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敏华的诗

来源 :青海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4696895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看 着
  平凡,得到,放弃,
  看着我们,赤裸的肩膀,抖擞,性感。
  充满欲望的夜,牙缝里
  渗出血沫——
  一切都在我们身上——
  水,树,鸟,记忆,星辰,时光……
  彼此相连,盘绕,陪伴,
  生依恋我们,死挨近我们。
  差不多是时候了,
  “关上门,我们不再回来。”
  西 塘
  残雪的西塘,马头墙透视
  小镇衰老的骨骼,心肺,肝胆。
  卧龙桥上,石鳞雕刻的龙身,
  瞪眼看也难以隐现——
  酒旗飘冷风,日落环秀桥,
  滴水的廊棚没有遗梦。
  忽略酒吧的疯狂,小客栈
  雕花木床的呻吟。
  踩着石板路上的冰凌,
  忘记自己是谁,身在何处。
  暗 示
  天气多云转阴,但我还是看见
  灰白的,昏沉沉的太阳。
  什么被暗示,隐喻,又被怀疑?
  “我的身体里躲藏着谁?”
  谁也不注视谁,仿佛不动声色,
  一夜之间,蜘蛛补好了网。
  画布被烟烫出了窟窿,
  人间有了光,也有了偏離。
  如果这是真的,是纤维灶的
  肺叶,搭桥的心脏。
  他,和她
  因为遇见,他移情别恋,
  因为重逢,她的双臂盛开蔷薇。
  但她仍然孤独,仿佛世界始于她的意识,
  而他穿着臃肿的衣服,饥肠辘辘。
  看不到河床,时间的源头藏在他的体内,
  没有悲戚,无休止地等待她的耐心。
  “树上,风被鱼刺般卡着。”他说。
  “风也会疼痛。”她说。
  抓住岩石上的蜥蜴,她扭动身子挣扎,
  他捂住嘴和鼻子,闭上眼睛。
  翻开一本被流放的相册,他蓬着头,
  她面无表情,需要时间修复。
  秋色烂漫,但她戴着黑色围脖,
  他戴着白手套,留下缺席的雪山。
  离去的三十年,像风掠过他脸上的皱痕,
  “岁月似曾相识。”她发出嘶哑声。
  仿佛他不在这里,昨天并不存在,
  仿佛她仍在那里,拄着拐杖。
  乌有的她,仿佛生活在镜子里,
  乌有的他,不小心把镜子打碎。
  他侧身躺下,与青草同眠,
  她醒来,身上带着露水和青草味。
  活生生的发式、衣着和微笑,是她的,
  活生生的她,是他的。
  南屏晚钟,他和她满身尘土,
  她和他,生下日月。
   作者简介:张敏华,1963年3月出生,浙江嘉兴人。中国作协会员。在《人民文学》《十月》《上海文学》《诗刊》等一百多家刊物发表诗歌。著有诗集《最后的禅意》《反刍》《风也会融化》。
其他文献
感谢《青海湖》杂志,让我也终于拥有了一次写创作谈的机会和经历。如果说曾经我也怀揣成为一名优秀作家的梦,如今的我就已经实实在在地沦落成一名业余写作者了。成家以后,日子就像是被对折的纸飞机,每一面都出乎意料地一致,然后不知道是在哪个瞬間,就飘落到了远处。我很难去对它进行雕琢,只在捡拾的瞬间,静下心来仔细端详。那恍惚的失神瞬间,难能可贵,但也足以让我想一些事情,做一些事情,比如写作。  写小说是件很辛苦
期刊
扎加耶夫斯基是一位喜欢从泥土里翻捡出荒草的芜杂和果实的丰盈,然后将它们认真归类、筛选、重新命名,并沉醉于这种缓慢和琐碎的诗人。喜欢音乐的诗人曾提出过这样一个命题——我看到音乐的三种成分:脆弱、力量和痛苦,第四种没有名字。每当读到他那首题为《灵魂》的诗篇时,我的内心却时时映现出作家李万华的身影。这是一种奇妙的阅读体验:一位是成名于上世纪60年代的波兰“新浪潮”诗派重要代表人物;一位是身居青海河湟谷地
期刊
现实题材的小说中往往避不开对现实本身的剖析,以及剖析背后潜在的某些批判和讽刺,这似乎是写作或者艺术创作中业已形成的路径,那么,在今天的写作语境中,用质朴的方式描摹或再现日常生活、叙述普通人的普通生活、呈现普通人的精神状态而不做隐晦的剖析和批判,是否也是一种时代性的写作伦理呢?这是我读完颜珂小说之后的疑问,也是对今年新冠肺炎引發的全国疫情中日常叙事频繁出现且意义独特的反思。颜珂的小说《老梁》讲述的是
期刊
陆六从来没想过自己会跟登山这事扯上任何关系。当他坐了将近13个小时的飞机抵达特里布胡凡机场的时候,加德满都温热潮湿的空气迎面扑来,他意识到了登山这件事已经成为自己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因为正值3月份,是初春时节,随着马上到来的登山季,来到加德满都的人多了很多。陆六在出关口被折磨了三个小时才出来。  在抵达酒店前,陆六想找一块空旷的地方或者制高点远眺一番此行的目的地珠穆朗玛峰。虽然他知道这都是徒
期刊
我是个喜爱文学的人,文学对于一个人来说意味着什么,或者说,一个人为什么要写作?面对这样的提问,每个写作者的答复是不一样的。对于我来说,内心的需求往往超过一些外在的因素。追溯到写作的源头,我是个不太爱说话的人,我的这种性格催生了写作的念头。所以,我的喜悦和我的忧伤在文字的加持下伴随我成长。   谈起写作,不得不谈的是我的故乡,一个叫卓香卡的小村庄,只有十几户人家。在我的印象中故乡的夏天非常炎热,故
期刊
我怀着对另一些文字的敬意和艳羡之情写下这些文字,作为一种表达嫉妒的方式。  我是先读到几篇散文作品,然后不由自主地再翻回前面,去刻意记下作者的名字:李万华。那时我就深信,如此文字,必然出自一位观察入微、感觉敏锐、思虑深邃、内心丰富的女子。后来一打听,果然如我猜度。  读李万华的文字,是一种有意味的享受。既非浓烈的饕餮,亦非清淡的小酌,而是在精神的引领中,让人体味到一种透入身心的品质化关怀。她的散文
期刊
夏天的雪比冬天的白  6月2日  一场大雪撕裂夏天的谶言  日月山立马增高  那镶嵌在山巅上的海拔  抬高雪花婀娜的身姿  风儿拽落了天际的寒冷  这个要比冬天雍肿的日子  证明,夏天的雪比冬天的白  心花怒放的草原陷入沉默  草芽的欲望轰轰烈烈  害羞的野花被冰雪疯狂肆虐  准备撒欢的牛羊  喂养了两个季节的马匹  那一件臃肿的皮袄  虫草季即将结束的故事  一律被突如其来的大雪召唤  眼前顿时
期刊
“那是一个被时间抛弃已久的夏天下午。”看到才让扎西小说里的这句开头,惊了我一跳。惊了我一跳,我就永远记住了这个叫扎西的人。记得多年前读了《格林童话》里的一个开头,“那是一个梦想就要变成现实的遥远古代。”就是这句话使我永远爱上了童话。   记住扎西,还不仅仅只是这个独异又牛气的小说开篇,因他还是我在北京鲁院的同学。在鲁院,这个粗壮的黑大汉给人的最初印象似一头凶悍的高原野牦牛,可一相处,你会发现,这是
期刊
秘 密  这时,只剩下我在金黄的暗夜沉默  合拢的双手祈求不到一分清凉,突然  睁大布满血丝的双眼神往远方  几年前,我寻找一种寄托  它可能是一种宗教  打算和谁一起圆一个梦  我的门却被随便推开又关上  你用自然而然的手法启蒙了我  感谢你的道貌岸然  在温文尔雅的表面之下  内心朝着你大笑不止  阳光灿烂的日子里  我小心翼翼,甚至撑起遮阳伞  不是怕晒黑,而是怕灼伤  我平常的面容隐藏起了
期刊
林黛玉  今夜  我抛妻弃子 与你私奔  我暗恋三生的情人  三百年前预订的酒吧  安静温馨  且斟一杯酒  安顿你未定的惊魂  我拉紧拉链  包裹好泥做的骨肉 然后  与你聊一些风花雪月  大观园的寒塘鹤影 冷月花魂  以及一棵草的前世今生  或者 就这样坐着  任一些神秘的信息穿透身体  你的酒杯越端越满  晶莹的露  是叶子渗出的血  怎样的温度  才能融化你的雪地冰天  琴声如潮 漫过荒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