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案例背景
从事教育工作7年来,笔者一直在西安工业大学附属小学担任体育教育教学工作。除此之外,从2008年开始,笔者利用业余和寒暑假时间,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参加了志愿者服务,服务内容主要有助老、助残、助学、无偿献血、动物救助站、抗震救灾等。一路走来的教学与志愿者服务,留给笔者太多的记忆,发生在甘肃岷县地震灾区拉路村废墟上的“特殊课堂”最使笔者难忘。
二、案例描述
2013年7月22日,甘肃岷县发生里氏6.6级地震。当时正值暑假,看到此消息,笔者便向学校请假坐火车到达陇西并转乘汽车抵达岷县县城。第二天,笔者跟随一辆运送救灾物资的卡车前往灾区前线,并徒步进入受灾较为严重的禾驮乡拉路村。看到满山乱跑的一群群孩子,大人们根本无暇顾及,于是笔者便拿出笔和本,挨个帐篷登记村里上学孩子的姓名、年龄和年级,打算回到西安后尽快给孩子们募集学习用品和冬天过冬的衣服。作为经历过2008年汶川大地震的我,深知地震灾害带给他们心理的恐惧,如果不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孩子们会产生心理障碍。于是,笔者手写了一份建议,在得到了村领导和老乡的大力支持之后,当天就把满山乱跑的孩子组织起来,用体育教师特有的方式来引导他们,先从游戏活动开始,来拉近彼此间的距离。在互动过程中,孩子们各式各样的提问让笔者应接不暇。“老师,你是哪里的?你是教什么的?你会不会教数学?你会不会唱歌?……”面对孩子们的渴求,出于职业的本能,笔者决定给孩子们来点儿不一样的东西,在布满救灾帐篷的山坡上,我的“特殊课堂”正式开课啦!音乐课上,我教孩子们唱《明天会更好》《团结就是力量》《五星红旗》《朋友》等歌曲,唱出了孩子们心中的梦想和期盼;美术、英语、数学等学科,没有纸和笔,笔者就和解放军战士一起到垮塌的学校里去刨,让孩子们用这些废旧纸张画出自己心中梦想的家园,当一幅幅稚嫩的图画呈现在笔者面前的时候,我感到褶皱的纸上展现的不只是梦想家园,还有孩子们对救灾官兵的感激之情和对我的友好之意,满满的情谊和心中的期盼展现在纸上,不由得令人感动。
作为一名小学体育教师,和孩子们一起做游戏、练习跳绳(图1)、跳健美操,打太极拳(图2)、学手语操等,用体育特有的功能让孩子们尽可能地忘记地震带来的心理创伤。连续工作一段时间以来,笔者最大的奢望就是能睡一个好觉,每天最让笔者“恼火”的是天刚蒙蒙亮就已经有孩子在帐篷外叫:“贺老师,出操啦!”“老师,该上课了”。当笔者拖着疲惫的身躯走出帐篷时,看见孩子们早就已经站好队等着笔者,那一刻纵使再累也是值得的。每天早晨带着孩子们去爬山,大家站在高高的山顶,对着大山深处呐喊,喊出了每个人心里积压的一切。
拉路村有三个村民小组,第一小组在一个安置点,第二、三小组在另一个安置点,笔者在两个安置点之间都要上课。灾区的天气变化无常,早晨起来晴空万里,可不一会儿,天空就乌云密布狂风骤雨。每天早上笔者先给第二、三小组的孩子们出早操和上一节室内课,等到当地团委组织的大学生志愿者来后,9点再到第一小组去上课,下午5点放学后又返回这边继续工作。每天如此重复着,不管天气如何,从不间断。有一天笔者因为感冒了,勉强给第二、三小组的孩子们上完第一节课,到了9点就没有到第一小组那边去上课,本想着应该没什么,就回帐篷休息了。可到了11点左右,突然间笔者听见有人叫贺老师,笔者走出去一看,第一小组的孩子都过来了,询问后才得知,孩子们一直在等笔者去上课,见笔者一个多小时了还没到,就集体跑过来找笔者,因为他们知道,贺老师每天都是准时来给他们上课的,孩子们的行为令笔者感动。
特殊的课堂教学就这样一直延续了十多天,白天给孩子们上不同的课,晚上和救灾官兵挤在帐篷里打地铺睡觉做功课。灾区的生活用水每天都需要老乡开着三轮车翻几座山去拉,每个人都必须节约用水,顿顿吃泡面,也不用每天洗脸、刷牙和换洗衣服。在这样的艰苦环境中,笔者和拉路村80多个孩子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收获了很多感动,得到了前来视察灾情的甘肃省委领导的亲切问候:“感谢你!老陕,咱们陕甘一家亲!”同时,甘肃省、市、县电视台对笔者做了专题采访报道,笔者被称为“灾区最美教师”。离开的前一天,孩子们都给笔者写了信,请求笔者一定要等回西安后才能打开。离别之时,孩子们哭得很伤心,他们希望笔者能够留下来。一首《朋友》唱出了我们之间的那份最真挚的感情,笔者答应他们一年后会回来看望他们并接一部分孩子到西安游玩。
回到西安后,《西安晚报》于8月8日刊登了对笔者的采访报道。笔者当天就接到了很多爱心电话,孩子们的学习用品和体育器材也第一时间到位,爱心大姐组织募捐的过冬衣服也已整理归类打好包,定于9月开学初全部寄往灾区。当孩子们收到东西后,都第一时间给我们打电话表示感谢。2014年暑假,为了兑现承诺,笔者于8月4日返回了拉路村,孩子们知道笔者要来时,都早早跑到山下等着,令笔者感动。在向家长说明来意后,经过筛选,最终确定了16名孩子跟着笔者到西安,游玩期间所有的费用都是由团队中的爱心企业和爱心人士承担。孩子们第一次坐火车,第一次走出大山,第一次来到大都市,登钟楼,上城墙,坐地铁……一切都显得那么新鲜。《都市快报》《西安晚报》都对此进行了跟踪报道。返回之时,团队爱心大姐和笔者的另一位伙伴亲自把他们送到家。如今,孩子们还经常给笔者打电话或发短信:“老師,您什么时候再回来看我们?老师,我们想您了啊!”
三、案例反思
有人说:你的爱在哪里,你的幸福就在哪里,当用心去感受教育的脉搏时,笔者感受到,不管是快乐还是忧伤,充实还是迷茫,都是生命中挥之不去的幸福。体育教师应该具备这样的教育情怀,也应该用我们学有所长的体育教育这种特殊的方式去关心和爱护每一个孩子。
作为一名体育教师,在学生遭受地震灾害影响时,用运动的方式去和孩子们一起游戏,抚平他们内心的创伤,给他们带来梦想和希望,得到了全村所有人的肯定和信任。而笔者只想说:孩子,老师教给你们的,绝不仅仅是一门体育技能,而是在参与体育活动的过程中学会互帮互助,培养敢于面对和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决心,这才是体育的价值所在。
从事教育工作7年来,笔者一直在西安工业大学附属小学担任体育教育教学工作。除此之外,从2008年开始,笔者利用业余和寒暑假时间,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参加了志愿者服务,服务内容主要有助老、助残、助学、无偿献血、动物救助站、抗震救灾等。一路走来的教学与志愿者服务,留给笔者太多的记忆,发生在甘肃岷县地震灾区拉路村废墟上的“特殊课堂”最使笔者难忘。
二、案例描述
2013年7月22日,甘肃岷县发生里氏6.6级地震。当时正值暑假,看到此消息,笔者便向学校请假坐火车到达陇西并转乘汽车抵达岷县县城。第二天,笔者跟随一辆运送救灾物资的卡车前往灾区前线,并徒步进入受灾较为严重的禾驮乡拉路村。看到满山乱跑的一群群孩子,大人们根本无暇顾及,于是笔者便拿出笔和本,挨个帐篷登记村里上学孩子的姓名、年龄和年级,打算回到西安后尽快给孩子们募集学习用品和冬天过冬的衣服。作为经历过2008年汶川大地震的我,深知地震灾害带给他们心理的恐惧,如果不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孩子们会产生心理障碍。于是,笔者手写了一份建议,在得到了村领导和老乡的大力支持之后,当天就把满山乱跑的孩子组织起来,用体育教师特有的方式来引导他们,先从游戏活动开始,来拉近彼此间的距离。在互动过程中,孩子们各式各样的提问让笔者应接不暇。“老师,你是哪里的?你是教什么的?你会不会教数学?你会不会唱歌?……”面对孩子们的渴求,出于职业的本能,笔者决定给孩子们来点儿不一样的东西,在布满救灾帐篷的山坡上,我的“特殊课堂”正式开课啦!音乐课上,我教孩子们唱《明天会更好》《团结就是力量》《五星红旗》《朋友》等歌曲,唱出了孩子们心中的梦想和期盼;美术、英语、数学等学科,没有纸和笔,笔者就和解放军战士一起到垮塌的学校里去刨,让孩子们用这些废旧纸张画出自己心中梦想的家园,当一幅幅稚嫩的图画呈现在笔者面前的时候,我感到褶皱的纸上展现的不只是梦想家园,还有孩子们对救灾官兵的感激之情和对我的友好之意,满满的情谊和心中的期盼展现在纸上,不由得令人感动。
作为一名小学体育教师,和孩子们一起做游戏、练习跳绳(图1)、跳健美操,打太极拳(图2)、学手语操等,用体育特有的功能让孩子们尽可能地忘记地震带来的心理创伤。连续工作一段时间以来,笔者最大的奢望就是能睡一个好觉,每天最让笔者“恼火”的是天刚蒙蒙亮就已经有孩子在帐篷外叫:“贺老师,出操啦!”“老师,该上课了”。当笔者拖着疲惫的身躯走出帐篷时,看见孩子们早就已经站好队等着笔者,那一刻纵使再累也是值得的。每天早晨带着孩子们去爬山,大家站在高高的山顶,对着大山深处呐喊,喊出了每个人心里积压的一切。
拉路村有三个村民小组,第一小组在一个安置点,第二、三小组在另一个安置点,笔者在两个安置点之间都要上课。灾区的天气变化无常,早晨起来晴空万里,可不一会儿,天空就乌云密布狂风骤雨。每天早上笔者先给第二、三小组的孩子们出早操和上一节室内课,等到当地团委组织的大学生志愿者来后,9点再到第一小组去上课,下午5点放学后又返回这边继续工作。每天如此重复着,不管天气如何,从不间断。有一天笔者因为感冒了,勉强给第二、三小组的孩子们上完第一节课,到了9点就没有到第一小组那边去上课,本想着应该没什么,就回帐篷休息了。可到了11点左右,突然间笔者听见有人叫贺老师,笔者走出去一看,第一小组的孩子都过来了,询问后才得知,孩子们一直在等笔者去上课,见笔者一个多小时了还没到,就集体跑过来找笔者,因为他们知道,贺老师每天都是准时来给他们上课的,孩子们的行为令笔者感动。
特殊的课堂教学就这样一直延续了十多天,白天给孩子们上不同的课,晚上和救灾官兵挤在帐篷里打地铺睡觉做功课。灾区的生活用水每天都需要老乡开着三轮车翻几座山去拉,每个人都必须节约用水,顿顿吃泡面,也不用每天洗脸、刷牙和换洗衣服。在这样的艰苦环境中,笔者和拉路村80多个孩子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收获了很多感动,得到了前来视察灾情的甘肃省委领导的亲切问候:“感谢你!老陕,咱们陕甘一家亲!”同时,甘肃省、市、县电视台对笔者做了专题采访报道,笔者被称为“灾区最美教师”。离开的前一天,孩子们都给笔者写了信,请求笔者一定要等回西安后才能打开。离别之时,孩子们哭得很伤心,他们希望笔者能够留下来。一首《朋友》唱出了我们之间的那份最真挚的感情,笔者答应他们一年后会回来看望他们并接一部分孩子到西安游玩。
回到西安后,《西安晚报》于8月8日刊登了对笔者的采访报道。笔者当天就接到了很多爱心电话,孩子们的学习用品和体育器材也第一时间到位,爱心大姐组织募捐的过冬衣服也已整理归类打好包,定于9月开学初全部寄往灾区。当孩子们收到东西后,都第一时间给我们打电话表示感谢。2014年暑假,为了兑现承诺,笔者于8月4日返回了拉路村,孩子们知道笔者要来时,都早早跑到山下等着,令笔者感动。在向家长说明来意后,经过筛选,最终确定了16名孩子跟着笔者到西安,游玩期间所有的费用都是由团队中的爱心企业和爱心人士承担。孩子们第一次坐火车,第一次走出大山,第一次来到大都市,登钟楼,上城墙,坐地铁……一切都显得那么新鲜。《都市快报》《西安晚报》都对此进行了跟踪报道。返回之时,团队爱心大姐和笔者的另一位伙伴亲自把他们送到家。如今,孩子们还经常给笔者打电话或发短信:“老師,您什么时候再回来看我们?老师,我们想您了啊!”
三、案例反思
有人说:你的爱在哪里,你的幸福就在哪里,当用心去感受教育的脉搏时,笔者感受到,不管是快乐还是忧伤,充实还是迷茫,都是生命中挥之不去的幸福。体育教师应该具备这样的教育情怀,也应该用我们学有所长的体育教育这种特殊的方式去关心和爱护每一个孩子。
作为一名体育教师,在学生遭受地震灾害影响时,用运动的方式去和孩子们一起游戏,抚平他们内心的创伤,给他们带来梦想和希望,得到了全村所有人的肯定和信任。而笔者只想说:孩子,老师教给你们的,绝不仅仅是一门体育技能,而是在参与体育活动的过程中学会互帮互助,培养敢于面对和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决心,这才是体育的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