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战士们最怕的是趟冰河。有时遇到河水过深时,身上带的武器弹药、被服干粮等都得扛在肩上,或顶在头上,两手扶着下到水中。当趟到河中心时,会遇到床板一般大的冰块,如果躲避不及被冰块撞倒,瞬间就会失去知觉,冻僵在水中。
1962年,印度军队在中印边境不断蚕食我国领土。在忍无可忍、退无可退的情况下,为捍卫国家主权,我国对印度进行了边境自卫反击战。东线战场是在喜马拉雅山脉进行的,战争历时两个月,共打了两个战役,最后以印军的惨败告终。我们取得了新中国成立后第二次对外抗击作战的伟大胜利。
当年,我(任林山)是陆军第11师32团2营4连的一名战士,亲自参加了这场保卫祖国边疆的战斗。战场的点点滴滴至今依然历历在目,令人记忆犹新。
趟冰河
喜马拉雅山地区空气稀薄、气候寒冷,老百姓终年穿着老羊皮皮袄,战士常年棉衣不离身。对印自卫反击战行军途中河流多,河上又无桥。战士们最怕的是趟冰河。喜马拉雅山的河水由冰川雪水汇聚而成,冰冷刺骨,身体泡在河中不过3分钟就会被冻得彻底麻木。有时遇到河水过深时,身上带的武器弹药、被服干粮、炊具、工具都得扛在肩上,或挂在脖子上,或顶在头上,两手扶着下到水中。当趟到河中心时,会遇到床板一般大的冰块,如果躲避不及被大冰块撞倒,瞬间就会失去知觉,冻僵在水中。冰水如果漫过肚臍以上,水激的那种痛苦,简直无法忍受。有一次,连队战士过河,趟到河中心时有同志苦笑着,高声喊我:“林山,啥叫为人民服务,这就是为人民服务!”他这一喊,确实令我亲身体会到“为人民服务”的真正含义。
雪窝中过夜
1962年10月10日,上级下达对印进行自卫反击的战斗命令后,我们立即从西藏日喀则开赴喜马拉雅山中印边界,对不断蚕食我国领土的印军进行反击。
对印反击的第一个战役,是在我方的克节朗草场。印军一个加强旅与我边防军一河之隔。反击时间定在10月20日8时。战斗即将打响,战士们个个摩拳擦掌、士气高涨,高喊着“我国领土不容侵犯,与敌寸土必争”,纷纷表示誓死保卫祖国边疆!
8时,只见空中升起了3发信号弹,接着万发炮弹射向印军阵地,炮声震天。我军炮击30分钟后,步兵立即转入进攻。我团负责将印军火力吸引过来,以便让两侧迂回的兄弟部队顺利地进入指定地点。敌人开炮不断还击,我连周围受到数百发炮弹攻击。我们一会儿趴下,一会儿站在大树背后,或者绕着大树转圈躲避在空中乱飞的弹片。在进攻的过程中,印军被我军打得落花流水,俘虏成群结队。我们乘胜冲锋,一直把逃窜的印军追至山顶。下午4时,我们接到下山集合的命令,当返回到半山腰时,天已经黑了,伸手不见五指,又遇到一人深的冰雪,我们连队一个接一个地在雪中趟行。不时会有人掉进山沟,如果高喊“救命”,残余的敌人就会用轻重机枪朝声响的地方打几个点射过来,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只能自救。连队也无法继续下山,只能等到天亮。
开战前,为了轻装上阵,每个人的棉衣、毛皮鞋都脱掉了,穿着一身单衣,脚上穿着单面解放鞋。当天晚上,战士们用自己的身体,在一人深的冰雪中挤出一个能站人的空间。大家互相提醒,互相监督,不停地你踢我一脚,我打你一拳。只有不停地活动,才不会冻坏身体,困了打个盹都不行。若不如此,后果将不堪设想,手脚冻坏,就要截肢,打个盹醒不过来,可能就是死亡。保暖的衣物只有一顶棉帽,战士们一会儿将棉帽套在穿着鞋的脚上,一会儿捂在膝盖上,一会又戴在头上……那一夜,每过一分钟就如同过一日那样漫长。受了一夜的罪终于熬到了天亮,我们顺利下山。对印反击的第一战役进行了一整天,我们以绝对优势打了一个大胜仗,前沿印军全军覆没。
穿插在贝利小道上
11月10日,自卫反击战第二战役开始行动了。我师由达旺出发,担负迂回包围德让宗印军的作战任务。当时要走的“贝利小道”,实际上是沿着喜马拉雅山脉的一条大军从未走过的羊肠小道。这里崎岖陡险,原始森林茂密,河流纵横交错。当时,每个战士负重70余斤,除了自己应带的武器装备、10天干粮、炊具、衣物外,还要帮助火力排扛3发火箭弹和3发60炮弹。
一路上,我们昼夜兼程、分秒必争,6天5夜未吃过一口热饭,未喝一口热水。逢山越山,逢河渡河,若遇沼泽,就匍匐爬行。战士们饿了,自己随时边走边吃炒面,边走边抓把路旁的雪,润湿一下喉咙,好让炒面下咽。有趣的是,半夜一个战士吮着冰冷的水,还不时地发出响声。有一个战士好奇地问:“你喝的热水是哪里来的?”回答:“是凉水,不是热水。因水冰凉,我嫌冷,舔着喝呢!”问话的战士苦笑着说:“我就说,你又不是神仙,还会变热水?”
迂回中途,有一次断水竟达42个小时。每个战士口干舌燥,身上连汗水都没有了,声音嘶哑。指战员们咬紧牙关,互相鼓励。衣服缝里藏满了虱子,由于紧急行军,谁也没空逮虱子。因为时间短促,每个人累得腰都直不起来,头也抬不起来,脚上的血泡一个破了又生一个,真是苦不堪言。
33团在我前边开路,师直(师部直属兵)紧随其后,32团殿后。大军一边急驰,一边清除印军据点,终于以6天5夜完成了贝利小道的穿插任务,提前50分钟到达指定地点,创造了古今中外战争史上又一个奇迹。(《龙》杂志)
1962年,印度军队在中印边境不断蚕食我国领土。在忍无可忍、退无可退的情况下,为捍卫国家主权,我国对印度进行了边境自卫反击战。东线战场是在喜马拉雅山脉进行的,战争历时两个月,共打了两个战役,最后以印军的惨败告终。我们取得了新中国成立后第二次对外抗击作战的伟大胜利。
当年,我(任林山)是陆军第11师32团2营4连的一名战士,亲自参加了这场保卫祖国边疆的战斗。战场的点点滴滴至今依然历历在目,令人记忆犹新。
趟冰河
喜马拉雅山地区空气稀薄、气候寒冷,老百姓终年穿着老羊皮皮袄,战士常年棉衣不离身。对印自卫反击战行军途中河流多,河上又无桥。战士们最怕的是趟冰河。喜马拉雅山的河水由冰川雪水汇聚而成,冰冷刺骨,身体泡在河中不过3分钟就会被冻得彻底麻木。有时遇到河水过深时,身上带的武器弹药、被服干粮、炊具、工具都得扛在肩上,或挂在脖子上,或顶在头上,两手扶着下到水中。当趟到河中心时,会遇到床板一般大的冰块,如果躲避不及被大冰块撞倒,瞬间就会失去知觉,冻僵在水中。冰水如果漫过肚臍以上,水激的那种痛苦,简直无法忍受。有一次,连队战士过河,趟到河中心时有同志苦笑着,高声喊我:“林山,啥叫为人民服务,这就是为人民服务!”他这一喊,确实令我亲身体会到“为人民服务”的真正含义。
雪窝中过夜
1962年10月10日,上级下达对印进行自卫反击的战斗命令后,我们立即从西藏日喀则开赴喜马拉雅山中印边界,对不断蚕食我国领土的印军进行反击。
对印反击的第一个战役,是在我方的克节朗草场。印军一个加强旅与我边防军一河之隔。反击时间定在10月20日8时。战斗即将打响,战士们个个摩拳擦掌、士气高涨,高喊着“我国领土不容侵犯,与敌寸土必争”,纷纷表示誓死保卫祖国边疆!
8时,只见空中升起了3发信号弹,接着万发炮弹射向印军阵地,炮声震天。我军炮击30分钟后,步兵立即转入进攻。我团负责将印军火力吸引过来,以便让两侧迂回的兄弟部队顺利地进入指定地点。敌人开炮不断还击,我连周围受到数百发炮弹攻击。我们一会儿趴下,一会儿站在大树背后,或者绕着大树转圈躲避在空中乱飞的弹片。在进攻的过程中,印军被我军打得落花流水,俘虏成群结队。我们乘胜冲锋,一直把逃窜的印军追至山顶。下午4时,我们接到下山集合的命令,当返回到半山腰时,天已经黑了,伸手不见五指,又遇到一人深的冰雪,我们连队一个接一个地在雪中趟行。不时会有人掉进山沟,如果高喊“救命”,残余的敌人就会用轻重机枪朝声响的地方打几个点射过来,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只能自救。连队也无法继续下山,只能等到天亮。
开战前,为了轻装上阵,每个人的棉衣、毛皮鞋都脱掉了,穿着一身单衣,脚上穿着单面解放鞋。当天晚上,战士们用自己的身体,在一人深的冰雪中挤出一个能站人的空间。大家互相提醒,互相监督,不停地你踢我一脚,我打你一拳。只有不停地活动,才不会冻坏身体,困了打个盹都不行。若不如此,后果将不堪设想,手脚冻坏,就要截肢,打个盹醒不过来,可能就是死亡。保暖的衣物只有一顶棉帽,战士们一会儿将棉帽套在穿着鞋的脚上,一会儿捂在膝盖上,一会又戴在头上……那一夜,每过一分钟就如同过一日那样漫长。受了一夜的罪终于熬到了天亮,我们顺利下山。对印反击的第一战役进行了一整天,我们以绝对优势打了一个大胜仗,前沿印军全军覆没。
穿插在贝利小道上
11月10日,自卫反击战第二战役开始行动了。我师由达旺出发,担负迂回包围德让宗印军的作战任务。当时要走的“贝利小道”,实际上是沿着喜马拉雅山脉的一条大军从未走过的羊肠小道。这里崎岖陡险,原始森林茂密,河流纵横交错。当时,每个战士负重70余斤,除了自己应带的武器装备、10天干粮、炊具、衣物外,还要帮助火力排扛3发火箭弹和3发60炮弹。
一路上,我们昼夜兼程、分秒必争,6天5夜未吃过一口热饭,未喝一口热水。逢山越山,逢河渡河,若遇沼泽,就匍匐爬行。战士们饿了,自己随时边走边吃炒面,边走边抓把路旁的雪,润湿一下喉咙,好让炒面下咽。有趣的是,半夜一个战士吮着冰冷的水,还不时地发出响声。有一个战士好奇地问:“你喝的热水是哪里来的?”回答:“是凉水,不是热水。因水冰凉,我嫌冷,舔着喝呢!”问话的战士苦笑着说:“我就说,你又不是神仙,还会变热水?”
迂回中途,有一次断水竟达42个小时。每个战士口干舌燥,身上连汗水都没有了,声音嘶哑。指战员们咬紧牙关,互相鼓励。衣服缝里藏满了虱子,由于紧急行军,谁也没空逮虱子。因为时间短促,每个人累得腰都直不起来,头也抬不起来,脚上的血泡一个破了又生一个,真是苦不堪言。
33团在我前边开路,师直(师部直属兵)紧随其后,32团殿后。大军一边急驰,一边清除印军据点,终于以6天5夜完成了贝利小道的穿插任务,提前50分钟到达指定地点,创造了古今中外战争史上又一个奇迹。(《龙》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