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着源头出发(评论)

来源 :青海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hm13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那是一个被时间抛弃已久的夏天下午。”看到才让扎西小说里的这句开头,惊了我一跳。惊了我一跳,我就永远记住了这个叫扎西的人。记得多年前读了《格林童话》里的一个开头,“那是一个梦想就要变成现实的遥远古代。”就是这句话使我永远爱上了童话。
   记住扎西,还不仅仅只是这个独异又牛气的小说开篇,因他还是我在北京鲁院的同学。在鲁院,这个粗壮的黑大汉给人的最初印象似一头凶悍的高原野牦牛,可一相处,你会发现,这是一头憨实的牦牛、自在的牦牛,他的眼皮子经常塌蒙着,尾巴甩摇着在那儿食草或反刍呢!嘴里还会发出“耶耶……”的欢叫,大家戏称他是“欢快的老扎西”。
   鲁院的班里,我和扎西一见如故,是走得最近、玩得最好的兄弟。与他投缘,首先因为他是藏族而感觉亲切,被他们那种天生对万物的珍惜和敬畏,那种慈悲心肠所打动。难忘在纪录片《第三极》里,藏族人出行,发现公路上爬满了小虫子,大家就自动靠边停下车子,小心地捡拾虫子,把它们用手捧着,用衣襟兜起,再放回安全的草地。随着那捡虫子的人越来越多,车队也越排越长,直到把公路上的虫子找干净,车队才缓缓离去。影片里,藏族放牧的羊圈遭狼群袭击,许多羊只被咬死,愤怒的牧人在追击狼群时,遇到了一窝小狼崽,他们竟然把狼娃带到家里,用老狼咬死的羊肉喂食它们。
   行走在青藏的路上,你常常可以看到那些磕长头朝圣的藏族人,他们不顾烈日酷暑与寒凉侵袭,一步一叩头地去拉萨、去冈仁波切找寻那庄严的救赎,他们五体投地朝拜大地和远方,自己就是那片高原上的圣者和神灵,这样的民族怎能不令人敬仰呢!无疑,扎西也是这其中的一员。
   与扎西亲近,还在于和他臭味相投。这家伙极爱读书,他的桌子上、枕头旁、马桶边都是书,堆得高高叠叠,让人仰视。而且每次去他的房间,都是不同的一批书。他的书,以外国大作家的翻译作品居多,凡是导师们在讲座时提到的古今中外、世界各地的文学名作,他是想办法必找不可,过不了几天,他的手上就能搜罗到那些宝贝。他还是一位高烧的电影迷,从上大学开始已经看了几百部优秀影片,他看遍了许多世界级电影大师的系列作品,对伊朗诗人导演阿巴斯、墨西哥导演亚利桑德罗·冈萨雷斯·伊纳里多、意大利导演吉赛贝·阿托纳雷、希腊导演安哲罗普洛斯、俄罗斯导演塔可夫斯基的作品了如指掌。他看电影不光是热爱,而特别在意内中的小说元素。可以说,对他的小说写作影响不小。更是在他的大加赞赏下,他向我推荐了十几部影片,这些令人叫绝的片子实在是好得不得了,可见扎西的审美水准有多厉害。
   以上说了许多看似与扎西小说无关紧要的东西,并非无话找话。一个写作者的人生背景和日常经验的获得,往往对作品起着主导作用。人是容器,你装进什么,决定你倒出的是什么,凤凰绝不会生出鸡仔来,老鼠生而就会打洞是天性。
   扎西来自青海安多藏区一个生长良善与慈爱的小村庄,这个怀着诗心的少年,通晓藏语和汉语,成年后去往前沿城市求学,不仅接触新潮事物,又读了那么多的书,看了那么多一流的影片,这些东西装进他心里,肯定带给他更开阔的新视角、新高度。同时,这些城市的生活装备也必然使他成了个十足的现代人。毕业后的扎西自然留在了城市工作,当他安家市井,为生存打拼之余,他回望来路,打量起那个回不去的故乡,这也致使写诗多年的扎西突然改道小说创作了。
   诗歌说不完的话交给小说。其实,小说也是说话,是一个寂寞的人说给自己、说给人家听的话。初涉小说之时的扎西曾操练过几篇城市题材,这些作品虽然显得青涩一般,但他那种猛烈新鲜的探寻式写作,蕴含着勃发生机。
   随即,他把笔力转向自己最诗意、最沉重的埋藏胞衣之地——故乡,写出了系列的“卓香卡”小说,他以文学命名的“香”字,使人想起了“香巴拉”“香格里拉”这些有着天堂般胜景的词,想起了许多令味觉和感觉美好的事物,想起了“香”同“乡”和“想”联结的意思。
   经年的城市生活之后,扎西开始回首故乡,他在用文字回家。“文学的本质是诗与思。”“诗人的天职是还乡。”忘了这是哪个作家和诗人曾说的两句话,道出了写作的根源,德国作家君特·格拉斯也说:“好的小说往往诞生于诗。”其实,这时的扎西仍然是诗人,是小说诗人,是以他最拿手的方式来表达对故乡的诗意情怀。从他的《最后的猎人》《怀念叫扎西的狗》《白水,黑水》《小镇事件》《爷爷是我的前世》《1986年的雨衣》《一片片白云似的羊毛》等“卓香卡”系列小说的写作中可以看出,他找到了写作母土,写出了当前自己最好的作品。
   扎西坦言,他把自己的故乡命名为“卓香卡”,也是受了福克纳一生只写邮票大的地方、乔伊斯的都柏林系列、马尔克斯对马孔多小镇的开掘式写作、莫言的高密东北乡系列小说的启发。他要在这里构建自己精神上的故乡,完成文学审美意义上的自我追问和时空想象。
   作为一汉地读者,读了他部分的“卓香卡”小说,我更多地被他文字里的那种特殊的“异味”所吸引。一说起青藏高原,人们会想起那里的雪山圣湖,想起佛域之地虔诚的信徒,想起它的奇异和神秘来。扎西的小说里也有这些元素,不过这些都是小说背后的影子,不占主要,只是添加了小说的味道而已。扎西小说里主体呈现的是一群鲜活的人,是被现代经济文化冲击的人物,更是当下热闹的生活。
   如果说语言是流水,那么叙述是河道,好小说是流水带动河道的自然起伏过程,浪花是它迷人的皮肤,能引人入胜启发诗与思才是它的本质。
   扎西的小说语言灵动又俏皮,叙述也极致而新鲜。如他在短篇小说《白水,黑水》中的描述:“太阳像拴在木桩上的老狗一般,在空旷的天宇原地打转不动。”“遥远的东山顶上,天空完全发白,天地间裂开了很大的缝隙,天地渐渐分开。”“那座寂静的村庄像黑板上的画一样,瞬间被主人擦没了。”“吉先的死亡令清晨的阳光都变得残忍起来。”“清晨的阳光像被风吹起的谷壳一样,沙沙地飘向卓香卡方向。”在索南死后,他这样叙述:“一片黑心的云朵逐渐遮住了太阳。”“一群蝴蝶毫无来由地飞来,落在杨毛杂草丛生般的头发上,像是在热气腾腾的新鲜牛粪上突然张开了一簇花一样。”“太阳像巨石沉入海底一般不见踪影,湖水般的天空荡起污浊的气流。”这些文字,不仅营造了氛围,起到了效果,还带来了小说的特殊味道。
   在扎西的小说里,这样的好语言触目皆是,恰似河流里的鱼群闪烁。又如:“这座小镇像个習惯睡觉的懒汉一样,在草原深处静悄悄地睡着懒觉。”(《小镇事件》)。“又是风和日丽的一天,干巴巴的大地像头吃饱的胖猪,在刺眼的阳光下静静地睡懒觉。”“阳光下,扎西的脸透红透红,和猴的屁股没有两样。”(《1986年的雨衣》)。这样的语言笨拙又厚实,有趣而生动,这是他独有的法宝。
   他还在《一片片白云似的羊毛》里写出了老阿妈卡姆那纯净无染的灵魂,卡姆死去那一刻,他写道:“我们抬头一起看天空,那白云,确实像刚刚洗过晒干后的白色羊毛,白云白得让人从心底里发亮。”简短的39个字,给人留下了深长的遐思。并在《爷爷是我的前世》里,用一个惊人的开头“那是一个被时间抛弃已久的夏天下午”,以一句平常的结尾“爷爷的死因也许只是想换换躯体而已”,就轻轻道出了人那种强烈的命运感和梦幻感,这也许就是那片神奇的土地赋予他天性的能力。
   以上浅谈了读扎西小说的一些感触,当然他小说中还有不少亟待完善的地方。譬如:对汉语词组的把握不太准确,叙述的缓慢拖沓等。扎西还年轻,正值创作的最佳年华,相信随着写作的深入,他的作品会更从容圆润,也相信他会创作出更多更优秀的“卓香卡”小说,因为他已把笔头扎进自己的心魂之地,祝愿他的掘进能开出佛光来,祝愿他能把一个人的故乡上升到文学意义上的故乡,上升到一个民族的故乡、人类的故乡。还因为,无论在文学里还是在生活中,一个人就是整个世界,一个人就是整个人类,一个人的悲苦欢喜就是你我的重演复制。
  
   作者简介:老点,姓代,名敦点。曾就读于鲁迅文学院第三十三届高研班。生自豫西南小盆地,活在新疆塔克拉玛干大漠边缘,现居新疆兵团第一师阿拉尔市,觅食于媒体。好读书,痴文字,写有诗歌、散文、评论等。
  责任编辑 范红梅
其他文献
题记:有人说,音乐像一阵清风,让你在烦躁不安中感到一丝清凉;有人说,音乐是蓝色的梦幻,让你君临如仙境界,享受美妙;有人说,音乐像初春的细雨,浇灌着饥渴的心灵。正如我国音乐家冼星海先生认为:“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音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每每聆听优美动听的音乐,给我安慰、给我力量、给我启迪、给我奇思、给我梦想……  是的,伴随着音乐的节律,踏过崎岖的岁月河流,脚步从未迟
期刊
假如我还能活下去   我要加倍愛我所爱的人   我不会再敷衍我不爱的所有   我不饲养宠物   我没有权力主宰任何一个生命   我会有更多敬畏   却不对神焚香膜拜   假如我还能活下去   我的餐桌上会更简单   我的嘴只用来吃朴素的米饭   喝清洁的水   亲吻我的爱人   我的嘴只用来讲真实的话   假话留给讲假话的人   假如我还能活
期刊
是文件夹自制的护目镜  勒伤了姑娘的前额  是N95口罩紧贴面部的时间过长  划伤了姑娘的脸庞  是专心坐诊忘记了晨昏  眼神间透着恍惚  鼻梁上勒出的血色山峰  是生病的武汉  错手误伤  给姑娘留下的又一道疤痕  我可以叫你姑娘  也可以叫你王护士,张医生  林妹妹,李子柒  多好的一个年啊  生生就在病房里不洗脸  不洗脚,不换新衣地过了  没有碰杯声,只有体温计,止血钳  绷带,手術刀,消
期刊
感谢《青海湖》杂志,让我也终于拥有了一次写创作谈的机会和经历。如果说曾经我也怀揣成为一名优秀作家的梦,如今的我就已经实实在在地沦落成一名业余写作者了。成家以后,日子就像是被对折的纸飞机,每一面都出乎意料地一致,然后不知道是在哪个瞬間,就飘落到了远处。我很难去对它进行雕琢,只在捡拾的瞬间,静下心来仔细端详。那恍惚的失神瞬间,难能可贵,但也足以让我想一些事情,做一些事情,比如写作。  写小说是件很辛苦
期刊
扎加耶夫斯基是一位喜欢从泥土里翻捡出荒草的芜杂和果实的丰盈,然后将它们认真归类、筛选、重新命名,并沉醉于这种缓慢和琐碎的诗人。喜欢音乐的诗人曾提出过这样一个命题——我看到音乐的三种成分:脆弱、力量和痛苦,第四种没有名字。每当读到他那首题为《灵魂》的诗篇时,我的内心却时时映现出作家李万华的身影。这是一种奇妙的阅读体验:一位是成名于上世纪60年代的波兰“新浪潮”诗派重要代表人物;一位是身居青海河湟谷地
期刊
现实题材的小说中往往避不开对现实本身的剖析,以及剖析背后潜在的某些批判和讽刺,这似乎是写作或者艺术创作中业已形成的路径,那么,在今天的写作语境中,用质朴的方式描摹或再现日常生活、叙述普通人的普通生活、呈现普通人的精神状态而不做隐晦的剖析和批判,是否也是一种时代性的写作伦理呢?这是我读完颜珂小说之后的疑问,也是对今年新冠肺炎引發的全国疫情中日常叙事频繁出现且意义独特的反思。颜珂的小说《老梁》讲述的是
期刊
陆六从来没想过自己会跟登山这事扯上任何关系。当他坐了将近13个小时的飞机抵达特里布胡凡机场的时候,加德满都温热潮湿的空气迎面扑来,他意识到了登山这件事已经成为自己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因为正值3月份,是初春时节,随着马上到来的登山季,来到加德满都的人多了很多。陆六在出关口被折磨了三个小时才出来。  在抵达酒店前,陆六想找一块空旷的地方或者制高点远眺一番此行的目的地珠穆朗玛峰。虽然他知道这都是徒
期刊
我是个喜爱文学的人,文学对于一个人来说意味着什么,或者说,一个人为什么要写作?面对这样的提问,每个写作者的答复是不一样的。对于我来说,内心的需求往往超过一些外在的因素。追溯到写作的源头,我是个不太爱说话的人,我的这种性格催生了写作的念头。所以,我的喜悦和我的忧伤在文字的加持下伴随我成长。   谈起写作,不得不谈的是我的故乡,一个叫卓香卡的小村庄,只有十几户人家。在我的印象中故乡的夏天非常炎热,故
期刊
我怀着对另一些文字的敬意和艳羡之情写下这些文字,作为一种表达嫉妒的方式。  我是先读到几篇散文作品,然后不由自主地再翻回前面,去刻意记下作者的名字:李万华。那时我就深信,如此文字,必然出自一位观察入微、感觉敏锐、思虑深邃、内心丰富的女子。后来一打听,果然如我猜度。  读李万华的文字,是一种有意味的享受。既非浓烈的饕餮,亦非清淡的小酌,而是在精神的引领中,让人体味到一种透入身心的品质化关怀。她的散文
期刊
夏天的雪比冬天的白  6月2日  一场大雪撕裂夏天的谶言  日月山立马增高  那镶嵌在山巅上的海拔  抬高雪花婀娜的身姿  风儿拽落了天际的寒冷  这个要比冬天雍肿的日子  证明,夏天的雪比冬天的白  心花怒放的草原陷入沉默  草芽的欲望轰轰烈烈  害羞的野花被冰雪疯狂肆虐  准备撒欢的牛羊  喂养了两个季节的马匹  那一件臃肿的皮袄  虫草季即将结束的故事  一律被突如其来的大雪召唤  眼前顿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