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螺旋理论视角下工程类博士多主体培养机制探析

来源 :职业技术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on_xu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随着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企业转型升级以及新工科建设创新发展,对于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提出了更高的需求。以三螺旋理论为依托,美国加州理工学院通过构建包括政府——支撑机制、企业——外部机制、高校——内部机制在内的多主体联合培养机制,不断提升工程博士培养质量。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工程类博士多主体联合培养机制对我国具有一定的启示:以细化培养目标引领发展、以多学科交叉课程带动发展、以创新培养方式助力发展、以健全资助机制优化发展。
  关键词 三螺旋理论;工程类博士;多主体培养机制;多学科交叉
  中图分类号 G719.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0)31-0074-06
  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战略规划,进一步完善我国工程技术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工程技术领军人才,满足创新型国家建设对高层次应用型工程技术创新人才的需求,根据2018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转发的《工程类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方案》的要求,我国须以工程类人才培养机制创新为核心,以“政府—学校—企业”三位一体培养模式为主线,对工程类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进行改革[1]。随着我国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企业转型升级以及新工科建设的创新发展,高层次工程科技人才的需求量日益增加。首先,科技的快速发展对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提出了更高要求,培养创新型高层次工程人才已成为大势所趋。其次,为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企业亟需更多高层次工程科技人才,以提高企业竞争力,推动技术创新发展与科技成果转化。第三,新工科作为一种不断变化背景下的新型工程教育,探索新理念、新结构、新模式、新体系,需要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推动工程教育的持续发展。
  美国加州理工学院(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简称Caltech或CIT)在世界科技界久负盛名,是世界著名私立研究型大学,是公认的最为典型的精英学府之一。2019-2010年,CIT在QS世界大学排名、US News、英国泰晤士报世界大学排名等世界权威机构排名中名列前茅,被称为诺贝尔奖密度之冠,同时也培养出众多图灵奖、菲尔兹奖得主以及世界一流人才。CIT设有6大学系,建有多个跨学科科学与工业中心(实验室),如生物图像中心、微机械实验室、太空飞船与任务设计实验室、分子材料研究中心等,还协助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负责管理著名的喷气推进实验室[2]。CIT一直坚持“小而精”的办学理念,其在校教师及学生规模不大,但培养出众多在各个领域让全球瞩目的精英,享有很高的学术声誉和地位。鉴于此,在三螺旋理论的指导下,深入分析CIT工程类博士多主体培养机制,以期探寻出适合我国工程类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多主体培养模式,进一步完善我国工程类人才培养体系。
  一、理论分析框架:三螺旋理论及其适切性分析
  知识经济的迅速发展打破了各个组织和机构的边界,创新系统各要素表现出复杂的集成性特征,亟须新的理论对这种以知识生产为基础的复杂系统进行指导与阐释。基于这种背景,美国学者亨利·埃茨威科威兹(Henry Etzkowitz)联合荷兰学者雷德斯多夫(Loet Leydesdorff)引入三螺旋理论来分析大学、产业、政府之间的互动关系,并于1995年提出“官产学三螺旋”的创新理念[3]。三螺旋理论的本质是通过大学、产业、政府之间有效的协同互动,促进资源创新不断整合以及整个创新系统的螺旋上升。按照各个螺旋发挥作用的大小,国外学术界逐渐形成政府引导型、产业推动型、大学主导型三种“官产学”协同创新模式[4]。由此,三螺旋理論对大学、产业和政府创新的主体、机制以及合作模式的规律均进行了阐释,强调通过组织资源的整合与集聚,增强三者之间的交互作用。三螺旋理论不仅阐释了大学、产业、政府三边关系的互动规律与主要内涵,促进了知识创新理论的发展,而且对工程类博士教育促进知识创新与高层次工程人才培养具有重大影响,是构建工程类博士教育多主体联合培养机制的理论基石。在三螺旋理论的指导下,高校、企业与政府紧密合作,以培养创新性工程人才为共同目标,努力实现优势资源互补,共同作用于工程类博士教育的全过程。
  在三螺旋理论的指导下,政府、企业与高校多方参与创新型人才培养工程,组成“功能耦合性组织”,共享资源,以促进多方共赢。政府与高校之间形成“人才流”,政府与企业之间形成“信息流”,高校与企业之间形成“知识流”,如图1所示。在工程类博士多主体联合培养过程中,政府既要为各高校提供研究经费与奖助学金支持,促进学生与学校、企业共同开展工程研究与实践,还要鼓励企业真正参与高校工程类博士培养,切实发挥政策支持以及资金优势;企业不仅要通过工程类博士培养实践与政府进行双向的信息交流,并按照相关政策开展工程项目,解决国家需求与重大工程难题,还要积极与高校合作,基于研究项目制订包括培养目标、课程设置以及培训资助等环节在内的工程类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提高自身生产和创新能力,增强市场竞争优势;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场所,担负着工程类博士人才培养的主要任务,不仅要承担国家重大科研项目与课题,服务国家战略发展需要,为国家和社会输送优秀工程人才,还要与企业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提高办学效益和工程人才培养质量。基于项目的多主体联合培养方式推动了多主体协同互动,为工程类博士多主体培养机制的构建与革新注入力量。
  二、三螺旋理论视角下CIT工程类博士多主体联合培养机制分析
  在三螺旋理论的指导下,CIT坚持“小而精”的办学定位,在工程类博士培养实践过程中,不断进行调整与创新,构建了以政府为支撑机制、企业为外部机制以及高校自身为内部机制的多主体联合培养机制,如图2所示。在这一过程中,政府是“高校—企业”关系的基础[5],注重引导学生开展前沿的基础研究,积极促进NIH生物技术领导力培训计划(NIH Biotechnology Leadership Program,BLP)的实行,旨在培养既能解决基础研究问题,又可以将科学研究应用于现实工程问题的高端工程技术人才;企业则通过加入加州理工学院技术与管理教育中心(The 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Center for Technology and Management Education,CTME),与高校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致力于在技术领域寻求创新与教育管理;作为多主体联合培养的内部机制,加州理工学院主要通过制订高层次复合型工程人才的培养目标,构建多学科交叉课程体系,完善多主体联合培养机制,以期不断提升工程类博士培养质量。   (一)政府——多主体培养的支撑机制
  美国高校的工程教育离不开联邦政府的大力支持与利益保障。政府的政策引导、资金支持以及有效监督不仅可以促进高校与企业联合培养工作的顺利进行以及完成预期目标,而且能够更好地督促双方履行各自的义务并承担相应责任。在宏观层面上,政府是生物技术领导力培训计划(BLP)的发起者和规则制定者,通过督促具体执行机构的工作落实,推进高校与企业合作;在执行层面上,联邦政府相关部门是培训计划的管理者,从计划的资格审查、过程管理以及质量监督等环节保障计划的顺利实施与运行。BLP涵盖跨学科研究和课程作业、生物技术研讨会、工业实习、研究成果商业化等多个主题,可为学生提供广泛的工程实践机会,促进学术成果转化,为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提供了契机。
  作为一种新兴的职业发展计划,BLP在毕业生就业初期便向学生提供与工业相关的研究问题和实验技术,提升毕业生的职业发展能力。该培训资助计划要求学生完成2~3个月的行业实习,选修4门跨学科课程,见表1,每学期参与一次生物技术领导研讨会,并在获得博士学位之前完成毕业论文[6]。在整个计划实施的过程中,联邦政府在提供经费资助的同时,为工程类博士培养提供政策支撑,并督促相关利益主体完成人才培养的分工与合作。
  由此可见,美国政府大力支持工程类博士教育与合作项目,一方面注重培养学生进行前沿的基础研究,促进科研成果的产出;另一方面,设置项目资金鼓励本地企业参与地方高校的人才培养,促进未来员工科研能力、实践创新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有效提升综合素质。
  (二)企业——多主体培养的外部机制
  高校的现实办学条件和工程教育的本质特征决定工程人才的培养需要地方政府、行业和企业等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以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的协调作用、行业的指导作用、企业的参与作用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作用[8]。产教融合作为校企合作演进和发展的主要途径,不仅要从思想、精神层面强化校企双方参与人才培养的重要性,而且要平衡利益相关主体的价值取向,厘清各主体的利益关联[9]。
  作为工程类博士人才多主体联合培养的外部机制,一方面,企业可以准确把握社会和市场对于当下和未来工程人才的需求;另一方面,企业拥有先进的生产技术、设备和熟练的工程技术人员,可以为工程博士生提供真实的生产实践环境。而且,相关研究表明,企业参与学术研究会带来超过1倍的附加收益[10]。由此,CIT突出强调产教融合,促进校企联合培养机制的构建,设立了相关研究组织,以吸引企业参与工程类博士研究生的培育工作。其中,以CTME最为典型,其致力于技术创新与教育管理,促进校企合作。
  CTME提供教育计划解决方案,以应对当今以技术为基础的组织所面临的挑战。CTME涵盖项目管理、系统工程、技术营销、技术和运营管理、创新与科技、领导力等诸多主题,可为高校和企业提供广泛的合作机会。此外,CTME还根据产业结构以及学科分类设置相关课程,见表2。
  CTME各专业领域课程主要包括三个模块:短期课程、公共课程以及证书课程。短期课程时间一般为1~3天,主要对参与者进行集训;公共课程包括各领域的基础课程;证书课程是为各类证书的报考及准备所设定,如系统工程证书课程等。通过具体课程的选择与修习,加州理工学院技术与管理教育中心为校企合作搭建了人才培养平台,促进政府与企业一体化进行体系建设,更好地促進校企双方的密切合作,实现校企联合培养。通过企业真实地参与高校人才培养,使得学生能够面对真实环境下的研究项目,促进工程专业知识、工程实践能力以及职业发展能力的提升。
  (三)高校——多主体培养的内部机制
  作为知识创新的主体以及工程类博士研究生多主体联合培养的内部机制,高校凭借雄厚的科研实力与一流的高端人才等优势,在研发高新技术、攻克重大工程课题以及制订培养目标、构建课程体系等方面有起举足轻重的作用。
  1. 培养高层次复合型工程人才
  人才培养理念是决定人才培养质量的起始条件,旨在回答“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两个方面的问题[12]。一是关于培养什么样的人。CIT的使命是通过研究与教育相结合,扩大人文知识,造福社会。在跨学科的特殊环境中,研究科技领域最具挑战性和根本性的问题,致力于通过教育使学生成为科学、工程、学术、商业以及公共服务领域的一流领导者。二是关于如何培养人。CIT搭建联合培养平台,采用校企联合培养、多学院联合培养以及基于导师制的培养方式等多种培养方式,如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物理课程由化学与化工系和生物学与生物工程系合作开展,为学生提供大分子和分子组装的生物化学和生物物理学方面的跨学科知识背景。其不同的培养方式体现了学院“小而精”的培养特色,学院规模小,机构设置简单,有利于保持高质量的培养标准,凸显教育特色。
  2. 构建多学科交叉课程体系
  工程教育是一种精英人才教育,在现代工程与经济、社会、文化实现多元交叉融合的大环境下,具备跨学科背景的学生在创新型精英人才培养中适应性更强。在课程设置方面,CIT重视基础学科建设和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积极促进学院教师以及学生开展跨学科项目与研究等,如化学天文学家和化学家、物理学家一起破解星球奥秘等[13]。其中,化学与化学工程专业积极引领化学工程研究进入新的应用领域,在化学工程人才培养中取得令人惊叹的成就。此外,还有一些跨学科课程,包括地球化学、环境化学等。学生可以选择化学、生物、物理、数学方面的跨学科课程,这些课程是由两个甚至多个学部合作开展的。其课程体系主要包含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技术课程以及专业发展课程三个部分,体现了课程体系的工程性与实践性。
  首先,专业基础课程主要包括数学、应用工程分析等课程,为学生解决工程实践应用问题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基本方法,重视数学课程的开设,在内容上侧重讲事实,强调课程的实用性和综合性。其次,专业技术课程包括跨专业、跨学科的交叉综合专业课,反映最新工科领域发展状况的专业课等,培养学生在获悉工程知识与技术方面的前沿知识和能力,适应高层次人才“高、精、深”的培养要求。最后,专业发展课程包括工程管理、经济学等涉及职业发展的课程,培养组织管理、领导能力与职业发展能力。   三、借鉴与启示
  2011年,我国设置工程博士专业学位,培养了一批具备工程技术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2018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将工程专业学位调整为电子信息、机械等8个专业学位类别。截至目前,全国工程类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单位达40所。2019年,国家下达工程硕士、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对应调整名单等[14]。虽然CIT内外部环境和影响因素具有相对独特性,但总体来说可以代表美国工程类博士教育较为先进的学术水平,其工程类博士研究生多主体联合培养的实践与经验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以细化培养目标引领发展
  CIT致力于通过教育使学生成为科学、工程、学术、商业以及公共服务领域的一流领导者,培养工程产业与项目管理领导人才。同时,回答了“培养什么样的人”以及“如何培养人”两个方面的问题,充分利用“小而精”的培养特色,发挥自身优势,制订以广泛的工程背景知识为基础、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综合能力素质为拓展的一体化培养目标,紧跟世界工程技术发展潮流,为各工程领域输送高层次复合型工程人才。
  根据2018年国家印发的《工程类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方案》相关内容,我国工程类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旨在培养具备坚实宽广的理论基础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能够进行工程技术创新、规划和组织实施工程研发工作,且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15]。然而,经过各高校的培养实践与探索,有一些问题客观存在:其一,我国工程类博士培养方案中并未提出具体的各专业培养目标,如天津大学提出造就工程科技和工程管理方面的高层次领军人才等,培养目标定位过于宽泛,进而影响工程类博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16];其二,目前我国所培养的工程类博士生,基础理论知识、工程实践能力和职业素质发展不协调,未能很好地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对复合型高端应用型人才的需要。因此,结合CIT工程类博士的培养实践与相关经验,我国工程类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应以知识为基础、能力为重点、素质为拓展进一步细化与明确,引领多主体培养机制创新发展。
  (二)以多学科交叉课程带动发展
  课程是关系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要素,完整的课程设置对于CIT工程类博士多主体联合培养具有重要意义。CIT不仅设有学术性、理论性课程,其跨学科课程也有鲜明的特色,不但重视工程类博士研究生的数理基础,而且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课程形式,如课堂讲授、讨论班以及项目科研等。各个学系内部合作开展创新课程和跨学科课程,并教授批判性思维与实践研究和跨学科合作,帮助学生培养其自身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
  21世纪以来,新工业革命日趋发展,行业产业对个性化、多样化以及动态变化的工程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需求,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成为亟须解决的问题[17]。相比之下,我国工程类专业博士研究生虽然采用全日制和非全日制两种学习方式,但在课程设置方面存在一些问题。第一,在博士生课程选择及要求方面,没有严格的规定,大部分学生课程投入精力少,却能较为轻松地获得课程学分。第二,我国为博士生开设的课程数量及质量都有待提高,学生在完成课程修习后,知识积累不够全面,未能达到社会和企业的要求。第三,学科间相互隔离,学科交叉不明显。相比之下,CIT研究人员相对自由和独立,可以采取自己独特的科学研究方法,进行跨学科研究等。因此,在工程类博士多主体联合培养过程中,我国应设置丰富的多学科交叉课程,以带动多主体联合培养机制的发展。不仅要丰富课程形式,进行多学科交叉,增设跨学科课程,而且要进行实验室轮转与研讨会修习,促进交叉和新兴学科的发展。除此之外,还应重视培养工程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
  (三)以创新培养方式助力发展
  2018年国家印发的《工程类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方案》规定,工程类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采取校企合作的方式进行培养,但并未提出具体的培养方案。高校与企业之间如何联合培养、企业在培养过程中是否实质性地参与、其培养方式与工学博士趋同等问题的客观存在,对我国工程类博士生的培养非常不利。加州理工学院技术与管理教育中心的设立,为政府和企业提供了人才培养平台,促进了政府—企业—高校三方的密切合作,对我国有积极借鉴意义。
  工程类人才的培养不仅是高校自身的事情,更需要行业企业等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首先,企业要切实走进高校,鼓励企业内优秀工程技术和管理人员参与高校人才培养。一是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去高校担任兼职教师,把自身积累的工程实践经验以及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以课堂教学、研讨会或重大科研项目的形式教授给学生。二是企业工程管理人员可以参与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对于重大工程科技课题进行联合设计,参与设立相关课程,并推动学校和企业共同建立校企联合实验室,丰富培养形式等。三是企业工程技术和管理人员可以担任学生实习、实践训练等培养环节的指导教师,与校内导师、学生定期进行交流。高校导师与企业导师双方结成利益共同体,将工程类博士“双导师制”落到实处。其次,高校应整合并充分利用校内资源,促进跨学院、跨学科以及跨专业的科研探讨与学术交流,打破疆界。高校与高校之间进行跨校合作与培养,共同承担重大工程项目与课题,实现合作共赢。此外,高校要加强与政府、企业和地方的合作,共建工程人才培养平台,助力多主体培养机制的创新发展。
  (四)以健全资助机制优化发展
  CIT培训资助计划由联邦政府资助,并由加州理工学院生物工程中心提供额外财务支持,为学生免除经济压力。但资助并不是盲目的,获得资助的学生首先要达到学院设立的要求,选修该计划所提供的课程等。既扩展和提高了学生的专业工程知识与能力,同时为学生提供与企业交流与合作的机会,又为学生提供了經济资助。我国工程类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由全国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进行指导与监督,但并未明确指出对工程类博士生的资助情况。因此,我国应设立工程类博士生资助机构,建立资助指标体系,同时对工程类博士生培养质量进行有效审查。首先,政府要制定相关的激励政策,完善关于工程类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相关规定,鼓励本地企业积极参与地方高校的人才培养,并为双方的利益取舍提供制度保障。其次,丰富资助形式,最大化地为学生提供切实帮助与资金支持,优化工程类博士研究生多主体培养机制,促进其创新发展。   参 考 文 献
  [1][15]教育部.关于转发《工程类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方案》及说明的通知[EB/OL].http://www.moe.gov.cn/s78/A22/A22_gggs/A22_sjhj/201805/t20180511_335693.html.
  [2]马璟.加州理工学院与世界一流大学定位[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4(2):68-72.
  [3]埃茨科维兹.三螺旋[M].周春彦,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5:3.
  [4]赵东霞,郭书男,周维.国外大学科技园“官产学”协同创新模式比较研究——三螺旋理论的视角[J].中国高教研究,2016(11):89-94.
  [5]王轶玮.三螺旋视角下英国学术型博士培养改革探析——以科学与工程合作博士计划为中心[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9(2):91-97.
  [6][7]Program Activities[EB/OL].[2020-07-07].http://www.cce.caltech.edu/content/nih-training-grant-program.
  [8]陈志刚,杨新海,吴健荣,付保川,徐宗宁,张兄武.地方高校工程类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苏州科技学院“五化”模式为例[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1):75-80.
  [9]贺书霞.产教融合与多元参与:职教共同体融合关系构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27):51-57.
  [10]Dowling D. The Dowling Review of Business-University Research Collaborations[R].2015.
  [11]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CTME[EB/OL].[2020-07-07].https://ctme.caltech.edu/.
  [12]刘有耀,等.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5):76-81.
  [13]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Planetary Collisions can Drop the Internal Pressures in Planets[J].News Rx Health
其他文献
《新型城镇化与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蓝皮书》  合理的职业教育体系布局结构是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基础,要基于产城教融合发展的原则进行科学规划。在科学规划职业教育布局结构时,新增职业学校主要向中小城市布局,引导职业教育资源逐步向产业和人口集聚的新建城市、城市新区和各类产业集聚区集中,更加贴近服务的企业和社区。科学规划职业教育优势专业集群和集团化发展,建立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的学科专业
摘 要 产教融合型企业是主动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优质企业。产教融合型企业运营过程中的价值主张触及社会价值的创造,也强调经济价值的获取;价值创造包含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破解从教“身份困境”、纾解就业“模式困难”;价值获取源于政策优惠、来自技能培训获利、斩获运营长期回馈。产教融合型企业运营模式映射不同价值关系的动态平衡,有经济价值获取优先、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均衡、社会价值创造优先3种“绝对化”类型。产教
摘 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学生资助工作由“保障型”向“发展型”战略转型,在精准扶贫思想的引领下,提高资助绩效、适应信息技术发展和高校思政工作质量提升等都需要实现资助育人精准化。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精准认定是起点和要点,尚未找到根本破解之策,表征为资助对象识别不够精准、动态调整措施不够及时、信息孤岛尚未全面消除和人员数据素养不高。运用数据治理,把学生资助大数据变成生产力,通过共建数据标准、开发
摘 要 构建以继续教育资源建设、公共学习建设、终身教育立交桥、宽进严出学习制度、继续教育学分积累与转化为基本指向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指标架构,在此框架内,近十年来,我国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体现在理念落地及体系建设深化、“立交桥”搭建融通多元、资源库建设开放综合便捷、服务供给更具主体性针对性、培训服务系统不断升级优化,但仍存在认知不够明确、支持机制匮乏、落地举措虚化、全域协同无力等问题。为
摘 要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及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学生核心素养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学者的关注。以教育部发布的347个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标准为样本,采用Nvivo11.0分析软件进行实证分析,构建包括共性素养、重点素养和发展素养三个模块的高职学生核心素养框架。高职学生职业核心素养培育路径为:搭建高职人才培养数据平台,完善职业核心素养体系;依据职业核心素养体系,制定培养质量评价标准和反馈体系;按
摘 要 基于整体性治理理论对我国校企合作机制碎片化问题进行分析,目前存在校企合作制度不健全、校企合作建设目标不明确、校企合作建设机构不完善等碎片化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校企合作机制碎片化的整体性治理思路与对策,即整合治理制度,解决不同主体的协调问题;整合治理目标,实现校企合作的互利共赢;整合治理机构,为长效合作提供组织保障。  关键词 校企合作;碎片化;整体性治理;机构整合;立法  中图分类号 G7
摘 要 综合实训是高职院校实践教学改革的重点,而如何组织开展仿真、动态、综合的全新实践教学模式是高职院校面临的难题。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强调能力横向拓展的多专业综合实训打破经管类高职院校现有的实践教学模式,实现多专业融合、多组织对抗、多岗位协同和高仿真运营。  关键词 经管类高职;多专业综合实训;实践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4)
摘 要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在推进创新创业工作中,我国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政策。对创新创业政策进行分析,有助于把握党和国家对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期望和方向。基于扎根理论的分析方法,采用Nvivo11软件对国务院16个创新创业政策文本实施编码、分析发现,国家对创新创业的期待主要集中在教育体系和科研体系改革上。为此,建议高职院校依托教育、科研带动创新创业的发展,包括培养创新创业文化软实力、建设
摘 要 调动学生参与体育课程的积极性,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培养学生“对岗”所需的身体素质,是高职体育教学要积极探索的课题。贵州职业技术学院以通识教育服务于专业技能培养,实行体育精准化教学,通过引导教学模式、督导教学模式、向导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培育学生良好的职业观和对未来就业岗位的认知。  关键词 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精准化;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
摘 要 新世纪以来,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日益关注,中等职业教育学生资助体系得以建立并不断完善,新世纪以来的20年已取得了巨大成就:资助范围逐步扩大,标准不断提升;资助结构持续优化,管理逐渐规范;助力脱贫攻坚,顺应时代发展。与德国职业教育资助体系进行比较,从资助来源、资助标准、资助理念、资助制度四个方面分析中德两国资助体系的不同,得到对我国中职学生资助体系发展的启示:减少财政依赖,拓宽资助来源;明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