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媒介阅读与交流视域下的经典名著阅读

来源 :文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uyang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经典名著阅读 跨媒介阅读与交流《简·爱》
  经典名著是人类几千年历史积淀下来的艺术瑰宝和精神食粮。学生通过经典名著的阅读,能与古今伟大作家对话,这不仅有利于锻炼学生的理解和阅读能力,还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观察、思考和写作等能力,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然而,当前数字网络世界在带给学生丰富的学习资源、极大的阅读便利的同时,也带给他们不少困扰,各种网络媒介上形形色色的信息令他们眼花缭乱。而相比“晦涩难懂”“枯燥无味”的经典名著,浅显易懂的网络小说显然更吸引青少年学生的眼球,这也给他们带来许多不良影响。同时,网络的发达使得媒介融合的态势不可阻挡,也极大地影响到教育领域。《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首次将“跨媒介阅读与交流”任务群纳入必修课程范围。“跨媒介阅读与交流”是学生通过阅读报纸或观看电视、网络等多种媒介上的信息,了解其基本特点和规律,掌握跨媒介获取与传播信息的能力,形成独立判断的过程翻。“跨媒介阅读与交流”与经典名著阅读之间存在着严密的逻辑关联,“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可以成为理解经典名著的新方式,经典名著阅读可以实现“跨媒介阅读与交流”的目标与要求。因此,在“互联网 ”的时代背景下,针对当前经典名著阅读的现实问题,探究如何通过利用“跨媒介阅读与交流”来有效吸引青少年互联网“原住民”,激发学生对经典名著阅读的兴趣,提高学生名著阅读的自觉性和效率,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已势在必行。
  一.当前经典名著阅读的现实问题
  经典名著以其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底蕴流传于世,无论是时间上还是空间上,经典名著往往都与当代学生有着较大隔阂,且多以单一的纸质书本存在,学生阅读起来很容易枯燥无味。同时,学生阅读经典名著大多是为了应付考试,这种“功利化”“目的化”的经典名著阅读习惯对学生产生了诸多不良影响,也造成了当前经典名著阅读的一些现实问题。
  首先,学生阅读方式单一。大多数学生的名著阅读方式是只靠自己拿着书本埋头苦读,忽视对名著的写作背景和作者个人生平等信息的了解,也极少针对作品的内容与同学、老师交流。每周按照老师安排,从名著中随意摘抄几句经典的句子,再加上一两句可有可无的鉴赏评价,就算读懂了名著,把握了内涵,容易忽视对名著中一些有价值、有争议的问题的思考,盲目相信各种教辅资料上对经典名著的所谓的解读,以为只要把纸质书看完、将常见问题背下,名著阅读的任务算完成了。这还算是比较理想的阅读方式,至少学生勉强完成了阅读任务,在一定程度上把握了名著基本情节和文化内涵。还有部分学生只在考试之前粗略地将名著的主要内容看一遍,并把老师下发的习题资料翻来覆去多写几遍。这种单一、畸形的阅读方式使名著阅读失去其应有的价值,变得可有可无,甚至沦为家长眼中浪费时间的行为,不利于学生长远发展。
  其次,学生阅读兴趣不足。经典名著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艺术价值,需要细心、细致、反复的品读,才有把握其中奥妙。但这种需要耐心的阅读对于部分处于中学阶段的学生来说非常无趣。他们在课余时间往往会选择更加有趣的活动放松身心,因此相比内涵丰富,意味深远的经典名著来说,那些浅显易懂、门槛较低的网络小说更易得到学生青睐。在课间谈起《红楼梦》,只能得到少部分同学的反馈,而谈到《诛仙》《斗破苍穹》《少年的你,如此美丽》等网络小说,学生们却能说得眉飞色舞。但大部分的网络小说的阅读价值不高,甚至语言粗俗、思想低俗、毫无审美价值,而沉迷网络小说会给学生带来非常不利的影响,對自身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产生不良影响。因此,激发学生对名著阅读的兴趣,将学生的课余时间合理规划有效运用,应得到教师和家长的重视。
  最后,阅读教学模式僵化。在名著阅读导读课上,为了在短时间内让学生拿到一个比较高的分数,教师很有可能将名著阅读导读变成“名著背读”。教师在课堂上根据考纲要求,将名著中可能存在的考点简单介绍,再将已经整理好的关于小说语言特色、思想内涵、人物性格和主要内容等方面的资料发给学生,学生在课堂上或者回到家中对资料死记硬背,就算完成了课堂教学。这样“填鸭式”的教学方法,的确对快速提高学生成绩有所助益,但却在无形之中剥削了学生的阅读时间,扼杀学生的思考力和创造力,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同时也使课标中对阅读教学的要求沦为纸上谈兵。
  二.当前经典名著阅读中现实问题的形成原因
  针对当前学生阅读经典名著时存在的上述现实问题,即阅读方式单一、阅读兴趣不足、阅读教学模式僵化等,笔者认为其形成原因主要涉及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缺失。当前,随着数字网络的发展,从各个媒介上获取学习资源已经成为常见的学习手段。但许多中学生却只将网络等媒介视作休闲娱乐的平台,缺乏对各个媒介认识与将“跨媒介”手段与学习相结合的能力。即使运用网络查找学习资料,部分同学们也仅仅只是在“百度百科”“作业帮”“小猿搜题”等APP上简单的搜索查询,并且容易盲目信任缺乏权威性的答案。学生常常是在被动的情况下,运用“跨媒介”手段来搜寻自己所需的资料,主动运用该手段来拓展知识、辅助学习的学生少之又少。面对互联网上丰富杂乱的信息,学生又极容易被迷惑,难以辨别信息的真假。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缺失,“跨媒介阅读与交流”教学手段未能得到及时运用,这是导致信息化时代学生学习方式、阅读方式陈旧的原因之一。
  其二,学生审美鉴赏能力不足。在中学语文名著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学生由于个体经验不足,批判性思维、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等发展未完善,阅读还处在一个相对初级的阶段,鉴赏名著的文化内涵、主题思想还有语言特色等对他们来说还是比较困难的。特别是像《格列佛游记》《昆虫记》《简·爱》等外国作品,由于文化渊源、写作背景和语言风格方面的不同,与学生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有一定距离,学生们想要挖掘这些译作中的美就更是难上加难。“学生因名著经典的博大精深的权威性望而却步,教师面对曲高和寡的阅读现实,很难降低经典设置的太高的门槛,也无法提供有坡度的台阶”。   其三,名著阅读有效评价缺乏。经典名著的阅读不仅仅是简单地了解、把握情节,而是应该在阅读中发展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但在现实的教学活动中,由于缺乏有效的评价方式,经典名著阅读很难实现其价值。在中学阶段经典名著阅读的评价主要依赖于标准化考试,在考试的背景下,无论是名著的教学还是阅读都带有很强的功利性,一切以考试为主。而试卷中的考题往往过于简单、死板,大多都是对小说情节、人物形象等内容的考察,很难检测出学生是否真正地完成课标对阅读的要求。可见,名著阅读教学模式僵化与名著阅读评价机制不完善具有很大关系。
  三.基于“跨媒介阅读与交流”的经典名著阅读策略
  针对当前经典名著阅读存在的现实问题及其形成原因,“跨媒介阅读与交流”这一新视域和新媒介,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为学生带来全新的阅读方式,对改进上述问题有所裨益。笔者结合《简·爱》来探讨基于“跨媒介阅读与交流”的经典名著阅读策略。
  1.合作学习,构建“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学习共同体
  “数字阅读中,读者普遍存在主动搜索、主动书写、主动分享等主动性阅读行为,阅读的公共空间和私人空间的区隔在数字阅读中产生融合和相互嵌入”。构建开放合作的经典名著“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学习共同体,让学生、教师、家长、专家参与合作学习,有利于促使学生在阅读中交流,在交流中阅读,提高阅读效果,提升媒介素养。具体而言,在开展经典名著阅读之前,教师可以先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或者学习水平,安排学生自愿组建或由老师指定建立“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学习共同体。由于《简·爱》创作于1874年,是英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故事发生的时间和作者所处的年代是英国维多利亚时期,无论从时间还是空间都与当今中学生有着较远距离。作品中涉及许多历史、文化方面的内容,且大量引用《圣经》、古希腊神话等古典著作,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领略工业革命时期英国的风土人情,体会异域文化色彩。但这类外国文学名著在带给读者新风景的同时,也使读者产生一定的阅读阻碍,单纯的文本阅读无法全面把握小说内涵。只有对作品的写作背景和作品中的文学典故有足够的了解,才能更好把握作品的文本美和简·爱的人性美。在构建“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学习共同体的基础上,教师可利用“跨媒介”的平台广泛阅读和收集材料,在充分整合各类媒介资源的前提之下再将作品介绍给学生,初步解讀名著的写作背景、作者的个人生平、小说的文化内涵等。教师还可要求学生进行专题探究,让学生在学习共同体中按照兴趣爱好分配任务、收集资料、解决问题,促进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提升,加深学生对经典名著的理解。教师还可利用网络上的优秀阅读APP如“微信读书”“网易云蜗牛读书”等,安排多人在规定时间内共读同一本书,并且在阅读过程中可以随时分享观点、提出问题,根据阅读速度排名,对阅读速度快、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阅读任务的读者设置相应奖励,以增强学生阅读动机,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加深交流理解,完成整本书阅读任务。
  2.结合影视资源,共建跨媒介活力课堂
  在“跨媒介阅读与交流”这个任务群当中,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整合媒介资源,共建活力课堂是教师的任务之一。经典名著情节跌宕起伏,内容丰富多彩,在历史上曾被多次改编成电影、舞台剧等,优秀的影视资源也是十分有价值的教学资源,在课堂上的有效运用有利于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简·爱》数次改编为电影、话剧,目前可以搜索到1944年、1996年、2011年版的《简·爱》电影,2011年版的《简·爱》画面清晰、优美,配乐动听,情节改动较少,很适合作为优秀的资源在课堂上与学生共享。但在共享课上,教师要注意不能将名著阅读课变成影视鉴赏课,而是要注重影视资源的教育价值。首先,在课堂上播放精心选择的影片片断,或在名著阅读之前先看影视片段,或在名著阅读之后看影视片段,或在初读名著后进行影视欣赏,欣赏结束之后再精读名著。这能促使学生对故事的发展产生强烈兴趣,从而激发学生阅读名著,深入理解作品的情节,在比较阅读中锻炼思维。其次,比较影片和名著的不同。名著是文字的艺术,影片则是视听声艺术,二者有很大的不同。名著改编成的电影渗透着编剧、导演对艺术的见解,比较二者的不同,有利于锻炼学生分析评价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如2011年版的电影《简·爱》在叙述方式、主角形象、结尾等方面与原著有些许出入,并且对原著情节有大量删减。这些改编都值得同学们探讨,在交流的过程中,判断优劣,明确不同媒介的特点。最后,演绎名著经典片段。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对经典名著进行改编演绎,如简·爱与罗切斯特先生在乡间小路初遇的场景、互表心意的浪漫情节、结婚时的高潮部分等,促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名著,与名著中的人物展开对话,促进批判思考,获得审美体验。
  3.整合多元评价,转变阅读评价方式
  语文课程要充分发挥语文课程评价的多种功能、恰当运用多种评价方式、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与互动、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而在日常的教学评价中,考试仍是主要的评价方式,较注重学业成绩,易忽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评价,评价主体较为单一,且较注重评价的选拔功能,忽视评价的激励功能。“跨媒介阅读与交流”任务群和经典名著阅读均具有特殊性,单纯的考试仅仅是终结性评价,很难准确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易造成学生对名著阅读的忽视。因此,在名著阅读过程中,教师应将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将激励性评价与选拔性评价相统一。利用媒介工具实时检测记录学生的学习过程,安排学生自身、同学、教师、家长根据特定的评分细则,对名著阅读的成果进行精准评价。学生在进行《简·爱》“跨媒介”阅读的过程中可以定制阅读记录卡,将阅读的时间、阅读的篇目、优美的片段、读后的体悟一一记录在卡片上,并上传至班群,由同学、家长、教师共同监督讨论,对学生的阅读质量进行综合性评价。教师也可根据《简·爱》的具体内容提出具有价值的问题,安排学生通过合理的分工以共同解决问题。要求学生将收集到的信息和讨论成果传到班级学习群,教师引导学生对这些成果做出评价,表达观点,有利于训练学生的反思思维,增强表达能力,加深对名著的理解。“跨媒介阅读与交流”视域下的经典名著阅读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其评价标准也应当与时俱进,利用“跨媒介”手段,将教师、学生、家长紧密联系,并注重评价的及时性,努力做到阅读过程时时评、阅读成果大家评,共同促进学生的发展。
其他文献
通过听儿歌,幼儿的学习兴趣会被激发,所以,幼儿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将儿歌引入到教学实践中,增强幼儿语文学习兴趣。不仅如此,幼儿教师还要整合丰富的语文教学资源,并且找到语文知识与儿歌的相似点,这样才能更加有效的将儿歌融入在语文教学中,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和作用。所以,幼儿教师需要关注儿歌,并且将儿歌应用在教学实际中,发挥儿歌的价值和作用。   一.幼儿语文学前教育中融入儿歌的重要意义   1.有利
期刊
听力障碍的学生在美术课程学习过程中面对更大的挑战.教师要想提升绘画教学课堂的质量,就要针对结合听力障碍学生的特点优化美术课程教学的方式,促进学生绘画语言的提升.本文
关键词:小说 意境 营造  小说意境是小说艺术价值的体现,优秀的小说总是让人回味无穷,给人以美感和启示。我们读《红楼梦》可以感受到“悲凉之雾,遍被华林。”读沈从文的《边城》可以感受到和谐之美。读莫言的《丰乳肥臀》可以感受到母性生命的蓬勃以及对苦难的隐忍。读余华的《活着》可以感受到活着非同寻常的况味。营造小说意境并非易事,需要从优秀艺术家的创作当中汲取经验和方法。以下我们做一些初步的探讨。  首先,
小学体育教学不仅仅是单轨道,而是技能、人文和情境等的多轨道.体育及其体育的面孔可以更多姿一点,比如,不仅仅可以齐步走,也可以单独走;不仅仅是体育味,也是人文味;不仅仅是
2007年和2016年国家先后颁布了《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和《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强调了培智学校的课程要以生活为核心,遵循智力障碍学生的身心特点,促
我做家庭教育研究这些年,有时候家长来咨询,说孩子努力学习,父母对孩子也很用心投入,但孩子的成绩还是不太理想,或者总是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这时候就要反思,是不是我们的家
期刊
核心素养作为新课程改革过程中提出的一项新型的教学理念,一经提出就深受教育工作者的关注,成为教育领域中的热门话题.随着核心素养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有效运用,不仅为数学课
关键词:《儒林外史》 知识分子 吴敬梓  吴敬梓写举人秀才、翰院名士、平民百姓,揭露了封建科举考试对人的一种腐蚀和毒害。鲁迅先生评价《儒林外史》曾说道:“迨吴敬梓《儒林外史》出,乃秉持公心,指掘时弊,机锋所向,尤在士林”。《儒林外史》的伟大之处不仅表现在它那高超的讽刺艺术,而且也表现在书中所塑造的立体、真实、能够引人深思的知识分子。书中总共大概出现了200多个人物,作者主要把笔墨放到典型的人物身上
关键词:契阔 勤苦 合离 释义  “契阔”二字出自《邶风·击鼓》篇,诗云:“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钱钟书在《管锥编·击鼓》中详细论述了《诗经·邶凤·击鼓》一章中“契阔”诸义,并将“契阔”释为合离聚散之义,堪称训诂学的一篇佳作。然,历代注家对“契阔”二字的释义颇有分歧。郭小武和叶青在《(管錐编)“契阔”说义质疑》一文中对钱钟书的“离合”说提出了异议,认为应遵从毛亨、郑玄、王肃三家
关键词:古诗词 传统文化 有效途径  在新课标的改革下,古诗词教学越来越受重视。古诗词中蕴含了传统文化,为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传统文化,传承文化,教学中应该注重古诗词的学习。古诗词意蕴丰厚,优美,沁人心脾。它能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表达能力,能陶冶学生的情操。诗词的学习是对古往文化的继承,它可以让我们洗尽墨染,怡情养性。其实,中国传统文化一直伴随着我们,如过年家家都会贴对联。现在传统文化得到更多人的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