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今,学术腐败早已像癌细胞一样,渗透到中国学术界各个器官甚至大脑神经,不但直接损害了中国的国际形象和创新能力,而且影响到中华民族的发展根基。
中国学术腐败根源离不开权、钱二字
2005年底,有人在网上举报,上海交通大学微电子学院院长、汉芯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陈进等人涉嫌造假,指出“汉芯一号”芯片是陈进从国外购买带回,雇请民工打磨掉MOTO标志后,再烙上“汉芯”标志,然后作为重大科技成果申报,骗取中国政府1亿1000万元人民币(约1370万美元)的科研经费,造假举报震动了上海交大和科技部。几个月的调查之后,上海交大在2006年5月12日证实陈进严重造假,并决定撤销陈进上海交大微电子学院院长职务,有关部委也开始追缴相关经费。
为什么民工打磨出来的东西可以从上海交大一直骗到国家部委?原因其实很简单,中国学术体制被弄虚作假、权钱交易、关系评审等腐化行为蛀空,重权术而轻学术,而监督约束机制在权力和市场的扭曲下早已失效,因而无论在社会科学界还是在人文科学领域,学术腐败俯拾皆是。如2006年6月,上海同济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杨杰因申报评奖材料中将他人论文列入自己的成果清单,被取消教授资格,并终止聘用合同;等等。
年年以最高的高考录取分数招取中国最好的学生的北京大学,也曾令自己成了人们关注的“出头鸟”。2002年北大教授王铭铭抄袭事件,2003年北京大学人事制度改革,都引发了全国学术制度的一系列批判讨论。从北大国际关系专业毕业的施雨岑曾说:“说学术腐败,如果北大黑得像煤的话,那其他大学一定连炭都不如!”
中国的学术腐败,如同任何一种腐败形式一样,其根源离不开两个字:权、钱。着名数学家、哈佛大学客座教授丘成桐更直言不讳:“在中国,他们搞的根本不是学术,而是权术!”
院士的行政权力带来人际影响力
“院士”作为法定的“最高学术权威”,他们掌握着绝大多数学术资源的分配,包括科研经费、研究基金的发放、学术奖项的评审等等。中国传媒大学一位教授说:“院士的荣誉是终身的,而且没有监督,任人唯亲是一定的。谁与院士关系好,谁的项目就能批下来而获得经费。这也是为什么北京的高校总是比地方院校拥有多得多的科研经费。”
这位教授所说的,就是院士的行政权力进而带来的人际影响力,这层无形的权力通过各个校长、院长、所长、会长扩散,逐渐形成一个完整的权力系统。由于政治中心、学术中心的特殊地位,北京也成为这个权力系统的中心。
上海交大一位博士生导师讲述了与北京高校争夺经费和项目的不易,“做学术也要讲人情,实力不是唯一的标准。如果实力差不多,那就看个人关系了。北京的资源多,提拔亲信也就多。每年教育部拨款的科研经费,北大清华一定是拿了大头,其他学校加起来也就只能吃点剩饭。缺少经费,科研项目就少,科研能力就弱,下一年争取经费就更难。这是恶性循环啊,想要跳出来,捷径就是人际关系”。
丘成桐说:“院士的选举本身就不是公开的,院士选出后,他们的权力极大,又绝对缺乏监督。一个学者,从申请经费做项目,到项目完成参加评审,全都是由院士们掌控。腐败就是从这里滋生的。”
中国的学术生态正陷入恶性循环之中。着名教育家、前武漢大学校长刘道玉认为:现在培养的十多万基本上不合格和学风不佳的博士,将会充实到大学和科学研究机构,由这些不合格的博士再培养出更多不合格的博士。所以,我预计二十年以后,我国的教育和科学水平还要下降,与世界先进水平的距离还要拉大。
中国不缺人才,缺的是培训人才的机制
人们常批评学术界风气浮躁,心态功利,在丘成桐看来,正是由于这些利益的争夺造成的。“我曾经跟北京的几个教授建议过做庞加莱猜想,它有价值,值得付出学术努力。但他们一直不做,原因很简单,这是基础命题,费时、费力,而且赚不了什么钱。所以现在中国,教授都跑去做应用课题,基础科学无人问津。这对中国未来的学术发展有极坏的影响。”丘成桐说。
权力缺乏监督,经济利益至上,两相作用,学术腐败蔚然成风。最臭名昭着的腐败手段,要数学术作假。2006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常委公布了一个调查,在接受调查的180位博士学位获得者当中,60%的人承认他们曾经花钱在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相近比例的人承认曾抄袭过其他学者的成果。
学术环境恶化,最受害的学生们。丘成桐说:“中国不缺人才,缺的是培训人才的机制。”
从院士开始,权威的选举、权力不受监督,评价体系的不透明,都是引发一连串学术腐败现象的开端。(新华网、《南方周末》等)
中国学术腐败根源离不开权、钱二字
2005年底,有人在网上举报,上海交通大学微电子学院院长、汉芯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陈进等人涉嫌造假,指出“汉芯一号”芯片是陈进从国外购买带回,雇请民工打磨掉MOTO标志后,再烙上“汉芯”标志,然后作为重大科技成果申报,骗取中国政府1亿1000万元人民币(约1370万美元)的科研经费,造假举报震动了上海交大和科技部。几个月的调查之后,上海交大在2006年5月12日证实陈进严重造假,并决定撤销陈进上海交大微电子学院院长职务,有关部委也开始追缴相关经费。
为什么民工打磨出来的东西可以从上海交大一直骗到国家部委?原因其实很简单,中国学术体制被弄虚作假、权钱交易、关系评审等腐化行为蛀空,重权术而轻学术,而监督约束机制在权力和市场的扭曲下早已失效,因而无论在社会科学界还是在人文科学领域,学术腐败俯拾皆是。如2006年6月,上海同济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杨杰因申报评奖材料中将他人论文列入自己的成果清单,被取消教授资格,并终止聘用合同;等等。
年年以最高的高考录取分数招取中国最好的学生的北京大学,也曾令自己成了人们关注的“出头鸟”。2002年北大教授王铭铭抄袭事件,2003年北京大学人事制度改革,都引发了全国学术制度的一系列批判讨论。从北大国际关系专业毕业的施雨岑曾说:“说学术腐败,如果北大黑得像煤的话,那其他大学一定连炭都不如!”
中国的学术腐败,如同任何一种腐败形式一样,其根源离不开两个字:权、钱。着名数学家、哈佛大学客座教授丘成桐更直言不讳:“在中国,他们搞的根本不是学术,而是权术!”
院士的行政权力带来人际影响力
“院士”作为法定的“最高学术权威”,他们掌握着绝大多数学术资源的分配,包括科研经费、研究基金的发放、学术奖项的评审等等。中国传媒大学一位教授说:“院士的荣誉是终身的,而且没有监督,任人唯亲是一定的。谁与院士关系好,谁的项目就能批下来而获得经费。这也是为什么北京的高校总是比地方院校拥有多得多的科研经费。”
这位教授所说的,就是院士的行政权力进而带来的人际影响力,这层无形的权力通过各个校长、院长、所长、会长扩散,逐渐形成一个完整的权力系统。由于政治中心、学术中心的特殊地位,北京也成为这个权力系统的中心。
上海交大一位博士生导师讲述了与北京高校争夺经费和项目的不易,“做学术也要讲人情,实力不是唯一的标准。如果实力差不多,那就看个人关系了。北京的资源多,提拔亲信也就多。每年教育部拨款的科研经费,北大清华一定是拿了大头,其他学校加起来也就只能吃点剩饭。缺少经费,科研项目就少,科研能力就弱,下一年争取经费就更难。这是恶性循环啊,想要跳出来,捷径就是人际关系”。
丘成桐说:“院士的选举本身就不是公开的,院士选出后,他们的权力极大,又绝对缺乏监督。一个学者,从申请经费做项目,到项目完成参加评审,全都是由院士们掌控。腐败就是从这里滋生的。”
中国的学术生态正陷入恶性循环之中。着名教育家、前武漢大学校长刘道玉认为:现在培养的十多万基本上不合格和学风不佳的博士,将会充实到大学和科学研究机构,由这些不合格的博士再培养出更多不合格的博士。所以,我预计二十年以后,我国的教育和科学水平还要下降,与世界先进水平的距离还要拉大。
中国不缺人才,缺的是培训人才的机制
人们常批评学术界风气浮躁,心态功利,在丘成桐看来,正是由于这些利益的争夺造成的。“我曾经跟北京的几个教授建议过做庞加莱猜想,它有价值,值得付出学术努力。但他们一直不做,原因很简单,这是基础命题,费时、费力,而且赚不了什么钱。所以现在中国,教授都跑去做应用课题,基础科学无人问津。这对中国未来的学术发展有极坏的影响。”丘成桐说。
权力缺乏监督,经济利益至上,两相作用,学术腐败蔚然成风。最臭名昭着的腐败手段,要数学术作假。2006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常委公布了一个调查,在接受调查的180位博士学位获得者当中,60%的人承认他们曾经花钱在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相近比例的人承认曾抄袭过其他学者的成果。
学术环境恶化,最受害的学生们。丘成桐说:“中国不缺人才,缺的是培训人才的机制。”
从院士开始,权威的选举、权力不受监督,评价体系的不透明,都是引发一连串学术腐败现象的开端。(新华网、《南方周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