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为何热衷“贼喊捉贼”

来源 :新传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aifawendang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澳大利亚是世界间谍情报领域的“老手”,热衷于炒作外国“干涉渗透影响”和“间谍威胁”,并把自身包装成国际间谍情报活动的“受害者”。近年来,澳大利亚还“贼喊捉贼”,不断渲染“中国间谍渗透”。然而,在事实面前,澳大利亚还是露了馅。
  近日,香港国安法不断推进的消息让一些西方国家坐立不安,澳大利亚就是其中异常活跃的典型。长期以来,澳部分政府人士和媒体就热衷于炒作外国“干涉渗透影响”和“间谍威胁”,有关言论和报道含沙射影,或明或暗指向中国、俄罗斯、伊朗等国,并把自身包装成国际间谍情报活动的“受害者”。
  澳大利亚情报安全部门设置了“北京情报站”
   澳大利亚是世界间谍情报领域的“老手”。作为“五眼情报联盟”的重要成员和美国的“跟班”,澳大利亚不仅紧盯中国,近年来还“贼喊捉贼”,不断渲染“中国间谍渗透”。然而,在事实面前,澳大利亚还是露了馅。
   我国执法部门在对一起间谍案件进行侦查时,在境内抓获了执行情报交联活动的澳大利亚情报安全部门的间谍。有关部门透露,除在中国境内实施间谍情报活动外,澳大利亚情报安全部门在其本土和第三国也针对华人开展策反活动。
   有关部门曾破获一起间谍案,澳大利亚情报安全部门将一名华人策反后,安排其到位于首都堪培拉附近的斯旺岛秘密基地进行专业的间谍培训,之后又将他派遣回中国大陆搜集情报。
   澳大利亚情报安全部门还在驻华大使馆设立了北京情报站。这个情报站是东亚地区最高级别的中心站,不但负责管理在华情报活动,还管辖澳大利亚在日本、韩国等国的情报活动。澳方在情报站中派遣了多名情报人员,这些人有着外交官的身份,还承担着策反发展人员和情报交联的任务。
   澳大利亚情报安全部门对中国大肆开展技术窃密活动由来已久。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驻澳大使馆在修建过程中,澳大利亚情报安全部门借机暗动手脚。馆舍投入使用后,中国有关部门在检测中发现,建筑内部被澳方安装了大量窃听器材,几乎覆盖了每层楼板,甚至连使馆储藏室也未能幸免,以至于中国政府只能在澳大利亚重建大使馆。
   从目前掌握的情况看,澳大利亚情报安全部门至今仍未停止对中国驻外使领馆的技术监控和窃密。
  从幕后走向台前
   近年来,澳大利亚不断强化对中国间谍情报和技术窃密活动的同时,却指责中国对澳大利亚“影响渗透”和“间谍威胁”。
   “对于中国的崛起,澳大利亚是怀有复杂心情的。”华东师范大学澳大利亚研究中心教授陈弘表示,澳大利亚一方面借中国经济腾飞获得大量经济利益,另一方面对中国有着潜意识的敌意。为此,澳大利亚近年频繁修法,不断增加情报机关职权和经费预算,强化对中国情报网络建设,对中国的间谍情报力度前所未有地加强。
   陈弘分析说:“近几年来,澳大利亚情报部门从幕后走向台前,公开发表对某些重大问题的意见,直接干预政治舆论,试图影响决策。事实上,现在澳大利亚已不满足于担任美国的‘跟班’和‘随从’,而试图扮演美国的合作伙伴的角色。换言之,澳不仅仅是服从和听命于华盛顿,而是会自行战略布局,发起行动。对华为的打击就是一例。”2018年,澳大利亚先于美国,宣布对华为实施全面禁令。
  “被害妄想”意识
   在澳大利亚情报安全部门眼中,中国对澳大利亚的“影响渗透”和“间谍威胁”无处不在。
   澳大利亚安全情报组织总干事伯吉斯曾声称,“澳大利亚面临的外国渗透和干涉威胁在规模、广度和目标等方面均前所未有,严重程度甚至超过冷战时期。澳大利亚各行各业都是外国干涉的潜在对象”。
   在这种“被害妄想”的意识下,澳大利亚情报安全部门不断鼓动政府出台针对所谓“外国影响渗透”活动的法案,并且向国内媒体“喂料”,暗中支持媒体炒作“中国间谍威胁”,毒化澳中关系。
   2019年11月,澳大利亚所谓的调查记者尼克·麦肯齐声称,一个名叫王立强的27岁中國男子叛逃澳大利亚。王立强自称是“中国间谍”,“曾在香港、台湾地区指挥了间谍活动,后被派遣到澳大利亚开展工作”。
   陈弘表示:“王立强的自述疑点重重,明显属于诈骗。其中一个重要问题是,既然王立强自称‘叛逃’,那必定是与澳大利亚情报安全部门接触。那么媒体的消息来源是什么?一个较符合逻辑的判断是,澳大利亚情报部门早已判断王立强属于诈骗,但有意放风给媒体,借此炒作‘中国威胁论’。只要在社会上造成所谓‘中国间谍威胁澳大利亚安全’的舆论氛围就行。”
   对澳大利亚情报官员和部分媒体的所谓指控,中方多次进行严厉驳斥。正如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所说:“(澳大利亚)不断编造所谓中国的‘间谍案’,对澳大利亚的‘渗透案’,我想无论情节多么离奇,花样如何翻新,谎言终究是谎言。”
  (中国新闻网2020.6.29等)
其他文献
从古至今,有多少杰出人物埋没在历史的长河中,有人流芳百世,有人背负骂名。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听伟人对他们的点评。   老子 老子在两千多年以前就说过:“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日本打到中国,日本人叫胜利。中国大片土地被侵占,中国人叫失败。但是在中国的失败里面包含着胜利,在日本的胜利里面包含着失败。历史难道不是这样证明了吗?   秦始皇嬴政 秦始皇作为一个历史人物评论,要一分为二。秦始皇在历史
期刊
战士们最怕的是趟冰河。有时遇到河水过深时,身上带的武器弹药、被服干粮等都得扛在肩上,或顶在头上,两手扶着下到水中。当趟到河中心时,会遇到床板一般大的冰块,如果躲避不及被冰块撞倒,瞬间就会失去知觉,冻僵在水中。  1962年,印度军队在中印边境不断蚕食我国领土。在忍无可忍、退无可退的情况下,为捍卫国家主权,我国对印度进行了边境自卫反击战。东线战场是在喜马拉雅山脉进行的,战争历时两个月,共打了两个战役
期刊
在研发出有效疫苗和药物前,免疫力便成了预防和治疗新冠肺炎的唯一“武器”。免疫力的基础就是各种营养和能量。   国务院新冠肺炎联防联控机制医疗救治组专家、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潘频华说:“吃好睡好,是增强免疫力最好的药。在武漢治疗期间发现,营养摄入充足而全面的新冠患者康复效果会更好,死亡率也更低。营养支持对免疫力的重要意义在于,在排除其他影响因素下,只有各种营养充分均衡,才能保证免
期刊
人生有很多东西,譬如财富、事业、荣誉等,不是谁想争就能争来的。有时候,不争反而成就了自己。就像江海不与细流相争,却能成为百谷王。不争,于人生而言,恰好暗合了道的思想,成为人生的一种大智慧。  争是一种刻意行为。天下熙攘,争名夺利,更有甚者,不惜铤而走险,费尽心机。虽争得一时,但也为此失利。  不争看似无为,实则是为而不争,而非真的不作为。只不过是不张扬地默默而为、韬光养晦、不断历练、厚积薄发。如小
期刊
1956年10月3日下午,毛澤东专门接见了“两岸使者”曹聚仁,周恩来也在座。曹聚仁问:“如果台湾回归后,将如何安排蒋介石?”  “蒋介石当然不要做地方长官,将来总要在中央安排。蒋经国安排在人大或政协是理所当然的。台湾还是他们管。”在一旁的周恩来回答,“如果陈诚愿意到中央,职位不在傅作义之下。”回香港后,曹聚仁立即将他和中共领导人接触的情况详细转告了台湾方面。但是,蒋氏父子由于有美国人撑腰,没有表态
期刊
龙虎图像组合因其造型独特、想象雄奇、寓意丰富又不乏浪漫色彩的特点,成为华夏民族的精神坐标之一。它们总让人联想到“龙盘虎踞”“龙腾虎跃”等充满力量感的词语,也会想到神话里的青龙白虎组合。那么,这对神兽组合是怎么形成的?  龙和虎是我们民族文化中常见的组合,一个是升天入海、高蹈出尘的造化精灵,一个是一统森林、威猛无双的百兽之王。它们总让人联想到“龙盘虎踞”“龙腾虎跃”等充满力量感的词语,也会想到神话里
期刊
近日,世界卫生组织敦促受新冠疫情严重打击的国家要“清醒过来”,面对现实,“努力去控制”疫情而不是争吵不休。  2020年7月3日,世卫组织突发卫生事件规划执行主任迈克尔·瑞安在日内瓦举行的记者会上说:“人们需要清醒過来。数据不会说谎,现实情况不会说谎。”  新冠病毒几乎蔓延到了全球每一个国家,目前造成全球至少1090万人感染,约52万人死亡。美洲是受打击最严重的地区。其中,美国的感染病例和死亡病例
期刊
早在战国时期,神仙之说已经流行,《庄子》和《楚辞》都记载了神仙世界的图景。东汉的神仙学派不仅托名黄帝,而且神化了老子,《道德经》也因此成为道教的经典,然而之后却走下了神坛。直到曹魏正始年间,老子才重新引起重视。  神仙世界什么样  诸子百家是对先秦学术思想人物和派别的总称,春秋后期已出现颇有社会影响的不同学派,神仙家便是其中之一。   早在战国时期,神仙之说已经流行,《庄子》和《楚辞》都记载了神仙
期刊
澳大利亚舆论界最近常常出现一些污蔑、敌视中国的言论。仔细查找这些言论的来源就能发现,澳大利亚战略政策研究所是一个主要源头。   澳大利亚战略政策研究所成立于2001年。近年來,该机构通过当地媒体影响着澳大利亚公众对中国的认知。   最近,该机构又炮制了多项反华言论,包括中国有关部门通过数以千计的组织收集情报、中国在防控新冠疫情过程中未及时公开信息并缺乏合作精神、澳大利亚应减少对中国的经济依赖等
期刊
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针对党员干部如何永葆初心,阐明了一整套思想方法和实践路径,为我们修养党性提供了科学指引。习近平强调党性修炼,一个根本方法就是要在理想信念上“修心”,拧紧人生观、世界观、價值观“总开关”,补足精神上的“钙”。  从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中,我们找出了“学习、对比、感知、感悟、思考”等修心修行的方法。党员干部掌握这些方法并身体力行,有助于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进入“虔诚而执著、至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