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前言
课堂教学作为学校的基础性实践活动,其质量高低直接影响着师生的身心发展,并决定着师生学校生活的质量和生存状态。课堂教学改革在不同时代有着不同的内涵和任务。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复杂性理论的发展,人们逐渐超越了原有的认识范式,认识到课堂教学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相应的,课堂教学改革也充满着不确定性和偶然性,需要用复杂一动态的理念来看待课堂教学中发生的变化。本文试以此视角来重新审视我国课堂教学改革,并提出相应策略。
二、简述传统课堂教学中的“线性教学”
所谓线性教学,是指围绕着学科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系统内容的传递进行的教学,教学呈系统传递的线性特点。而非线性教学,指的是主要依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实际教学环境和学生实情进行的学科教学,教学呈现出多角度、多因素的特点。教学调查结果显示:在现在的教学中,前者占大多数。由此可看出,我们的教师大多喜欢线性教学。教师以“传道授业”为工作的主要内容;教学表现为重视群体,轻视个体;重视精神,轻视物质。
线性教学以规定的知识和技能系统内容的传递和掌握为唯一目的。在教学中,线性教学要求向学生传递系统学科知识和技能,强调将这类内容讲深讲透;所教知识和技能内容的规定从属于其系统性的需要,极少考虑甚至不考虑与现实情况相结合的内容;重点研究和思考的是教师的教,如教什么和教多少学科知识和技能等;注意和控制学生那些外显的、可见的活动,如听讲、记笔记、问答、完成作业等活动情况。就教学形式而言,线性教学以课堂教学为唯一形式,强调以教师的思考、言语和行为为决定因素;教学过程强调同步进行,学生培养主要按模式进行;教学信息主要采用由教师向学生注入的单向传递方式;教学媒介主要靠语言和文字等。在教学方法上,线性教学以教师的讲授为主要方法,讲授重在对学科知识和技能作全面、细致的理论分析,要求学生认真听讲,作好笔记。课堂内外的练习以教材的书面练习为主等。对于学科课程,线性教学认为学科课程就是教材,课程实施就是教科书,教学就是教好教材内容,教学内容指向是过去的经验、过去的世界。
三、“非线性教学”的概述及优势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现代社会应该需要全面、深刻、运动、变化的教学。非线性教学主要依据社会发展的需要,从实际教学环境和学生实情出发的学科教学。在教学目的方面,非线性教学要使全体学生通过学科学习,不仅理解和接受所学的系统学科知识和技能,而且能在一定的学习和生活实际场合中正确、灵活地运用它们,并在学习和运用实践中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全面、主动的发展。在教学策略方面,非线性教学在帮助学接受规定的学科系统知识与技能的同时,着重发展他们各自运用這些知识与技能的能力和自己的智力,然后又以他们自己在这些方面的发展,来促进对所学内容的进一步深入掌握,以成为现代社会所需要的那种独立的、具有创造性的多方面和谐发展的人。在具体教学手段的运用上,非线性教学注重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形成学习的强烈动机,注重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和实践,以牢固掌握所学内容,形成正确运用所学内容解决各类问题的能力。在学生学法的指导上,非线性教学非常关注识记、理解、应用以及创造能力发展指导的阶段性和层次性。
(一)引用“非线性”教学是提高质量和办学水平的策略
通过努力改变数学课堂的教学,更新课堂教学观念,彻底改变课堂教学模式,有效控制了学生的两级分化现象,达到整体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效果。
“非线性”教学,改变对教学内容的“线性”排布,以单元为单位,把教学内容处理成主干突出,循环上升的“非线性”的结构,在突出局部训练课堂练习中有效地形成数学基本技能,注重分层教学,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把课堂还给学生。抓主干、去细节,把大量的课内时间用于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用于教师的个别辅导和及时反馈,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二)教学观念的转变,教学方式的更新
在这个过程中主要发生四次实质性的转变:讲课时间严格控制在20 分钟以内是第一阶段的突出转变。第二阶段的转变是课内批改使学生非常热爱学。设计的学习卷从一开始的“堆积题目”的练习卷转向具有“学案”味道的学习卷,这是第三阶段显著的转变。精心铺设脚手架,切实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使每个学生每一节课都能学有所获、学有所悟,这是第四阶段显著的转变。
(三)对学生学习方式及教学效果的影响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的精神。老师的“教是为了不教”也逐步得以实现。对于学困生,要鼓励他们勇地提出问题。
四、结束语
教师在课堂上要遵循“育人生命发展之自觉”的原则,把培养学生主动发展、健康发展作为课堂教学的主旨依归。教师课堂教学价值观内化的关键在于教师能够主动改变意识并获得外在环境的支持。
教师只有将蕴涵“生命”意蕴的教学价值观内化为自己的教学价值观,其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才能基于“生命”的高度潜移默化地发生改变。为此,教师要克服线性思维,用关系思维、系统思维和复杂思维来看待课堂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要素,在行为中遵循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性”,改变原有的静态课堂文化,发展有活力的“生成性”课堂文化。总之。只有教师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发生了改变,教师的课堂文化真正地发生了改变,课堂教学改革才会发生真正的质变,才有可能真正实现“为了学生的发展”这一课堂教学改革目标。教学的多维,是由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和教学本身众多要素构成所决定的,如反映社会发展的教育教学政策,学生、教师和教学内容等。教材、背景和个性多样的学生、多层面的学习内容等都需要在课堂内外提供多样式、多价值的非线性教学。而如果采用线性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哪怕它曾经是最优秀的、或在某一具体情况下是最优秀的,它都不可能做到使全體学生全面发展和主动发展,达不到素质教育的目的。
课堂教学作为学校的基础性实践活动,其质量高低直接影响着师生的身心发展,并决定着师生学校生活的质量和生存状态。课堂教学改革在不同时代有着不同的内涵和任务。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复杂性理论的发展,人们逐渐超越了原有的认识范式,认识到课堂教学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相应的,课堂教学改革也充满着不确定性和偶然性,需要用复杂一动态的理念来看待课堂教学中发生的变化。本文试以此视角来重新审视我国课堂教学改革,并提出相应策略。
二、简述传统课堂教学中的“线性教学”
所谓线性教学,是指围绕着学科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系统内容的传递进行的教学,教学呈系统传递的线性特点。而非线性教学,指的是主要依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实际教学环境和学生实情进行的学科教学,教学呈现出多角度、多因素的特点。教学调查结果显示:在现在的教学中,前者占大多数。由此可看出,我们的教师大多喜欢线性教学。教师以“传道授业”为工作的主要内容;教学表现为重视群体,轻视个体;重视精神,轻视物质。
线性教学以规定的知识和技能系统内容的传递和掌握为唯一目的。在教学中,线性教学要求向学生传递系统学科知识和技能,强调将这类内容讲深讲透;所教知识和技能内容的规定从属于其系统性的需要,极少考虑甚至不考虑与现实情况相结合的内容;重点研究和思考的是教师的教,如教什么和教多少学科知识和技能等;注意和控制学生那些外显的、可见的活动,如听讲、记笔记、问答、完成作业等活动情况。就教学形式而言,线性教学以课堂教学为唯一形式,强调以教师的思考、言语和行为为决定因素;教学过程强调同步进行,学生培养主要按模式进行;教学信息主要采用由教师向学生注入的单向传递方式;教学媒介主要靠语言和文字等。在教学方法上,线性教学以教师的讲授为主要方法,讲授重在对学科知识和技能作全面、细致的理论分析,要求学生认真听讲,作好笔记。课堂内外的练习以教材的书面练习为主等。对于学科课程,线性教学认为学科课程就是教材,课程实施就是教科书,教学就是教好教材内容,教学内容指向是过去的经验、过去的世界。
三、“非线性教学”的概述及优势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现代社会应该需要全面、深刻、运动、变化的教学。非线性教学主要依据社会发展的需要,从实际教学环境和学生实情出发的学科教学。在教学目的方面,非线性教学要使全体学生通过学科学习,不仅理解和接受所学的系统学科知识和技能,而且能在一定的学习和生活实际场合中正确、灵活地运用它们,并在学习和运用实践中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全面、主动的发展。在教学策略方面,非线性教学在帮助学接受规定的学科系统知识与技能的同时,着重发展他们各自运用這些知识与技能的能力和自己的智力,然后又以他们自己在这些方面的发展,来促进对所学内容的进一步深入掌握,以成为现代社会所需要的那种独立的、具有创造性的多方面和谐发展的人。在具体教学手段的运用上,非线性教学注重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形成学习的强烈动机,注重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和实践,以牢固掌握所学内容,形成正确运用所学内容解决各类问题的能力。在学生学法的指导上,非线性教学非常关注识记、理解、应用以及创造能力发展指导的阶段性和层次性。
(一)引用“非线性”教学是提高质量和办学水平的策略
通过努力改变数学课堂的教学,更新课堂教学观念,彻底改变课堂教学模式,有效控制了学生的两级分化现象,达到整体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效果。
“非线性”教学,改变对教学内容的“线性”排布,以单元为单位,把教学内容处理成主干突出,循环上升的“非线性”的结构,在突出局部训练课堂练习中有效地形成数学基本技能,注重分层教学,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把课堂还给学生。抓主干、去细节,把大量的课内时间用于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用于教师的个别辅导和及时反馈,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二)教学观念的转变,教学方式的更新
在这个过程中主要发生四次实质性的转变:讲课时间严格控制在20 分钟以内是第一阶段的突出转变。第二阶段的转变是课内批改使学生非常热爱学。设计的学习卷从一开始的“堆积题目”的练习卷转向具有“学案”味道的学习卷,这是第三阶段显著的转变。精心铺设脚手架,切实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使每个学生每一节课都能学有所获、学有所悟,这是第四阶段显著的转变。
(三)对学生学习方式及教学效果的影响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的精神。老师的“教是为了不教”也逐步得以实现。对于学困生,要鼓励他们勇地提出问题。
四、结束语
教师在课堂上要遵循“育人生命发展之自觉”的原则,把培养学生主动发展、健康发展作为课堂教学的主旨依归。教师课堂教学价值观内化的关键在于教师能够主动改变意识并获得外在环境的支持。
教师只有将蕴涵“生命”意蕴的教学价值观内化为自己的教学价值观,其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才能基于“生命”的高度潜移默化地发生改变。为此,教师要克服线性思维,用关系思维、系统思维和复杂思维来看待课堂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要素,在行为中遵循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性”,改变原有的静态课堂文化,发展有活力的“生成性”课堂文化。总之。只有教师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发生了改变,教师的课堂文化真正地发生了改变,课堂教学改革才会发生真正的质变,才有可能真正实现“为了学生的发展”这一课堂教学改革目标。教学的多维,是由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和教学本身众多要素构成所决定的,如反映社会发展的教育教学政策,学生、教师和教学内容等。教材、背景和个性多样的学生、多层面的学习内容等都需要在课堂内外提供多样式、多价值的非线性教学。而如果采用线性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哪怕它曾经是最优秀的、或在某一具体情况下是最优秀的,它都不可能做到使全體学生全面发展和主动发展,达不到素质教育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