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人家”:意韵万千的风物

来源 :中华儿女·青联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meon8338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民族自信了,才会有梦幻和浪漫。”有人说,此次奥运,将全面改观中华民族的国际形象。一个自信而浪漫的中华民族,将在世界舞台上灼灼闪光。
  而以浪漫和梦幻写就的艺术,便是改观中国国际形象至关重要的力量。在五千年博大精深的中华文艺中,民间艺术是无可取代的一席。民间艺人们一个个身怀绝技,巧手妙工,给中华文化的豪华盛宴,贡献着一道道风味独特的精美小吃。其型之独特,其色之鲜泽,其味之美妙,无不让国人陶醉忘怀,令外国友人拍案叫绝。
  奥运前夕,北京市政府确定了200户奥运“艺术人家”,他们是老北京城里的普通人家,又各自身怀绝技。“鬃人白”、“葡萄常”、“聚元号”便佼佼其中。他们与主流文艺保持距离,可在传承中国文化中,又灼灼其华,享受着世界的惊奇和赞叹。
  
  “聚元号”:冷兵器的奥运热
  
  “聚元号”弓箭:兴衰变迁中传承下来的民间手工艺
  位于今天北京东四十字路口的西南角,历史上曾是一座著名的弓箭大院。这里的家庭都是以传承弓箭手艺制造为生的家族。
  


   杨福喜就出生在这里,祖上从三百多年前就一直从事着“聚元号”弓箭的生产制作,到了他,已是第10代,也是目前国内依然严格按照传统工艺制作中国弓箭的惟一传人。
  一年前,在政府的帮助下,杨福喜把弓箭铺从过去位于北京团结湖不足10平米的家中搬了出来。在新开发的北京高碑店华夏民俗文化园,杨福喜每天都可以体体面面、落落大方地向慕名而来的各国弓箭爱好者和外国记者展示、介绍自己的弓箭。
  “这比过去可体面多了!”
  相比搬出东四后的那间不足10平米的简陋操作间,对于今天政府给安排的弓箭铺,杨福喜很满意。
  “现在每天都有人来咨询订货,来采访的国外记者也不少。”
  在被隔成展厅、生产间和休息室的大约70平米的新工作室里,杨福喜和他的三个徒弟忙里偷闲地接待着外界的来访。
  
  奥运让传统弓箭手工艺走出去
  半年前,接到北京市文联民间文艺家协会的通知,杨福喜参加了三次奥运礼仪和安全培训,但最终出于安全因素的考虑,“聚元号”没能进奥运村进行现场展示,尽管有些遗憾,杨福喜还是不得不承认,自己的弓箭铺已经沾到了奥运的光。
  “奥运申办成功后,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开始真正了解中国,也更喜欢中国传统的手工艺品,好的工艺品口碑是口口相传的,即使他们现在没买咱的弓,但是回去后,他们还会把他们在中国见到过的最具有民族特色的工艺品介绍给他们的朋友。”
  “我在国外的知名度比在国内还大呢。”杨师傅说到兴致,他的一个徒弟插话:“美国的CNN、英国的BBC都采访过杨师傅,节目都已经播出过好多次了。”
  “一位来自美国的教授对中国的传统文化特别热衷,他来我这买过两张弓,还会跟我核实一些关于弓箭的历史问题。”
  另有一位英国商人,来中国出差前,跟杨师傅预定一套弓箭。
  “我当时带了四套弓箭,三套新做的,一套旧的,那套旧的还是不能用的,但人家就要买那张旧弓,说是因为有历史。”有了这次经历,杨师傅明白了,“聚元号”发展的核心理念,还是在于文化内涵的挖掘。
  他找出当年父亲珍藏的一副老照片,那是1935年一位买过聚元号的英国人用老胶卷拍的。照片上,当年意气风发的祖父杨瑞林和年5岁的父亲杨文通记载着这个家族在当时的兴旺。照片帖出来,果然吸引了不少人的目光,由于“聚元号”是现代惟一一家能够见证我国传统弓箭史的兴衰发展的老字号,因此,它的名声越叫越响亮。
  奥运期间,越来越多的外国记者找到杨福喜,西班牙某电视台的记者魏森就是其中之一。他告诉记者,他是通过一个名叫“来自中国”的网站了解到杨福喜和他的“聚元号”弓箭,并喜欢上中国的民族弓箭。在他看来,一把做工精湛的弓箭完全出自手工多少有些不可思议。
  “弓箭手工艺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代表,传承了中国的经典文化,我们可以通过这些传统手工艺品对中国的文化追根溯源,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在他看来,借助奥运东风将传统的中国文化以传统的手工艺品为载体传播到全世界,是一项明智之举。
  事实上,如何吸引会场以外来自世界各国5000多名“非注册记者”的眼光,政府相关部门早在多年前就开始着力加以有利引导。
  在奥运村村内国际区北部的商业街里,有关负责部门设置了一个150平方米的展厅,用于中国民族民间手工艺制作与展示;奥运国际新闻中心文化处也委托北京文联民间文艺家协会邀请了40位民间艺术家,分别在8月2日、8月5日、8月8日、8月14日、8月20日和8月22日的上午9点至下午6点进行8场现场表演。此外,各国记者还可以通过一些官方开通的网站对我国的各方面信息加以了解。
  
  “葡萄常”奥运会的一枝奇葩
  
  对于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国际新闻中心一个举足轻重的展示窗口。每一位前来报道奥运会的记者,都绝不会只盯着赛场和运动员,他们还会关注这个国家,以及这座城市和这里的生活。民间艺术显然是最朴素、最贴近生活的文化。为了让世界更好的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奥组委主办方分别在国际新闻中心和奥运村商业街设置了“民间艺术展示中心”。这系列文化活动展示了中国文化和北京特色,促进了世界文化的交流。每一个展览都突出了中国传统文化要素的内涵与魅力,使它们成为奥运史上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现代特点的艺术珍品。
  葡萄常:奥运会挽救的传统民间技艺
  8月8日,北京奥运会开幕的日子。
  在北京国际新闻中心一楼,无论是来自欧洲、非洲,还是另一半球的美洲,人们都不禁在这里驻足。一进大厅,就能看见46岁的常弘一袭蓝色碎花古典旗袍,正在为来自世界各国的记者现场展示曾经一度绝迹于上世纪80年代的民间绝活——“葡萄常”。
  “葡萄常”是一种玻璃工艺品,由于玻璃葡萄工艺的制作特殊要求,在展厅里,常弘只能展示部分简单的流程——“攒活”。只见一颗颗事先已上好色的深紫色的薄皮“葡萄”在她灵巧的双手中像变魔术似的下压上挑,紧紧被缠在衬着几片绿叶的柔软枝条上。没一会,一串新鲜诱人的葡萄就攒了出来。看着眼前一串串巧夺天工、栩栩如生的玻璃葡萄,外国记者们纷纷爱不释手,不断用一口不太流利的中国话重复:“太奇妙了!”
  人们怎么也想象不到,此刻常弘展示的手工艺制作,竟然就是五年前被认为已于上世纪80年代末失传的老北京民间绝活——玻璃手工艺制品“葡萄常”。
  奥运期间的一枝奇葩
  国际新闻中心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一个举足轻重的展示窗口。对于中国传统的手工艺来说,这里无疑也是一个绝好的对外宣传平台。因为奥运期间,前来报道的每一位记者,都绝不会只盯着赛场和运动员,他们还会关注整个国家、城市和人们的生活。民间艺术作为最朴素、最贴近生活的文化现象,无疑也是国外友人关注的焦点之一。
  为了能让人们在北京体会到中国特有的文化艺术,活动主办方在北京国际新闻中心一楼设置了“民间艺术展示中心”。常弘的“葡萄常”展位就位于大厅门口的显眼位置。常弘告诉记者,这次奥运会对“葡萄常”的宣传的确是个难得的机会。
  一位来自巴西的记者认为此行收获颇丰:“在这里,即能了解到中国经典的神话传说和历史人物,又能见识到如此精湛的中国传统民间艺术品,这样的 ‘精神盛宴’是一些注册记者享受不到的。”
  作为老北京民间绝活“葡萄常”的第五代传人,能够在奥运会期间向中外记者展示表演玻璃的葡萄制作工艺,在常弘看来,的确是件很荣幸的事。常弘告诉记者,半年前,她就开始为今天的展示做准备。
  “当时北京市文联民间文艺家协会找到我,说是要在奥运期间,将葡萄常作为中华民族的一项传统民间艺术,在奥运场馆展示。”
  那段时间,常弘白天去北京市文联民间文艺家协会参加奥运培训,晚上回家制作玻璃葡萄。用她自己的话来说,能让外国人看到当年老祖宗流传下来的手艺,不仅关乎“葡萄常”的声誉,更关乎老北京和整个国家的形象。因此“要拿出最好的作品”
  “葡萄常”成名在1894年,当年的阴历10月,慈禧太后在颐和园做六十大寿,当时戏楼摆放了一株工艺葡萄,慈禧信以为真,于是赐了一块“天义常”的匾给常弘的高祖,从此常家享誉京城。
  制作“葡萄常”时,首先把玻璃料烧化,然后用吹管吹成一颗颗葡萄珠,经过熔料、溜条、加色、吹捏、成型等工序,退火后再把它们连结成串,最后配上枝叶才能最终完成。
  据常弘回忆,“葡萄常”技艺曾有过两次外传。一次是新中国公私合营,常家并入绢花厂葡萄车间,招收了一些学徒。后来葡萄车间解散了,玻璃葡萄技艺也就失传。第二次是1977年,当时的党中央副主席李先念提出要找到失传的葡萄常,后来在花市找到了第三代传人常玉龄,并把她请出来组织合作联社教回城青年制作玻璃葡萄。1986年,常玉龄去世后,这项技艺再次失传。
  直到2003年,常弘在报纸上看到一篇《“葡萄常”难寻,绒鸟不再》的报道,很受刺激:“我和妹妹都还在,怎么能说‘葡萄常’消失呢!”于是她们找到北京市文联民间文艺家协会,表示作为葡萄常的第五代传人,要恢复这一传统技艺。
  在恢复的过程中,上色遇到了难题。开始她们按照过去流传下来的名称购买颜料,但是发现根本就买不到,于是只好自己调配。这时妹妹常燕的美术功底派上了用场,不但配出了想要的颜色,而且根据时令变化,还衍生出不同生长阶段的葡萄颜色。有的嫩绿、有的绿中带红、有的红中带紫。而除了颜色的变化之外,“葡萄常”最绝的就是每颗葡萄外面都裹着一层白霜,看起来相是刚从园子里摘下来的新鲜葡萄。
  常弘说:“这些‘葡萄’,凝聚了常家一百多年的历史和心血,每一粒‘葡萄’都不一样,独一无二,再加上背后的历史和所蕴涵的文化内涵,它的价值不是金钱能衡量的!”在过去一段时间,常弘和妹妹并没有将葡萄常产业化,而是将葡萄常的未来定位在了博物馆里。 “葡萄常”的摆件除了日本有少量订货外,几乎没有对外销售。
  “主要也是因为知道这项工艺的人不多。”
  而此次奥运会,则为传统民间艺人们创造了一个向外界展示的绝好的交流平台,来自世界各国的记者,通过他们在这里的所见所闻,将中国传统文化的信息带给他们各自国家的人们。
  一位奥运会活动的主办方负责人也表示,他们希望通过这些民间绝技,让远道而来的国外记者亲身领略到中国手工艺艺术的独特魅力。
  
  鬃人:跳跃在三寸铜盘间的艺术精灵
  文|芷萧
  
  汽车马达声从东厂房胡同口儿一路向深处回响。
  “哟,这么大规模!都是找白大成他们家的吧?”瞬间,胡同口的大爷大妈们都朝胡同深处的白家伸出脑袋。自从今年,对于这样的来访者,他们早已经习惯。
  


  几辆车一瞬溜儿停在了白家的大门外。三四十名金发碧眼的外国记者走出车门,领头的西城区文化局工作人员摁响了门铃。很快,一位戴眼镜扮相斯文的白发老人打开了大门。他就是“奥运艺术人家之一”的“鬃人白”——白大成。
  外国记者们很快朝他围涌过去,“咔咔咔”拍照。白大成从容微笑,开始讲解鬃人艺术——发展历史、如何制作、艺术魅力……用他的话说,“这样的场面,我应付得多了。”
  早在北京奥运会召开前夕,白家就已经成为北京市首批家庭艺术馆之一。今年7月29号,“奥运艺术家庭”仪式启动。“就在我们这社区一个四合院举办的,政府把中外的三十多媒体都请来,《新闻联播》也播出了这个仪式。”
  
   “这是《三英战吕布》,这是《闹天宫》,这是《八大锤》……什么人物都有。”
  面前摆着个直径约三寸的铜盘,白大成打开柜门,将收藏于此的上百件小鬃人一一展示给众人。尽管翻译人员的解释流水般顺畅,众外国记者们一个个好奇的脸上还是写满迷茫。“他们哪里知道什么《三英战吕布》、《八大锤》之类的啊?”白大成笑着,进一步解释。
  “做鬃人必须对中国的古典文艺要特别了解。因为鬃人所演绎的故事都是出自中国的古典文学和中国的历史故事。”
   一边说,白大成一边敲打着铜盘。只见铜盘内的小人儿一个个来回转动,不一会儿,就扭打到一起。鬃人之所以能转动,就在于每个小人儿的足下都是一撮弹性很好的鬃毛。做鬃人说起来简单,要达到传神却非常不容易。
  “你看这就一小小鬃人儿,似乎没什么,但你要把它做活啰,不容易。”近些年,模仿者并非没有,而为什么只有白家的鬃人保持了独家制作呢?
  “就是因为他们没有了解做鬃人的艺术精华,你必须首先了解京剧,了解京剧里人物‘手眼身法步’,了解他们一招一式、怎么开打、眼睛怎么传神,要把小小的玩偶变成像你一样的人,赋予他生命的灵气。如果你做不到这些,你就做不好!”
  


  在白大成看来,鬃人的艺术魅力就在于此。
  这些天,不断有来自全国各地甚至全世界的爱好者,亲临白家,恭敬拜访。记者采访之前,几个韩国人刚刚离开。“他们也是千辛万苦找过来的,一敲门就激动地抓住我的手,说对鬃人很感兴趣。人家过来那么辛苦,你说我能不让人家进来吗?”白大成笑着。
  因鬃人而和外国友人结缘,对于白大成而言,这绝非第一次。早在改革开放初期,他就曾接待过许多外国友人、使馆官员等。
  前美国驻华大使馆的签证官夫人娜娜英就是其中的一位。“20年前我们就认识了。1990年左右她回国,我当时给她做了几件鬃人作纪念。十多年间,她辗转到印尼、泰国、香港等地任职,没想到竟然一直把这几件小鬃人带在身边,还把它们保存得完好无损。”白大成说起这些朋友显得尤其高兴。
   他也曾问这些外国朋友为什么这么喜欢鬃人,得到的答案却往往一致。“他们都说,因为这些鬃人代表了中国的文艺,他们是真心喜欢中国文化,也渴望更多地了解中国文化。”
  这让白大成很感慨。“这在其他任何国家都没有。只有中国的京剧、中国的古典文化,在历史演义的故事中形成脉络,不断传承。这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
其他文献
一双有中国特色的小眼睛扣上一副有老潘特色的小眼镜,这就是潘石屹最有神的表象配置。  和老潘打交道有5、6年了,老潘的面相终日是嬉皮笑脸状,这种状态似乎很对不起房地产这个关乎“国计民生”的行业。所以,有人将潘石屹定义为“娱乐地产明星”,更有甚者直接说他是“小丑”。但甭管怎么称呼,在京城乃至整个中国房地产圈,老潘都是毋庸置疑的大腕级人物。大腕不仅体现于公司和项目,还体现在言论上,老潘说句话,也许整个地
期刊
“活雕塑是行为艺术的一个支派,起源于西方国家,通过真人涂绘,达到雕塑的逼真效果,配以肢体语言,向人们展示其艺术的内涵。它借鉴了纯雕塑艺术风格,但又不同于纯雕塑。它的优点是取之于生活,展示于真实。”——王聚福    近期,在《爱情呼叫转移Ⅱ》的启动仪式上,在《同一首歌》的舞台上,在中华世纪坛迎接奥运圣火的仪式上……活跃着这样一群人——他们浑身上下或铁铜色、或银白色、或金色,没有声音,只有形体。他们就
期刊
“下一个五年立法计划即将制定,我一定要把新闻法的立法建议提出来。摘掉新闻领域法制盲区的帽子需要时间,但起码我们应该付出努力,有努力才有希望。”谈到未来的心愿,展江脱口而出。  如今,展江的身份是新闻学者、翻译家和不能忘怀公众的知识分子。毫无疑问,在他所处的学术圈,展江绝对是个坚持不懈的行动者。这些年,他主持翻译了《美国新闻史》、《新闻与正义》、《一个自由而负责的新闻界》等众多海外经典新闻学著作。从
期刊
全世界的聚焦期待中,她引导中国代表团隆重出场。华服、笑容、自信,衬托精致的五官、飘逸的长发、挺拔的姿态……让原本就颇具东方神韵的于佩更加神采飞扬。于佩,这位身高一米八一、北京体育大学国际体育英语专业一年级的大连女孩儿,将中国体育代表团带到了新高度。    从标兵到引导员    说起自己是如何被选为中国代表团引导员的,于佩回忆说:“最开始是从场地中间跳舞的标兵里选出来做引导员的。”而所谓“标兵”,其
期刊
     
期刊
2006年,笔者买了华夏大盘精选基金,并因此认识了该基金的操盘手王亚伟。那一年,华夏大盘基金净值增长率为154.49%。自2005年10月基金成立之日到2007年12月,该基金收益率达到710.9%,王亚伟也因此被称为“史上最牛基金经理”,如果不是此后证券市场整体疲软,“伟哥”和“华夏大盘精选”的神话也许还将继续“牛”下去。  坊间消息,目前已升任华夏基金副总经理的“伟哥”将于奥运之后再度出山,执
期刊
霍家大院:让游客感受中国的居住文化  文|本刊记者 李菡丹    盛夏,位于北京市西城区前马厂胡同9号的霍家大院,游客络绎不绝,仅仅一个小时内就接待了7批来参观的游客,其中不仅有外国人,还有从香港、台湾等地来的中国人。  女主人王克俊忙前忙后,连口水也顾不上喝。她说:“北京奥运会开幕第二天,家里的6间客房即告客满。我们祖孙三代齐上阵,分工各不同。每位客人入住,我们都要去有关部门‘报户口’,最多一天
期刊
  
期刊
残奥会冠军平亚丽:我的导盲犬Lucky没有名分    自从Lucky到我家,它就成了多家媒体追踪的明星狗,我的家成了俱乐部,小区里的孩子们经常拉着大人们的手说:“我想平阿姨家的大Lucky了”。    Lucky是一只极温顺的金毛猎犬,他喜欢扑闪着大尾巴和人亲近,与大人们撒娇,哄小孩子开心。Lucky基因优良,小区里人见人爱,没有不喜欢的。  在导盲犬的选拔时,第一要素就是8代以内没有攻击人的记录
期刊
北京奥运会上,看见他国运动员因为获奖而做出各种感人的举动时,我很少感动。但在女子十米气步枪颁奖仪式上,摘得铜牌的格鲁吉亚选手妮诺· 萨鲁克瓦泽和银牌得主俄罗斯选手帕杰林娜相互亲吻、相拥着向全场致意时,我却被深深地感动了。因为当时,他们各自身后的祖国,正如竞技场上胜负未分的他们那样剑拔弩张,部分地区甚至已经兵戎相见……  看着电视上两位来自“交战”国家的运动员相拥着向全场致敬时,我突然想起了那个关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