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生命的重视超过了我对艺术的热爱。曾几何时,在我心中艺术高于一切。多少年过去,如今看来那只是一种年少时的无知。”
当外表俊朗,一袭黑衣的他走过来的时候,你会嗅到些许明星的气息,当和他的目光对峙,你会体味到所谓的深邃——蔡志松,圈内人都叫他小蔡,还都说他长得和香港影帝梁朝伟有几分相像,已经三十五岁的他,现在中央美院雕塑系当老师。
他曾在798艺术区有一间工作室,但因为“太乱太贵”而撤离。他现在的工作室在离798不远的费家村,周围很安静。他的工作室里也和他的外表一样整洁,既没有废材料、边角料,也没有其他工作室里常见的瓷罐子和亚麻布,甚至没有整那些个背景音乐。
工作室里摆放着他那几件著名的作品,但是,“没一件是属于我的了,”小蔡说,“全是给别人做的。”他的东北口音很重,说话时总是笑。
关于蔡志松的消息之一
巴黎2002年4月:在2001年法国巴黎秋季沙龙作品展中,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教师蔡志松获得由法国画家、雕塑家、建筑师协会和泰勒基金会联合授予的最高奖——泰勒大奖。这一奖项是法国秋季沙龙在罗丹、雷诺阿和建筑师弗朗兹?儒尔丹等人的倡导下,在1903年创建的,近百年来,有上千位艺术家在这里展出过作品,其中包括高更、塞尚、雷诺阿、马蒂斯、毕加索、博纳尔、马约尔、罗丹、布朗库西等世界级大师。本届沙龙有来自世界各国的409位艺术家的千余件作品参展。蔡志松是在巴黎秋季沙龙近百年的历史中,首次获此殊荣的中国艺术家。
蔡志松上个世纪70年代初期出生于沈阳的一个普通工人家庭,家里和周围的人, “干什么的都有,就是没人干过美术”。小蔡从小就喜欢涂涂画画的,妈妈就说,“我老儿子将来要上美术学院”。上了高中,要决定将来的方向,他想起小时候妈妈说过的话,觉得上美院也不错,可是怎么才能上美院他可一点不摸门。于是骑上自行车到鲁迅美术学院去打听,这才知道,要考美院还要先有一定的美术基础。怎样才有美术基础呢,则要在考前班从初级班学起,中、高级一路学完才行。那就学吧,蔡志松进了考前班,那里很多人从小在少年宫就开始学,但是他的习作却一直作为样板在这个考前班的墙上一挂就是十几年。就是在这个考前班里,他遇到一位老师说:你的造型能力挺强的,我儿子是学雕塑的,干脆你也学雕塑吧,我也可以找人辅导你。这位友善而又敬业的老师一番话,居然就成就了后来中国雕塑家在2002年巴黎的殊荣。
高三毕业时报考鲁美,蔡志松信心百倍,但是一发榜,傻眼了,居然没考上。第二年,又没考上。蔡志松明白了,鲁美是彻底没戏了。第三年,他来到北京。那一年,报考中央美院雕塑系的考生有300,但是雕塑系却只招5名新生。“在中央美院,我一个人都不认识,但是,我考上了。”
大学快毕业时,蔡志松想留校,但是留校必须是硕士生,“我本来对文字的东西就不行,还要学外语,很累,又没过,”蔡志松有点自嘲,“我天生就没考试的命,结果还把我毕业创作的时间给全占了。”后来蔡志松的毕业作品被校长靳尚谊看到了,印象深刻,就在蔡志松毕业半年后,正在社会上忙着找饭辙的时候,美院请他回去,但还是需要研究生的学历,学院求贤若渴不拘一格,蔡志松就上了那种同等学历班,也算是研究生吧。之后,他回到美院雕塑系当老师了。
从1992年进鲁美考前班,到2002年在巴黎获奖,蔡志松只用了十年的时间,他认为自己应该算是一个幸运的人。
有关蔡志松的消息之二
香港:2005年10月24日下午,在“苏富比秋季拍卖会·中国当代艺术专场”上,蔡志松的作品《故国·风1#》青铜版第9件,以66万港币的成交价创大陆雕塑家有史以来在国际拍卖市场上的最高记录。《故国·风1#》曾于2001年法国巴黎秋季沙龙获最高奖“泰勒大奖”。
香港:蔡志松作品《故国·颂4#》第8/8件,在2006年4月8日香港苏富比春拍会中国当代艺术专场上以90万港币成交,再创大陆雕塑家在国际拍卖市场新高。
1999年,蔡志松用树脂、铜皮、铜线和麻布等材料创作了一位中国古代的武士头像,取名为《故国·颂》,根据这件作品的创作程序和思路,他又创作了一系列的作品,并命名为《故国系列》。这些作品造型简洁流畅,古拙而又现代,质朴中又有几分优雅,借用了秦俑的人物模式,但可以看到作品身上有玛雅文化、埃及神像、西方雕塑和中国古代塑像的多重的影子。所有作品的表情都凝重而静穆,表现了一种内敛而又富有张力的作品状态。
《故国系列》引起业内一片好评和关注,不仅给蔡志松带来了国际声誉,也给他带来了财富。不过在巴黎得奖的晚宴上,当秋季沙龙的主席问他,哪个画廊是他的代理时,他却回答:“我的作品从来不卖!”搞得那位主席先生大为惊诧,看着他的目光“就像是看着外星人(小蔡语)”。回到国内和同行说起此事,小蔡说,他可不是底气足,而是根本不知道该怎么办。“其实那时候太需要钱了,当时可穷得真是兜比脸还白。”他非常感慨,又点起一支烟:“艺术家有钱是好事,艺术家不应该太穷了。”
现在蔡志松可以用比较从容的态度来进行创作了。在材料语言方面,他做了更深入开拓和创造:他用铅皮、铅版做成古代的卷轴和竹简,用钢板做成了屏风。最近,他又用铅创作了《档案袋》,被评论家认为是将人们的无奈诠释得最为精妙的作品,“以铅这种材料慢慢敲打塑型,牛皮纸的褶痕,清楚地记载着这里面一个生命体的环境转折,……”他的作品中甚至有照片,这在雕塑家里绝对是独一份——作品《门》,利用中国传统朱门上的铜门钉,把他从中国各地发生历史事件的地点所拍摄的照片转印上去,然后将整个装置作品拍摄下来,再以布面输出的方式呈现。
这个大朱门现在就摆在他的工作室的门口,给人以强烈的时间流逝感。站在它的旁边,蔡志松这个俊朗青年看起来有些沧桑。
关于蔡志松的消息之三
北京:2004年11月8日:近日,本报收到看过印象派画展的一些读者的来信,对其中一些雕塑提出疑问,认为造型怪异无法欣赏。一封来信中还特别指出摆放在显著位置的以男性造型为主体的雕塑作品“一个佝胸塌背,一个低首下跪满脸恍惚,虽然两人都是男性,但毫无阳刚之气,分明是‘丑陋的中国人’”。记者就此事来到中国美术馆仔细观摩这组雕塑,但见作品以两个裸体男性为主体,古人发式,一站一跪,面露悲哀痛苦之色,一本铅制书简放在两人之间,作者蔡志松。
两年后的今天再问起当年对于美术馆作品的批评,蔡志松大笑。他说,关于这件事,曾有不少记者来采访过,也都问起过我为什么要将目光投向遥远的秦代。“其实没有投向某一个特定的时代,”他说,“我只投向某一个状态,也有记者问我灵感的来源,那都是电影小说里的情节,艺术家抽着抽着烟,突然来了灵感。对我来说,整个人就生活在创作中。既然我比别人多掌握了一门语言,那我无时不刻都在创作。我只是借用了古人的服饰而已。”
现在,蔡志松已经被媒体称为成功的时尚人士了,不过他说自己既不成功也不时尚。他承认对时尚品牌一无所知,不过巴黎的时尚产品确实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第一次去巴黎的时候,他也跟着参观过博物馆,“不去好像不合适”,但是在博物馆里见到那些著名艺术品的原作时,他没有像其他人那样激动得浑身颤抖或冒汗,他说看复制品太多了,见了原作只是觉得太熟悉了而已。因此他后来在巴黎基本全在逛商店,他喜欢观赏那些琳琅满目,丰富多彩的商品。凭借艺术家那种天生的感觉,蔡志松的衣着很有独特品位。正聊着,他突然说:“我喜欢阿玛尼!”那是在香港,他被朋友领到阿玛尼专卖店,他立刻就爱上这个看似简单却设计和剪裁都优雅得体,考究大方的品牌。
小蔡曾经以豪饮而著称,创过五个人喝了三瓶“蒙古王”外加八十瓶啤酒的纪录。2006年秋天的一次聚会,照例又喝高,酒醒之后突然对自己那种晃晃悠悠的样子感到羞愧,从此他就滴酒不沾了。偶有闲暇,小蔡会看一些与宗教有关的书,以提高自己的智慧。
“对于生命的重视超过了我对艺术的热爱。曾几何时,在我心中艺术高于一切。多少年过去,如今看来那只是一种年少时的无知。”此话一说,小蔡一下子成了老蔡。
当外表俊朗,一袭黑衣的他走过来的时候,你会嗅到些许明星的气息,当和他的目光对峙,你会体味到所谓的深邃——蔡志松,圈内人都叫他小蔡,还都说他长得和香港影帝梁朝伟有几分相像,已经三十五岁的他,现在中央美院雕塑系当老师。
他曾在798艺术区有一间工作室,但因为“太乱太贵”而撤离。他现在的工作室在离798不远的费家村,周围很安静。他的工作室里也和他的外表一样整洁,既没有废材料、边角料,也没有其他工作室里常见的瓷罐子和亚麻布,甚至没有整那些个背景音乐。
工作室里摆放着他那几件著名的作品,但是,“没一件是属于我的了,”小蔡说,“全是给别人做的。”他的东北口音很重,说话时总是笑。
关于蔡志松的消息之一
巴黎2002年4月:在2001年法国巴黎秋季沙龙作品展中,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教师蔡志松获得由法国画家、雕塑家、建筑师协会和泰勒基金会联合授予的最高奖——泰勒大奖。这一奖项是法国秋季沙龙在罗丹、雷诺阿和建筑师弗朗兹?儒尔丹等人的倡导下,在1903年创建的,近百年来,有上千位艺术家在这里展出过作品,其中包括高更、塞尚、雷诺阿、马蒂斯、毕加索、博纳尔、马约尔、罗丹、布朗库西等世界级大师。本届沙龙有来自世界各国的409位艺术家的千余件作品参展。蔡志松是在巴黎秋季沙龙近百年的历史中,首次获此殊荣的中国艺术家。
蔡志松上个世纪70年代初期出生于沈阳的一个普通工人家庭,家里和周围的人, “干什么的都有,就是没人干过美术”。小蔡从小就喜欢涂涂画画的,妈妈就说,“我老儿子将来要上美术学院”。上了高中,要决定将来的方向,他想起小时候妈妈说过的话,觉得上美院也不错,可是怎么才能上美院他可一点不摸门。于是骑上自行车到鲁迅美术学院去打听,这才知道,要考美院还要先有一定的美术基础。怎样才有美术基础呢,则要在考前班从初级班学起,中、高级一路学完才行。那就学吧,蔡志松进了考前班,那里很多人从小在少年宫就开始学,但是他的习作却一直作为样板在这个考前班的墙上一挂就是十几年。就是在这个考前班里,他遇到一位老师说:你的造型能力挺强的,我儿子是学雕塑的,干脆你也学雕塑吧,我也可以找人辅导你。这位友善而又敬业的老师一番话,居然就成就了后来中国雕塑家在2002年巴黎的殊荣。
高三毕业时报考鲁美,蔡志松信心百倍,但是一发榜,傻眼了,居然没考上。第二年,又没考上。蔡志松明白了,鲁美是彻底没戏了。第三年,他来到北京。那一年,报考中央美院雕塑系的考生有300,但是雕塑系却只招5名新生。“在中央美院,我一个人都不认识,但是,我考上了。”
大学快毕业时,蔡志松想留校,但是留校必须是硕士生,“我本来对文字的东西就不行,还要学外语,很累,又没过,”蔡志松有点自嘲,“我天生就没考试的命,结果还把我毕业创作的时间给全占了。”后来蔡志松的毕业作品被校长靳尚谊看到了,印象深刻,就在蔡志松毕业半年后,正在社会上忙着找饭辙的时候,美院请他回去,但还是需要研究生的学历,学院求贤若渴不拘一格,蔡志松就上了那种同等学历班,也算是研究生吧。之后,他回到美院雕塑系当老师了。
从1992年进鲁美考前班,到2002年在巴黎获奖,蔡志松只用了十年的时间,他认为自己应该算是一个幸运的人。
有关蔡志松的消息之二
香港:2005年10月24日下午,在“苏富比秋季拍卖会·中国当代艺术专场”上,蔡志松的作品《故国·风1#》青铜版第9件,以66万港币的成交价创大陆雕塑家有史以来在国际拍卖市场上的最高记录。《故国·风1#》曾于2001年法国巴黎秋季沙龙获最高奖“泰勒大奖”。
香港:蔡志松作品《故国·颂4#》第8/8件,在2006年4月8日香港苏富比春拍会中国当代艺术专场上以90万港币成交,再创大陆雕塑家在国际拍卖市场新高。
1999年,蔡志松用树脂、铜皮、铜线和麻布等材料创作了一位中国古代的武士头像,取名为《故国·颂》,根据这件作品的创作程序和思路,他又创作了一系列的作品,并命名为《故国系列》。这些作品造型简洁流畅,古拙而又现代,质朴中又有几分优雅,借用了秦俑的人物模式,但可以看到作品身上有玛雅文化、埃及神像、西方雕塑和中国古代塑像的多重的影子。所有作品的表情都凝重而静穆,表现了一种内敛而又富有张力的作品状态。
《故国系列》引起业内一片好评和关注,不仅给蔡志松带来了国际声誉,也给他带来了财富。不过在巴黎得奖的晚宴上,当秋季沙龙的主席问他,哪个画廊是他的代理时,他却回答:“我的作品从来不卖!”搞得那位主席先生大为惊诧,看着他的目光“就像是看着外星人(小蔡语)”。回到国内和同行说起此事,小蔡说,他可不是底气足,而是根本不知道该怎么办。“其实那时候太需要钱了,当时可穷得真是兜比脸还白。”他非常感慨,又点起一支烟:“艺术家有钱是好事,艺术家不应该太穷了。”
现在蔡志松可以用比较从容的态度来进行创作了。在材料语言方面,他做了更深入开拓和创造:他用铅皮、铅版做成古代的卷轴和竹简,用钢板做成了屏风。最近,他又用铅创作了《档案袋》,被评论家认为是将人们的无奈诠释得最为精妙的作品,“以铅这种材料慢慢敲打塑型,牛皮纸的褶痕,清楚地记载着这里面一个生命体的环境转折,……”他的作品中甚至有照片,这在雕塑家里绝对是独一份——作品《门》,利用中国传统朱门上的铜门钉,把他从中国各地发生历史事件的地点所拍摄的照片转印上去,然后将整个装置作品拍摄下来,再以布面输出的方式呈现。
这个大朱门现在就摆在他的工作室的门口,给人以强烈的时间流逝感。站在它的旁边,蔡志松这个俊朗青年看起来有些沧桑。
关于蔡志松的消息之三
北京:2004年11月8日:近日,本报收到看过印象派画展的一些读者的来信,对其中一些雕塑提出疑问,认为造型怪异无法欣赏。一封来信中还特别指出摆放在显著位置的以男性造型为主体的雕塑作品“一个佝胸塌背,一个低首下跪满脸恍惚,虽然两人都是男性,但毫无阳刚之气,分明是‘丑陋的中国人’”。记者就此事来到中国美术馆仔细观摩这组雕塑,但见作品以两个裸体男性为主体,古人发式,一站一跪,面露悲哀痛苦之色,一本铅制书简放在两人之间,作者蔡志松。
两年后的今天再问起当年对于美术馆作品的批评,蔡志松大笑。他说,关于这件事,曾有不少记者来采访过,也都问起过我为什么要将目光投向遥远的秦代。“其实没有投向某一个特定的时代,”他说,“我只投向某一个状态,也有记者问我灵感的来源,那都是电影小说里的情节,艺术家抽着抽着烟,突然来了灵感。对我来说,整个人就生活在创作中。既然我比别人多掌握了一门语言,那我无时不刻都在创作。我只是借用了古人的服饰而已。”
现在,蔡志松已经被媒体称为成功的时尚人士了,不过他说自己既不成功也不时尚。他承认对时尚品牌一无所知,不过巴黎的时尚产品确实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第一次去巴黎的时候,他也跟着参观过博物馆,“不去好像不合适”,但是在博物馆里见到那些著名艺术品的原作时,他没有像其他人那样激动得浑身颤抖或冒汗,他说看复制品太多了,见了原作只是觉得太熟悉了而已。因此他后来在巴黎基本全在逛商店,他喜欢观赏那些琳琅满目,丰富多彩的商品。凭借艺术家那种天生的感觉,蔡志松的衣着很有独特品位。正聊着,他突然说:“我喜欢阿玛尼!”那是在香港,他被朋友领到阿玛尼专卖店,他立刻就爱上这个看似简单却设计和剪裁都优雅得体,考究大方的品牌。
小蔡曾经以豪饮而著称,创过五个人喝了三瓶“蒙古王”外加八十瓶啤酒的纪录。2006年秋天的一次聚会,照例又喝高,酒醒之后突然对自己那种晃晃悠悠的样子感到羞愧,从此他就滴酒不沾了。偶有闲暇,小蔡会看一些与宗教有关的书,以提高自己的智慧。
“对于生命的重视超过了我对艺术的热爱。曾几何时,在我心中艺术高于一切。多少年过去,如今看来那只是一种年少时的无知。”此话一说,小蔡一下子成了老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