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繁荣农村文化事业,丰富农民文化生活,是当前解决“三农”问题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发展目标,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建设和发展农村文化,必须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坚持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手段,坚持政府引导和农民自办相结合,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兴办农村文化建设的积极性。
一、盘活文化发展之路,着力培育农村文化发展优势
1.发扬传统文化。对富有民族文化内涵、民族道德修养、贴近实际、贴近百姓生活的传统文化,如“扭秧歌”“跑旱船”、“走高跷”、“打花棍”等舞蹈动作类节目,“墙头记”、“小姑贤”“王小赶脚”等吕剧类节目,“秦香莲”、“白蛇传”、“穆桂英挂帅”等京剧类节目,这些节目剧情非常贴近农民的现实生活,真实地反映了农民的内心世界,展示了深刻的民族道德伦理和社会公德,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百姓的文化生活。这些传统文化,必须保留和发扬。
2.发展产业文化。紧密配合招商引资等经济工作和其他社会活动,积极打造文化活动品牌。通过开发文化旅游业,举办各种庙会、梨花节等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吸引农民积极参与,在获得经济回报的同时,文化建设也得到加强。
3.兴起科技文化。扩大农村文化机构职能,根据农民生产需要,积极创办村民俱乐部,开辟业余党校、农民文化夜校、农民科技学校,把农村文化机构建成集农、林、副、渔、种植、养殖等综合性的农村文化载体,使之成为农民学文化、受教育的学校,成为推广科学技术、带领农民致富的示范基地,更好的满足农民群众多方面的文化需求。
二、拓宽文化传播途径,促进农村文化事业繁荣发展
1.小型多样文化活动。大力发展农村业余文艺演出队,鼓励农民自编自演、自娱自乐。充分利用节假日和农村集市、农闲时节开展小型多样的传统文化活动,通过引导、扶持和组织具有地域特色的民间文化活动,对农民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反对民族分裂教育,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社会风尚。
2.广场文化活动。广场文化集体性、参与性和娱乐性较强,尤其是广场文化的多样性,为广场文化开辟了广阔的活动空间。举办民间传统剧团调演,容易满足老年人戏剧爱好者的需求,举办内容健康向上的广场歌舞晚会,为青年人提供了精神套餐,举办少儿书画、舞蹈、器乐大赛,为少年儿童提供了广阔的展示空间。
3.文化下乡活动。文化下乡是政府引导、扶持农村文化建设发展,弘扬社会先进文化,把握农村正确文化导向的一项重大举措。从当地农村实际和农民的需要出发,为农民送书、送电影、送文化科技,切实解决农民文化活动中实际困难和问题,促进农村文化建设的健康发展。这项活动是很重要的。各级宣传、文化部门应高度重视,采取积极措施,加大投入,支持文化下乡活动,进一步推进农村文化建设,为活跃农村文化生活,建设和谐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三、多元投资机制,加快农村文化设施建设步伐
1.投资机制。坚持地方投入为主,国家适当补助,积极争取社会投入的原则,进一解决文化站和村文化活动室、俱乐部建设问题。进一步拓宽投资渠道,鼓励集体、企业、个人和社会各方面的力量资助文化建设,或兴办农村文化设施。鼓励村民委员会利用村集体经济力量和发动农民自己动手筹建村文化室或图书室。
2.设施管理。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和目标管理责任制,加强对设备器材的维护、保养和使用,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确保文化设施的性质和功能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合理的承包措施,由有能力的单位或个人承包和管理。
四、优化队伍素质结构,提高农村文化工作者素质
1.文化队伍。广大的农村文化工作者有着强烈的事业心,长期以来,立足基层,积极努力工作,但由于农村条件比较艰苦,工作、生活中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应采取措施帮助他们解决困难和问题,增强他们的工作信心,鼓励他们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把工作做的更好。
2.队伍素质。制定农村文化队伍的培训计划,采取函授、选送到文化艺术院校深造、从艺术剧团派员到农村举办培训班等多种形式,为农村文化工作者提供学习机会,提高他们的思想水平和业务能力。要加强对民间艺人发现和挖掘,关心、引导他们,充分发挥他们在传承和发展民间传统文化方面的作用。
一、盘活文化发展之路,着力培育农村文化发展优势
1.发扬传统文化。对富有民族文化内涵、民族道德修养、贴近实际、贴近百姓生活的传统文化,如“扭秧歌”“跑旱船”、“走高跷”、“打花棍”等舞蹈动作类节目,“墙头记”、“小姑贤”“王小赶脚”等吕剧类节目,“秦香莲”、“白蛇传”、“穆桂英挂帅”等京剧类节目,这些节目剧情非常贴近农民的现实生活,真实地反映了农民的内心世界,展示了深刻的民族道德伦理和社会公德,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百姓的文化生活。这些传统文化,必须保留和发扬。
2.发展产业文化。紧密配合招商引资等经济工作和其他社会活动,积极打造文化活动品牌。通过开发文化旅游业,举办各种庙会、梨花节等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吸引农民积极参与,在获得经济回报的同时,文化建设也得到加强。
3.兴起科技文化。扩大农村文化机构职能,根据农民生产需要,积极创办村民俱乐部,开辟业余党校、农民文化夜校、农民科技学校,把农村文化机构建成集农、林、副、渔、种植、养殖等综合性的农村文化载体,使之成为农民学文化、受教育的学校,成为推广科学技术、带领农民致富的示范基地,更好的满足农民群众多方面的文化需求。
二、拓宽文化传播途径,促进农村文化事业繁荣发展
1.小型多样文化活动。大力发展农村业余文艺演出队,鼓励农民自编自演、自娱自乐。充分利用节假日和农村集市、农闲时节开展小型多样的传统文化活动,通过引导、扶持和组织具有地域特色的民间文化活动,对农民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反对民族分裂教育,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社会风尚。
2.广场文化活动。广场文化集体性、参与性和娱乐性较强,尤其是广场文化的多样性,为广场文化开辟了广阔的活动空间。举办民间传统剧团调演,容易满足老年人戏剧爱好者的需求,举办内容健康向上的广场歌舞晚会,为青年人提供了精神套餐,举办少儿书画、舞蹈、器乐大赛,为少年儿童提供了广阔的展示空间。
3.文化下乡活动。文化下乡是政府引导、扶持农村文化建设发展,弘扬社会先进文化,把握农村正确文化导向的一项重大举措。从当地农村实际和农民的需要出发,为农民送书、送电影、送文化科技,切实解决农民文化活动中实际困难和问题,促进农村文化建设的健康发展。这项活动是很重要的。各级宣传、文化部门应高度重视,采取积极措施,加大投入,支持文化下乡活动,进一步推进农村文化建设,为活跃农村文化生活,建设和谐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三、多元投资机制,加快农村文化设施建设步伐
1.投资机制。坚持地方投入为主,国家适当补助,积极争取社会投入的原则,进一解决文化站和村文化活动室、俱乐部建设问题。进一步拓宽投资渠道,鼓励集体、企业、个人和社会各方面的力量资助文化建设,或兴办农村文化设施。鼓励村民委员会利用村集体经济力量和发动农民自己动手筹建村文化室或图书室。
2.设施管理。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和目标管理责任制,加强对设备器材的维护、保养和使用,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确保文化设施的性质和功能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合理的承包措施,由有能力的单位或个人承包和管理。
四、优化队伍素质结构,提高农村文化工作者素质
1.文化队伍。广大的农村文化工作者有着强烈的事业心,长期以来,立足基层,积极努力工作,但由于农村条件比较艰苦,工作、生活中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应采取措施帮助他们解决困难和问题,增强他们的工作信心,鼓励他们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把工作做的更好。
2.队伍素质。制定农村文化队伍的培训计划,采取函授、选送到文化艺术院校深造、从艺术剧团派员到农村举办培训班等多种形式,为农村文化工作者提供学习机会,提高他们的思想水平和业务能力。要加强对民间艺人发现和挖掘,关心、引导他们,充分发挥他们在传承和发展民间传统文化方面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