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结合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内涵,对车辆专业的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模式进行了探讨与试件,重新对车辆专业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行了定位,采用了企业需求人才的 培养方向,基于校企结合的培养途径,在课题体系的构建以及实践环节上进行改革,优化可课程体系及内容,初步实现了“校企对接,能力本位”的人才培养模式,实践证明,该培养模式可有效的实现学生毕业有岗的目的,能够与卓越工程培养的模式实现有效的对接。
关键词:车辆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
项目资助说明:黑龙江省教育教学改革项目(20140628)“车辆工程专业协同育人模式的研究和实践”
中图分类号:U461-4
汽车行业中,我国作为后起之秀,在汽车的制造以及市场销售方面处于世界前列,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的汽车工业体系,培养一大批从事汽车研发、生产及管理的人才,但仔细分析我国的汽车品牌构成,不难发现高端汽车仍旧是以进口和合资技术为主,我国的自主品牌发展不足,其主要原因在于我国缺乏具有创新的研发团队,大部分核心技术仍旧追随着国外,基于此现状,高校是培养汽车行业高端人才的摇篮,承担了创新人才培养的重任。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一直是各高校探索的重点,我校在2012年新成立的了车辆工程专业,专业成立的比较短,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是立足地方,服务行业,重点是培养东北地区的汽车专业人才,在专业培养上根据东北地区车辆发展的方向和对人才的需求,围绕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定位,重点确定了车辆工程专业的创新模式,同时在教学中进行了实践。
1.课程体系的构建
课程体系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基础,通过对目前其他高校车辆专业课程体系的调研发现,普遍高校追求专业理论的系统性,建立的专业课程大而全,课程门数多,忽略了以基础应用为目标的专业人才培养。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只注重理论系统的学习,在实践环节上,主要是验证性实验,开放性综合性培养学生自主分析型实验较少,这与车辆专业的专业特点及其不吻合。
自沃尔沃汽车集团入驻大庆后,带动了本地的汽车企业的发展,我校的车辆专业是以沃尔沃汽车集团的发展及东北汽车制造业发展的大背景下成立的,在建设之初与沃尔沃汽车集团进行了前期的多次沟通并兼顾目前汽车企业的需求,设定的专业课程体系,与其他高效相比,在保证车辆专业基本理论课程的基础上,结合汽车的行业特点增设了工业工程基础课程,一方面考虑沃尔沃汽车集团对工业工程基础人才的需求,同时考虑了国内的汽车专业课程在此方面考虑较少,这样可补充车辆工程及汽车人才的培养专业的范围,同时将专业课程的授课学期在符合课程之间的逻辑关系前提下尽可能向前设置,主要是考虑学生提前进入专业课程的学习,同时在学生的各小学期的实践环节能够与专业尽早的结合,同时需要将学生尽早的进入汽车企业进行专业实习,在7、8学期的课程中,主要是专业实习以及毕业设计,毕业设计的理念是进入企业,企业导师与校内导师合作培养。这样就将大而全的课程进行了适当的删减,使技能型的课程布置在实习及实践环节,例如汽车CAE、汽车CAD以及汽车检测等,课堂内主要是以基础理论课程为主。在实践环节增设了汽车故障检测、发动机性能测试以及汽车性能测试等系列实践课程的开设,同时增设了汽车设计的设计任务,是学生系统的了解汽车设计的基本步骤及方法,以形成从理论到实践的系统训练及培养。
2.车辆专业培养模式的摸索
车辆专业的培养模式虽然是各个高校一直探索与研究的热点,通过调研发现,由于各个高校发展的重点不同,各个高校的课程体系设置具有微小的差异,但各个高校在培养模式上差异较大,主要由于定位不同引起的,主要包括:开发型人才培养、工程管理型人才培养、技术实施型人才培养以及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我校的人才培养模式着眼于本地对车辆专业的需求,充分发展本地汽车企业的优势,加强校企合作,全面构建校企对接,能力本位的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在课题体系的建设方面,注重宽基础,灵活设置专业模块,推行企业与高校在实践环节的协作,按照车辆专业的需求,设置车辆专业学生的学生能力培养的目标,学生应该具备的能力,以企业用人需求及岗位设置为依据,贯穿到学生平时的学习与实践中,通过建立与企业实习双向培养模式,实现一人一岗的实习培训,采用企业与高校老师共同培养的模式,实现对学生理论与实践的衔接,并将企业对学生前期培养的内容及理念,同时将车辆发展的前沿技术引入到课堂,让学生能够实现平稳进入企业,同时具备一定分析能力,最终形成“校企对接,能力本位”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3.实践教学的改革
“校企对接,能力本位”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实现,需要在实践环节进行大胆的改革,重点进行了三方面的改革,第一课程设计的改革,将机械设计的模式进行了改革,在传统的算—查—化的课程设计模式基础上,引入了,专业实习的改革,为了实现校企对接,在学生的专业实习方面,提前与企业联系,设置实习岗位,并分散进入企业,使学生在企业内实现一个学生一个师傅,能够在不同的岗位上进行锻炼,目前,此中培养模式采用了学生选拔入岗的方式,对部分基础较好的同学进行了试行,效果较好,下一步如何实现将大部分同学实现进入企业的岗位上进行专业培训,是一个难点,第二是毕业实习的改革,充分利用学生的毕业设计的时间,同时结合学生的签约单位,试行灵活的岗前实习,在企业具有导师培养的模式下,允许学生提前进入到企业,将毕业设计的内容与企业需求想结合,同时在企业导师的指导下,可较为充分在企业内得到了锻炼,通过上述两次的实践环节,可有力的支撑“校企对接,能力本位”的培养模式。
4教学方法的改革
多年的实践证明,合适的教学方法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填鸭式教学模式目前仍旧在高校的教学中占主导地位,教学照本宣科的教学方法只能在一定程度起到基础知识的传授工作,而对于专业课程的学习,需要将行业的新技术新理念引入到课堂,这一方面需要老师的专业背景及实践经验,同时需要学生具有较为宽广的知识体系,采用的教学方法需要进行较大的改革与更新,作为新专业在此方面我们进行了大胆的探讨与实践,通过老师的引导,在课堂上以讨论专题的形式进行的学习,使学生融入到课堂内容中,以解决知识点,从为研究型教学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周文富,周斐芳. 地方本科高校應用型创新性人才培养新模式探索[ J] . 中国电力教育,2012,( 5) : 13 - 15.
(2)唐友名,易际明.车辆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之项目教学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2 ( 28):177-178.
(3)龙志军,訾琨,朱涛. 应用型车辆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 J] .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 11) : 134 - 136.
关键词:车辆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
项目资助说明:黑龙江省教育教学改革项目(20140628)“车辆工程专业协同育人模式的研究和实践”
中图分类号:U461-4
汽车行业中,我国作为后起之秀,在汽车的制造以及市场销售方面处于世界前列,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的汽车工业体系,培养一大批从事汽车研发、生产及管理的人才,但仔细分析我国的汽车品牌构成,不难发现高端汽车仍旧是以进口和合资技术为主,我国的自主品牌发展不足,其主要原因在于我国缺乏具有创新的研发团队,大部分核心技术仍旧追随着国外,基于此现状,高校是培养汽车行业高端人才的摇篮,承担了创新人才培养的重任。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一直是各高校探索的重点,我校在2012年新成立的了车辆工程专业,专业成立的比较短,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是立足地方,服务行业,重点是培养东北地区的汽车专业人才,在专业培养上根据东北地区车辆发展的方向和对人才的需求,围绕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定位,重点确定了车辆工程专业的创新模式,同时在教学中进行了实践。
1.课程体系的构建
课程体系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基础,通过对目前其他高校车辆专业课程体系的调研发现,普遍高校追求专业理论的系统性,建立的专业课程大而全,课程门数多,忽略了以基础应用为目标的专业人才培养。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只注重理论系统的学习,在实践环节上,主要是验证性实验,开放性综合性培养学生自主分析型实验较少,这与车辆专业的专业特点及其不吻合。
自沃尔沃汽车集团入驻大庆后,带动了本地的汽车企业的发展,我校的车辆专业是以沃尔沃汽车集团的发展及东北汽车制造业发展的大背景下成立的,在建设之初与沃尔沃汽车集团进行了前期的多次沟通并兼顾目前汽车企业的需求,设定的专业课程体系,与其他高效相比,在保证车辆专业基本理论课程的基础上,结合汽车的行业特点增设了工业工程基础课程,一方面考虑沃尔沃汽车集团对工业工程基础人才的需求,同时考虑了国内的汽车专业课程在此方面考虑较少,这样可补充车辆工程及汽车人才的培养专业的范围,同时将专业课程的授课学期在符合课程之间的逻辑关系前提下尽可能向前设置,主要是考虑学生提前进入专业课程的学习,同时在学生的各小学期的实践环节能够与专业尽早的结合,同时需要将学生尽早的进入汽车企业进行专业实习,在7、8学期的课程中,主要是专业实习以及毕业设计,毕业设计的理念是进入企业,企业导师与校内导师合作培养。这样就将大而全的课程进行了适当的删减,使技能型的课程布置在实习及实践环节,例如汽车CAE、汽车CAD以及汽车检测等,课堂内主要是以基础理论课程为主。在实践环节增设了汽车故障检测、发动机性能测试以及汽车性能测试等系列实践课程的开设,同时增设了汽车设计的设计任务,是学生系统的了解汽车设计的基本步骤及方法,以形成从理论到实践的系统训练及培养。
2.车辆专业培养模式的摸索
车辆专业的培养模式虽然是各个高校一直探索与研究的热点,通过调研发现,由于各个高校发展的重点不同,各个高校的课程体系设置具有微小的差异,但各个高校在培养模式上差异较大,主要由于定位不同引起的,主要包括:开发型人才培养、工程管理型人才培养、技术实施型人才培养以及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我校的人才培养模式着眼于本地对车辆专业的需求,充分发展本地汽车企业的优势,加强校企合作,全面构建校企对接,能力本位的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在课题体系的建设方面,注重宽基础,灵活设置专业模块,推行企业与高校在实践环节的协作,按照车辆专业的需求,设置车辆专业学生的学生能力培养的目标,学生应该具备的能力,以企业用人需求及岗位设置为依据,贯穿到学生平时的学习与实践中,通过建立与企业实习双向培养模式,实现一人一岗的实习培训,采用企业与高校老师共同培养的模式,实现对学生理论与实践的衔接,并将企业对学生前期培养的内容及理念,同时将车辆发展的前沿技术引入到课堂,让学生能够实现平稳进入企业,同时具备一定分析能力,最终形成“校企对接,能力本位”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3.实践教学的改革
“校企对接,能力本位”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实现,需要在实践环节进行大胆的改革,重点进行了三方面的改革,第一课程设计的改革,将机械设计的模式进行了改革,在传统的算—查—化的课程设计模式基础上,引入了,专业实习的改革,为了实现校企对接,在学生的专业实习方面,提前与企业联系,设置实习岗位,并分散进入企业,使学生在企业内实现一个学生一个师傅,能够在不同的岗位上进行锻炼,目前,此中培养模式采用了学生选拔入岗的方式,对部分基础较好的同学进行了试行,效果较好,下一步如何实现将大部分同学实现进入企业的岗位上进行专业培训,是一个难点,第二是毕业实习的改革,充分利用学生的毕业设计的时间,同时结合学生的签约单位,试行灵活的岗前实习,在企业具有导师培养的模式下,允许学生提前进入到企业,将毕业设计的内容与企业需求想结合,同时在企业导师的指导下,可较为充分在企业内得到了锻炼,通过上述两次的实践环节,可有力的支撑“校企对接,能力本位”的培养模式。
4教学方法的改革
多年的实践证明,合适的教学方法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填鸭式教学模式目前仍旧在高校的教学中占主导地位,教学照本宣科的教学方法只能在一定程度起到基础知识的传授工作,而对于专业课程的学习,需要将行业的新技术新理念引入到课堂,这一方面需要老师的专业背景及实践经验,同时需要学生具有较为宽广的知识体系,采用的教学方法需要进行较大的改革与更新,作为新专业在此方面我们进行了大胆的探讨与实践,通过老师的引导,在课堂上以讨论专题的形式进行的学习,使学生融入到课堂内容中,以解决知识点,从为研究型教学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周文富,周斐芳. 地方本科高校應用型创新性人才培养新模式探索[ J] . 中国电力教育,2012,( 5) : 13 - 15.
(2)唐友名,易际明.车辆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之项目教学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2 ( 28):177-178.
(3)龙志军,訾琨,朱涛. 应用型车辆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 J] .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 11) : 134 - 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