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学校特色”是在特定的教育哲学的指导下,经过长期的办学实践而形成的稳定、独特的办学风格,是与学校内涵发展、高水平办学紧密相关的。课程是学校教育的主要载体,以特色课程为突破口,促进学校发展,成为培智学校课程建设的重要战略。本文试图结合课程实践,对培智学校特色课程建设的目标及框架、措施与保障、设计与实施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更好地开展特色课程研究。
关键词:培智学校;特色课程
特色发展,是培智学校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学校特色发展,“实质上是依托课程改革而推动的学校的必然要求”。课程是学校教育的主要载体,以特色课程为发展道路和育人模式的转型,这个改革的核心突破口具有独特性、优质性、整体性和实践性,促进学校特色发展,成为当前培智学校课程变革的重要命题。
特色课程是指学校在满足国家课程设置的基本要求基础上,结合时代发展需要、地域独特文化背景、学校办学传统和条件,以独特的课程理念为引领,充分挖掘可利用的课程资源,构建的具有自身特色的课程。简而言之,特色课程是以学生的“特需”为核心,有着独特的课程理念、目标、内容、实施与评价方式的课程。作为一所宁德市最早开办的培智学校,我校根据自身的文化特质,在课程建设方面进行了探索,从国家颁布课程、地方课程、校本特色课程的维度进行架构,丰富和完善课程体系,落实立德树人,为特殊学生搭建多样化的学习和展示平台。
一、课程建设目标及框架
培智学校课程建设的目标是使智力残疾学生具有初步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具有初步的社会公德意识和法制观念;具有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具有基本的文化科学知识和适应生活、社会以及自我服务的技能;养成健康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成为适应社会发展的公民。
培智学校特色课程为学生的“特需”而开设,而教师则是特色课程建设的主体。我校立足于学校文化,整合社会资源,搭建实践平台,形成“一体两翼”的课程结构。“一体”即国家颁布课程(核心课程),“两翼”指促进人格成长的生命课程与促进智慧成长的特色课程,包括绘本与古诗、烹饪、特奥、器乐、油画等课程。
二、课程建设的措施与保障
在特色课程建设过程中,学校特别聘请了专业型教师,为教师、学生以及课程建设的发展带来了更大的推动力。外聘教师用专业领域中丰富的专业知识弥补了学校教师专业技能的不足,同时带动本校教师在专业知识上不断进取。
在特色课程变革的过程中,学校成立课程研发中心、教师发展中心、校务保障中心,为课程建设的顺利进行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形成评价机制,学校对参加特色课程开发与实施者,采取鼓励为主,及时肯定他们的努力与成绩;协商为主,对产生的问题采取研讨的办法和商榷的态度。
三、特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
我校是一所综合性的特殊教育学校,学生个体残疾类型各不相同,差异大。传统的学科授课制难以从根本上解决诸如此类的问题。因此,借助开设特色课程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成为必然。根据《全国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试验方案》,学校于2018年6月开始探索“培智学校特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研究,在培智中高年级每周两个半天开设绘本、古诗诵读、器乐、舞蹈、手工、油画、滚球、烹饪、篮球、轮滑等特色课程。学生打破年级约束,根据身心特点、兴趣、特长进入对应的特色课程班级,任课教师按照课程目标,集中进行研討,制定教学计划,然后逐节备课,在此基础上挖掘本土资源材料与学校自身文化传统,并编写学校特色课程。
课程建设本身就是一种专业性实践活动,需要在长期的实践中探索与反思,并不断调整和完善。特色课程之特色,既需要通过思辨和民主审议,在课程与学校实际之间寻找最佳结合点,更需要在实践中发掘、凝练逐步形成。
在特色课程中,不同程度的智力残疾学生不仅学到知识、学会快乐生活的各种方式,而且他们的自我价值得到体现,并感受了成功的快乐。但仍有个别学生自我评价过低,畏缩犹豫裹足不行,如何让这些学生也能体验成功的快乐呢?这成为我们学校全体特色课程研发中心所有教师的困惑。经过长达一年的探索,我们摸索出一套符合我校实际的——“我休闲 我快乐”展示活动。
“我休闲 我快乐”展示活动,我校定于每学期期末开展,通过展览作品(绘画、手工、沙画、泥工等)、汇报演出(器乐、舞蹈、声乐合唱)、技能比赛(烹饪、面点等)等方式让全校智力残疾学生把特色课程的学习及成果直观展示。同时,我们邀请爱心家长、爱心志愿者、爱心企业家等参加互助义卖活动。义卖的大多数作品都是智力残疾学生在特色课程中亲手制作的软陶作品、粘土作品、丝网花、布艺、编织作品等,爱心人士现场观看学生的手工制作、与学生面对面亲切交流、购买学生的作品等,而我们智力残疾学生通过自我展示来义卖自己的作品,自我价值得到体现,增强了生活的自信和学习的激情,更好地适应社会融入社会。
四、特色课程的初步实施成效
国家培智教育课程校本化实施和特色课程的研发与推进,扩宽了教师的学科教学思路,还原了教学本真,让教师体验到了从未有过的成就感和幸福感。在特色课程建设中,学生是课程参与的主体,自我体验得以体现,自我价值得以张扬,生命价值得以诠释。
培智教育的特色课程,是一门特殊的、新的教育模式,需要我们培智教育教师不断去尝试、探索、研究,让智力残疾学生的 生活更加充实而有意义。
关键词:培智学校;特色课程
特色发展,是培智学校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学校特色发展,“实质上是依托课程改革而推动的学校的必然要求”。课程是学校教育的主要载体,以特色课程为发展道路和育人模式的转型,这个改革的核心突破口具有独特性、优质性、整体性和实践性,促进学校特色发展,成为当前培智学校课程变革的重要命题。
特色课程是指学校在满足国家课程设置的基本要求基础上,结合时代发展需要、地域独特文化背景、学校办学传统和条件,以独特的课程理念为引领,充分挖掘可利用的课程资源,构建的具有自身特色的课程。简而言之,特色课程是以学生的“特需”为核心,有着独特的课程理念、目标、内容、实施与评价方式的课程。作为一所宁德市最早开办的培智学校,我校根据自身的文化特质,在课程建设方面进行了探索,从国家颁布课程、地方课程、校本特色课程的维度进行架构,丰富和完善课程体系,落实立德树人,为特殊学生搭建多样化的学习和展示平台。
一、课程建设目标及框架
培智学校课程建设的目标是使智力残疾学生具有初步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具有初步的社会公德意识和法制观念;具有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具有基本的文化科学知识和适应生活、社会以及自我服务的技能;养成健康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成为适应社会发展的公民。
培智学校特色课程为学生的“特需”而开设,而教师则是特色课程建设的主体。我校立足于学校文化,整合社会资源,搭建实践平台,形成“一体两翼”的课程结构。“一体”即国家颁布课程(核心课程),“两翼”指促进人格成长的生命课程与促进智慧成长的特色课程,包括绘本与古诗、烹饪、特奥、器乐、油画等课程。
二、课程建设的措施与保障
在特色课程建设过程中,学校特别聘请了专业型教师,为教师、学生以及课程建设的发展带来了更大的推动力。外聘教师用专业领域中丰富的专业知识弥补了学校教师专业技能的不足,同时带动本校教师在专业知识上不断进取。
在特色课程变革的过程中,学校成立课程研发中心、教师发展中心、校务保障中心,为课程建设的顺利进行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形成评价机制,学校对参加特色课程开发与实施者,采取鼓励为主,及时肯定他们的努力与成绩;协商为主,对产生的问题采取研讨的办法和商榷的态度。
三、特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
我校是一所综合性的特殊教育学校,学生个体残疾类型各不相同,差异大。传统的学科授课制难以从根本上解决诸如此类的问题。因此,借助开设特色课程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成为必然。根据《全国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试验方案》,学校于2018年6月开始探索“培智学校特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研究,在培智中高年级每周两个半天开设绘本、古诗诵读、器乐、舞蹈、手工、油画、滚球、烹饪、篮球、轮滑等特色课程。学生打破年级约束,根据身心特点、兴趣、特长进入对应的特色课程班级,任课教师按照课程目标,集中进行研討,制定教学计划,然后逐节备课,在此基础上挖掘本土资源材料与学校自身文化传统,并编写学校特色课程。
课程建设本身就是一种专业性实践活动,需要在长期的实践中探索与反思,并不断调整和完善。特色课程之特色,既需要通过思辨和民主审议,在课程与学校实际之间寻找最佳结合点,更需要在实践中发掘、凝练逐步形成。
在特色课程中,不同程度的智力残疾学生不仅学到知识、学会快乐生活的各种方式,而且他们的自我价值得到体现,并感受了成功的快乐。但仍有个别学生自我评价过低,畏缩犹豫裹足不行,如何让这些学生也能体验成功的快乐呢?这成为我们学校全体特色课程研发中心所有教师的困惑。经过长达一年的探索,我们摸索出一套符合我校实际的——“我休闲 我快乐”展示活动。
“我休闲 我快乐”展示活动,我校定于每学期期末开展,通过展览作品(绘画、手工、沙画、泥工等)、汇报演出(器乐、舞蹈、声乐合唱)、技能比赛(烹饪、面点等)等方式让全校智力残疾学生把特色课程的学习及成果直观展示。同时,我们邀请爱心家长、爱心志愿者、爱心企业家等参加互助义卖活动。义卖的大多数作品都是智力残疾学生在特色课程中亲手制作的软陶作品、粘土作品、丝网花、布艺、编织作品等,爱心人士现场观看学生的手工制作、与学生面对面亲切交流、购买学生的作品等,而我们智力残疾学生通过自我展示来义卖自己的作品,自我价值得到体现,增强了生活的自信和学习的激情,更好地适应社会融入社会。
四、特色课程的初步实施成效
国家培智教育课程校本化实施和特色课程的研发与推进,扩宽了教师的学科教学思路,还原了教学本真,让教师体验到了从未有过的成就感和幸福感。在特色课程建设中,学生是课程参与的主体,自我体验得以体现,自我价值得以张扬,生命价值得以诠释。
培智教育的特色课程,是一门特殊的、新的教育模式,需要我们培智教育教师不断去尝试、探索、研究,让智力残疾学生的 生活更加充实而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