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印度总理曼莫汉·辛格于2013年10月22日至24日访华。访华期间,习近平主席会见并设宴招待辛格,李克强总理会见辛格,辛格还专程到中共中央党校就印中关系未来走向发表演讲,印中双方共签订了交通、能源、文化、教育、地方交往等9项合作文件,其中包括备受关注的中印两国政府边防合作协议,发表了《中印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未来发展愿景的联合声明》。
《印度时报》等印度主流媒体评论认为,在历任印度总理访华中,辛格“享有罕见的礼遇”,毫无疑问,辛格此次访华实现了重大的外交突破。舆论以“龙象走近”描述中印外交走势。
加强安全合作是个亮点
10月22日,印度总理辛格在结束对俄罗斯的访问之后,对中国展开为期3天的正式访问。值得注意的是,这是印度总理时隔5年后再次访华,也是1954年以来两国总理首次实现年内互访。
60年前,整个国际格局和国际形势与今天有很大不同。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中国和印度都是发展中国家寻求独立自主道路的典范,两国关系也十分友好。时任印度总理尼赫鲁和中国总理周恩来还曾共同倡导过“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加强安全合作是个亮点。不能用过时、消极的观点去看待以往的中印关系,领土争端作为零和博弈,不能成为两国关系发展的阻碍。中印开始从经贸领域的合作,到加强安全合作,再到人文文化的交流,这是一条有利于两国关系发展的链条,也为两国战略互信打下基础。”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王义桅对此评论说。
辛格访华,最受外界关注的要数双方签署的《中印边防合作协议》,该协议的10条规定,旨在保持4000公里长实际控制线上的和平、安全和稳定,同时重申任何一方都不得针对另一方使用武力。
协议还规定在两军之间建立热线电话,一旦冲突发生,彼此间保持“最大限度的克制”。有印度媒体甚至认为这是《印美核协议》以来最重大、最持久的外交成就,具有里程碑意义。
近年来,中印关系改善契机不断出现:两国实现了领导人定期会晤,建立了总理热线和各种战略对话与磋商机制;经济联系日益紧密,中国是印度的最大贸易伙伴国,双边贸易额屡创新高;两国还是金砖合作国家,建立了在重大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上的协调机制,并积极筹建成立金砖国家开发银行、工商理事会、智库理事会和金砖国家外汇储备库等机制。
不过,在涉及安全和军事领域的高级政治问题中,中印双方合作进展还不大,原因是第三方国家的插足、印度国内右翼政治势力的鼓噪等。而此次安全协议的顺利达成,则是双方政府付出极大的诚意和努力的结果。
事实上,中印双方面对短期内尚难达成完全解决方案的边境问题时,已采取了一系列务实和克制的手段,建立了较为完整的应对危机的机制。
这次安全协议的最终签署,离不开过去几年的努力:2012年1月,两国正式签署《关于建立中印边境事务磋商和协调工作机制的协定》。该磋商机制由两国外交部门司局级官员牵头,由双方外交和军事官员组成,旨在处理有关两国边境地区和平与安宁的事务,研究边境地区双方军事人员和机构间交流与合作的方式,为双方加强信息沟通和协调配合提供渠道和平台,以从外交层面及时有效地处理相关边境事务,为谈判解决两国边界问题和促进两国关系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2013年4月,“帐篷对峙”最终的及时和平解决,就从一个侧面印证了中印之间有关边界问题的合作机制和架构确实在“危机管控”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中印两国存在发展中的时间差
“印度对中国的看法以往偏于消极,一直以竞争性的心态来看待中国;而中国则长期忽视印度,眼光望向美国。中国应转变心态,多与印度交流,树立大安全观,客观积极看待印度在地区和区域合作中发挥的作用。”王义桅说。
他认为,边境问题等无可回避,但不能成为中印关系的障碍,应以大局为重。提供人员的交流,促进经贸往来,共同维护世界秩序,加强合作。
同样身为新兴市场国家的中印两国,一直被视作金砖国家的核心成员。中印在改进全球治理方面有很多共同利益,比如在现有国际组织的改革议程上,双方都希望提高发展中国家在世贸组织、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的话语权乃至主动权。双方都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原则,不希望受到别国的干涉和掣肘。在南亚次区域合作中,中印在经济上的互补性也决定了在该地区的巨大潜力。
在今年上半年由社科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等机构共同举办的“印度东向政策与中国西进战略学术研讨会”中,与会学者们对中印关系有这样的共识---中印共同崛起,在战略空间上不可避免地有重合,中印双方应正确看待彼此的发展,竞争与合作是国际社会的常态,中印的良性竞争是正常的。中印两国存在发展中的时间差,因此中国崛起的主要牵制力量不是来自印度,双方有必要对存在的战略疑虑进行沟通与协调,增强战略互信。
也就是说,虽然目前中国的国际地位和综合国力在上升,但中印双方在整个国际体系中仍属于发展中国家,从根本上说合作大于竞争。
不容忽视的是:从地缘政治角度来看,辽阔的国土、雄厚的国力,都使印度在小国林立的南亚地区战略优势异常明显。从海权的角度来看,印度毗邻的印度洋扼守着东西方交通要冲,其中印度洋上的石油贸易航线对发达国家的经济繁荣有着决定性的战略意义。而该航线实际上也是中国最重要的运输线之一。
出于对中国崛起的猜忌,印度为了对冲中国在东南亚、中亚等地区日益增长的影响力,也会花费心思。印度对中国周边地区战略空间的跟进,对中国的地缘安全和发展空间会造成一些影响。
但对于中印关系的未来,王义桅则较为乐观:“我认为有三个方面值得关注:加强亚洲区域合作,中印两国作为亚洲的重要成员,要加强多边合作;作为新兴国家的代表,中印应推动金砖国家合作机制的完善,增强其影响力;印度作为不结盟运动的发起国,一直坚持独立自觉、自主的外交政策,不依附于别国,我认为印度不会成为别国对抗中国的棋子。总而言之,中印两国要互相改善认识,相互调适。”
《印度时报》等印度主流媒体评论认为,在历任印度总理访华中,辛格“享有罕见的礼遇”,毫无疑问,辛格此次访华实现了重大的外交突破。舆论以“龙象走近”描述中印外交走势。
加强安全合作是个亮点
10月22日,印度总理辛格在结束对俄罗斯的访问之后,对中国展开为期3天的正式访问。值得注意的是,这是印度总理时隔5年后再次访华,也是1954年以来两国总理首次实现年内互访。
60年前,整个国际格局和国际形势与今天有很大不同。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中国和印度都是发展中国家寻求独立自主道路的典范,两国关系也十分友好。时任印度总理尼赫鲁和中国总理周恩来还曾共同倡导过“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加强安全合作是个亮点。不能用过时、消极的观点去看待以往的中印关系,领土争端作为零和博弈,不能成为两国关系发展的阻碍。中印开始从经贸领域的合作,到加强安全合作,再到人文文化的交流,这是一条有利于两国关系发展的链条,也为两国战略互信打下基础。”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王义桅对此评论说。
辛格访华,最受外界关注的要数双方签署的《中印边防合作协议》,该协议的10条规定,旨在保持4000公里长实际控制线上的和平、安全和稳定,同时重申任何一方都不得针对另一方使用武力。
协议还规定在两军之间建立热线电话,一旦冲突发生,彼此间保持“最大限度的克制”。有印度媒体甚至认为这是《印美核协议》以来最重大、最持久的外交成就,具有里程碑意义。
近年来,中印关系改善契机不断出现:两国实现了领导人定期会晤,建立了总理热线和各种战略对话与磋商机制;经济联系日益紧密,中国是印度的最大贸易伙伴国,双边贸易额屡创新高;两国还是金砖合作国家,建立了在重大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上的协调机制,并积极筹建成立金砖国家开发银行、工商理事会、智库理事会和金砖国家外汇储备库等机制。
不过,在涉及安全和军事领域的高级政治问题中,中印双方合作进展还不大,原因是第三方国家的插足、印度国内右翼政治势力的鼓噪等。而此次安全协议的顺利达成,则是双方政府付出极大的诚意和努力的结果。
事实上,中印双方面对短期内尚难达成完全解决方案的边境问题时,已采取了一系列务实和克制的手段,建立了较为完整的应对危机的机制。
这次安全协议的最终签署,离不开过去几年的努力:2012年1月,两国正式签署《关于建立中印边境事务磋商和协调工作机制的协定》。该磋商机制由两国外交部门司局级官员牵头,由双方外交和军事官员组成,旨在处理有关两国边境地区和平与安宁的事务,研究边境地区双方军事人员和机构间交流与合作的方式,为双方加强信息沟通和协调配合提供渠道和平台,以从外交层面及时有效地处理相关边境事务,为谈判解决两国边界问题和促进两国关系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2013年4月,“帐篷对峙”最终的及时和平解决,就从一个侧面印证了中印之间有关边界问题的合作机制和架构确实在“危机管控”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中印两国存在发展中的时间差
“印度对中国的看法以往偏于消极,一直以竞争性的心态来看待中国;而中国则长期忽视印度,眼光望向美国。中国应转变心态,多与印度交流,树立大安全观,客观积极看待印度在地区和区域合作中发挥的作用。”王义桅说。
他认为,边境问题等无可回避,但不能成为中印关系的障碍,应以大局为重。提供人员的交流,促进经贸往来,共同维护世界秩序,加强合作。
同样身为新兴市场国家的中印两国,一直被视作金砖国家的核心成员。中印在改进全球治理方面有很多共同利益,比如在现有国际组织的改革议程上,双方都希望提高发展中国家在世贸组织、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的话语权乃至主动权。双方都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原则,不希望受到别国的干涉和掣肘。在南亚次区域合作中,中印在经济上的互补性也决定了在该地区的巨大潜力。
在今年上半年由社科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等机构共同举办的“印度东向政策与中国西进战略学术研讨会”中,与会学者们对中印关系有这样的共识---中印共同崛起,在战略空间上不可避免地有重合,中印双方应正确看待彼此的发展,竞争与合作是国际社会的常态,中印的良性竞争是正常的。中印两国存在发展中的时间差,因此中国崛起的主要牵制力量不是来自印度,双方有必要对存在的战略疑虑进行沟通与协调,增强战略互信。
也就是说,虽然目前中国的国际地位和综合国力在上升,但中印双方在整个国际体系中仍属于发展中国家,从根本上说合作大于竞争。
不容忽视的是:从地缘政治角度来看,辽阔的国土、雄厚的国力,都使印度在小国林立的南亚地区战略优势异常明显。从海权的角度来看,印度毗邻的印度洋扼守着东西方交通要冲,其中印度洋上的石油贸易航线对发达国家的经济繁荣有着决定性的战略意义。而该航线实际上也是中国最重要的运输线之一。
出于对中国崛起的猜忌,印度为了对冲中国在东南亚、中亚等地区日益增长的影响力,也会花费心思。印度对中国周边地区战略空间的跟进,对中国的地缘安全和发展空间会造成一些影响。
但对于中印关系的未来,王义桅则较为乐观:“我认为有三个方面值得关注:加强亚洲区域合作,中印两国作为亚洲的重要成员,要加强多边合作;作为新兴国家的代表,中印应推动金砖国家合作机制的完善,增强其影响力;印度作为不结盟运动的发起国,一直坚持独立自觉、自主的外交政策,不依附于别国,我认为印度不会成为别国对抗中国的棋子。总而言之,中印两国要互相改善认识,相互调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