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华文教育梦

来源 :大学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adarcau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的老师为我争取到了去中国留学的奖学金。通过在中国的学习与生活,我对中国的了解不断加深,我的“中国梦”也不再只是到中国各地走一走看一看了。现在的我,有一个华文教育梦,就是回印尼推广华文教育!

语言不通的尴尬


  2015年9月,我第一次来到了中国。首次来华,我的留学生活过得很艰难,因为我一句中文都听不懂,更不用谈说了。但我却觉得很满足,因为幸福越是来之不易,越是值得我们为之努力。
我是来自印度尼西亚的陈邦利,是第三代印尼华人。因为我出生在印尼,小时候没有接触中文的机会,但我一直希望可以到中国各地去走一走,看一看

  在语言不通给我造成的困扰中,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在学校买炒饭,我将“中辣”说成了“重辣”,导致第二天肠绞痛,胃里灼烧地如同岩浆泻地,躺在床上休养了好几天才恢复过来。从那以后,我就下决心一定要把中文学好,不能因语言问题让自己在中国的生活陷入各种各样的“泥潭”。
  刚开始学习时,我很难听懂老师说的话。于是我只能课前预习,课后努力复习,并找一些有语言基础的外国学生一起交流。久而久之,我的汉语口语和听力提高得飞快。那时候我特别兴奋,明白了语言是需要不断交流沟通才能得到锻炼的。之后,我参加了许多社团,认识了很多中国朋友,用中文交流已经完全不成问题了。

社团活动达人


  我报名参加了许多校内外活动,协助学院开展了各种特色活动。比如,在学院组织的“印象印尼——丝路文化体验营”活动中,我协助学长学姐们讲课,并观察学习他们如何给别人授课。后来,我自己担任活动的负责人,给同学们讲述了各种印尼文化,比如印尼人如何跟人打招呼、印尼有哪些少数民族、旅游景点、传统乐器、传统舞蹈以及美食等等。我们希望通过这个活动,让中国学生更好地了解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印度尼西亚的独特魅力。
  在校外,我参加过青年志愿者协会组织的各项帮扶志愿活动,如:杏北小学“暖心——逐梦”青少年帮扶志愿活动、霞光小学帮扶志愿活动等。
  我很喜欢参与志愿活动。志愿不是施舍,而是非功利性的,助人助己的,不求回报的,是一种善意的给予。在志愿服务中,我的收获总会大于付出。正是通过这些活动,我认识了许多中国朋友。当我在课堂上遇到困难时,他们会抽出时间一步一步地帮我解决。在他们的帮助下,我学到了许多课堂上没有的知识。
  他们会介绍自己的家乡,告诉我中国哪些地方值得去参观,并纠正我的发音、用词等方面的细节;我也会注意观察他们的表达方法、发音习惯等等。此外,我还会请他们帮忙解答一些我在课堂上不明白或不太确定的知识。正因为此,我的中文听力与口语又有了更进一步的提升。

助学生实现来华读书梦


  大三那一年,是我最幸福的一年。因为我有幸和几名同学一起,到印尼巴厘岛支教,让我遇见了自己的“华文教育”梦!在支教前,为了能更好地带给孩子们更多的知识,我们围绕教学计划、课程安排、教学方法等几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培训。在支教的过程中,我认识了一位印尼当地人。他叫陆飞,当时在读高中三年级,是一个即将踏入大学的学生。那天刚下课,他就兴奋地跑来和我聊天:“老师,你说的那些在中国的见闻都是真的吗?汉语那么有趣那么迷人吗?你为何要去中国留学呢?我也好想和你一样,到中国留学啊!”
在華侨大学参与“印象印尼——丝路文化体验营”活动中(三排左2)

  看着他坚定的眼神,我下定决心,一定要努力帮助他,让他和我有一样的机会来到中国读书。后来,我和其他队员给他介绍了来华留学的一些奖学金。比如:孔子学院奖学金、中国政府奖学金、厦门市陈嘉庚奖学金等,也详细告诉了他这些奖学金的申请条件及办法。在我们的帮助下,2019年,陆飞来到了厦门大学。
  陆飞的经历让我发现,原来我真的可以靠自己的言语和行动感染其他的孩子,帮助他们实现自己心中的梦想。这是对我的教学能力和所学知识的鼓励与认可,也更加坚定了我前进的信心。
  我的家乡在印尼的占碑,那里的华文教育水平比较落后,目前还没有办学条件较好的华文学校。而在我心中,一直都有一颗热爱中文的种子。我要努力将汉语学好,在攻读完硕士回国之后,开办一所华文学校,让更多家境困难但想要学习中文的孩子有机会学习中文,希望他们能被中国的独特魅力所吸引,并爱上中国!

新的征程


  在不知不觉中,我的大学本科阶段划上了句号。我很感激我的中文老师,是他极力推荐我去中国读本科,也给了我来中国留学的机会。记得他总是对我说:“你到中国之后要好好学习,一切都是为你好,不是为了别人。”这句话让我刻骨铭心,也是我学习的动力。本科毕业后,身边的朋友都开始寻找工作,但我认为目前的知识还远远不够,需要更深入地学习,于是我选择了攻读研究生。
  我很清楚选择攻读硕士,会面临许许多多的困难。我的专业词汇掌握量并不足够,一旦进入专业学习,语言上的困难就会更加突出。但我相信,只要我坚持努力学习,办法总比困难多。
  2019年9月,我来到北京语言大学。第一天来报道时,我就认识了许多善良又友好的老师,也认识了许多来自世界各地的小伙伴。读研究生只有两年时间,我希望通过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活动,更快地提高自己的语言水平、增加经验和见识。这份憧憬,让我对每天的生活都充满着期待与感激。
  责任编辑:曹晓晨
其他文献
蝉  再也不会  想着法子去捕捉它们了  珍惜每一个被蝉描绘的夏天  如冬天珍惜远道而来的雪花  如众生珍惜稀世而艰辛的布道者  鳴声如经  打开无边而寂静的旷野  泉眼  那时,大夏天  在地里干活,口渴了  捧一捧大河的水  直接就能喝下去  或者,用手在河边的软泥中挖个坑  清甜之水,便会从诸多泉眼中  突突地,冒出来  每一个泉眼  都是一条通向神秘之处的道路  而泉水一路带来的消息  直
老家  我喜爱“老家”一词的温暖  或许是在脑壳崎岖构造中  倒扣碗底上的蠟烛尚有余焰的火光  门虚掩着,但还是进不去  站在门外想起黄力鞋、胶质靴子  进进出出时的离乱  几岁的小娃与过百岁的老路  玩耍的结果,像木桌上被一只花猫  打翻的菜汤引来挥手跺脚的责骂  “雨天也不得消停。”哦!  现在是雨天,怪不得堂屋木盆里的  滴水声漫不经心到令人担忧  水撞击水的暴猛之间  时间正附于陶瓷花瓶融
下午三点  下午三点,昏沉起于一抹阳光  不能回头,光在背后  燃烧如火  桌上的绿萝  饥渴妖娆,不用使眼色  犯困,一池春水微澜  贪玩的波纹,爬行如蚁  匍匐,诗延梦  无风之月  下午蠕动  后窗割开一道闪电  春天来了,鸟儿们把目光投向有虫的地方  我必须承认,它们唠叨的地方  有海的咸味阵阵飘过  我听到尖利的声音盖过惜君的嗓子  这后海的日子,一个人靜静地  听风拖儿带女,穿林而过 
萤火虫  从指缝中  渗透出微弱幽光  如孩童一般  母亲轻握双手  向我炫耀  小小的绿  在手心缓缓地爬  微微的痒  歸家的路上  只有欢笑
多功能食堂的“多重空间”聚会就餐区:180㎡、48个座位,不仅能分享美食,还能交流思想!学术交流区:123㎡、68个座位,来一场“学术大餐”,让大脑饱餐一顿!多功能就餐学习区:这里是食堂,也是自习室,拥有123㎡、74个座位,带来不一样的学习体验。休閑共享区:293㎡、76个座位的休闲共享区,一起来感受休闲放松的“小食光”。  近期,北京理工大学中关村校区全新的第六食堂正式启用!  新第六食堂设计
1.你生活的一切是为写作准备的,在日后的作品中显现出它的端倪。你的作品和你的生活经历之问有某种类似,它们可以被视为个人生活的不完全的翻译。或者说,你所有的经历都会转化成词语。  3.写作时,你觉得自己正向内移动,通过自身,再现过去生活的记忆经验,捕获那逝去的人事与時光。与此同时,你想向外移动,朝向正在行进的当下,怕因了写作遗失或中断那稍纵即逝的这一刻。你是那样贪恋,要把两种生活紧紧抓住,或者说是写
倪欣然天津大学建筑学院 本科生创作手记:  一年一度海棠花开,飞扬而烂漫。适逢天津大学建校125周年,“125”不是独立于其他元素的简单数字,它化身为地上的路径,连贯校园里的每一寸土地与经典建筑,穿梭于每一丛海棠花瓣之间。三维立体的轴测视角与跳跃的色彩,恰是对天大历史悠久而不失创新活力的诠释,是对天大人风发意气与率真情怀的守护。  一步一景素生情愫与故事。东门记得初见你时的青涩单纯,百年校庆纪念亭
惊蛰  有些事情要经过预谋  隐忍和蛰伏  都是為了下一次破茧而出  为了拥有烟花般绚烂的生命  一切黑暗和委屈  都是暂时的蛰居  正如卧薪尝胆  是为了完美的胜出  那些地下的小动物们  一冬的潜伏和静默  不过为了迎接下一次生命的轮回  桃花  桃花紧赶慢赶  紧随着东风的脚步  桃花,不像腊梅  总把心事掩藏在冬天  桃花心念一动  就一树一树的红  东风不动声色  推开柴门,灿若桃花的女
2016年10月,第二届“当代中国诗歌论坛”在常熟虞山当代美术馆举办。会上,“江南七子”这一概念被正式提出。2017年6月,北岳文艺出版社出版了由张维主编的《江南七子诗选》,这是首本对“江南七子”概念作出正式回应的诗集。至此,生活在江南地区的七位诗人:陈先发、胡弦、潘维、庞培、杨键、叶辉、张维,又多了一重群体意义上的诗歌形象。  早在“江南七子”提出之前,这七位诗人便已是江南地区新诗写作的中坚力量
主持人语:  本期评论与武汉这座城市结缘:两篇出自武汉高校的评论家,  一篇评论对象是长居武汉的诗人。  魏天无的这组札记话题多样,看似互不联属,实则贯穿了某  些具有一致性的理念,此如对坚韧的理想主义和诗性情怀的赞美,  对自由、宽容和多样化的诗歌与文化生态的呼唤,对艺术中极端  主义的批判,等等。这些看起来更像是常识,而非创见;但在一  个价值混乱的时代,往往常识与对常识的坚守才更可贵,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