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课程体系建设是高等院校培养应用型高技能人才工作中的关键环节之一。高校的物流管理专业要做好岗位能力培养这个大课题,设计与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是关键因素之一。本文通过对高校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现状进行分析,得出了基于岗位能力培养的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意义、目标和构建策略。
关键词岗位能力 物流管理专业 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F259文献标识码:A
现代物流是深入到国民经济方方面面的巨大系统,是一个跨国界、跨地区、跨行业、跨部门的创新产业,具有多学科性、交叉性、边缘性和综合性的特点。这就要求我国的物流教育应坚持“以能力为本位”的原则,基于能力培养合理构架课程体系,突出课程体系的适应性、课程内容的可认知性和教学手段的先进性,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和综合能力。
一、高校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现状
近年来,各个高等院校从形式上纷纷进行了一些改革,但总体改观甚微。大部分高校每年都要修订专业培养计划,调整一些课程,着力构建新的课程体系,事实上也每年都会增加新课程,但由于办学理念、师资力量、办学经费等等方面的限制,课程体系的改革进程缓慢,存在不少问题,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课程体系单纯围绕专业设计,重视专业理论(物流管理的业务知识)的教育,忽视人文素质(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社会交往能力,组织、判断、领导工作的能力)和专业技能(物流管理各领域的相关技能,如仓储盘点、入库管理、条码制作等)的培养。致使学生知识面窄,适应性差。
2、课程结构不完善。主要由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几大块组成,必修课(含专业方向课)比重较大,一般占到总学分的75%左右,任意选修课的比重较小,约占10%,把本来具有不同个性、不同特点和特长的人才用单一的、整齐划一的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锻造成了同一规格的所谓“合格”人才,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3、教学内容与企业物流管理的实践脱节。目前经济的一体化、竞争的国际化、企业经营的全球化已成为当今世界的普遍趋势。在我国,随着对外开放的逐步深人,以及加入WTO后不断出现的新情况,给我们的企业物流管理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我们现有的教学内容远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企业物流管理的实践。
4、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轻实践能力的培养。物流管理类专业是培养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从事物流管理工作的高级管理人才,其教育必须体现“与市场接轨,为社会需求服务”的宗旨。然而目前高校程度不同地存在“关门办学”的倾向。在课程设置上,专业理论课的开设越来越多,而传授应用性知识、培养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实践环节受到轻视和排挤,有些课程设置了实践环节,也仅仅流于形式。其结果是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越来越差,在人才市场的竞争力越来越弱。
5、从目前国内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看,认识实习、市场调查等巩固学生知识的环节过多,而学生动手实践或进行物流策划等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的综合性实践环节过少。
二、基于岗位能力培养的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物流管理这一类管理学科的教育只有直接有效地介入并服务于经济社会,实现与经济社会的最大限度的协调,才能保持持久活力。在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改革目标选择上,不仅要有助于学生树立符合市场机制的就业观念,增强学生的就业素质,同时又不能以浪费教育资源为代价。通过课程体系改革,使学生既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又有较强的就业彈性和广泛的适应性。因此,当前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改革应改变传统的“学科本位”课程观,朝“多元整合型”方向发展,形成一种“多元整合”的课程体系。
1、要结合社会、企业、职业、学生等因素的动态影响,最大限度地满足企业(行业)对物流应用型人才的要求为取向,确立“能力本位”为主导的课程体系。具体要做到:
(1)以企业(行业)物流岗位应具备的综合能力作为配置课程和界定课程的依据,摆脱“学科本位”的课程思想,按能力需求精减课程内容。
(2)课程体系以物流能力培养为主导.以能力训练为核心,淡化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选修课的界限,重新整合课程。
(3)建立新的质量评价体系,改革考试、考核方法。新课程体系要以物流岗位需要为考试、考核内容,包括综合素质和行业岗位需求的知识和能力。在改革考试、考核方法上,新课程体系改变传统的答卷考试、考核方法,课程的考试、考核采取答卷与口试、理论考试与操作考试、答辩和现场测试相结合等多种方式。对基础课程,重点考核学生对知识的接受程度和理解能力;专业课程,重点考核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专业课程,采用口试、操作考试、答辩和现场测试等形式进行考核。
(4)依据企业(行业)物流生产的实际和特点,建立以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中心,理论教学体系与实践教学体系相互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5)建立物流管理专业课程的能力培养模式,根据物流产业需求、物流就业市场信息和物流岗位技能要求确定物流专业课程的具体实施内容。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由企业(行业)、物流专业管理委员会和学校联合调整、选定。
(6)以物流专业技能培养为中心,建立物流实验课课程体系。以校内、外实验、实训基地为基础,部分课程到企业去完成.学习环境与工作环境相结合,部分课程到实验、实训基地完成,学习环境模拟工作环境,提高学生社会实践能力,走产学合作的道路。
2、要实现物流管理课程结构的综合化和模块化。物流课程综合化是改变旧课程结构那种因门类多而加剧教学学时的膨胀、挤占实践教学的时间,避免不必要的“过渡学习”,既能发挥学科课程的特长,又克服了原有单科分段的弊端。物流课程模块化可实现课程结构的柔性化,构建应用性人才合理的知识结构和智能结构,培养更多应用型和创造型人才,也适应课程个性化的要求。
(1)压缩必修课,增加选修课,精减专业课,加强和拓宽专业基础课,多开设素质教育类的课程,使学生有较宽知识面,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有较强的适应能力。
(2)物流课程设置采用两种结构:一是模块结构。专业设置一个共同的教学计划,学生通过选修某一专业方向的课程模块来确定自己的专业方向。二是一体两翼的课程结构。打破传统的考试课、考查课、主干课、非主干课的体系,建立核心课程、目标课程、非核心课程的一体两翼的体系。限设10门以下的核心课程,主要是重要的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目标课程是英语和计算机课程,保证三年不断线。其它课程为非核心课程。课程要尽量小型化、丰富化,总学时不能太多,课程必须小,要体现比较宽的专业面,重视因材施教和个性发展,尽可能及时反映科学技术的最新发展。
(3)物流课程设置要紧扣专业培养目标,满足行业岗位对知识和能力的需求。一方面,课程能满足行业多岗位转换甚至岗位工作内涵变化、发展所需的知识和能力,另一方面,课程能使学生具有知识内化、迁移和继续学习的基本能力。
(4)采取“学习——工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社会实践能力,重视实践课程体系,走产学研合作教育之路。保证理论和实验课教学学时两者之比约为1:1。课程设计、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强调工作岗位的真实性,课程设计、生产实习以六周为限,毕业实习以一学期为限。实践课程体系要求学生达到三个目标:一是通过实践,学生能巩固理论知识;二是通过实践,培养学生的社会能力;三是通过实际上岗工作实践,学生全面提高自身素质。
(5)物流课程设置要体现素质教育的理念。即每个专业的课程设置要切实保证“双证书”制度,学生不仅要完成理论学习,至少还要取得一门职业技能工种资格证,社会实践活动也要纳入考核范围,使学生具备创造、创新能力。
3、将物流管理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改革与課程体系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建立以培养学生物流职业能力为导向的教学体系,真正转变以课堂、教材为中心的传统模式。
教学内容的改革和课程体系的改革是人才模式改革的重点。教学内容由理论知识、职业技能和学习态度构成,对于高等院校来说,课程体系的合理构建决定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改革方向。
(1)在知识领域,基础理论以必需、够用为度。以掌握概念、强化应用为重点,专业课教学强调针对性和实用性。
(2)在职业技能的培养方面,要提高创造性智技能的比重,弄清物流专业覆盖的岗位应具备的能力,以突出应用型、技术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对学生进行更多如何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
(3)树立物流行业的从业者应具备的工作和学习态度,转变教与学的观念。教师的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教师应创造学习环境,遵循岗位职业能力教育的特殊教学规律,让学生在能力训练中学习,在学习中进行能力训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结语
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构建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不仅是物流管理专业教育工作的中心,是物流管理教育领域中的一切改革成果的缩影和归宿,而且也是连接社会经济与教育的桥梁。这种关联性决定了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必须置于社会经济变革的大环境中进行。因此,高等教育要实现其人才培养目标,一方面要从我国的国情出发,立足于物流管理课程的现状,不断总结物流管理教育课程发展中的经验教训;另一方面,又要着眼于新世纪知识经济对人才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的要求,建立技术型教学体系,促进课程结构体系整体优化,更新教学内容,以此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性。□
基金项目:梧州学院教育教学改革工程立项项目(Wyjg2010B021)
(作者单位:梧州学院工商管理系物流管理教研室)
参考文献:
[1]滨海新区现代物流基础岗位人才需求与教育衔接的研究.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 2011,(02).
[2]贾卫丽. 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研究. 交通企业管理, 2010,(06) .
[3]刘家林. 物流管理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物流技术, 2010,(07).
[4]唐立新. 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探析.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09,(24).
[5]董彩凤,刘永明. 我国未来物流专业人才的能力需求分析与培养. 科技信息(学术研究), 2008,(16).
关键词岗位能力 物流管理专业 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F259文献标识码:A
现代物流是深入到国民经济方方面面的巨大系统,是一个跨国界、跨地区、跨行业、跨部门的创新产业,具有多学科性、交叉性、边缘性和综合性的特点。这就要求我国的物流教育应坚持“以能力为本位”的原则,基于能力培养合理构架课程体系,突出课程体系的适应性、课程内容的可认知性和教学手段的先进性,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和综合能力。
一、高校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现状
近年来,各个高等院校从形式上纷纷进行了一些改革,但总体改观甚微。大部分高校每年都要修订专业培养计划,调整一些课程,着力构建新的课程体系,事实上也每年都会增加新课程,但由于办学理念、师资力量、办学经费等等方面的限制,课程体系的改革进程缓慢,存在不少问题,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课程体系单纯围绕专业设计,重视专业理论(物流管理的业务知识)的教育,忽视人文素质(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社会交往能力,组织、判断、领导工作的能力)和专业技能(物流管理各领域的相关技能,如仓储盘点、入库管理、条码制作等)的培养。致使学生知识面窄,适应性差。
2、课程结构不完善。主要由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几大块组成,必修课(含专业方向课)比重较大,一般占到总学分的75%左右,任意选修课的比重较小,约占10%,把本来具有不同个性、不同特点和特长的人才用单一的、整齐划一的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锻造成了同一规格的所谓“合格”人才,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3、教学内容与企业物流管理的实践脱节。目前经济的一体化、竞争的国际化、企业经营的全球化已成为当今世界的普遍趋势。在我国,随着对外开放的逐步深人,以及加入WTO后不断出现的新情况,给我们的企业物流管理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我们现有的教学内容远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企业物流管理的实践。
4、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轻实践能力的培养。物流管理类专业是培养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从事物流管理工作的高级管理人才,其教育必须体现“与市场接轨,为社会需求服务”的宗旨。然而目前高校程度不同地存在“关门办学”的倾向。在课程设置上,专业理论课的开设越来越多,而传授应用性知识、培养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实践环节受到轻视和排挤,有些课程设置了实践环节,也仅仅流于形式。其结果是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越来越差,在人才市场的竞争力越来越弱。
5、从目前国内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看,认识实习、市场调查等巩固学生知识的环节过多,而学生动手实践或进行物流策划等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的综合性实践环节过少。
二、基于岗位能力培养的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物流管理这一类管理学科的教育只有直接有效地介入并服务于经济社会,实现与经济社会的最大限度的协调,才能保持持久活力。在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改革目标选择上,不仅要有助于学生树立符合市场机制的就业观念,增强学生的就业素质,同时又不能以浪费教育资源为代价。通过课程体系改革,使学生既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又有较强的就业彈性和广泛的适应性。因此,当前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改革应改变传统的“学科本位”课程观,朝“多元整合型”方向发展,形成一种“多元整合”的课程体系。
1、要结合社会、企业、职业、学生等因素的动态影响,最大限度地满足企业(行业)对物流应用型人才的要求为取向,确立“能力本位”为主导的课程体系。具体要做到:
(1)以企业(行业)物流岗位应具备的综合能力作为配置课程和界定课程的依据,摆脱“学科本位”的课程思想,按能力需求精减课程内容。
(2)课程体系以物流能力培养为主导.以能力训练为核心,淡化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选修课的界限,重新整合课程。
(3)建立新的质量评价体系,改革考试、考核方法。新课程体系要以物流岗位需要为考试、考核内容,包括综合素质和行业岗位需求的知识和能力。在改革考试、考核方法上,新课程体系改变传统的答卷考试、考核方法,课程的考试、考核采取答卷与口试、理论考试与操作考试、答辩和现场测试相结合等多种方式。对基础课程,重点考核学生对知识的接受程度和理解能力;专业课程,重点考核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专业课程,采用口试、操作考试、答辩和现场测试等形式进行考核。
(4)依据企业(行业)物流生产的实际和特点,建立以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中心,理论教学体系与实践教学体系相互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5)建立物流管理专业课程的能力培养模式,根据物流产业需求、物流就业市场信息和物流岗位技能要求确定物流专业课程的具体实施内容。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由企业(行业)、物流专业管理委员会和学校联合调整、选定。
(6)以物流专业技能培养为中心,建立物流实验课课程体系。以校内、外实验、实训基地为基础,部分课程到企业去完成.学习环境与工作环境相结合,部分课程到实验、实训基地完成,学习环境模拟工作环境,提高学生社会实践能力,走产学合作的道路。
2、要实现物流管理课程结构的综合化和模块化。物流课程综合化是改变旧课程结构那种因门类多而加剧教学学时的膨胀、挤占实践教学的时间,避免不必要的“过渡学习”,既能发挥学科课程的特长,又克服了原有单科分段的弊端。物流课程模块化可实现课程结构的柔性化,构建应用性人才合理的知识结构和智能结构,培养更多应用型和创造型人才,也适应课程个性化的要求。
(1)压缩必修课,增加选修课,精减专业课,加强和拓宽专业基础课,多开设素质教育类的课程,使学生有较宽知识面,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有较强的适应能力。
(2)物流课程设置采用两种结构:一是模块结构。专业设置一个共同的教学计划,学生通过选修某一专业方向的课程模块来确定自己的专业方向。二是一体两翼的课程结构。打破传统的考试课、考查课、主干课、非主干课的体系,建立核心课程、目标课程、非核心课程的一体两翼的体系。限设10门以下的核心课程,主要是重要的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目标课程是英语和计算机课程,保证三年不断线。其它课程为非核心课程。课程要尽量小型化、丰富化,总学时不能太多,课程必须小,要体现比较宽的专业面,重视因材施教和个性发展,尽可能及时反映科学技术的最新发展。
(3)物流课程设置要紧扣专业培养目标,满足行业岗位对知识和能力的需求。一方面,课程能满足行业多岗位转换甚至岗位工作内涵变化、发展所需的知识和能力,另一方面,课程能使学生具有知识内化、迁移和继续学习的基本能力。
(4)采取“学习——工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社会实践能力,重视实践课程体系,走产学研合作教育之路。保证理论和实验课教学学时两者之比约为1:1。课程设计、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强调工作岗位的真实性,课程设计、生产实习以六周为限,毕业实习以一学期为限。实践课程体系要求学生达到三个目标:一是通过实践,学生能巩固理论知识;二是通过实践,培养学生的社会能力;三是通过实际上岗工作实践,学生全面提高自身素质。
(5)物流课程设置要体现素质教育的理念。即每个专业的课程设置要切实保证“双证书”制度,学生不仅要完成理论学习,至少还要取得一门职业技能工种资格证,社会实践活动也要纳入考核范围,使学生具备创造、创新能力。
3、将物流管理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改革与課程体系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建立以培养学生物流职业能力为导向的教学体系,真正转变以课堂、教材为中心的传统模式。
教学内容的改革和课程体系的改革是人才模式改革的重点。教学内容由理论知识、职业技能和学习态度构成,对于高等院校来说,课程体系的合理构建决定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改革方向。
(1)在知识领域,基础理论以必需、够用为度。以掌握概念、强化应用为重点,专业课教学强调针对性和实用性。
(2)在职业技能的培养方面,要提高创造性智技能的比重,弄清物流专业覆盖的岗位应具备的能力,以突出应用型、技术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对学生进行更多如何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
(3)树立物流行业的从业者应具备的工作和学习态度,转变教与学的观念。教师的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教师应创造学习环境,遵循岗位职业能力教育的特殊教学规律,让学生在能力训练中学习,在学习中进行能力训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结语
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构建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不仅是物流管理专业教育工作的中心,是物流管理教育领域中的一切改革成果的缩影和归宿,而且也是连接社会经济与教育的桥梁。这种关联性决定了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必须置于社会经济变革的大环境中进行。因此,高等教育要实现其人才培养目标,一方面要从我国的国情出发,立足于物流管理课程的现状,不断总结物流管理教育课程发展中的经验教训;另一方面,又要着眼于新世纪知识经济对人才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的要求,建立技术型教学体系,促进课程结构体系整体优化,更新教学内容,以此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性。□
基金项目:梧州学院教育教学改革工程立项项目(Wyjg2010B021)
(作者单位:梧州学院工商管理系物流管理教研室)
参考文献:
[1]滨海新区现代物流基础岗位人才需求与教育衔接的研究.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 2011,(02).
[2]贾卫丽. 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研究. 交通企业管理, 2010,(06) .
[3]刘家林. 物流管理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物流技术, 2010,(07).
[4]唐立新. 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探析.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09,(24).
[5]董彩凤,刘永明. 我国未来物流专业人才的能力需求分析与培养. 科技信息(学术研究), 2008,(16).