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日前,台湾学者朱素恕从“各表”“同表”这一在2016年底依然激烈的党内争议入手,试图叩问国民党2016悲剧的根源。以下内容为摘编的其部分言论。
模糊、妥协、放弃
洪秀柱在2015年争取国民党总统候选人的最初阶段,曾经以“一中同表”作为其主要政见。她在2015年4月30日指出:……我主张两岸应该提升“九二共识”,从“一中各表”、“一中不表”,走向“一中同表”,而“一中同表”的具体内容就是“两岸均是‘整个中国’内的一部分,其主权宣示重迭、宪政治权分立”。我主张深化或升级两岸“九二共识”的做法就是签署两岸和平协定,以确保两岸的和平发展……
但事实上,“一中同表”的发明人是台湾大学政治系教授张亚中。媒体于2015年6月23日的报道中就已提到:
“早在2004年,台湾大学政治系教授张亚中就提出了‘一中同表’的概念。张亚中称,基于九二共识即‘一个中国原则’,台湾无法回避‘一个中国’的论述,所以出现了所谓‘一中各表’的论述。但这对世界各国及中国的认知上并无帮助,因此应从现实主义方向思考,追求‘一中同表’,即两岸对‘一个中国’作出共同的表述。”
由以上可知,洪秀柱的“一中同表”论述完全来自于张亚中教授。但洪秀柱随后于6月即将获得国民党提名之际,却反而患得患失,误听信一些“选战专家”的建议,欲摆脱“急统派”色彩而往所谓“中间”路线修正,放弃了“一中同表”并改口宣称她不是“统派”,并没有偏向统一。
当时她于电台接受采访时显现出的语词不一致与逻辑混乱,或许是出于内心的矛盾,或许也暴露其对“一中同表”根本缺乏深刻了解与认识。
结果犯了她自己在国民党中常会政见发表会上批评国民党中央近年来所犯的错误:“在不该模糊的地方模糊了、在不该妥协的地方妥协了、在不该姑息的地方姑息了、在不该放弃的地方放弃了!”
洪秀柱说的不错,正是因为模糊、妥协、放弃,国民党才步步败退。但她自己的模糊、妥协、放弃,彻底断绝了国民党改变2016的可能。最后结局大家都已知道,那就是洪秀柱的总统候选人资格惨遭朱立伦换掉,国民党也毫不意外地沦落到2016年底的这般光景。
在最重要的核心问题上未取得共识
张亚中教授认为:“一中各表”不宜作为两岸和平发展战略基础。张亚中写道:“与其‘一中各表’,不如‘一中同表’,两岸应该在彼此认为最重要的核心问题上取得共识。两岸最核心的地方,对于大陆来说,就是‘一個中国’、‘反对台独’;对于台湾而言,就是‘宪政地位平等’、‘主体性’。因此,两岸应该努力为双方最坚持的问题找到交集。”
由此可知,这二者之争可以溯源至马英九执政之初,这也是为什么马英九一再强调“九二共识”一定要和“一中各表”连在一起的原因。
“一中同表”与“一中各表”的差别是什么?
简单一句话,这两者的差别在于——是否具有“统”的想象与目标。
“一中各表”现在已成为“独台”的代名词,因为它根本没有“统”的想象与目标,其具体之政策呈现就是马英九的“不统、不独、不武”。
而“一中同表”则是以欧盟为范例作为两岸未来统合的目标,因此张亚中教授提出“一中三宪”的主张,作为“一中同表”的内涵。
“一中三宪”就是把“一中”从双方的宪法,拉高到另一个具有拘束力的协议或宪法层次,即将“一中”再进一步再宪法化,透过类似欧洲共同体的“超两岸”与“跨两岸”机制的统合方式,将“一中”逐渐更实体化。
“一中三宪”顾及到两岸是“互为主体”,但是也创造出“共有主体”。处理的第一步,就是在两岸未来签定的“和平协议”中明确约束双方对“承诺不分裂整个中国”做出条文式的保证。因此,未来的两岸和平(基础)协议,本身就是第三宪的一部分,而且是基石。
这也是为何洪秀柱在来大陆时强调“国民党今年通过新的政纲,坚决以造福人民的和平政纲来对抗‘台独’党纲,积极扮演推动两岸和平制度化的角色,探讨以和平协议结束两岸敌对状态的可能性要签署两岸和平协议”的原因。
当然,从大陆的角度看,也许双方的体量越来越没有“互为主体”,进而走向欧盟式统合的基础。但错失历史机遇的,不正是国民党吗?
连“统”这个字都不敢提
台湾蒋介石治下的“国家目标”是反攻大陆,在蒋经国时期是三民主义统一中国,他们当然都是“统派”。但自蒋经国于1988年去世由李登辉接任“总统”后,或是勾结或是放纵民进党煽动“台独民粹”。近30年来,国民党内的政治精英们居然就没有一个人敢再讲“统一”两字。
尤其最令人失望的是,当时人气最旺的“新国民党连线”从国民党出走创建“新党”,但在李登辉与独派势力连手打压宣传为“外省人政党”后,不但党名连“中国”二字都不敢挂上,更决定连“统”这个字都不能提。
之后历届参选的陈履安、林洋港、连战、宋楚瑜、马英九、朱立伦等,无一不是谈统色变,避之唯恐不及,深怕被对手“戴红帽”而影响选举。
这20多年来,台湾政坛中真正曾经公开提出过“统”的理想与目标并付诸行动的,严格讲只有两人。
一是1994年底成立的支持新党的新思维广播电台创台台长陆客,他以“向台湾共和国宣战”为号召,并提出“维持现状、迈向统合”作为国家目标。在短短两星期内就掀起了一股“捍卫中华民国”的狂潮,与十万人上街头游行的空前纪录,力压当时最会搞街头运动的民进党。这一股“捍卫中华民国”的狂潮,不久即从台北市扩散到全台湾。
另一位就是张亚中教授。张亚中于陈水扁执政时期的2004年5月参与民主行动联盟的创建并任总召,于同年8月开始进行反军购运动,并且于9月发起反军购游行。
2005年10月,张亚中、黄光国等人以民主行动联盟名义邀请“中央研究院”等七位院士共同发表《两岸和平论述》,主张未来两岸和平与发展且建立在“‘整个中国、两岸平等’、‘两岸统合’、‘和平不武’、‘基础协议’”的架构下推动。2008年马英九当选“总统”后,公开反对马英九的“一中各表”政策,并提出“一中同表”来代替,可惜一直不被重用。
张亚中曾被台湾“独派”与美日媒体嘲笑为“台湾唯一的中国人”,但他不放弃任何机会、奋斗不懈,现在终于以洪秀柱的首席智囊身份为其规划政策蓝图。不论他的“统合论”主张是否可行,都值得尊敬。
陆客与张亚中过去的故事虽然久远,但与2016并非没有关联。无论是街头,还是选举,坚持“统”的立场都曾是有出路的。但遗憾的是,国民党的一路妥协把自己送到了2016。
回望苦涩的2016,国民党能怨谁呢?
(观察者网2016.12.20 朱素恕/文)
模糊、妥协、放弃
洪秀柱在2015年争取国民党总统候选人的最初阶段,曾经以“一中同表”作为其主要政见。她在2015年4月30日指出:……我主张两岸应该提升“九二共识”,从“一中各表”、“一中不表”,走向“一中同表”,而“一中同表”的具体内容就是“两岸均是‘整个中国’内的一部分,其主权宣示重迭、宪政治权分立”。我主张深化或升级两岸“九二共识”的做法就是签署两岸和平协定,以确保两岸的和平发展……
但事实上,“一中同表”的发明人是台湾大学政治系教授张亚中。媒体于2015年6月23日的报道中就已提到:
“早在2004年,台湾大学政治系教授张亚中就提出了‘一中同表’的概念。张亚中称,基于九二共识即‘一个中国原则’,台湾无法回避‘一个中国’的论述,所以出现了所谓‘一中各表’的论述。但这对世界各国及中国的认知上并无帮助,因此应从现实主义方向思考,追求‘一中同表’,即两岸对‘一个中国’作出共同的表述。”
由以上可知,洪秀柱的“一中同表”论述完全来自于张亚中教授。但洪秀柱随后于6月即将获得国民党提名之际,却反而患得患失,误听信一些“选战专家”的建议,欲摆脱“急统派”色彩而往所谓“中间”路线修正,放弃了“一中同表”并改口宣称她不是“统派”,并没有偏向统一。
当时她于电台接受采访时显现出的语词不一致与逻辑混乱,或许是出于内心的矛盾,或许也暴露其对“一中同表”根本缺乏深刻了解与认识。
结果犯了她自己在国民党中常会政见发表会上批评国民党中央近年来所犯的错误:“在不该模糊的地方模糊了、在不该妥协的地方妥协了、在不该姑息的地方姑息了、在不该放弃的地方放弃了!”
洪秀柱说的不错,正是因为模糊、妥协、放弃,国民党才步步败退。但她自己的模糊、妥协、放弃,彻底断绝了国民党改变2016的可能。最后结局大家都已知道,那就是洪秀柱的总统候选人资格惨遭朱立伦换掉,国民党也毫不意外地沦落到2016年底的这般光景。
在最重要的核心问题上未取得共识
张亚中教授认为:“一中各表”不宜作为两岸和平发展战略基础。张亚中写道:“与其‘一中各表’,不如‘一中同表’,两岸应该在彼此认为最重要的核心问题上取得共识。两岸最核心的地方,对于大陆来说,就是‘一個中国’、‘反对台独’;对于台湾而言,就是‘宪政地位平等’、‘主体性’。因此,两岸应该努力为双方最坚持的问题找到交集。”
由此可知,这二者之争可以溯源至马英九执政之初,这也是为什么马英九一再强调“九二共识”一定要和“一中各表”连在一起的原因。
“一中同表”与“一中各表”的差别是什么?
简单一句话,这两者的差别在于——是否具有“统”的想象与目标。
“一中各表”现在已成为“独台”的代名词,因为它根本没有“统”的想象与目标,其具体之政策呈现就是马英九的“不统、不独、不武”。
而“一中同表”则是以欧盟为范例作为两岸未来统合的目标,因此张亚中教授提出“一中三宪”的主张,作为“一中同表”的内涵。
“一中三宪”就是把“一中”从双方的宪法,拉高到另一个具有拘束力的协议或宪法层次,即将“一中”再进一步再宪法化,透过类似欧洲共同体的“超两岸”与“跨两岸”机制的统合方式,将“一中”逐渐更实体化。
“一中三宪”顾及到两岸是“互为主体”,但是也创造出“共有主体”。处理的第一步,就是在两岸未来签定的“和平协议”中明确约束双方对“承诺不分裂整个中国”做出条文式的保证。因此,未来的两岸和平(基础)协议,本身就是第三宪的一部分,而且是基石。
这也是为何洪秀柱在来大陆时强调“国民党今年通过新的政纲,坚决以造福人民的和平政纲来对抗‘台独’党纲,积极扮演推动两岸和平制度化的角色,探讨以和平协议结束两岸敌对状态的可能性要签署两岸和平协议”的原因。
当然,从大陆的角度看,也许双方的体量越来越没有“互为主体”,进而走向欧盟式统合的基础。但错失历史机遇的,不正是国民党吗?
连“统”这个字都不敢提
台湾蒋介石治下的“国家目标”是反攻大陆,在蒋经国时期是三民主义统一中国,他们当然都是“统派”。但自蒋经国于1988年去世由李登辉接任“总统”后,或是勾结或是放纵民进党煽动“台独民粹”。近30年来,国民党内的政治精英们居然就没有一个人敢再讲“统一”两字。
尤其最令人失望的是,当时人气最旺的“新国民党连线”从国民党出走创建“新党”,但在李登辉与独派势力连手打压宣传为“外省人政党”后,不但党名连“中国”二字都不敢挂上,更决定连“统”这个字都不能提。
之后历届参选的陈履安、林洋港、连战、宋楚瑜、马英九、朱立伦等,无一不是谈统色变,避之唯恐不及,深怕被对手“戴红帽”而影响选举。
这20多年来,台湾政坛中真正曾经公开提出过“统”的理想与目标并付诸行动的,严格讲只有两人。
一是1994年底成立的支持新党的新思维广播电台创台台长陆客,他以“向台湾共和国宣战”为号召,并提出“维持现状、迈向统合”作为国家目标。在短短两星期内就掀起了一股“捍卫中华民国”的狂潮,与十万人上街头游行的空前纪录,力压当时最会搞街头运动的民进党。这一股“捍卫中华民国”的狂潮,不久即从台北市扩散到全台湾。
另一位就是张亚中教授。张亚中于陈水扁执政时期的2004年5月参与民主行动联盟的创建并任总召,于同年8月开始进行反军购运动,并且于9月发起反军购游行。
2005年10月,张亚中、黄光国等人以民主行动联盟名义邀请“中央研究院”等七位院士共同发表《两岸和平论述》,主张未来两岸和平与发展且建立在“‘整个中国、两岸平等’、‘两岸统合’、‘和平不武’、‘基础协议’”的架构下推动。2008年马英九当选“总统”后,公开反对马英九的“一中各表”政策,并提出“一中同表”来代替,可惜一直不被重用。
张亚中曾被台湾“独派”与美日媒体嘲笑为“台湾唯一的中国人”,但他不放弃任何机会、奋斗不懈,现在终于以洪秀柱的首席智囊身份为其规划政策蓝图。不论他的“统合论”主张是否可行,都值得尊敬。
陆客与张亚中过去的故事虽然久远,但与2016并非没有关联。无论是街头,还是选举,坚持“统”的立场都曾是有出路的。但遗憾的是,国民党的一路妥协把自己送到了2016。
回望苦涩的2016,国民党能怨谁呢?
(观察者网2016.12.20 朱素恕/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