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为了适应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政府职能的转变要求和社会保障事业改革与发展的要求,国家必须改革原有的对社会保障事业实行的单一的行政管理体制,更多地借助市场的力量,使政府的管理和干预间接化,同时,要综合运用法律、经济的手段,发展、加强对社会保障事业运行与发展的监督。
【关键词】社会保障;发展;产业经济学
一、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主要进展
20多年来,我国社会保障体制改革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1992年党的十四大,是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探索时期;其特点是作为配套措施,在关系国有企业改革的一些项目上分别进行探索;改革的指导思想局限在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框架内。第二阶段从1993年至今,是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的时期;其特点是在继续为国有企业改革搞好配套的同时,明确了社会保障制度是构筑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框架的五大体系之一;在继续深化养老、医疗、失业保险制度改革和积极探索建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同时,改革社会保障行政管理体制,探索社会保险的基金征管和属地化管理办法,并初步形成了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总体框架;改革的指导思想明确为见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社会保障体系。
二、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1)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是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内在要求。中国正处于产业结构大调整的历史时期。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必须淘汰传统产业的过剩生产力,关闭一些长期亏损、严重污染环境和资源枯竭的企业。只有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妥善解决他们的基本生活问题,才能避免对社会稳定造成的冲击。(2)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是对外开放的要求。对外开放是中国的基本国策,也是加快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强国之路。中国即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广大企业将面临更加激烈的国际竞争。企业的优胜劣汰将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劳动力的岗位变换和流动也会更加频繁,失业和再就业将成为经常发生的社会普遍现象。只有建立一个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才能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有利于提高企业和职工的抗御风险能力。(3)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需要。目前,中国60岁以上的人口已达到1.26亿,65岁以上的人口达到8600万人,分别占总人口的10%和7%,已进入人口老龄化阶段。今后一个时期,老龄人口还将继续增长,到2030年,退休人员将达到高峰期,届时退休人员将相当于在职人员的40%,养老费用将相当于在职职工工资总额的44%。未雨绸缪,从养老保险制度上应对人口老龄化,也是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4)区域发展不平衡制约养老保险制度的统一。经过三十年来的改革与发展,中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经济发展成就。但是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不仅仍然存在,而且还在继续扩大。在城乡之间,农村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明显滞后于城市,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亦在持续扩大。在地区之间,不仅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差距,而且人口结构亦存在较大差别。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的现状,构成了中国现实国情的重要方面,并且在短期内都难以改变。
三、建立统一、规范和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
(1)扩大社会保障资金来源。企业事业单位及其职工缴纳的社会保险费,是社会保障资金的主要来源。要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险的覆盖面,接受社会保险费的征缴管理。在此基础上,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都要加大调整财政支出结构的力度,明显提高社会保障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将利息税、遗产与赠与税等收入,专项用于社会保障支出。(2)健全社会保险基金的监管和保值增值机制。社会保险基金收缴、支付及营运要规范化、制度化,做到公开、透明、安全。同时,还要考虑如何使社会保障基金通过投资运作实现保值增值。要借鉴国外成功经验,研究制定符合中国国情的、切实可行的办法。(3)建立覆盖全国的社会保障服务信息网络。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必须实行现代化管理。要建立一个功能齐全、覆盖面广、规范透明的社会保障信息网络。社会保险资金的缴纳、记录、核算、支付以及查询服务,都要纳入计算机管理系统,并逐步实现全国联网。(4)加强社会保障体系法制建设。国务院已经出台了一些有关社会保障的行政法规和规章。要依法规范和管理社会保障工作,要加大执法力度,同时要进一步加快社会保障立法进程,将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纳入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的轨道。
参考文献
[1]郑功成.中国社会保障30年.人民出版社
[2]林毓铭.社会保障管理体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3]中国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研究.苏涛经济管理出版社
[4]社会变革与代际关系研究.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4
【关键词】社会保障;发展;产业经济学
一、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主要进展
20多年来,我国社会保障体制改革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1992年党的十四大,是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探索时期;其特点是作为配套措施,在关系国有企业改革的一些项目上分别进行探索;改革的指导思想局限在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框架内。第二阶段从1993年至今,是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的时期;其特点是在继续为国有企业改革搞好配套的同时,明确了社会保障制度是构筑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框架的五大体系之一;在继续深化养老、医疗、失业保险制度改革和积极探索建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同时,改革社会保障行政管理体制,探索社会保险的基金征管和属地化管理办法,并初步形成了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总体框架;改革的指导思想明确为见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社会保障体系。
二、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1)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是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内在要求。中国正处于产业结构大调整的历史时期。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必须淘汰传统产业的过剩生产力,关闭一些长期亏损、严重污染环境和资源枯竭的企业。只有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妥善解决他们的基本生活问题,才能避免对社会稳定造成的冲击。(2)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是对外开放的要求。对外开放是中国的基本国策,也是加快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强国之路。中国即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广大企业将面临更加激烈的国际竞争。企业的优胜劣汰将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劳动力的岗位变换和流动也会更加频繁,失业和再就业将成为经常发生的社会普遍现象。只有建立一个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才能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有利于提高企业和职工的抗御风险能力。(3)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需要。目前,中国60岁以上的人口已达到1.26亿,65岁以上的人口达到8600万人,分别占总人口的10%和7%,已进入人口老龄化阶段。今后一个时期,老龄人口还将继续增长,到2030年,退休人员将达到高峰期,届时退休人员将相当于在职人员的40%,养老费用将相当于在职职工工资总额的44%。未雨绸缪,从养老保险制度上应对人口老龄化,也是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4)区域发展不平衡制约养老保险制度的统一。经过三十年来的改革与发展,中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经济发展成就。但是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不仅仍然存在,而且还在继续扩大。在城乡之间,农村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明显滞后于城市,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亦在持续扩大。在地区之间,不仅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差距,而且人口结构亦存在较大差别。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的现状,构成了中国现实国情的重要方面,并且在短期内都难以改变。
三、建立统一、规范和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
(1)扩大社会保障资金来源。企业事业单位及其职工缴纳的社会保险费,是社会保障资金的主要来源。要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险的覆盖面,接受社会保险费的征缴管理。在此基础上,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都要加大调整财政支出结构的力度,明显提高社会保障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将利息税、遗产与赠与税等收入,专项用于社会保障支出。(2)健全社会保险基金的监管和保值增值机制。社会保险基金收缴、支付及营运要规范化、制度化,做到公开、透明、安全。同时,还要考虑如何使社会保障基金通过投资运作实现保值增值。要借鉴国外成功经验,研究制定符合中国国情的、切实可行的办法。(3)建立覆盖全国的社会保障服务信息网络。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必须实行现代化管理。要建立一个功能齐全、覆盖面广、规范透明的社会保障信息网络。社会保险资金的缴纳、记录、核算、支付以及查询服务,都要纳入计算机管理系统,并逐步实现全国联网。(4)加强社会保障体系法制建设。国务院已经出台了一些有关社会保障的行政法规和规章。要依法规范和管理社会保障工作,要加大执法力度,同时要进一步加快社会保障立法进程,将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纳入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的轨道。
参考文献
[1]郑功成.中国社会保障30年.人民出版社
[2]林毓铭.社会保障管理体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3]中国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研究.苏涛经济管理出版社
[4]社会变革与代际关系研究.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