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预设”和“生成”的相互渗透、有机结合应成为学前教育工作者追求的课程形成的方式;“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认知能力、技能等各方面发展,使幼儿成为健康活泼、好奇探索、文明乐群、亲近自然、勇敢自信、有初步责任感的儿童”应成为学前教育工作者自觉行动。而要实现这一切,作为学前教育工作者必须努力加强理论的学习、更新教育观念、重视教育研究、用心教育实践,向“心中有目标、眼中有孩子、随时有教育”的现代研究型的教师努力。
一、教育成功的前提——眼中有孩子
“眼中有孩子”是新时期对学前教育工作者提出的新要求之一。唯此 教师才能深入了解孩子的突趣、需要,把握孩子的已有经验,分析孩子的智能特长,才能在活动的组织中真正体现新的课程理念———个别性,实现其“承认差异、发现差异、实施有差异的教育、促使孩子获得有差异的发展”的目标,有针对性地随时利用一切教育因素对孩子实施教育。
为了使老师们“眼中有孩子”,一方面,我们组织教师进行“我为我园添光彩,我与孩子同成长”系列活动,从而帮助教师加深对学前教育事业、对教师职业、对孩子的认识。通过活动教师们深有体会地说:“每一位孩子需要关注和欣赏,每一位孩子需要爱,每一位孩子需要宽容”。“如果老师居高临下,孩子在尊敬你的同时,对你也会有几分畏惧,而如果老师换一种方式与孩子交往,用平等的心态、欣赏的眼光看孩子,做孩子的朋友或姐姐,你就会发现孩子是那么的可爱,他们是在不断地进步着,你会获得一份份喜悦,会享受到工作的幸福和快乐。”由衷的感受支配着教师的行动,“眼中有孩子”成为教师们自我塑造、自我发展的座右铭。
另一方面,我们建立《成长中的幼儿档案》,教师们自觉地将《成长中的幼儿档案》作为提高自我的抓手,他们自觉地关注孩子、仔细观察孩子的“寻常时刻”,了解孩子的兴趣、需要、已有经验,做好观察记录,分析孩子的个性特点,更好地实施教育。教师们深有感触地说“加强观察,并及时作观察随笔,是《成长中的幼儿档案》记录的前提,而《成长中的幼儿档案》记录又必须不断地分析思考、并作进一步深入地观察,它使我们教师更关注孩子”。“只有眼中有孩子,我们才能更好地了解孩子的兴趣、需要、已有经验,实施有针对性的教育,孩子也许有可喜的进步,作为老师也就会更有成就感。”
二、教育成功的关键——心中有目标
《指南》配套的教师参考用书明确提出了每一系列活动的内容与要求,突出了活动与指导、强化了案例与分析、提供了参考资料,这对老师们实施《指南》提供了参考和方便。然而作为老师决不能误解目标在保教工作中的地位,因为课改并非取消目标,而是要求老师更清晰、全面地把握儿童发展目标,并化解在日常教育工作中,时刻依据幼儿发展目标整合一切教育因素:要求老师依据幼儿发展目标,根据幼儿当前的兴趣、需要,引导孩子生成课程。因而,作为教师必须明确并深刻领会儿童发展目标,做到心中有目标,从而依据幼儿发展目标全面地观察孩子、了解孩子的兴趣、需求和经验,确立预设和生成活动;并在预设和生成活动中依据幼儿发展目标、结合儿童发展现状、挖掘一切教育因素实施整合教育。从而体现{指南》所倡导的教育理念、实现《指南》所提出的儿童发展目标。
为了使老师们明确儿童发展目标并深刻领会,我们组织专题性的微型讲座,帮助教师领会目标的内涵;我们组织有关知识竞赛,帮助教师掌握目标。
为了使老师们在实际工作中真正做到“心中有目标”,一方面,我们组织观摩分环节的研討活动,让老师们分析该环节中,主班老师在哪里体现了心中有目标,哪里没能很好地体现。另一方面,我们组织富有成效的参与式主题研讨活动,共同研讨某些环节中如何整合教育因素促使孩子更好地发展。
比如活动室的环境创设利用这一环节,如果教师“心中有目标”,那么就能将活动室环境创设利用的过程视为教师与孩子共同发展的过程,利用一切因素促使孩子发展。为此,我们组织了参与式的主题研讨活动“活动室环境创设利用如何更好地促使孩子的发展”,通过讨论老师们明确了活动室环境创设利用不仅要整洁、美观,更应依据孩子发展目标,持续积累、充分展示、师生互动,有效地促使孩子的发展。
三、教育成功的根本 —— 随时有教育
《指南》明确提出要构建具有启蒙性、整合性、开放性特征的课程体系。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能随机地整合有利于促使孩子发展的教育因素,随机地发现孩子感兴趣的事物引导孩子探索、体验,从而实现促使孩子发展的目的。
为了使教师能做到“随时有教育”,我们选编教师工作中经常碰到的教育案例组织教师研讨。如:值日生的安排是中大班每天遇到的事,而当值日生是孩子们想往的事,是否能充分利用好这一环节似是小事,但对孩子的发展作用重大,以往老师喜欢做“大家长”,自己确定值日生的人选。为此,我们组织这样的案例:
“星期四的傍晚,陆老师例行公事安排值日生,突然,她想我为何不将此作为一个教育契机,更好地促使孩子的发展呢?于是,一个新的设想产生了,这是一个什么设想呢?”老师们进行了认真的讨论,以后在他们的案例分析中有一位老师写道:“当我宣布‘今天的值日生由你们来选,可以选别人,也可以选自己,只要你能说出大家都同意的理由。’这下可热闹了,最让我高兴的是许多孩子都选自己,并说出了大家心悦诚服的理由。第六组的恩恩和铮铮两个自我推荐的候选人争得不分上下,谁都觉得自己最棒。‘孩子们,你们说怎么办呢?’我把难题出给了孩子。‘让他们来石头剪子布吧!’‘让他们比赛猜谜语吧!’‘让他们比扳手腕吧!’……孩子们自由发言,自己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案。
案例研讨提高了教师整合教育因素,随机教育的能力。下面的案例分析足以说明:“早晨,雨睛小心地把盒子打开,想与小兔子问个早,她惊讶地发现:‘今天小兔还没有起来’旁边的几位孩子跑去看望小兔,有的喊,有的摸,有的说‘小兔肯定死了’。有孩子来叫我,于是,我不得不去助孩子们一臂之力。我们一起把装有小兔的盒子搬到活动室的中央,我们一起十分伤心、十分认真地分析起这一‘重大’的事件,‘唐老师,昨天你下班的时候把门窗关了吗?’‘那有什么关系?’‘如果没关,可能是被别人杀死的!’‘昨天晚上我们没有给小兔盖被子,所以冷死了’‘可能小兔昨天没有睡着,所以现在还在睡觉’于是有的孩子提出再去拔些新鲜的草等小兔醒了再给它吃,我满口答应。”如果老师把小兔死了的答案直接告诉孩子,如果早晨老师一来就把死去的小兔处理了,还会引发出那么纯真、奇妙的想法吗?还会激起探究、观察的愿望吗?
“眼中有孩子、心中有目标、随时有教育”是课改对学前教育工作者提出的发展目标,也是学前教育成功的前提、关键、根本,让我们共同朝着这个方向努力,以更好地提高我们的工作质效。
一、教育成功的前提——眼中有孩子
“眼中有孩子”是新时期对学前教育工作者提出的新要求之一。唯此 教师才能深入了解孩子的突趣、需要,把握孩子的已有经验,分析孩子的智能特长,才能在活动的组织中真正体现新的课程理念———个别性,实现其“承认差异、发现差异、实施有差异的教育、促使孩子获得有差异的发展”的目标,有针对性地随时利用一切教育因素对孩子实施教育。
为了使老师们“眼中有孩子”,一方面,我们组织教师进行“我为我园添光彩,我与孩子同成长”系列活动,从而帮助教师加深对学前教育事业、对教师职业、对孩子的认识。通过活动教师们深有体会地说:“每一位孩子需要关注和欣赏,每一位孩子需要爱,每一位孩子需要宽容”。“如果老师居高临下,孩子在尊敬你的同时,对你也会有几分畏惧,而如果老师换一种方式与孩子交往,用平等的心态、欣赏的眼光看孩子,做孩子的朋友或姐姐,你就会发现孩子是那么的可爱,他们是在不断地进步着,你会获得一份份喜悦,会享受到工作的幸福和快乐。”由衷的感受支配着教师的行动,“眼中有孩子”成为教师们自我塑造、自我发展的座右铭。
另一方面,我们建立《成长中的幼儿档案》,教师们自觉地将《成长中的幼儿档案》作为提高自我的抓手,他们自觉地关注孩子、仔细观察孩子的“寻常时刻”,了解孩子的兴趣、需要、已有经验,做好观察记录,分析孩子的个性特点,更好地实施教育。教师们深有感触地说“加强观察,并及时作观察随笔,是《成长中的幼儿档案》记录的前提,而《成长中的幼儿档案》记录又必须不断地分析思考、并作进一步深入地观察,它使我们教师更关注孩子”。“只有眼中有孩子,我们才能更好地了解孩子的兴趣、需要、已有经验,实施有针对性的教育,孩子也许有可喜的进步,作为老师也就会更有成就感。”
二、教育成功的关键——心中有目标
《指南》配套的教师参考用书明确提出了每一系列活动的内容与要求,突出了活动与指导、强化了案例与分析、提供了参考资料,这对老师们实施《指南》提供了参考和方便。然而作为老师决不能误解目标在保教工作中的地位,因为课改并非取消目标,而是要求老师更清晰、全面地把握儿童发展目标,并化解在日常教育工作中,时刻依据幼儿发展目标整合一切教育因素:要求老师依据幼儿发展目标,根据幼儿当前的兴趣、需要,引导孩子生成课程。因而,作为教师必须明确并深刻领会儿童发展目标,做到心中有目标,从而依据幼儿发展目标全面地观察孩子、了解孩子的兴趣、需求和经验,确立预设和生成活动;并在预设和生成活动中依据幼儿发展目标、结合儿童发展现状、挖掘一切教育因素实施整合教育。从而体现{指南》所倡导的教育理念、实现《指南》所提出的儿童发展目标。
为了使老师们明确儿童发展目标并深刻领会,我们组织专题性的微型讲座,帮助教师领会目标的内涵;我们组织有关知识竞赛,帮助教师掌握目标。
为了使老师们在实际工作中真正做到“心中有目标”,一方面,我们组织观摩分环节的研討活动,让老师们分析该环节中,主班老师在哪里体现了心中有目标,哪里没能很好地体现。另一方面,我们组织富有成效的参与式主题研讨活动,共同研讨某些环节中如何整合教育因素促使孩子更好地发展。
比如活动室的环境创设利用这一环节,如果教师“心中有目标”,那么就能将活动室环境创设利用的过程视为教师与孩子共同发展的过程,利用一切因素促使孩子发展。为此,我们组织了参与式的主题研讨活动“活动室环境创设利用如何更好地促使孩子的发展”,通过讨论老师们明确了活动室环境创设利用不仅要整洁、美观,更应依据孩子发展目标,持续积累、充分展示、师生互动,有效地促使孩子的发展。
三、教育成功的根本 —— 随时有教育
《指南》明确提出要构建具有启蒙性、整合性、开放性特征的课程体系。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能随机地整合有利于促使孩子发展的教育因素,随机地发现孩子感兴趣的事物引导孩子探索、体验,从而实现促使孩子发展的目的。
为了使教师能做到“随时有教育”,我们选编教师工作中经常碰到的教育案例组织教师研讨。如:值日生的安排是中大班每天遇到的事,而当值日生是孩子们想往的事,是否能充分利用好这一环节似是小事,但对孩子的发展作用重大,以往老师喜欢做“大家长”,自己确定值日生的人选。为此,我们组织这样的案例:
“星期四的傍晚,陆老师例行公事安排值日生,突然,她想我为何不将此作为一个教育契机,更好地促使孩子的发展呢?于是,一个新的设想产生了,这是一个什么设想呢?”老师们进行了认真的讨论,以后在他们的案例分析中有一位老师写道:“当我宣布‘今天的值日生由你们来选,可以选别人,也可以选自己,只要你能说出大家都同意的理由。’这下可热闹了,最让我高兴的是许多孩子都选自己,并说出了大家心悦诚服的理由。第六组的恩恩和铮铮两个自我推荐的候选人争得不分上下,谁都觉得自己最棒。‘孩子们,你们说怎么办呢?’我把难题出给了孩子。‘让他们来石头剪子布吧!’‘让他们比赛猜谜语吧!’‘让他们比扳手腕吧!’……孩子们自由发言,自己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案。
案例研讨提高了教师整合教育因素,随机教育的能力。下面的案例分析足以说明:“早晨,雨睛小心地把盒子打开,想与小兔子问个早,她惊讶地发现:‘今天小兔还没有起来’旁边的几位孩子跑去看望小兔,有的喊,有的摸,有的说‘小兔肯定死了’。有孩子来叫我,于是,我不得不去助孩子们一臂之力。我们一起把装有小兔的盒子搬到活动室的中央,我们一起十分伤心、十分认真地分析起这一‘重大’的事件,‘唐老师,昨天你下班的时候把门窗关了吗?’‘那有什么关系?’‘如果没关,可能是被别人杀死的!’‘昨天晚上我们没有给小兔盖被子,所以冷死了’‘可能小兔昨天没有睡着,所以现在还在睡觉’于是有的孩子提出再去拔些新鲜的草等小兔醒了再给它吃,我满口答应。”如果老师把小兔死了的答案直接告诉孩子,如果早晨老师一来就把死去的小兔处理了,还会引发出那么纯真、奇妙的想法吗?还会激起探究、观察的愿望吗?
“眼中有孩子、心中有目标、随时有教育”是课改对学前教育工作者提出的发展目标,也是学前教育成功的前提、关键、根本,让我们共同朝着这个方向努力,以更好地提高我们的工作质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