个伊朗朋友早就铺开了甜点饮料在此等候。我与两位男生拥抱亲颊,一位半搭着头巾的女生主动与我握手,而另一位女生头巾裹得严严实实,只是对我点头笑了笑。他们四人是两对情侣,读的都是工科,但是很关心文化和政治,用当地话来说,他们都属于“罗尚费克勒”(思想闪光的人),也就是“知识分子”。
我们围坐下来,其中一对情侣相互依偎着,好不亲昵。“这成么?”我怯怯地问。那名叫哈迪斯的女孩将一只手吊在男友马苏德的颈上说:“按理说不成。不过别担心,这儿是南方,比北方开放。”另一对情侣中的男孩子苏鲁士问我:“对伊朗观感如何?”我老老实实地答曰:“百姓不错,其他的不好说。”他哈哈笑道:“所有国家都这样嘛!由于我们政府一些言行,地球人都把我们当成恐怖分子。但实际情况你也看到了。其实我们本质上不是伊斯兰国家,我们从语言到饮食再到衣着,都属于欧洲文明。”
这话一点儿都不假。波斯语是印欧语言,懂英语的人掌握起来很快。伊朗上流社会吃西餐、穿西服,礼仪举止宛如英国绅士。伊朗文化人有个特点,就是特别喜爱与伊朗有关的西方事物。我与苏鲁士相识,正是因为我们都爱读英国哲学家以赛亚·伯林的作品。苏鲁士喜欢伯林,是因为伯林曾与伊朗知识分子贾汉贝格鲁对话(该书译本已在中国出版,即贾汉贝格鲁所著的《伯林谈话录》)。而尼采也因《查拉斯特拉如是说》而广受伊朗人追捧,尽管这本书的内容与伊朗传统拜火教祖(音译为查拉斯特拉)没有半点瓜葛。
苏鲁士的女朋友、衣着保守的萨摩娜并不赞同男友的言论:“我们是伊斯兰国家。但政府那套政策不代表真正的伊斯兰教。先知和伊玛目们的言行表明,伊斯兰教应该是自由的,而不应规定人们该穿什么不该穿什么,该信什么不该信什么。哈迪斯穿得开放,但我们依然是好朋友。苏鲁士很世俗,但人很好,所以我选他做男友,没有任何问题。”
“你看你,又喜欢上愚昧的阿拉伯人和他们那套东西了。”苏鲁士对萨摩娜笑道。
萨摩娜涨红着脸说:“我不喜欢阿拉伯人,我只喜欢追求真理。安拉知道其他民族有能力通过间接方式了解神,唯独阿拉伯人愚昧,才把圣人降到阿拉伯人中间启示他们,并用阿拉伯语写成经书。”然后她对着我说:“当然,你现在看到,政教合一既毁了政治,又毁了宗教。不过这不是伊斯兰教的错,而是因为我们继承了伊斯兰教到来之前拜火教文明的政教合一这个负面遗产。”
我把话题转向了生活:“你们对未来的规划是什么?”
所有人都异口同声地说:“出国读书。”马苏德说:“可惜因为制裁,里亚尔贬值,出国的希望很渺茫了。”哈迪斯安慰他:“留下来也好。伊朗今天陷入这般境地,就是因为最优秀的人才不堪政治压迫,全跑到西方,结果政府落到一帮烂人手里。”
“所有的伊朗人都是爱国者,没人愿离开故土。可有良心的人留下来还有活路么?”苏鲁士冷笑着说。
我问两个女孩对家庭婚姻的看法。萨摩娜说:“在读大学之前,我觉得生活就是结婚生孩子。可是现在我的想法变了。要在伊朗社会活得有自尊、有自信,我们这样家庭背景一般的女孩子必须有知识、有事业。至于结婚的事,苏鲁士很西化,不喜欢结婚。我很爱他,实在不行,等苏鲁士服完兵役,我们一起出国同居。”
苏鲁士抬起头看着她。萨摩娜话锋一转:“当然,现在同居不行。两个人还没毕业,还没有工作。而且,我妈妈是传统的人,如果我不经同意就跟男孩子同居,她会伤心难过。”
哈迪斯摇摇头,说:“这个社会跟西方比还很保守,结婚还是安全些,对你也有保障。”
……
不知不觉中,已是日落时分。我不得不与他们话别,前往鲁尔人聚居区——洛雷斯坦省。
打开伊朗地图可见,一条名为扎格罗斯的山脉自西北到东南将伊朗领土一分为二,东北边是大片高原,而西南的胡齐斯坦、霍尔木兹甘省平原悬附在扎格罗斯群山之下,伸往两河流域和阿拉伯半岛。于是,胡齐斯坦就像扁担一样挑起了两河与雅利安文化。一方面,它将波斯文明置于两河文明影响下。雅利安人公元前1500年从里海东西两岸南迁后,受两河亚述文明影响,使用楔形文字,建造华丽宫殿,饰以人面兽身浮雕。公元7世纪阿拉伯人携伊斯兰教扩张之际,胡齐斯坦扼守高原入口,御敌两年之久,最后因一名守军私下皈依伊斯兰教通敌,防线崩溃,伊斯兰文明得以长驱直入征服伊朗高原。直至近现代,支持先知家族的什叶派阿亚图拉们,以库法—巴士拉—纳杰夫三角区为基地,借道胡齐斯坦传递宗教信息,遥控库姆和马什哈德的毛拉们左右着从立宪革命到伊斯兰革命的伊朗政治进程。甚至在两伊战争期间,萨达姆亦以胡齐斯坦为切口向伊朗发动袭击。另一方面,胡齐斯坦也是伊朗影响中东、输出革命的出口。2003年伊拉克战争之后,两河流域实力式微,伊朗趁虚而入,以胡齐斯坦为基地,培训伊拉克什叶派民兵对抗美军和逊尼派势力,扶植伊拉克什叶派政权,并影响叙利亚、黎巴嫩的什叶派势力。所以,胡齐斯坦省虽威胁着伊朗的民族认同,却也是伊朗走向地区大国的跳板。
阿拉伯族人口大省
清晨,海拔骤降,枯山变绿田,油井与椰枣树并立,潮湿的味道扑面而来——我搭乘大巴来到胡齐斯坦。突然,“吱”的一声急刹车,还没等我回过神来,一群羊群从大巴前悠哉悠哉地漫步而过,后面跟着一位头裹花布、着通身袍、脚踩拖鞋的牧羊人——那种只有阿拉伯人才穿的平底凉拖。“这帮阿拉伯野兽”,身边的旅客看了看我,无奈地说道,似乎为外国人看到这般奇景而感到羞愧。不过,胡齐斯坦省却是阿拉伯族人口大省,这趟从德黑兰至胡齐斯坦省的大巴也不例外,故此言一出,这位旅客几乎要被周围愤怒的目光活埋。在我随后的旅途中,每每与伊朗人交谈,总有一个主题挥之不去——伊朗人与阿拉伯人、雅利安高原文明与两河平原、阿拉伯沙漠文明的冲突。
“喂,那个中国小伙,苏萨到了,该下车了”,大巴司机向我喊道。苏萨是阿契美尼德帝国的冬都(春夏秋宫分别位于伊朗的波斯波利斯、哈马丹和伊拉克的泰西封),拥有2500年的历史,据说规模不在波斯波利斯之下,可惜如今几乎荡然无存,仅剩地基。反倒是遗址旁边一座四层高的城堡更吸引眼球:四方形的形状,异于伊朗传统的圆形布局;墙面上的射击孔鳞次栉比,顶层支立着数架火炮。据说,19世纪末法国考古探险队发掘冬宫时,正值伊朗恺加政府孱弱、地方治安恶化之际,法国政府便修建了这座城堡,驻扎武装力量防止出土文物被部落武装盗抢——当然,文物最终归了法国。
在冬宫对面的河边,是犹太先知但以理的陵墓。但以理曾利用大流士一世国师的身份,为以色列地区犹太人争取利益,亦是犹太人与伊朗人友谊源远流长的见证。他去世后,前来朝觐的犹太人络绎不绝,为当地民众带来了可观的收入。可惜,蒙古入侵后,但以理的棺椁下落不明。如今,但以理的陵墓上建起了锥形屋顶,大门、双宣礼塔、伊旺则彰显伊朗什叶派风格。由于穆斯林亦接受犹太和基督教先知,加之什叶派认为先知和圣人可替安拉传福,因此但以理陵内的善男信女熙熙攘攘。我问一位守陵人,既然伊朗政府如此敬重犹太先知,为何还与犹太国以色列为敌?这位老先生字正腔圆地回应道:“历史上的犹太民族早就灭亡了。如今的以色列和犹太人是西方为了欺负穆斯林虚构出来的。”
从但以理陵墓出来,我打车前往古埃兰宗教遗址屈高赞比。屈高赞比位于苏萨以南15公里处,是座具有3000余年历史的埃兰宗教庙宇。尽管民族主义者一再强调雅利安人是伊朗的主人,但胡齐斯坦真正的原住民是属于两河流域人种的埃兰人。他们曾有自己的语言和文明,只是公元前1500年被从里海南下的游牧雅利安人征服,而成为今日伊朗(意指“雅利安人的土地”)的一部分。
遗址没有任何商业开发的痕迹,入处口立着块牌子,指明这是世界文化遗产。这里的门票也和伊朗其他景点一样,非常便宜(仅相当于一元人民币)。遗址四周很冷清,我似乎是当天惟一的游客。看门人热情地把我请进简易的售票亭,拿出本子,请我写下姓名、国籍和护照号。估计是怕我误会,他解释说,政府每年拨给古迹的费用十分有限,各景点经费配额直接与外国游客数量挂钩,所以一有外国人前来参观,都务必要记录下对方的信息。我翻了翻本子,发现上次到这里的游客已是三周之前,是一对法国夫妇。
屈高赞比正正方方,原有五层,如今塌了两层半。20世纪前,整座建筑被埋在地下,直至被法国考古队偶然发现。我发现庙宇四周各有一个蓄水池,看门人说,这是祭祀人在仪式前净身用的。这点与伊斯兰教传统很类似,如今伊朗各清真寺庭院中也多设有自来水池,方便穆斯林在祷告前小净。于是,在中学历史课本中,屈高赞比成为伊朗宣扬伊斯兰教与伊朗本族信仰一脉相承的例子。站在遗址旁,我不禁遥想起当年古埃兰人举行宗教仪式的场景:国王携众祭司沿着台阶环绕上到顶层,向女神奉献祭品……
与“的哥”谈政治
参观完屈高赞比,我打车南下胡齐斯坦省首府阿瓦士,去见几个在Facebook上认识的阿瓦士石油大学学生。一路上,司机不停地谈论政治。看到路边林立的油井、天然气井,他摇摇头叹气说:“你看看那些忙碌的工人,他们在家里反而用不上天然气,每天挨冻。”
“那天然气去哪了?”
“全卖给土耳其这样的邻国了呗。然后把赚到的美元放进真主党、叙利亚,还有一些非洲国家的钱包,搞反以活动。反正就是不给伊朗老百姓。你说阿拉伯人跟犹太人的破事,伊朗瞎参与啥?” “看来你也不喜欢阿拉伯人”,我笑着说。
“他们就是帮没文化的牲口。哞~哞~”,他又用手指了指脑袋,“钱多了没事干,就琢磨恐怖活动。”他叹口气接着说:“可惜现在我们的生活水平连他们也不如了。瞧人家沙特,政府把石油收入全分给老百姓,当地人基本不用工作,每天在家喝茶念经抱孩子。”
到了阿瓦士汽车站后,我换乘本地出租车,前往卡伦河岸。这次的司机是个阿拉伯人。我先用阿拉伯语问候他,然后用波斯语与他聊天。他摇摇头,问我:“怎么不学阿拉伯语?那也是联合国语言之一。波斯语算啥?最多是阿拉伯语的附庸。”此话倒是不假,在伊斯兰教的征服下,如今波斯语的半数词汇源于阿拉伯语,仅保留了印欧语系的骨架。不一会儿,话题又不可避免地转向了政治,司机滔滔不绝地谈论胡齐斯坦阿拉伯区独立梦想,抱怨阿拉伯人所受的不公待遇。看来,即使在伊朗这样的宗教国家,民族认同也渐渐高出了宗教认同。
“别担心,这儿是南方,比北方开放”
到了卡伦河岸,我的四个伊朗朋友早就铺开了甜点饮料在此等候。我与两位男生拥抱亲颊,一位半搭着头巾的女生主动与我握手,而另一位女生头巾裹得严严实实,只是对我点头笑了笑。他们四人是两对情侣,读的都是工科,但是很关心文化和政治,用当地话来说,他们都属于“罗尚费克勒”(思想闪光的人),也就是“知识分子”。
我们围坐下来,其中一对情侣相互依偎着,好不亲昵。“这成么?”我怯怯地问。那名叫哈迪斯的女孩将一只手吊在男友马苏德的颈上说:“按理说不成。不过别担心,这儿是南方,比北方开放。”另一对情侣中的男孩子苏鲁士问我:“对伊朗观感如何?”我老老实实地答曰:“百姓不错,其他的不好说。”他哈哈笑道:“所有国家都这样嘛!由于我们政府一些言行,地球人都把我们当成恐怖分子。但实际情况你也看到了。其实我们本质上不是伊斯兰国家,我们从语言到饮食再到衣着,都属于欧洲文明。”
这话一点儿都不假。波斯语是印欧语言,懂英语的人掌握起来很快。伊朗上流社会吃西餐、穿西服,礼仪举止宛如英国绅士。伊朗文化人有个特点,就是特别喜爱与伊朗有关的西方事物。我与苏鲁士相识,正是因为我们都爱读英国哲学家以赛亚·伯林的作品。苏鲁士喜欢伯林,是因为伯林曾与伊朗知识分子贾汉贝格鲁对话(该书译本已在中国出版,即贾汉贝格鲁所著的《伯林谈话录》)。而尼采也因《查拉斯特拉如是说》而广受伊朗人追捧,尽管这本书的内容与伊朗传统拜火教祖(音译为查拉斯特拉)没有半点瓜葛。
苏鲁士的女朋友、衣着保守的萨摩娜并不赞同男友的言论:“我们是伊斯兰国家。但政府那套政策不代表真正的伊斯兰教。先知和伊玛目们的言行表明,伊斯兰教应该是自由的,而不应规定人们该穿什么不该穿什么,该信什么不该信什么。哈迪斯穿得开放,但我们依然是好朋友。苏鲁士很世俗,但人很好,所以我选他做男友,没有任何问题。”
“你看你,又喜欢上愚昧的阿拉伯人和他们那套东西了。”苏鲁士对萨摩娜笑道。
萨摩娜涨红着脸说:“我不喜欢阿拉伯人,我只喜欢追求真理。安拉知道其他民族有能力通过间接方式了解神,唯独阿拉伯人愚昧,才把圣人降到阿拉伯人中间启示他们,并用阿拉伯语写成经书。”然后她对着我说:“当然,你现在看到,政教合一既毁了政治,又毁了宗教。不过这不是伊斯兰教的错,而是因为我们继承了伊斯兰教到来之前拜火教文明的政教合一这个负面遗产。”
我把话题转向了生活:“你们对未来的规划是什么?”
所有人都异口同声地说:“出国读书。”马苏德说:“可惜因为制裁,里亚尔贬值,出国的希望很渺茫了。”哈迪斯安慰他:“留下来也好。伊朗今天陷入这般境地,就是因为最优秀的人才不堪政治压迫,全跑到西方,结果政府落到一帮烂人手里。”
“所有的伊朗人都是爱国者,没人愿离开故土。可有良心的人留下来还有活路么?”苏鲁士冷笑着说。
我问两个女孩对家庭婚姻的看法。萨摩娜说:“在读大学之前,我觉得生活就是结婚生孩子。可是现在我的想法变了。要在伊朗社会活得有自尊、有自信,我们这样家庭背景一般的女孩子必须有知识、有事业。至于结婚的事,苏鲁士很西化,不喜欢结婚。我很爱他,实在不行,等苏鲁士服完兵役,我们一起出国同居。”
苏鲁士抬起头看着她。萨摩娜话锋一转:“当然,现在同居不行。两个人还没毕业,还没有工作。而且,我妈妈是传统的人,如果我不经同意就跟男孩子同居,她会伤心难过。”
哈迪斯摇摇头,说:“这个社会跟西方比还很保守,结婚还是安全些,对你也有保障。”
……
不知不觉中,已是日落时分。我不得不与他们话别,前往鲁尔人聚居区——洛雷斯坦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