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喻论证和类比论证

来源 :家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ubage10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苏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参考书的第450页对《礼记一则》的课文简析中对“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是这样分析的——用吃来打比方:不亲口品尝,就不能知道佳肴的美味。很显然,按此说法,这一句是进行了比喻论证。可同样是在苏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参考书的第486页则有这样一段话——都运用了类比论证:本篇不食佳肴不知其旨——不学至道不知其善,《为学》蜀鄙之僧立志克难至南海——吾之子侄励志敦行学定成。
  教学参考书这两种的说法,导致了连锁反应。2017年6月,常州市教育学会学业水平监测七年级语文试卷的第9题是这样的:
  下面是对甲乙两文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甲文通過记叙和议论的方式,用二僧的故事告诉我们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B.甲文是对话体故事,贫和尚的一句“吾一瓶一钵足矣”,表现他对物质要求很低,而对战胜困难充满信心,同时也对富和尚充满嘲讽的意味。
  C.甲文中“足矣”的“足”和乙文中“知不足”的“足”意思完全不一样。
  D.乙文开头从“嘉肴”谈起,而目的不在于此,从“嘉肴”说到“至道”,用比喻论证的手法引出下文对教与学关系的论述。
  教学参考书中有两种说法,出卷人估计没看第486页那段话,所以他敢肯定正确答案是“D”。
  有人也许会说,这只是编者的一时失误而已,他们对比喻论证、类比论证肯定是明白的。那么,《为学》一篇中关于蜀鄙二僧的故事在教参第486页中已经认定为类比论证,可在第351页的第8自然段有这么一句话:“第三段,文笔一宕,以西蜀二僧去南海的故事作喻,深入论证中心论点。”更让人忍俊不禁的是,第35页第一自然段结尾处,编者认为蜀鄙二僧的故事“作者采用举例论证手法,说明事在人为的道理”。由此可见,比喻论证和类比论证在学术界争议颇多。
  关于举例论证,其实有一个很清晰的定义:是指运用典型事例来证明论点的方法。但绝不会出现要证明一个人必须勤奋学习文化知识,却用一个勤奋劳作的事迹,并冠之以举例论证。《为学》的中心是劝勉子侄辈立志求学,而蜀鄙二僧的故事的主旨是立志朝圣,两者并不属于同一方面,其间的关系当然不可能是举例论证。其实,比喻论证和类比论证的区别还是有迹可循的。
  第一,比喻的本体和喻体之间就其比拟的相似点来说,只有一个,不存在一个以上比拟的相似点的实例;类比的主体和客体之间进行比较类推的相似点,则不限于一个。比喻中如果有几个喻体,那么这些喻体只分别与本体有比拟的相似点,没有共同的比拟的相似点。如:“有的树林变成了杏黄色,远远望去,就像枝头挂满了熟透的杏和梨;有的树林变成了火红色,风一吹,树林跳起舞来,就像一簇簇火苗在跳跃;还有的树林变得紫红紫红,跟剧场里紫绒幕布的颜色一样。”这里本体“有的树林”与“熟透的杏和梨”的相似点是“杏黄色”,与“一簇簇火苗”的相似点是“火红色”,与“紫绒幕布”的相似点是“紫红紫红”,这个比喻中的三个喻体“熟透的杏和梨”“一簇簇火苗”“紫绒幕布”与本体“有些树林”没有共同的比拟的相似点。而类比中的所有客体与主体都有共同的类比的相似点。例如《陋室铭》中的“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此处的客体山、水与主体陋室都有共同的类比相似点:原本不出色却因为入住者的出类拔萃而不平凡。《陋室铭》中结尾处“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中两个客体与刘禹锡的陋室的相似点:主人都充满智慧而且富有文学才华,并让自己的住所蜚声华夏千年以上。
  第二,“譬喻和被譬喻的两个事物又必须在其整体上极其不同”(陈望道《修辞学发凡》),正所谓“同类不能相比”,例如“那孩子挺像他爸爸”乍一看完全符合比喻的要求,其实明显不是比喻句。而类比中的主体和客体的两个事物在整体上可以是相同的,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邹忌与齐王,他俩都是齐国的统治阶级中的人物。
  第三,比喻只能依据本体和喻体的相似点进行比拟,而类比在依据主体和客体的相似点进行充分比较的基础上,还可以依据相异点进行比较,从而得出主体事物的某些性质有甚于客体事物相应的某些性质的结论。如《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中把南郭先生与革命队伍中某些人的相似点进行了比较之后,又把两者的相异点“造成的危害不同”进行比较:“如果说,南郭先生的装腔作势,只是骗了一个齐宣王的话,那么,在革命队伍里装腔作势,那就是骗党,骗群众”,性质更为严重,从而教育广大的革命同志千万不能装腔作势。既有相似点的比较,又有相异点的比较,这就是《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应该运用了类比,而不是运用比喻的文章的理由。
  第四,比喻和类比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虽然两者都含有一个“比”字,但含义不同。比喻中的“比”是“比拟”的意思,“思想的对象同另外的事物有了类似点,文章上就用那另外的事物来比拟这思想的对象的,名叫譬喻。”(陈望道《修辞学发凡》)而类比中的“比”是“比较”的意思,所谓“类比”,就是“比较类推”。也就是说,类比论证有一个推理过程,从一定意义上讲,类比属于逻辑范畴。所以,《礼记一则》《为学》那两处论证“都运用了类比论证:本篇不食佳肴不知其旨——不学至道不知其善,《为学》蜀鄙之僧立志克难至南海——吾之子侄励志敦行学定成”,这个结论才是正确的,教参中其他与之相悖的说法都是不对的。因为这两处都有一个推理过程。就像《晏子使楚》一文中,晏子的推理过程是这样的:橘树生长在淮河以南就结出橘子,生长在淮河以北就结出的就变成枸橘了,只是叶子的形状很相像,它们果实的味道截然不同,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什么呢?是水土不同;现在老百姓生长在齐国不偷东西,到了楚国就偷东西,莫非楚国的水土使得老百姓善于偷东西吗?这个推理是晏子委婉地说出来的。这段语言中还潜藏着更犀利的类比推理:一直生长在楚国这片水土中的楚国人应当个个都是偷东西的贼,你楚王也不例外,并且是那个最大的贼。所以,楚王才会尴尬地笑着说:“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以上仅是本人一些陋见,如有不妥恳请方家指正。
  (责编 张 欣)
其他文献
随着教育改革力度的加大以及社会发展进程的加快,很多新型技术被运用到学前教育活动之中,成为推动教育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尤其是新媒体的运用,让学前教育质量获得质的飞跃。新媒体具有信息海量性、交互性的特点,产生的内容有趣丰富、多变精彩,与幼儿注意力特征相符合,教师应当加大应用力度,将其价值最大限度发挥出来,促进幼儿健康全面发展。  作为我国教育中的重要形式之一,学前教育在我国教育体系中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
期刊
计算机是中职院校教学中的一个重点专业,对学生现阶段的学习和未来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开展计算机课程的教学,对学生进行计算机能力的培养,不单单能够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还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基于此,我从自身中职院校中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进行计算机知识教学的实践经验出发,提出对学生进行能力培养的策略,希望能够对其他中职教师提供有效帮助。  一、在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从现代
期刊
互联网技术的广泛普及与众多功能丰富了小学生学习、认识世界的途径,且众多娱乐功能也增加了现实生活的趣味性。然而,部分小学生的自制力不足,难以拒绝诱惑,出现了沉溺于游戏、沉溺于电子书、沉溺于影视剧等问题。另外,现在许多不法分子会在网站上发布不良信息,还有一些垃圾网站等以强硬之势映入学生眼帘,严重侵蚀了小学生的身心健康,网络安全便成为备受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作为培养小学生信息素养的基
期刊
珊瑚湾畔小学立足于海悦教育的价值体系,从课程、课堂、德育、教师、环境等方面实施文化建设策略,不断提升学校的文化影响力与核心竞争力,为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提供优质的
期刊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网络科技的不断更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互联网已成为必不可少的一项生存必需品。“互联网 ”是国家创新2.0推动下互联网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新业态,以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核心。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给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了新的改变,同时,“互联网 ”教育也为教育工作带来了发展机遇。实践证明,将“互联网 ”思维融入学前教育工作中,不但能促使学前教育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发生革命性变化,还能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只有对话,才是真正的引导;只有对话,才能走进心灵;只有对话,才能彼此接纳;只有对话,才能相互造就.以往的
期刊
目的:  探讨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中医证候要素痰、瘀与血浆Hcy的关系,通过现代医学检验测量手段对中医证型进行量化分析,探索其客观指标,为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中医辨证分
研究人员认为,传感器能准确地测定煤岩分界面,它在长壁和连续法采煤中成为必不可少的仪器。这种传感器不仅可以提高生产能力及井下生产自动化程度,而且还能降低选煤出矸率和
2017年榆中县教育局推行新教育实验,新教育“十大行动”为抓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展示了新教育人的智慧和力量。  朱永新说:“一个教室,一个生活于同一个教室中的人,应该是一群有着共同梦想,遵守能够实现那个共同梦想的卓越标准的同志者。他们彼此为对方的生命祝福,彼此为生命中偶然的相遇而珍惜珍重,彼此作出承诺,共同创造一个完美的教室,共同书写一段生命的传奇。”缔造完美教室是学生个性发展,发挥其参与性前提下
期刊
在初中地理的学习之中,“以图导学”可以有效地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地理各要素之间的联系,从而建立起完整的体系,更加精准地掌握地理学习的各个知识点。在地理的学习中,“图”是十分重要的一部分,图像可以更加直接、简洁地表达出一定的知识、内容,是文字无法取代的。  一、“以图导学”教学模式的提出的背景及意义  (一)背景  初中的地理教材与地理图册中有着大量的地图以及景观图、遥感图、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