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来源 :学生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reen_w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今世界,各行各业都急需涌现一批又一批创新型科技人才。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越来越受到教育界的重视。作为基础工具课的语文教学,具有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独特优势。那么,如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
  一、营造兴趣氛围,唤醒学生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不是靠教师的讲述来启发产生的,而是在课堂教学中通过知行结合,营造兴趣氛围,注重精讲多练,唤醒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从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进行小发明、小创造。如在教学《死海不死》时,我和学生共同科学地分析死海不死的原因,然后要求学生在课后做一些有关的浮力试验,看看水中盐分增多后,浮力有何变化。第二节课,让学生在课堂上展示自己试验的不同结果,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为寻求真理不惜标新立异的浓厚兴趣。这样做,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通过质疑,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所蕴含的创新素材,启发学生对一些问题从不同角度去进行思考、质疑,诱导学生多提问题、多质疑,因为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是一个人具有创造潜力的重要标志。比如对课文思想内容的分析,就要启发引导学生各抒已见,敢于提出自已的见解,只要言之成理,自圆其说,有创新价值,哪怕只是一点创新的火花,教师都应该予以肯定与表扬,不断提高他们的创新积极性。比如《地球是圆的吗》内容有一定的局限性。据《科学世界》说:“地球真的是圆的吗?地球并非是完善的球体,它更像一只撒了气的皮球,这种不匀称是由于地壳内的温度变化引导地球深层无能为力造成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这些科学的最新发现介绍给学生,一定会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引发他们的创造性。教师在评估学生的答题时,特别是非基础知识方面的答案,要把有无创造性摆在首位。正如毛泽东同志指出的那样,凡有创见的,即使没有都答对,也可打120分。
  三、开拓发散思维,打好创新基础
  想像力能够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而发散正是创新的基础,也是一切发现和发明的基石。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提供机会,精心选择一些发散点,培养学生创造想象的能力,如对有些充满诗情画意的古诗文,就可让学生在读文的基础上充分展开想象,画一幅能够表达出诗意的图画。例如在教学古诗《天净沙·秋思》时,学生就如何在画中表现“小桥流水人家”一句的诗意展开了讨论,各执一词,争执不已。有的认为应该在房子旁边画一座桥,再画一条小溪绕屋而过,有的认为小溪不应绕屋而过……所有这些争议对诗句的理解似无关联,怎么画都无所谓。但可贵的是,它能引发学生的进一步思考,能训练学生的想像能力和创造性的思维能力。
  为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选进教材中的部分古诗有一定的故事内容,可表演性强。让学生把古诗编演成一个故事,学生则能展开丰富的联想,理解诗意,充实内容。例如学生表演《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诗中诗人询问苍天的场面时,他们运用已有生活经验,充分展开想象,进行创造性的表演。不同的学生对作者当时的神态、动作的设计都有所不同:有摸着后脑、一片茫然的,有仰天长叹的……学生种种表现,不正是创新的表现吗?求新、求异,就是创新精神的所在。
  在学生学习了古诗,对其形式、意境、构思等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后,教师再加以适当的点拨、诱导,触发学生的灵感,让他们学习诗中的写作手法,对古诗进行改写。例如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教学的最后,教师可进行这样的启发:诗中送别的场面是如此感人,在我们的生活中也会遇到离别的场面,同学转学、亲人远行……在依依惜别之时,大家一定会有许多心里话想说,让我们都来学学作者,把心里的话写成一首送别诗,赠给自已最不舍离开的人。
  在教师的鼓励下,学生的灵感得到激发,兴趣盎然,跃跃欲试,纷纷模仿古诗书写出自已的诗篇。我们不强求学生的诗作是否工整漂亮,但是,这样的学习过程,不正是他们一个自我超越、自我创新的过程吗?只要有这样的土壤,孩子们的创新之花必定灿烂开放。
  四、采取评价机制,优化创新意识
  教师应采取激励的评价机制,做到赏识学生、尊重学生、鼓励学生,注意保护和充分调动每一位学生创新的主动性、积极性。在课堂上,学生勇于回答问题的行为,教师首先应给予肯定,至于回答的正确与否是第二位的,可以由学生集体讨论逐步澄清。教师应更多地关注学生对课堂教学的积极态度和创新热情,特别要注意保护学生尤其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中做到不只是评价学生的做法正确与否,更要注意评价他们的学习态度,参与程度,交往状态,评价学生自身的发展水平及探索创新的过程。在评价方式上,要注意多种评价方式的结合(包括书面的、口头的、操作的)。
  学生作业、习作是他们辛勤劳动的成果。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成果的激励功能,让学生从中体验成功的快乐,从而完善他们的创新精神。如在班中开辟习作园地,为学生的作文“发表”提供尽可能多的机会。利用评讲课让小作者读自己的优秀作文,及时在班中鼓励、表扬,汇编个人、班级的优秀作文集,再配上学生自用电脑绘制出的封面,家长写上序言,进行评比等等。既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使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兴趣,有利于他们再度创新。
  总之,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重视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又要形成有利于发展学生创新思维的教学方法,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精神,才能把学生真正培养成为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
其他文献
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教材中有一单元以“心系祖国,以身报国”为主题,选编了4篇课文:《我们爱你啊,中国》《郑成功》《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和《古诗两首》(《闻官军收河南河
传统课堂教学的基本程序是:复习旧课——导入新课——讲授新课——巩固运用——检查评价。其特点是教师主宰教学过程,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由于长期采用接受性学习,
北京育才学校是一所十二年建制的学校,以“全面发展,学有优长”为培养目标,以“激发兴趣,普及为主,学有优长,兼顾专业人才培养”为工作原则,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创办学校特
一、有效性的概念和内涵“有效”在现代汉语词典里的解释是:能实现预期目的。因此,我们需要结合语文教育目的来把握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概念。语文课堂教学是一项灌输式的工
人物北方人(简称北) 南方人(简称南) [故事发生在北方某旅店客房内外,室内置有两张单人床和床头柜等物。 [幕启:银白色月光洒向室内,隐约可见有人在睡觉,阵阵鼾声驱走了深夜
抬轿的人为了自己的目的,可以让主人稳稳当当、舒舒服服坐在轿子里;稍不留心,也可以颠翻轿子,使坐轿人重重跌一跤。现实中,不乏“抬轿人”使坐轿人跌跤的事例。某局一位科长
晚上,和朋友一起去吃烧烤。我们刚在桌旁坐下,就见一个老妇提着一个竹篮挤过来。她头发枯黄,身材瘦小而单薄,衣衫暗淡,但十分干净。她躬着身子,表情谦卑地问:“五香花生要吗?
很多热情积极又满怀信心、急于学习声乐的同学,由于对学习声乐很少依靠自己的努力而完全希望从老师处得到一切,学习了一段时间不见成效,到头来还是不学了。特别是在校的中学
阅读是获取知识的基本途径之一,教师要有意识地让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进行数学阅读,并给予恰当的指导,这样,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一定会得到增强。拥有自主阅读的能力,养成了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向。”有兴趣才有作文的动力,有兴趣才有作文的潜力。但是传统的中学作文教学重写作技巧、轻写作内容,重理论讲解、轻实践引导,忽视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价值感知,学生的兴趣未能激活。因而我们读到的学生作文往往是“只有文字,没有思想;只有呻吟,没有情感;只有虚假,没有真诚”。在作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应该仅仅把注意力集中在一篇篇静态的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